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琅琊榜好看这部在央视受冷落的片子

我在故宫修文物

御猫在旁玩着土

最近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被无数人安利。

故宫朱墙内,有人所不知道的另一个世界,大气精美,匠心独运,却也富有生活气息,低调从容。

这部片子火得诡异

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1月7日在央视首播,彼时反响寥寥。一个月后,这部纪录片却在著名弹幕视频站Bilibili(简称“B站”)走红,点击量超过50万。

而在豆瓣网,其评分更是高达9.5。要知道,偶像剧《琅琊榜》的评分也不过9.2。这对一部纪录片来说,显得相当诡异。

B站上有段13:48的视频《我在故宫修文物》之“钟表组王津师傅cut”,你会看到不断弹出的“帅得我全程舔屏”、“王师傅缺儿媳妇吗”、“我居然不知道用什么心情来形容了”。

这是一部共有三集的纪录片,第一集讲述的是宫廷钟表、青铜器和陶器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这些故宫“网红”们,简直帅炸了好吗~!

▲文物修复有着失传的隐忧

百宝镶嵌已经没有老师傅传帮带

有一群人,视自己为普通的故宫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都是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修复文物,被称作“文物的医生”。

这是一份需要倾注耐心、毅力和挚爱,才能从事一生的职业。

一、故宫男神王津

16岁进宫修钟表,39年没换过工作,没搬家。

纪录片播出不久,钟表组的修复师傅王津,就火了。

这位外表神似郑少秋,语气和蔼的故宫男神,16岁进入故宫文保科技部钟表组,修了39年钟表文物。没有换过工作,工作室也没有搬过家。

王津准备修复一座破损严重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这是乾隆皇帝收藏里,较为大型的一组钟表之一。

“它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制造和工艺水平,但修复它们,就不是欣赏时的心情那样轻松愉悦了”

内含的人物、水鸟、很多生物都会随着时间做出栩栩如生的动作。

为了修复公鸡不能动弹的一侧翅膀,王津必须反反复复专注的调校每一个细节。

“修复走时功能还不是修复工作的终点,修复它的演艺功能才是最难的。”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一个小小的缝隙没有什么。但是匠人就像天生的处女座,不希望有任何瑕疵。

“关上那个风正好赶在那棵树中间,正面看不着那拼缝,差一点都不行。”

王津有时候带着自己的徒弟亓浩楠去参加钟表博览会,了解一下全球钟表商制造的一些古代钟表近况。

当他说出这番话时,你会发现,那语调是有些小骄傲的。

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百年文物进行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和特殊感受。在故宫钟表文物修复展上,王师傅感叹着自己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

故宫的钟表,师徒二人一辈子也修不完。

看展只需要一个小时,背后却要经过八个月的修复。

眼前的玻璃柜里,这些钟表本该有灵动的动作,可是并没有让它们动。

“上满了弦,待它演示功能全恢复的时候,你看的那种感觉,就是跟不动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感觉它就是一种活的。”

“你看就这么静态摆在那儿,看着都有点儿心疼。”

修复前:一直搁在库房里,破损比较严重,一百多年没有修复过,没有多余配件,都是孤品。

修复后:铜镶金乡村音乐水法钟。

二、骑着小电动,去执行特殊任务。

青铜组的王有亮老师傅,从八十年代进故宫,工作也有一定年头。

他和同辈们的师傅,就曾经修复过震惊一时的马踏飞燕。

因为时间的腐蚀,有的青铜器已经碳化、有的锈迹斑斑。青铜器在修复的过程中,要先制作复制品。每一个方位、什么样的颜色、斑点都要准确到位。

“能把复制品做好了,你在修复当中,就一点问题没有。有时候,能做好一个复制品,就能做这一行了。”

修复国宝的现场并没有想象中的战战兢兢,王有亮就是轻描淡写的做着手里的活儿。

“你就得这么拿,如果你只提一边,他可能这边是坏的。”

青铜器修复,至今都是鲜为人知的技艺。追求细节的王有亮师傅,回忆当学徒时的经历:“有时候就是调不出来正确的颜色,一个礼拜都调不出来,难受死了”。

每天到了休息的时候,王有亮都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骑着小电动,

出来抽根烟。

三、这才是现代中国(大写)的工匠精神

不管是钟表组的王津,还是铜器组的王有亮,他们身上都存在这一种无法遮挡的光芒——中国工匠精神。

陶瓷,应该是从皇族到百姓,都在使用的器具。古代的工匠烧制瓷器,就算有一点瑕疵,也要摔碎重来。

?陶瓷组的王武胜,为了修复一个破损非常严重的唐三彩马,付出了太多。

去陶瓷管看同时代器物展,拍照;和其他组同事讨论物理、动物肌理、化学材料。开玩笑的王武胜师傅说:“不要涉嫌创造性修复”。最后,通过技艺,使一件文物重新发光。

修复前:

修复后:

?木器组的屈峰,虽然年轻,却有着很深的哲学思想。

在修复一个在国内已经凤毛麟角的辽金木雕佛像时,他说的一番话让人动容: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古代的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世上来了,走了一趟。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

“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

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当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也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

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传播文化。不是说是,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漆器组的闵俊嵘,和所有的漆器修复人员一样,除了忍受难熬的生漆过敏。还要忍受一些难闻的气味,比如用古法的猪血点石灰。

为了采集到合适的漆,去北京郊区,和采漆师傅一起在夜里割漆。

一晚上,60棵漆树,才能采集八两优质漆。

?纺织组的陈杨,带领着一组的女性,承担纺织品修复工作。她们不能化妆,不能用粉底,不能喷香水,不能做指甲。

陈杨操作着现代人已经不愿意去学的缂(k)丝技术。

“苏州的年轻人,都已经不碰这个工艺了,实在太费时费力,费眼睛。”

但陈杨在潜移默化中,承担着这份责任。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寸缂丝来。

在这里文物不再只是陈列于玻璃展柜后的物品,它是修复师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修复师们是一个个慢下来倒追时间的匠人,他们所传承的工匠精神令人动容!

▲揭画

▲髹瑟

▲摹印

▲修复书画

▲百宝镶嵌

修复寿康宫那黄花梨衣柜时随口说了一句“这擦完了真是焕彩生辉啊”,就让人觉得高低立显。

坐在甄嬛娘娘的宫里看着现存最大的海南黄花梨组合衣柜,是那么的气定神闲。

有网友评价:

“如果有时间,可以在看各种美剧、英剧、日剧的间歇,或者少看两集手撕鬼子、嫔妃宫斗、婆媳撕逼,花两个小时看看这部三集纪录片。然后,你会被一群人打动,你会感到热血往上涌,你还会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所谓最牛x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当仁不让。”

平时不爱评价,这次一定要力荐!尤其钟表师王津…看着心疼…倾尽心血让钟表栩栩如生的活了起来,然而摆进橱窗展览,就那样静静呆着,任其万千华美匠心独运,观者也难以想象它们活起来是怎样的精妙生机…太可惜,太遗憾。极纯粹又极光彩的纪录片!!

四、这群故宫人的日常

看完三集,不得不感叹:这明明就是“故宫博物院招聘宣传片”!

我已经开始咆哮“我想去故宫工作”“我要去拜师”了。

一开宫门,两个世界。

“在这儿,我觉得是跟当代脱节的”

故宫太大,很多老师傅,到退休前也没有认真地逛过故宫。

陶瓷组的学霸妹子在周一闭馆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上,在紫禁城里唯一这样做过的人,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溥仪

有时你他们待在那里就像待在自己的家一样。后来想一想,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了,何尝不是呢?在他们口中,五年、十年也许只是一瞬间,毕竟那里放着的都是上千年的东西。

像去邻居家串门一样随口说出“我去寿康宫一趟”,一嘴的“京味”。

修复师的备忘录

每到果树结果时,修复员工会在自己的院子里,摘果子。

这些树,是他们、他们的师傅、师傅的师傅,那些明朝、清朝的人栽种的。有种穿越古今,与时空对话的感觉。

工作之余,还可以加点想象力,放松一下心情。比如看看郎世宁的留世作品《乾隆慧贤皇贵妃朝服像》,看看时尚icon皇贵妃的咬唇妆。

在《崇庆皇太后八十庆典图》图里,找到一个长得像赵本山的大臣。

最后,修复文物,特别是珍贵文物的机会并不多。这么难得的机遇,怎么会觉得无聊呢?必须打鸡血一样又自豪,又鸡冻啊!

修复师傅每天早晨上班,要打开七道大门。传说故宫夜里闹鬼,所以早来的人应该大喊一声。然而真实原因是,怕里面的一些小动物会突然窜出来。但是必须五点下班,无特殊情况,禁止加班。

书画组杨师傅关上大门的时候说了一句:“该你们上班了。”

很多人议论这部片子爆红的原因,其实无非四个字——“匠人精神“

谁说中国没有匠人精神,这群文物修复师身上就是人匠精神的最好呈现。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
治疗白癜风小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xc/1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