佛造像拥有庄严和谐的美感

中国古代佛造像,以庄严典雅的形式记录佛教艺术与历朝历代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本土的情况,在吸收融汇了中国古代艺术精华的同时,对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也进行一些改造与创新。人们用石雕、彩(泥)塑、木雕、铜铸、瓷塑、绣像、缂丝、干漆夹苎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佛造像艺术之美,佛造像艺术在不同朝代也呈现出来不同的风骨。两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佛教造像艺术也随之落地中华,历经千年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汉地佛造像艺术。从南北朝以后,汉地佛造像逐渐摆脱了古印度及中亚佛造像风格影响,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精华和特点。

北魏、北齐的秀骨清像,隋唐盛世的雍容华贵,两宋的典雅、秀美到明、清的世俗化...在中国历代工匠的创造中,佛造像拥有庄严和谐的美感,所有外在的形式都是服从于内在的表达,超脱、安宁、和谐。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唯有心中有信仰,佛让你可以在人生苦境中得到解脱。佛教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传播,除通过佛经文字外,还以佛教艺术的形式传播。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佛教及造像艺术从西域传至中原的中枢,自西晋开始就成为北方佛教传布的中心之一。魏晋时期,道安、鸠摩罗什等名僧云集长安,弘传佛教,佛教艺术随之兴起。南北朝时期,长安不仅是佛教传播的中心,更成为佛教艺术的重镇。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佛教的隆盛,作为都城的长安,佛教艺术达到鼎盛。造像种类主要有造像碑、造像塔、背屏式造像、龛式造像、单尊造像等。其中造像碑是佛教造像的一种独特形制,它将中国传统的石碑造型与外来的佛教造像艺术相结合,即借鉴石碑外形,再于其上开龛雕凿佛像,同时刊刻发愿文、供养者姓名等铭文,形成了造型艺术与文字题记相结合的独特样式。严格地说,衣服本身并无意义,其作用乃在透露内在的心态和人物的身份。发顶有髻;两耳按传统格式有长垂;面形方阔,散射着慈祥而平和的光辉。几乎没有个性,也不显示任何用力、任何欲求,这面容所流露的某一种情绪融注于整体的大和谐中。任何人看到这雕像,即使不知道它代表什么,也会懂得它具有宗教内容。主题的内在涵蕴显示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它代表先知?还是神?这并不关紧要。这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动着,并且感染给观者。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的刻画推得那么远,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cc/5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