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子种子备述
海印子初集(草稿)
愚求道十余年,涉山川寺观,访僧道二家十几位师父,游心密教不缀,又得窥道家之秘。少许,自仅知道二家之入处。唯仗师德,观修道与金丹的学问,每每涉及生死之说,佛门说不生不死,有生必死,方生方死;道门说长生不死,形神俱妙;系辞(易传)说生生不已;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哉?”。普通宗教说人生,每每以死作为警语入门,大倡死亡之学,然于生者,毕竟是一端。人及万物日日在死,但却时时在生,三家生死之说,有站在生命尽头呼唤人性的说教,但那终究是死者的消极之说,系辞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性的性命本源是不死的、长生的、生生不已的,这是站在人性的起点来说的。其实生的学问,本质上亦是超越生死的学问,密教的不死是法报化三身不生不灭,道家之不死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辉,何其大哉。道家的不死哲学当推庄子“逍遥游,齐物论”。然生的学问,古人的本义在于“生与道同”、“生生不已”之“生”,家的观点的延续使生具有了延嗣意义的生育。各民族原始宗教对生的崇拜本于“上天好生之德”的道的衍生理解。对古人来说,生育延嗣的另一层含义是延续香火,继承祖德,敬天崇道,返根还源。所生非仅是肉体,更赋予祖德的延嗣。三代的文化崇古,敬古,所以祭祖之风是相当盛行的。秦汉以降,杂揉的儒术占据了思想的统治地位,借以形成“家”天下的继承模式,于是乎生育就成了仅子嗣延续的重心,而其根本的道的延续则一再变成了家族的因缘和合,佛云:众生者,众缘和合谓之众,生者,相续不断之谓生。生育的本意,早已沦为众生相的相续。一个国家,民族之兴衰是其文化的兴衰,代表民族精神的道的精神衰亡了,虽生亦犹如同已死。一个死去文化精神的人,的国家,虽生虽活却如同神死。文化精神上的死亡期,对民族、家族都是一个很悲叹的事。古来往圣先贤,救人救世救心,汇集了“道生”的无数学问,大可细致到继嗣种子之学。我曾闻说西方的人种学问很深,但未曾见学其大概,又听说西医的生育胚胎学,但又不甚了了。术有专攻,游心法海十年,有意无意总碰到生的学问,进至于生育的学问,张紫阳真人“悟真篇”云,草木阴阳两亦齐,若还缺一不芳菲。初开绿叶阳先倡,次发红花阴后随,常道即斯为日用,真源反此有谁知?“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须将死户为生户,莫按生门号生门,若会杀机明反复,始知害里却生恩。”道门的金丹大道,在人生命的生死之中,发现了不死长生的奥秘,将其比作“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类比人“生”的道理,指出修道如同育胎(达摩祖传道偈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性亦无种,无种亦无生”),有下真种子,练己沐浴,子午抽添,精气神作药,往来閤闢作火候,百日筑基,十月怀圣胎,九年面壁粉碎虚空,形神俱妙。尽管南北二宗入手不同,但怀育圣胎之类比却是一样,与普通生育不同的是,修道怀的是圣胎,结的是圣果。道门金丹大道,长养圣胎的道理,历来医家、儒家甚至释家都来借用。金元四大医家脱胎于道门金丹学一变成医家水火心肾之说,医门与金丹之道的融合已密不可分。历代高僧高道,莫不通医(释有曰“佛乃大医王”一说)。医家关于“人生”的学问,杂揉各家长短,归入“种子”门的论述,各代医家皆有涉及。古来修道全形养生练性之医学皆溯推《黄帝内经》、《难经》,亦多参考仙经道术《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旁涉佛门心性之学。生育之学更是如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读种子生育之书多有贬责涎怪之语,余则每多以道书视之,玩昧琢磨,深觉其中涉及儒、释、道三家之道妙,不敢轻视。恨光阴有限,未能博览群书,参各家妙要,缘以多年旧友之“生育”之事,提起秃笔信口“生育之学”,实属引借之意,望于文化道学涉猎之大士能于此人“生”之学多作阐发,小愿有应矣!至于道门长生之学,已属另外专门学问,早已超生人“生”种子之学了。余观医家之书几十种,颇觉明,万全先生之著《广嗣纪要》论述较全。以此作为主本,再旁及佛道二家论述来世隔法异成门讲。
道德第一:
[纪要]万全氏曰:一修德以积其庆,二寡欲以全其真,三择配以昌其后,四调元以却其疾,五协期以全其神。遵而行之有子之道也。若山水之灵,祈祷之应。必有德无欲者,天地交感,志意潜通,可蓆无子而获孔、释抱送之祥矣,否则缴福于冥冥之中,其不为天地厌者几稀。余按:修道不外阴阳,阴阳二字即为万法王。然洪濛一判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八卦,易云:三生万物。实后天念起,先天蒙敝,如西派云:后天,后天中先天,先天,先天中先天,概阴阳者,有先后天之分,真凡之别。洪濛之后,人心一起,后天凝聚,可住胎胞。佛家唯识二十云:阿赖耶识去后来先做主公,又云三界天人分欲、色、无色三界,宗教中抱送之吉祥示人道德感天,天赠麟儿。教主之母感天地异相而孕,圣母玛利耶之感孕,虽推神奇,却是至理。易云:寂而不动,感而遂通。夫若多全一份先天,多一份道气,多招一先天俱足之神识入胎,诚不谬矣!《楞严经》云欲界天人欲事生育与人间不同,可见欲界以内,判分男女二形,然非刻定生产之门定由女身,男身亦可。若问,欲界分男女,上二界仅有男身,人间欲界借男女媾精以定生育,上二界天人可得降乎?查,古有女娲造人之说,不经产道,老子、释迦有胁侧降生之说亦不经产门,此为功德具足大菩萨降生之相。上二界天人降生依缘而定,有经产门者,有不经产门者,上者有吉祥异相,下门普通无闻。佛、道二门中皆有投胎夺舍,亦或经胎门或直入神识便可,此等论述,乃修道专门事,非常人可信可及,然多一份道德之气,多一分天地祥和之气多一分善报子女,岂不闻《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门品》中云:“若人称颂观世音,欲得有相之男便有相之男,欲得有相之女便得有相之女。”修道之生育,乃大文章,若详推,则又须深入佛、道之三藏,闻圣人说法,方称全齐。
修道改变身心的学问,佛、道二家,论之最详,儒家改变气质之说,亦通此意,然则人身心气质的变化,即是人“生”之学,道德经说如果我们认清了天地这个母胎,我们便可贵生,长生之视了。佛家密宗的脉气明点之学,道家金丹大道的气脉之学,都是精详论述其奥妙的。借于此据,医家就倡道德为先,提倡胎养与胎教,明·徐春甫云:“古人胎教,胎养之方,最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寿多贤良。”生育中偏重于生理方面的保养即胎养,偏重于心理方面健康的是胎教。生育是自身骨血的延续因缘,生理上的基础父精母血源于父母,同样心理上的先天素质也源于父母,如果以修道的观点看待,那么,子女的身心疾病,前途事业,喜好厌恶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她)被父母创造时的种种身心状态。现代的基因学探讨的是生理上的占多数,但于心理传承的血缘关系的问题,并未见到详细学说。汉代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说:“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气之时,已得吉凶矣”。古人之“命学”,涉及命相八字等,认为命是由天给,由父母给,但君子须“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才可附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人“生”道理,进一步道家云“我命在我不由天”,方可真正称之为“改造命运”。这个命运的改造,要在知己命,认识天命,把握天地阴阳,“盗、夺、攒、会”(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获得寿命无穷,性命合一的真人境界。
[纪要]巢氏云:夫人无子者,盖有三焉:一者坟墓不嗣;二者夫妇年命相克;三者夫疾妇病,皆令无子。若夫疾妇病,可服药而有,余者皆不可治。谨按人之乏嗣者,或气数将尽,脉络当绝,或娇奢已极,福泽少减,或残忍太甚,罪孽难逃。苟非省躬悔过,积功崇德,则不能转祸为福也,故曰:君子修之吉。万全万密斋又云:修德莫如悔过,过而不悔,则累其德矣,祷之于天,不若反求诸己,反身不诚,则获罪于天,此无子之报应也。
余按:明·岳甫嘉《种子编》云:盖人为万物之灵,乃人之中,又有灵与蠢之不同者,何与?蠢者愚夫愚妇,或反多男;灵者聪明俊秀,或反艰嗣者,何与?又愚夫愚妇,或偶诞俊秀之儿,聪明俊秀;或偶育痴愚之子者,又何与?盖今之求子者,只言男女交媾,其所以凝结成胎者,不过父精母血,而不知此犹是后天滓质之物也。其胎之成否,子之有无灵蠢,尚不可必也。乃一点,先天真一之灵气妙合在未始姻蕴,未始交媾之先者,此正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人得之以生且灵者。(注:先天真一灵气,此气应为字,此难得,道门修道功夫,贵在虚心实腹,“静虚极,宁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此一“复”字,道尽入手功夫,又云一阳来复,玄关窍开,玄关窍开,方可采取先天真阳,此先天真方可采归炉鼎黄庭,禅家云:不识本心,修法无益,得个悟入,方称道人。此节功夫,正是学人下手处,此事毕,可生天成仙作佛,万化生乎手,宇宙在乎身,此大丈夫修道事业,岂只生育之用?然功夫不到,宜知此理,也得少许相应和把握,故岳氏又云)可见转否为泰,转蠢为灵,转无子为有子者,皆在是也。人能葆合先天之灵气,其于求子之道,思过半矣。(岳氏先天论大可发隐深意)
寡欲第二:
[纪要]经曰(注:黄帝内经):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血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仓公云:男子精盛以思室,女子血盛以怀妊。密斋(万全)云:男女配匹,所以广胤嗣,续纲常也。求子之方,不可不讲。夫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阳精溢泄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愆,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胚胎结而生育蕃矣。不然,阳衰不能下应乎阴,阴亏不能上从乎阳,阴阳牴牾,精血乖离,是以无子。昧者曾不知此,乃拂自然之理,谬为求息之术方,且推生克于五行,蕲补养于药石,以伪胜真,以人夺天,虽有子孕而不育,育而不寿者众矣。
《禇氏遗书》云:男子二八而阳精溢,女子二七而阴血滋,阳精阴血,皆饮食五味之实秀也。男子精未通而遇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阴以萎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小便道涩而为淋。女子天癸即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调。不调则旧血不出,新血妄行,虽合而难子。
师云:古人云男子三十而后娶,女子二十而后嫁。恐伤其精血也。故男子贵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贵平心定意以养其血,何也?盖男子之形乐者气必盈,志乐者神必荡。不知安调则神易散,不知全形则盈易亏,其精常不足,不能圣于溢而泄也。此男子所以贵清心寡欲养其精也。女子之性偏急,而难容情媚悦而易感,难容则多怒而气逆,易感则多交而沥枯,气逆不行,血少不荣,则月事不以时也。此女子所以贵平心定气,养其血也。
抑又论之,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者,尤男女之至要也。盖肾藏精,肝之脉环于阴器而出其挺末。心不妄动则精常溢泄,肝实而阳道奋发矣。苟心慕少艾,纵恣无度则精竭,精竭则少而不多。精竭于内则阳衰于外,隐曲且不得,况欲输其精乎?是则肾肝俱损,不惟无子,而且有难状之疾矣。丹溪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阳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而血常不足。何之,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之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为人父母,古今必待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古人善养则伸阳于肾,有补无泄,正是此意。《内经》曰:人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精绝,女子四十九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用,已先病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败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纵欲也哉!
或曰:人在气交中,今欲顺阴阳之理,而为摄养之法,如之何则可?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易于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随,虽不交会亦暗流而渗漏矣。所以圣人教人收心养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衰旺。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太旺,火为肺金之夫,火旺则金衰。况肾水尝借肺金为母,以辅其不足。故《内经》谆谆然资其化源也。古人以夏日必独宿而淡滋味,兢兢业业于爱护保养金水二脏,正嫌火土之旺耳。《内经》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温。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火气潜伏闭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升阳发生之本。至春生之际,根本壮实,气不轻浮,焉有温热之病?夫夏月秋土之旺,冬月火气之伏,此论一年之虚耳。若上弦前,下弦后,月廓空,亦为一月之虚。大风大雾,虹霓飞雹,暴寒暴热,日月薄蚀,忧愁忿怒,惊恐悲衰,醉饱劳倦,谋虑勤勤,又皆为一日之虚。若病患初退,疮痍正作,尤不止一日之虚,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头痛脚软,食少体弱,仲景论春夏剧,秋冬瘥而脉弦大者,正世俗所谓注夏病是也。若犯四者之虚,似难免此。按丹溪此论四者之虚,尤求子者之当谨也。
密斋云:男精女血,难成而易败如此。夫以易败之阴,从以无穷之欲,败而又败,故男不待于八八,女不待于七七而早衰矣。尝见男子近女一宿数度,初则精,次则清水,其后则是血,败之甚矣!女子之血谓之七损,上为乳汁,下为月经,交合浸淫之水与夫漏浊,崩中,带下之物,皆身中之血也。加以生育之多,岂不败而又败哉?此求子之道,男子当益其精,女子当益其血,节之以礼,交之以时,不可纵也。荾山云:形者,精神之舍宇也。气血者,精神之父母也。所以男子养其气以输其精,积精以全其神。人身赖此以为根蒂,盖欲恬澹怡养。古云毋耗我气,无劳我神,毋伤我血,毋摇我精,可以为守精神者矣。今人但知养其外,不知养其内。养其外者,但知以酒肉为滋补,以佚欲为舒情,绝不知守精神育子之法。
余按: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其身。人之一身,因淫欲而生,亦因淫欲而死,人欲一关,至难突破,此与生俱来的根尘,亦正是道人修道的起手。禅宗云:人心不起道心圆,佛家是心性哲理多于科学方法及人伦道德,道家是科学方法实践第一,儒家是人伦为本,侧重不同,发挥有异。仙经讲,真人无他,积精累气以成真。可是积哪一个精,累哪一种气,都要了解,才不妄行。积精累气的学问,实为道家之专长,明医徐春甫《格致余论》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盖有余之阳气者,非指心经之元阳也,诸火之谓也。夫火有二,心为君火,五行正一之火也,肾为相火,邪妄之火也。凡一有动,相火随之而燔,烧烁真阳,竭枯精髓。经云:北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之谓也。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此二句道明道家筑基之前行功夫)温也者,温养其气而调和之,以静胜夫动也。经曰:劳者温之是矣。味也者,药味也,(实薄滋味,淡饮食之味,非肥膏之味以补精)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可见补阴之方,人人之所必用,自壮至老而不可缺焉者也。丹溪曰:因火乃无根之物,人之一身,五脏六腑,无所不有,惟阴盛可以制伏之(实真阴也)。
修道学问中的精气材料,以炼肾中之精为要,肾中之先天精名元精,亦本具生殖之能,若顺人欲行则生人,名凡气,后天气,此后天气若转成道用,须再入丹田煅炼,化为先天之气,又称元气,方为炼内气之功,此炼凡气为先天气功夫即炼精化气,崔公《入药镜》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实元精元气,本非二物,若自守元精元气,清净虚无,始则冲和混融,化工生矣,不致化为淫欲之精,然炼气之功,非炼已化成后天之形之淫浊之精为气,后天之浊精至大亦仅补润后天浊身,不能补足先天。饮食精华之精化为营己之气,此营养之精华升为液态即津液润身,津液润身周身气血荣盛,化而为血,血气经肾暖而化为精,精之升华变为气。此仙家之“添油续命”功夫,不能一一尽述,余另辟专文“道家筑基续命之真义”详言补述。
余另按:朱震享《格致余论》云:若是肥盛妇人,亶受甚厚,恣于酒食,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之躯脂满溢,闭塞子宫,宜行湿燥痰,用星夏、苍术、川芎,防风,羌活,滑石,或导痰汤之类。若是怯瘦性急之人,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之子宫干涩。无血不能摄受精气,宜凉血而降火,或“四物”加香附、黄芩、柴胡养血阴等药。东垣有“六味地黄丸”以补妇人阴血不足。
《道藏》俞琰《席上腐谈》云:三谷子《金丹百问》三十八云:“男女神和,气顺、精全,即生端正福寿之人,若神伤、气惫、精亏者,即生怪状夭薄之人。”三谷子丘名山,乾道初,遇金华老人,得金丹之术。李中梓《颐生微论》云:人为善,则生机充盎,麟趾钟祥,天岂能限,数岂能拘,星相岂能阻,风水岂能囿,夫然后调神以养气,养气以生精(元精),勤事玄功,绵绵罔间,静心绝欲,严戒七情,功到药生,勃然作,譬如天地之闭藏,一遇阳春,靡不发育。故《素问》曰:道者能却老而全形,年皆百数,能有子也。虽然药饵之功亦不可少,如女子亶界羸孱,性情暴戾,尺脉微细,血海败伤者,固无论已,即性和而脉旺者,犹必平其阴阳,使月事无愆其之患,而子宫无阻塞之虞,一意固其天真,壮其胃气,勿泥妇人多气而以香附之类损其血,缩砂之类残其气。倘能知书明理,亦教之以养气存神,则其奏功捷于浮鼓,五脏各有其精,随用而灌注于肾,肾不过为都有会关司之所,非肾之一脏独有精也,……天地生物必有氤氲之候,万物化生,岂无乐育之时。世之言三十时辰两日半,二十八九君须算,特言其概耳,非的论也。居恒必两家寡欲,至经行一度必有一日絪缊之,候于一时辰时间,气蒸而热,神昏而闷,有动而莫遏之状,此的候也。逆而取之则成丹,顺而施之则成胎,其曰三日月出庚,又曰温温铅鼎,光透帘帏,皆言其象也(此上数句皆丹家语)。又:岳震甫《种子篇》云:夫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惩恶,四曰戒醉,五曰慎味。今之养生者多言采补,久战不泄,此为大谬。肾为精之府,凡男女交接,必扰其肾,肾动则精血随之而流,外虽不泄,精已离宫。纵有坚忍,亦有真精数点,随阳之痿而溢出,此其验也。非但不能聚精(烛精聚不可化),久将变为他症,是故常寡欲不独房室之交损吾之精,凡日用损血之事,皆当深戒。如目劳于视,则血以视耗,耳劳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以思耗。吾随事而节之,则血得其养,而与日俱积矣,是故贵节劳,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上属于心,心,君火也。怒伤肝,煽君火,辗转积盛,则疏泄者用事,而闭藏不得职,虽不交合,亦暗流而潜耗矣。人身之血,各归其舍,则常凝。酒性烈,最能动血,人饮酒则面赤,手足俱红,是扰其血而奔驰之也。血气虚弱之人,数日无房事,精始原而可用,然使一夜大醉,精随酒耗,且多热毒,是故戒醉。《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浓郁煿炙之味不能生精,唯恬澹之乃能补精耳。盖万物皆有真味,调和胜则真味衰。不论腥、素、淡、煮之得法,自有一段冲和恬澹之气益人肠胃。《洪范》论味而曰:稼穑作甘。世间之物唯五谷得味之正,若能淡食谷味,少佐以滋味,最能养精,故当慎味。
余曰:今之不然,科学昌明,滋味浓郁,非此不能快其心,遂其口腹,又有绿色食品者,实早失去其自然正味,烹饪技术之发达,更是以浓味诱人,不知千人万人趋之者,却是杀却汝之性命精血者,《阴符经》云:人,万物之盗也。故人若读书明理,知修炼之事,行补精,保精,炼精之上下妙法,诚为难得。又知,人之精血之衰,不止淫欲等下泄诸事,黄帝受广成子教曰:勿劳汝形,勿摇汝精。夫思虑营营者,世不乏人,只因欲心不止,美名好愿,上泄无度,亦为大患。近来科学研究间脑,知道脑腺分泌亦大耗精力,不知节度有常,妄作亦凶。道家对脑力耗损之探索,早有提示,更有秘传补脑全神之功,惜常人脑力旺则妄想飞,斯为难事。
择配之三:
[纪要(节录)]:《要略》曰: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脉经》曰:妇人少腹冷,恶寒久,年少者得之,为无子。密斋按:《易》曰,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枯杨者,老阳之象也,老夫之年,虽过八八之数,受气独厚,天真不匮,故遇少阴,乃能有子,如枯杨之复生梯也,若云老阴遇少阳,此枯杨生华之象。故《易》曰:老妇士夫亦可母也。《金丹节要》云:骨肉莹光,精神纯实,有花堪用。五种不宜:
一曰螺阴户,外纹如螺蛳样旋入内。
二曰纹阴户,小如箸头大,只可通,难合曰石女。
三曰鼓花头,绷急似无孔。
四曰角花头,尖削似角。
五曰脉,或经脉未及十四岁而先来,五十五六而始至,或不调,或空无。
此五种无花之器,不能配合太阳,焉能结仙胎也哉。
男子亦有五种病:
一曰生,原身细小,曾不举发。
二曰犍,外肾只有一子,或全无者。
三曰变,未至十六其精自行,或中年多有白浊。
四曰半,二窍俱有,俗谓二仪子也。
五曰妒,妒者忌也,阴毒不良。
男有此五病,不能配合太阴,乏其后嗣也。
余按:择配一说,古人慎重,故婚姻多由父母参考乃至包办除去人情不说,延嗣昌宗之事关系女身甚多,为确保子孙荣盛,家族兴旺,不得不由此也。又有古人生子喻如播种,种子种下首先择良田而播,良田者,人身精血,先后天俱足,发育适合,性情寒湿适度,薄地不可种,迅雷烈风,风水不调亦不可取。尚见古人择配配八字,择吉期,辨顺孝,知和气礼节,皆为必要学问,此外尚有各家秘传不多书于纸。今之男女,以感情解放第一,纵情欲想不知修身之道,择配不虑良田肥沃,尽一己不实之想终将于人身社会产生不利。擘情怪志,歪胎暗结,生子难育,合家不睦,少小管制,多病多忧,不听驯责,溺爱任性,等等问题,究其根本,无一不源于生之者父母之过也。父种子,母良田,上种择地盛而投,合其时,同日月其德,系四系之刑德,一己之盛,一家之盛,生乎身却在乎手,尽由自己掌握,何不幸之有,又观不事修道者,一类信仰佛道者,每推夸何归之于命,谓天命如此,实是不通造化之机,误人误己之谈。上天悬象,警示世人,君子自强不息,穷身心造化之源,古人问学问道,虽愚夫妇亦稍知,今竟茫然失真,可不叹乎!
又录妇人经水大率病:
挟痰则经色淡,郁热则经紫黑而成块。
肥人躯脂满经,而经闭。
瘦人火盛而血枯,精气不聚。
有痰闭塞,子宫不受阳精,不育。
有痰多占住血海,而下血。
有热结血,或寒凝血,则过期不行血,少作痛。
有血热,行速不及期而即来,且血多。
有气盛,则耗血而血少,且生痰。
又明·张介宾《宜麟策》基址篇云:
欲绵瓜瓞(延续子孙,当求基址。盖种植者,必先择地,砂砾之场,安望稻黍?求子者必先求母,薄福之妇,安望熊罴?然基址之说,隐微叵测,察亦诚难,姑举其显而易者十余条,以见其概耳。大都妇人之质,贵静而贱动,贵重而贱轻,贵厚而贱薄,贵苍而贱嫩。故凡唇短嘴小者不堪,此子处之部位也,耳小轮薄者不堪,此肾气之外候也;声细不振者不堪,此丹田之气本也;形体薄弱者不堪,此藏蓄之宫域也,饮食纤细者不堪,此仓廪血海之源也;发焦齿豁者不堪,肝亏血肾亏精也,睛露臀削者不堪,藏不藏而后无后也,颜色娇艳者不堪,与其华者去其实也;肉肥胜骨者不堪,子宫隘而肾气诎也;嬝娜柔脆,筋不束骨者不堪,肝肾亏而根干不坚也;山根唇口多青气者不堪,阳不胜阴,必多肝脾之滞逆也;脉见紧数弦疏者不堪,必真阴亏弱。经脉不调而生气杳然者也。此外如虎头、熊项、横面、坚眉及声如豺狼之质,必多刑克不吉,远之为宜。又若刚狠阴恶奸险克薄之气,尤为种类源流,子孙命脉所系,乌可近之?虽曰尧亦有丹朱,舜亦有瞽叟然二气之合,未必非一优一劣之所致,倘使阴阳有序,种址俱宜,而稼穑有不登者未之有也。惟一有偏胜,则偏象见矣,是种之不可不择者有如此。不然,则麟趾之诗果亦何为而作者耶?余(张介宾)因人艰嗣之苦,复见人有不如无之苦(生子无法教养之苦!)故愿天常生好人,所以并虑及之。
余又按:合张介宾说者实不易为,子女心身素质优劣非但母亲关系之重,父亲的身心亦重要,况父母本质调和素质亦可有后天作为,唯修身炼己之道至难矣。
叶天士《种子金丹》云:子嗣有无之责,全归男子(非独母亲基址),无论老少强弱,俱要神足。神足全凭寡欲,寡欲则不妄交合。积气储精,待时而动,一举而成。是男子必先自治而后及好人则几矣。夫男主乎施,女主乎受,一施一受,胎孕乃成。今所施者,全非先天浓郁真一之气,不过是后天渣滓之物(此点重要)纵使阴受可化,而实乏阳施之用。故毋伤思虑,耗其心神,毋意驰于外而内虚,毋志伤于内外骏,毋以酒色为媒,,毋以药而助火,清心寡欲,安神惜精,静久先元真精勃然而至……《人镜经》曰:“精气盛生二男”,盖谓此也。此下文详及。
调元篇第四:
[纪要]:丹溪云无子之因,多起于父气之不足,岂可(只)归罪于母血之虚寒?密斋著《痘疹心要》论胎毒云:人之生也,受气于父,成形于母。胎毒之胎,父亦有之,未可专归于母也。今之求嗣者,不知滋养真阴之旨,喜服辛燥之药,以致阳火蕴隆,阴水干涸,祸及其身,岂止胎毒胎于子哉。又补养之法,盖男强女壮,精溢血盛,自然有子,何须补益?惟男之弱者,精常不足,当补肾以益其精;女之羸者,血常不足,当补脾以益其血(药法略)。茭山云:或有感而不生,或有感而孕,孕而多堕,其意何也?感而不生者,男子精盛之时,女子阴血不足,犹若老阴得其少阳,枯杨生华,种子下硗田之中,故不发生。又男子精冷如冰,精清如水,虽女阴血纵横,而终身无子矣。感而易孕者,女子血盛男子精虽不足,犹若老阳得其少阴,枯杨生梯,种子下于肥田之中,故生而秀实也。孕而多堕者,男子贪淫无度,女子好欲性偏,兼以喜食辛酸热物,暴损冲任,故有堕胎之患。问:女子月事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无定期者,何以调之?密斋曰:此神思之病,无以法治也。曰:何故?曰:宠多而爱不固,念深而幸不到,是以神思不舒也。以身事人,而其性多傲,以色悦人而其心多忌,故难调也(注:身心二者共调)。密斋曰女子多躁,以色悦人,而性多忌;稍不如意,即忧思怨怒矣。忧则气结,思则气郁,怨则气阻,怒则气上,血随气行,气逆血亦逆。此平心定气为女子第一紧要也。
余按:调元之法,内则调心、意、情、思心理情绪之类,外则调身、饥寒冷热等等之外部生理,再则调药护理。用药之法,千差万别,为医家专门事。
协期第五:
[纪要]:种子歌云,三十时中两日半,二十八九君须算。落红满地是佳期,经水过时空霍乱。霍乱之后枉费功,树头树底觅残红。但解开花能结子,何愁丹桂不成丛。
密斋曰:此盖妇人月经方绝,经水方生,此时子宫正开,乃受精结胎之候,妙合太合之时,过此则闭而不受胎矣。然男女之分,各有要妙存焉。如月候方绝,一日三日五日交成男,二日四日六日交成女,过此则不孕。若经水未行,血海正满,子宫未开,不能受精以成孕。故诀曰何为种子法,经里问缘由。昨日红花榭,今朝是对周。蓝田种白玉,子午叙绸缪。三五成丹桂,二四白梅抽。玉湖须浅泛,重载却成忧,阴血先参聚,阳精向后流。血开包玉露,平步到瀛洲。
昨日谓两日半,子午谓阴阳初动之始,生男丹桂成,生女白梅抽,线泛即《素女经》之法,阴阳之交合,浅则女美,深则女伤,故重载成忧。阴血先聚,阳精后冲,则血开裹精以成男,阳精先至,阴血后参,则精开裹以血而成女。
从斯相暂别,牛女隔河游。二月花开发,方知喜气优。好事当传与,谗言莫妄绸。
此言种子之后,男子别寝,不可再交,以养胎气,次月经断,真有娠矣。此后胎教之法不可不讲。常听美言,见好事,闻诗书,操弓矢。淫声邪色,不令视闻。
密斋箴曰:月事初下,谓之红铅。三十时足,佳期不愆。汩污即去,新癸未生,子宫正开,玉种蓝田。阳道刚健,交接勿烦。勿令气忤,必使情欢。阳偶阴和,雨顺风恬。芳花结子,丹桂森森。密斋按: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交感之道,虽夫妇之愚不肖,可以能知能行也,经传载法甚明,求子之人用之无效者,可谓其人不能行也,然可语法者,不可语意也,两意不洽,故徒法不能行矣。《易.系辞》曰:天地姻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男女胥悦,阴阳交通而胚胎结矣。尝观周颂之诗云:思媚其妇,有依其士。则夫妇亲爱之情,虽在田野未之忘也。故于衽席之间,体虽未交,神已先合,阳施阴受,血开精合,所以有子。苟夫媚其妇,而女心未惬,则玉体才交,琼浆先吐,阳精虽施,而阴不受矣;妇依其夫,而士志或异,则桃浪虽翻,玉霜未滴,阴血虽开,而阳无入矣。阴阳乖离,成天地不交之否。如之,何能化生万物。或曰:种子论为富贵人立法,若彼农民不知此理,而生育偏多也。殊不知男女居室,虽愚不肖,可与能知能行焉,禽兽何知,而字尾亦有期耶。但富贵之人,身安志乐。嗜欲重而身体瘁,娇妻美妾,爱博而情不专,不成胎孕。若郊野之民,一夫一妻,情爱不夺,至如交合之时,情意绸缪,积久有余之气,交久未合之身,阳施阴受,此所以多育也。故曰:修德以求福,寡欲以养心,配必择良,药不妄饵,庶可矣。帝曰(黄帝):何以为交接则成男女乎?素女曰:男女交合,女人快美,不自知觉。如阴血先至,阳精后冲,纵气来乘,阴血开裹阳精,是阴包阳则成男,若阳精行至,阴血未参,横气旁来,阳精开裹阴血,是阳包阴,则成女也。
帝曰:夫妇不相和悦者,其如何故?素女曰:盖因女子不能察夫之情,不晓夫妇人伦之道,生育继嗣之理,但自纵,心性凶顽,常怀仇怨不足之意。或因夫背弃自妻,夫妻生怨恶憎嫌,以此夫妇不相和悦,虽交而情不美。
帝曰:交媾之间,情相悦而意相敬何如?素女曰:此皆男女通晓夫妇之道,阴阳交合之理,自然得其情意契合,故相敬之也。素女曰:男女交合,男有五伤:一者,男与女合,泄精少者,为气伤;二者,交合之时,精出而勃者为肉伤;三者,交合之时,泄精而多者,为筋伤;四者,交合之时,精出而不射者为骨伤;五者,交合之时,玉茎不坚,坚而不久者,为肾伤。以上五者,皆因泄精过度,至伤身体,可不畏哉!《养生经》云:精清者,肉伤;精血者,筋伤;精赤者,骨伤。如此病生。素女又曰:女有五伤之候;一者,阴户尚闭不开,不可强刺,强则伤肺;二者,女兴已动欲男,男或不从,兴过始交则伤心;心伤则经水不调;三者,少阴而遇老阳,玉茎不坚,虽入而不得摇动,则女伤其目,必至于盲;四者,女经水未尽,男强逼合,则伤其肾;五者,男子饮酒大醉,与女子交合,茎物坚硬,久刺之不止,女情已过,阳兴不休,则伤其腹。愚按:《素女论》男女五伤之候,欲求子者,夫妇交合之时,不可不慎也。其论交接之事,男有四至,女有九到之说,余窃其意而补之,虽云情欲之私,实为生民之始,万化之源也。
夫男女交合之时,男三至而女五至。男女情动,彼此神交,然后行之,则阴阳合畅,精血和凝,有子之道也。若男情已至,而女情未动,则精早泄,谓之孤阳。女情已至,而男情未动,女兴已过,谓之寡阴。《玉函经》云:孤阳寡阴即不中,譬取鳏夫及寡妇,谓不能生育也。男有三至者,谓阳道奋昂而振者,肝气至也;壮大而热者,心气至也;坚劲而久者,肾气至也。三至俱足,女心所悦者也,若萎而不举者,肝气未至也,肝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筋,其精流滴而不射矣。壮而不热者,心气未至也,心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血,其精清冷而不暖也。坚而不久者,肾气未至也,肾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骨,其精不出,虽出亦少矣。此男子之所以求子者,贵清心寡欲,以养其肝心肾之气也。
女有五至者,面上赤起,媚靥乍生,心气至也;眼光涎沥,斜觑送情,肝气至也;低头不语,鼻中涕出,肺气至也;交颈相偎,其身自动,脾气至也;玉户开张,琼浆浸润,肾气至也。五气俱至,男子方与之合,而行九一之法,则情洽意美。其候亦有五:娇吟低语,心也;合目不开,肝也;咽干气喘,肺也;两足或曲或伸,仰卧如尸,脾也;口鼻气冷,阴户沥出粘滞,肾也。有此五候,男子识其情而合之,不惟有子,自有补益之功。
男有三至,女有五至者,精之动也。应至而未至者,神未至也。故欲人动者,必先移其神,其神若交,其精自洽。然神交之道,有天之所命者,如姜嫄履巨人迹,歆歆然若有人道之感而生稷。汉薄姬梦苍龙据腹,高祖幸之而生文帝者是矣,有梦之所感者如斯于之。诗云:“维熊维罴,男子之样,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是矣。然若杨国忠夫人之事,则未免天下后世之非笑也(此典故略)。《素女》曰:更有避忌,切须慎之。若使犯之,天地夺其寿,鬼神殃其身,又恐生子不肖不寿之类。谨守禁戒,可以长生。所忌之要,备述于后,天地震动,卒风暴雨,雷电交作,晦朔弦望,月煞日破,大寒大暑,日月薄蚀,神佛诸辰,庚申甲子,本命之日,三元八节,五月五日。又有禁忌,名山大川,神祠社庙,僧宇道观,圣贤像前,井灶前后,火炎闹烘。以上类目,切须忌之,不可交合,犯之者,令人寿夭,小则生病。或若生男,令其丑貌怪相,形体不全,灾疾夭寿。又有交合禁忌:神力劳倦,愁闷恐惧,悲忧思怒,疾病走移,发赤面黄,酒醉饱食,病体方痊,女子行经。以上所忌,不可交合,令人虚损,耗散元气。可不慎之?密斋云:夫妇交合之时,所当避忌者,《素女》之论颇详。然男女无疾,交会应期,三虚四忌,不可不讲。三虚者,谓冬至阳生,真火正伏,夏至阴生,真水尚微,此一年之虚也;上弦前,下弦后,月廓空,此一月之虚也;天地晦冥日月,此一日之虚也。遇此三虚,须谨避之。四忌者,一忌本命正冲,甲子庚申晦朔之日;二忌大寒大暑,大醉大饱之时;三忌日月星辰,寺观坛庙灶冢墓之处;四忌触忤恼怒骂詈击搏之事。犯此者,非惟无子,令人夭寿。
上种子法,群书所载,仿而行之,无不验者。愚窃有说焉,若彼田野之氓,邪淫之女,多致生育者,岂知种子法耶?盖待其天癸动,子户开而媾精者,此鸟兽字尾之期,待其男三至,女五至而通体者,此阴阳交感之理,其机甚微。若夫田野之氓,则交疏而情意狎,邪淫之女,其思切而情先交,所以阴阳和而生育多也。
余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此凡人造化之源,性命之根本也。故人之大欲,亦莫切于此者。嗜而无禁侵年克寿,蚕食精魄,暗然弗觉,而元神真气去矣。有问抱朴子曰:伤生者,岂非色欲之间乎?子曰: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祛病,其次不以自伐,下愚纵欲损福寿。按:先奏百家,房中为方术一流,方术者,古之科学技术矣,汉以后,纳入道教,道士多有行之,上清派出,改革道教,然仍邪流百出,非房术之过,古有夫妻俱仙之法,借人事返还天机真元,故有上士延年修道。流为旁门左道之术者,乃其心不诣正道,其行有违天地之德,挟以此术,专于旁左。古人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知天、地、人三才盗机,非以人心盗窃天地。法则术数,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故干将莫邪,莫与争锋,伤人害己,终非宝物之过,有陷指宝物者,物遂隐不复现,万氏之论,已详其大概,审明保命延嗣之途。后世三峰采补之流,其祖三峰(非元末之张三丰)术虽成,道不成,道经云上帝罚之居偏僻之岛,不得上升天仙。近世倡养生之学,其术要在延命祛病,子孙昌荣子用。又庄子云: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余又按,古人推崇天人合一,种子之学,其受孕地点、环境、体质、心情、禁忌,都关于天人相应的学问。张介宾对此作了更详尽之发挥:一天时,凡交会下种之时,宜择吉日良辰,天德月德及干支旺相,当避丙丁之说,顾以仓猝之顷,亦安得择而后行?似属迂远不足凭也。然惟天日晴明,光风霁月,时和气爽,及情思清宁,精神闲裕之况,则随行随止,不待择而人人可辨。胎元亶赋,实基于此。至有不知避忌者,犯天地之晦冥,则受愚蠢迷蒙之气;犯日月星辰之薄蚀,则受残缺刑克之气;犯雷霆风雨之惨暴,则受狠恶惊狂之气;犯不阴阳,倏热倏寒之变幻,则受奸险诡诈之气。故气盈则盈,秉之则多寿;气缩则缩,犯之则多夭。顾人生六合之内,凡生、长壮、老、已,何非受气于生成?而智愚贤不肖,又孰非禀质于天地?此感兆元始之大本,尚思造命而赞化育,则当以此为首务。……阴阳之用,千变万化莫不由之,由之推广则凡冬至夏至,一岁之阴阳也。子东午西,一日之阴阳也。有节有中,月令之阴阳也。或明或晦,时气之阴阳也。节前节后,消长之阴阳也。月光潮汛,盈虚之阴阳也。再以及有则老夫女妻,阴若胜矣,有颠之倒之之妙;彼强此弱,阳亦在也,有操之纵之之权,故无往而非阴阳之用也。知之而从阳避阴,则乾道成男,不知如背阳向阴,则坤道成女,明眼人鉴而悟之,笔有难于尽意也。
二地利,地利关子嗣,非不重也。有阴宅之宜子孙者,有阳宅之宜子嗣者。然吉地吉人,每多不期而会,所谓有德斯有人,有人斯有土,此其所致之由,自非偶然。故曰:必先有心地而后有阴地,信非诬也。第其理深义奥,有非一言可悉。此外,如寝室交会之所,亦最当知宜忌。凡神前庙址,井灶冢柩之旁及日月火光照临,沉阴危险之地,但觉神魂不安之处,皆不可犯。倘有不谨,则夭枉残疾,飞灾横祸,及不忠不孝之流从而也矣。验如影响,可不慎乎!
又岳甫嘉前论说:胎之有无、灵蠢乃一点先天真一之灵,妙合在未洽交媾之先者,此正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人得之以生且灵者。
余按:道家南北共祖白紫清白玉蟾《修仙辨惑论》曰:天仙之道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片饷凝结,十月成胎,此上品丹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法易简故以心传之。水仙之道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百日混合,三年成象,此中品丹法,有卦爻,却无斤两,以口传之。地仙之道,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一年内融结,九年成功,此下品丹法,有卦爻,又有斤两,法繁杂,故以文传之。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坐卧为火候,以听乎自然为运用。中品丹法以肝心脾肺肾为药材,以年月日时为火候,以抱元守一为运用。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气液为药材,以闭嚥搐摩为火候,以存想升降为运用。……但能凝然静定,定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默默,如鸡抱卵,则神归氣复。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是采取先天一,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成矣。故,先天一之说,实移植于内丹学,更则年、月、日、时、闭、嚥、搐、摩为火候,火候之说遂见于医家论述。天、地阴阳,交感变化,先天一随机隐显,须寂而不动,感而遂通,亦即感知先天日月气息变化之道而取法之。前论有年、月、日、时之阴阳,故种子论中多载日之天地生气之日(阳气旺),即“王相日及月宿在贵日”一日内之生气在于子时,胎论所谓“半夜后,鸡鸣前”阳气勃发时。下摘孙思邈有关论述:不了
王相日: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
月宿日:正月:一、六、九、十、十一、十二、十四、二十一、二十四、
二十九日;
二月:四、七、八、九、十、十二、十四、十九、二十二、
二十七日;
三月:一、二、五、六、七、八、十、十七、二十、二十五日;
四月:一、二、五、六、七、八、十、十七、二十、二十五日;
五月:一、二、三、四、五、六、十二、十五、二十、二十五、
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
六月:一、三、十、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七、
二十八、二十九日;
七月:同六月;
八月:五、八、十、十三、十八、十九、二十一、二十二、
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
九月:三、六、十一、十六、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
二十四;
十月:一、四、九、十、十四、十七、十八、十九、二十、
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九日;
十一月:一、六、十一、十四、十五、十六;、
十二月:四、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二十四日。
若合春甲寅乙卯,夏丙午丁未,秋庚申辛酉,冬壬子癸亥,与此上仵月宿日合者尤益。上述时、日,是谓死的时机,欲将死变为活,道家谓活子时,须从自己身心做起,先觉知自身活子午,再将自身活子午感通天地之子午,遂有先天妙合之阴阳降注,此之修炼谓火候操持。对夫妻而言,彼此身心各具活子午,犹如现代所讲内分泌及神经系统之周期规律把握得当一样,不但身心愉悦,且不过而不及,自身相互知晓而调和,再与大自然沟通合于日、月明德。印度教派关于此类论述亦不少见,主要见于左道密教瑜珈派中,其梵我合一的思想,身心奉献的修炼,梵天赐降等等方法,又成一系统。若合于日、月之德,便明生克化生之用,此已超出被动生育观点,而入生生由已的境界。
[纪要]第六:转女为男法及胎养
万氏载《良方》论曰:阳施阴受,所以有娠,遇三阳所会,多生女子。但怀娠三月,名曰始胎,血脉不流,形象而变,是知男女未定,故令于满三月间,服药,方术转令生男也。其法以斧置妊妇床下,击刃向下,勿令人知。恐不信者,待鸡抱卵时,依法置斧窠下,一窠尽出雄鸡矣。又,初有妊时,取弓弩弦缚妇人腰下,满百日去之,紫宫玉女秘法也。又如三月以前,取雄鸡尾尖上毛三茎,潜安妇人卧席下,勿令人知之,验。又,取夫发及手指甲,潜安妇人卧席下,勿令人知之。密斋曰:夫妇媾精,阴阳分形,阳精胜者为男,阴血胜者为女,固已别矣,岂能转移之耶?虽三月男女分形,阳精胜者为男,阴血胜者为女,盖一月二月之间,精血混合,男女之形未彰,至于三月,阴阳始判,震巽之索斯定矣,故曰男女分也,古人留是法者,必有所试,阴阳变化之妙,愚不得而知焉。
护养胎元:《脉经》曰:妇人怀胎一月之时,足厥阴脉养;二月,足少阳脉养;三月,手心主脉养;四月,手少阳脉养;五月,足太阴脉养;六月,足阳明脉养;七月,手太阴脉养;八月,手阳明脉养;九月,足少阴脉养;十月,足太阴脉养;十一月满月。诸阴阳各养三十日。手太阳,少阴不养者,下主月水,上为乳汁,不可灸刺其经,必堕胎。按《巢氏病源》论云:一月多胎胚,足厥阴脉养之(下至十月阳阴脉同上),二月名胎膏,三月名胎始,四月始受水精成血脉,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气,六月始受木精成其筋,七月始受金精以成其骨,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肤革,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发,十月五脏六腑关节人身皆备。又《良方》云,一、二月始春木,三、四月夏旺属火,五、六月长夏属土,七、八月旺秋属金,九、十月旺冬属水。胚胎造化之始,精移气变之后,保卫辅翼,各有道矣。天有五气,各有所凑,地有五味,各有所入,所凑有节适,所入有度量。寝兴以时,出入以节,可以高明,可以周密,雾露风邪,不得投间而入。调喜怒,寡嗜欲,不妄作劳,气血从之。一失调养,则内不足以为中之守,外不足以为身之强,气形弗克,而疾病因之。
心气大惊而癫疾,肾气不足而解颅,脾胃不和而赢瘦,心气虚乏而神不足之属,皆气血不调之过,饮食知戒,五味无所伤,于气所调,邪气无所乘,故曰:天非人不因。
食物所忌:
食犬肉令子无声。食兔肉令子缺唇。鸡肉合糯米同食,令子生寸白虫。脍鲤同鸡子食,令子生暗多疮。食羊肝令子多厄难。食鳖鱼令子项短。鸭子与桑椹同食,令子到生心寒。鳝鱼同田鸡食,令子喑哑。雀肉合豆酱同食,令子面生黑子。食螃蟹横生,食子姜令子多指、生疮。食水酱令绝产。食雀肉饮酒,令子无耻多淫。食兹姑消胎气。干姜、蒜毒胎无益,粘腻难化伤胎,食驴马肉,过月难产。豆酱合藿同食,堕胎。食山羊肉,子多病。无鳞鱼不可食,毒菌不可食,食雀脑令子雀目。
妇人有妊,最不可针灸及乱服药饵,致堕胎。
胎前所忌药物歌
蚖班水蛭地胆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踯躅野葛蝼蛄类,草乌侧子与虻虫。
牛黄水银并巴豆,大戟蛇蜕及蜈蚣。
牛膝藜芦加薏苡,金石锡粉对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蜥蜴陀僧与虫。
代赭蚱蝉胡脑麝,芫花薇蘅草三棱。
槐子牵牛并皂角,桃仁蛴螬并茅根。
檔根硇砂与干漆,亭长溲疏菌草中。
瞿麦榈茹鳖爪甲,猥皮鬼箭赤头红。
马刀石蚕衣鱼等,半夏南星通草同。
干姜蒜鸡并鸭子,驴马兔肉不须供。
切忌妇人产前用,此歌宜记在心胸。
歌中半夏炒过,干姜炮过,可用,不必拘疑。
受胎之后,常宜行动,使气血流通,百脉和畅,临产无难也。
今之妇,好逸恶劳,喜静懒动,含羞养娇,致气血不行,产育多苦。况行住坐卧之久,为皮肉筋骨之伤,子在腹中,气通于母,母气即伤,子亦受病。又勿登高,勿越险,勿举动,恐堕胎。常欲见美事,闻善言。居处得轩豁明朗,忌僻静幽暗,恐胎气怯弱,邪气侵犯。若七情内伤,快意纵恣,则致漏胎。近产多淫,触犯胎气,则易堕落也。
《良方》云:受胎之后,切宜避胎杀(食胎儿气血之鬼物)所游之方:正月房床,二月户扇,三月门,四月灶,五月母身,六月床,七月碓磨,八月厕,九月门,十月房,十一月炉灶,十二月房床。六甲胎神:甲己日占门,乙庚日碓磨,丙辛日厨灶,丁王日仓库,戊癸日房床。十二支胎神(召神安胎):子午日碓,丑未日占厕,寅申日占炉,卯酉日大门,辰戌日鸡梄,己亥日占床。
余按:万氏种子之说,概于上,自此而后,为妇产及幼儿纪要,此略。佛法说人身难得,如盲龟遇木轭,好人身更难得,知之生死之理至难得。人生来即苦,所以生下来张口即哭,因为在其死时,心识的中阴识神无力,恐懼,无夸,失落,人生种种的隐藏意念一一化现,继而被自我的阴蕴折磨得无处藏身。若有善因人缘(即作人之因缘),看到有豪宅,茅屋,草棚,岩隙,地逢,便迫不及待奔之而去,那便是生者的宅舍,由于对父母业缘的爱憎成为生男生女的心理依据,业力的精血与爱憎心识的和合,心识便被后天阴气所拘,这一刹那,心识的活动混浊了,犹如沉睡的朦胧梦,便投胎了,重新披上人皮,接受人生的死。此道家称之为游魂为物,精气为变。此后的生苦,是人人都经历过的,简洁地说:生命入胎的第一周,其苦如在热铁锅上被烤或被炸一般,佛教业力说法是因为宿世来烤炸鱼等众生的业力感召,第二周由“触风”的作用,四大之性(地、水、火、风)得以显现,如冷之奶油,第三周“行风”使四大得固,胎儿如昆虫,七日一来复,至第七周,像被一身强体壮之人将四肢往外拉,然后绑在木椿上,此时生长四肢,因为都有如此方法虐待过他人有情众生,苦痛更深,八周时孔窍之风如同用手指挖痛疮一样形成九孔之始。当母亲吃冷的食物时,犹如被浸在冰水里;吃得多时,你会被巨石压迫提几乎呜呼;吃得少时,又觉被悬在空中,孤立无援;当母亲跑步或剧烈运动时,会觉得掉进一个大洞里,来回翻转;当她交合时,你如有万剑穿身,永劫不复。第三十七周,在子宫内饱受痛苦折磨,凡属生前受过的痛苦,使他人众生受到的痛苦,在这里就“等同身受”;黑暗、腥臭、污秽的血胎之牢狱使心胎生起解脱之想。第三十八周,“集花风”将胎儿推至产门,此时犹如被绑在铁轮子上被来回滚辗,至此肉体成熟,胎儿如曾在炉子中被烤灸,为二十八种不同的风所动。受母血的滋润,此时,“逆转风”把胎儿上下颠倒,双手向前,此刻的痛苦有如被拉扯穿过一堆铁屑。当出胎门时,被投入茫茫生命之海的痛苦随之而来,现生的生命之苦又纷至沓来,当被第一次沐浴时,如同有人在剥身上的皮,第一次拥护,就如同被参差的岩的摩擦……生之苦,是人生八苦之一,我们都尝过,但却忘记了,转移了。如上简述生之苦,是佛法讲生死的小部分,至若生男生女,医家通行之说是:精胜其血,阴血先至,阳精后冲,阴血开裹精则成男;血胜其精,阳精行至,阴血未参,阳精开裹血则成女。而岳甫嘉云胎始从乾,生子一则决于交合前之先天灵气,一则取决于父之百脉齐到,先天灵气为先天乾阳,百脉俱到为身中后天之阳具合,先后二阳合生富贵具相之子。
现代遗传学研究证明,人体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对为性染色体,此对染色体在男性为XY,在女性为XX,男性产生X、Y两种精子,女性只产生X卵子,受精时,X精子与X卵子结合成XX受精卵,发育成女性,Y精子与X卵子结合成XY受精卵发育成男性,故父方之X、Y精子至关重要。美国麻省韦赫生物学研究所发现男性身上一条X染色体含有遗传因子,而那条Y染色体则没有遗传因子的成分。所以性别由一粒单独的遗传因子决定,这种因子被称为“睾丸决定因子”,研究暂发现,受精卵到第七周时才出现此因子,若七周还没有此因子便为女婴。这是现代遗传学目前的观点,至于七周以前此因子是观测不到,还是未形成,这又不得而知,与道家所谓先天阳是否有关也是边缘话题。至于转女成男,古人说三月前可转,三月后不可转,有批为妄说,有信之者,至若用药物转,多属后天转法,生子多有缺憾,此转女成男法存而不论。今专就佛法中中阴投胎种子之说简述如下。
第七:佛法的入胎说
《俱舍论》说人具有四有:1、生有,即新生命开始的第一刹那;2、本有,即从初生刹那后到死亡为止的生存;3、死有,即死亡的最后阶段,或死亡清净光的显现时刻;4、中有,即从死有到生有之间的生存。
故种子的学问,包括中有状态进入母胎直至出生的这一段时间。佛法中佛讲述的入胎的情形大致有《佛说入胎经》、《禅秘要经》、《修行道地经》及密部诸续论如《大威德密续》、《时轮本续》、《喜金刚续》等,论部中如《俱舍论》、大宝法王的《甚深内义根本颂》等亦多有讲述。关于中阴身的几种类型,佛陀在《大宝积经》“入胎会”中将其大致分成两类,上三途一般形色端正,下三途一般容貌丑陋。“地狱中有,容貌丑陋,如烧杌木;傍生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中有,其色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形色鲜白;无色界天元无中有,以无色故。”“中蕴有情,或有二手二足,或四足多足,或复无足,随其先业,应讬生处,所感中有,即如彼形。”“若天中有,头便向上;人、傍生、鬼、横行而去;地狱中有,头直向下。”
关于入胎时父母的业习条件,《入胎经》又云:“若有女人,身无威势,多受辛苦,形容丑陋,无好饮食,月期虽来,速当止息,犹如乾地,酒水之时,即便易燥。若有女人,身有威势,常受安乐,仪容端正,得好饮食,所有月期,不速止息。犹如润地,水酒之时,即便难燥。云何不入?父精出时,母精不出,母精出时,父精不出,若俱不出,皆不受胎。若母不净,父净;若父不净,母净;若俱不净,亦不受胎。若母阴处,为风病所持;或有血气,肉增……若母有此过者,并不受胎。或父母尊贵,中有卑贱。如此等类,亦不成胎。若父母及中有俱是尊贵,若业不和合,亦不成胎。若其中有于前境处,无男女二爱,亦不受生。难陀,云何中有得入母胎?若母腹净,中有现前,见为欲事,无如上说众多过患,父母及子,有相感业,方入母胎。
“又彼中有欲入胎时,心即颠倒。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憎。于过去所造诸业,而起妄想,作邪解心。生寒冷想,堕业优劣,复起十种虚妄之相。云何为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楼,我升台殿,我升床座,我入草菴,,我入叶舍,我入草丛,我入林内,我入墙孔,我入篱间。难陀,其时中有作此念已,即入母胎。”“应知受生,名羯罗蓝。父精母血,非是余物。由父精母血和合因缘,为识所缘,依止而住。譬如依酪,瓶鑽人功,动转不已,得有酥出,异此不生。当知父母不净精血,羯罗蓝身亦复如是。”在《佛为阿难说处胎会》中,则更为详尽。
“如是,中阴欲受胎时,先起二种颠倒之心。云何为二,所谓父母和合之时,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瞋,父流胤时,谓是己有。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瞋。母流胤时,亦谓己有。若不起此瞋爱心者,则不受胎。”……“如是中阴欲入胎时,一者无有福德,二者有大福德。”无福德者,觉观心起,所见境界,便作是念,我今值风寒阴雨,大众愦闹,众威来逼,或入山泽,丛林,窟穴。随其所见,便入母胎。大福德者,复更生于种种诸想:我今值遇风寒阴雨,大众愦闹,众威来逼,亦生恐怖。即上高楼,或登大阁,或入殿堂及以床座,亦生诸余种种之想。随其所见,便入母胎(注:福德之有无,是心之业力所显现)。
另。《中有论》专讲中阴身的变化与转生,也讲得很具体。如投胎为女,其所见的便是男性性器,同时此中阴生起了很强的欲念,刹时,增强的贪欲使她完全投入,原有的女方已不存在(瞋心所致),高涨的欲望产生的痴想,随此心念配合父母的增上缘。中阴的游魂钻进了母胎(游魂为物),与受精卵和合。本有的心识,又与父精母血结合,生命的血肉又开始了(道家所谓精气为变!)。此一段欲界生命的欲念生死,就是二种生死中的分段生死,此一念便为根本无明之贪瞋痴具行。佛学“十二因缘”的道理,也是从此处引发,如“三因”讲“无明缘行,行缘识”,也就是“无明”的中阴身,缘业力之“行”而随“心识”之转,由识田种子带动生命之轮。)
医家关于父精母血,阳精胜,阴血胜,阴包阳,阳包阴生男女之说,与佛家之说相参照,定有会心之处。道家讲精气神三品大药,上者神交,中者气交,下者精交,精有元精,浊精之分。浊精之交顺则成人,元精为先天精,先天精交是为培元,即将生命欲力的力量转化成升华的力量,故精化为气。气交亦分先天气,后天气,神有元神,阴神(识神)之分。步步不离炼己。浊精交可看为人以下欲界事,清气精交乃欲界人以上之事。此生人生仙之理,道家亦最为清楚,不过其科学的印证方法,一般不普遍传授,不具道心的人,闻之大笑,藐道而已。又岳甫嘉说先天一,先天一可化为先天元精。气()的境界可看成是色界以上事。欲界众生有男女相,其欲事乃将生命元气化为清精交,《楞严经》讲欲界天人欲事(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高天],化乐天,兜率天,夜摩天,忉利天,四天王天,此六天为欲界天),何为欲界天?佛说:“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楞严讲义云:“上六天,虽求离欲,未能绝无,以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而此上十八天,虽离欲界染着,尚有色质,貌如童子,身如银白,衣黄金衣,惟男无女,纯是化生,色身胜故,故名色界,已离欲染而得清净。”色界天身,乃光明蕴身,亦即气身,惟有男而无女身。欲界之男女事如“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六天真快乐”。下面合述:
一.他化自在天:(欲事)“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偏能出超,化天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其天行夫妇事,于行事相交之际,不但无味,而且了然超越,神游境外,毫无欲想,命终之后,超出化(化乐天)无化(化乐以下四天)境;凡五尘欲境,不劳自化,皆他天之所变化,自己得自在受用。但此天,以眼暂视,便为淫事。
二.化乐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腊,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其夫妇行事,只勉从其意,但遇欲境,横陈之时,味同嚼腊似,淡然无味。(何谓横陈,司马相如赋云:花容自献,玉体横陈,横放其身,陈献于前也)命终生越化地者,越指超越下天,化指变化五欲乐具,自所受用也。亦称化五尘而自受其乐。但此天,以熟视为淫事,不必笑矣。
三.兜率天:“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名兜率天。”此天没有应行之触,来相逼迫,未能违戾而顺从之。平常静而不动。唯此天有内院外院,内院乃弥勒菩萨接引上下界众生处。此兜率天又名知足天,于欲境生知足故。但此天以一笑为淫,更不必执手。有“一笑百媚生,士夫酥筋骨”非此境。
四.夜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世间,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夜(燄)摩天。”此天逢欲境暂交过后无思,于人间世非有深染,故动少静多,于净居而得全味,渐近清虚,故命终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楞严正脉》云:空中所居诸天,七宝瑠璃,但欲下之时,即虚豁无碍。此天日月光明照不到,其天之人,自身有光,依报正报,身殿光明互照,故无须日月,又以莲花开合而分时刻,随时受乐,各得相应。但此天惟执手成淫,无交媾事也。
五.忉利天:“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此天于房帏之间,淫欲爱念,微少淡薄,有时有节。然而于清净独居之时,时有淫念生起,不得全其净味。命终超日月光明,生人间所见之顶(即须弥顶),顶之上即空居天,与人间不接。此忉利天与四天王天与地相接故称地居天,此二天,形体相交成淫,忉利天以形体拥抱亲吻成淫,男女二根仅各成一窍,风气一洩,欲漏便除,没有浊精血,唯清精气。
六.四王天:“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王天。”又此天:“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诸妻妾恩爱。”此天有妻亲,故于邪淫中有欲,唯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放纵,而得渴爱之水,澄净莹洁,因心莹净,故心光偏照,而邻于日月光明。渴爱之水,澄清莹明,故化风气。四王即四天王。此地居一天有男女二根同人间,不但拥抱,且有二根和合,漏出所化之风气耳。
此上六天之欲事及入胎,佛说尽述其要。从四王天至他化自在天,初则离于邪动,次则正动而微,三则动少静多,此前三天俱有形动,有轻重之别。四则出动,形虽出乎动未能无心,未免心交(应触来时,不能违抱,即为有味,故有心交欲念之动)。第五味同嚼腊,第六了然超出,心交虽无,却未能无动迹,因五有欲境,六仍有男女之微念分别,故有相交之迹存在,所谓“形虽出动,心迹尚交”,再则知此上之天心迹俱离,无所交接,兼无食睡,三欲俱忘,以禅悦为食,为息,离粗重身心,故无女人。
现:在粗粗涉及欲界天人概况,人间入胎记,依生的因缘成就了自己的身心业力,同样,又成了死的因缘,佛说:“方生方死,即生即死”不为过。那成男成女,家庭事业的境遇,随各人心业的境界,在入胎时上楼阁,坐高位便是平常心理的好果投胎好的家庭。否则现出茅屋投生贫苦之家,再者进了草丛,树林,多半入了畜牲道了,余记得在终南山师父讲林则徐侄子觅空法师之事,师说:觅空法师知晓自己前生在山中修道,砍柴时跌落山涯,悠悠醒来,信步而行,发现前面有个大红门,门内是个镇子,里头如同现代超市般热闹,觅空法师(前生)一念想到久未进城一看,脚起跨入城门,忽然一阵痛楚,昏了过去,再睁眼时一看,小手不大,已再世为人了,此其亲身经历。《大宝积经》卷五十七谈到有四种有情入母胎:一、正念入住出;二、正念入住,不正念出;三、正念入,不正念住出;四、入住出皆不正念。能正念入住出的有情是:“性爱持戒,数习善品,乐为胜事,作诸福行,极善防护,恒思质直,有大智慧,临终无悔,即便受生”即使临终入胎,住胎,出胎受苦,亦都正念不乱。劝君若欲再世为人,当取乎上法!其他三类莫入。再者密宗与正统道家的方法,无非都从我们这个色身下手,以气、脉、明点或神、气、精作为基础,达身心之解脱,唯密宗主要重心,仍注重于心性解脱,道家则注重形神俱妙。密宗以菩提心润法身,道家以金丹化肉身。进则,身心相辅而来,解脱之亦要相辅而去。没有躐等的修持,没有不悟的圣人。例如:密宗白教的“六成就法”,基于生死的认识和解脱的见地,理出次第分明的修证体系。第一步是修气脉的“灵热拙火”成就,身体气脉通了,将色身超越的基础打好。第二步是“幻观成就”亦即将身心内外,认修为虚幻假相(类于天台假观),透过此观,化解见思二惑形成的种种心理结使。(死亡后进入中阴就经历八十性妄之幻变),第三步“梦观成就”,日夜修持,梦中念念清明,进而转变心念,进而转变梦境,唯识学说转七、八识的功夫,是观行的功夫。梦如死,醒如生,小生死转了,大生死有把握了。第四达身心清净的“净光成就”,继而第五“中阴身成就”才了分段生死,第六“颇哇成就”才随心念任生他方佛国净域,或出入无间,生死不拘。如果没有前四步基础,心身的基础,仅修五、六法,唯识仍旧被生死业力流转。道家南宗的“金鼎大符”之道,是诸家修炼法中最快最彻底转化肉身的方法,然了命未能先了性,筑基不成不敢得药,炼己不纯,不能还丹,仍然是福慧具足之功夫,大丈夫绝顶事业。
佛说:
“应知受生,名羯罗蓝,父精母血,非是余物。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缘,为识所缘,依止而住。”——根本的阿赖耶藏识执藏这受精卵为刹那之我,即俱生我执依止而住,遂开始生之育之,所以生人死人的本非别人,正是自己,是自己在生自己,依次,阿赖耶识展开了生命的发育(同样,父母交合时,中阴身起倒觉而入,见己自行其事)。“复次难陀,依父母不净羯罗蓝故,地界现前,坚实为性,水界现前,湿润为性,火界现前,温煖为性,风界现前,轻动为性。……此等皆由先业为因,更互为缘,共相招感,识乃得生。地界能持,水界能摄,火界能熟,风界能长。……如是应知,非唯父母,非但有业及以余缘,而胎得生。要由父母精血,因缘和合,方有胎耳。”……“此之蕴聚可恶,名色托生诸有,乃至少分刹那,我不赞叹,何以故?生诸有中,是为大苦。……生即是苦,住即是病,增长,衰坏即是老死。是故难陀,谁于有海,而生爱味?卧母胎中,受斯剧苦。……凡入胎者,大数言之,有三十八七日。”如前在父母交合时,父母亲的气脉打开,父出白明点,母出红明点,以热力将其化为精血,混合于子宫,俱生的我识住入中间,犹如沸腾牛奶上的乳脂,此中阴之我最初从男父的口或顶门,或女的子宫而进入混入精血之中,同死亡时顺序相反,我识的昏迷使死亡境相倒转,从黑暗中现红景相,再现白景相,大多数是刹那过去了,被业识拉向无明惑见的结使造成的风大,作为意识之载体,由此,一种具有特殊能力作为意识的基础的火被引发了,再则水,再则地,从心神境界转向物理(地水火风)拘束。地-风导致执持;水-风导致凝聚;火-风导致成熟和不腐;风-风导致发育。佛说,生者的苦是不堪言的。五蕴的聚合,构成了痛苦,烦恼之生命。不管它托生到哪一道,有多大福气,我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讚叹,“三界如火宅”,无如安处。佛说,胎儿存在子宫里大致有二十八个七天。道家讲七日一来复,又讲本命元辰,北斗七星,指生俱之七变生死。
《入胎会》又曰:“初七日时,胎居母腹,如榍如疮,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煮。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煖性,风界动性,方始现前。二七日所感业风名为遍满,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右胁,令羯罗蓝身相渐现,状如稠酪,或似凝酥.,内热煎煮,便即转为安浮陀身。如是四大,渐渐成就。”因经文甚多,此处略去。
第一个七天产生的“风”即新风,在以后的岁月里,它促进了胎儿的成熟成长,每七天的变化,都由不同的“风”来促进其生化,这种促进生化的能量,是本具的,勉强用道家的修气功夫——“胎息”比之,实际上“风”促进了火,水,地的生成,同时也促使火、水、地之升华转化。道家修胎息的入门功夫就是体认真内息而非口鼻之息,这其中的奥秘是专门修息道功夫的内传。密教将之比为气,如分成粗气,细气,极微气。第一个月,风从细的持命风上产生了粗的持命风,这时胎儿如一条鱼。第二个月,持命风产生了下消风,身体有五个隆起,犹如海龟。第三个月,从下消风产生了平住风,状如公猪。第四个月,从平住风生起了上行风,身如狮子。第五个月,从上行风产生了遍行风,身如矮子。
在第四个七天中,红白明点净与未净部分发生变化。从白明点中生出父性的内在体现——精液、骨髓和骨骼。从红明点中生出母性的体现——肉、皮和血。神识入胎所处的精血部位,后来演变成心脏。此中有一豆大的持命明点,集合极细的持命风和心,及精、血之精华。依此形成中脉及左右二脉,再变成密宗所称的“心轮”,这个如鱼的胎儿产生五个隆起,及以后的五肢、头发、指甲、毛孔等,生理感官及男女器官等等。在第二十七周时,若是男孩,则蜷缩于母亲右胁,面朝母亲之脊骨,若是女孩,则蜷缩于母亲左侧,面向母亲肚皮。
上述“心轮”形成后,在第十三个七日:“于母腹中,以前风力,知有饥渴,母饮食时,所以滋味从脐而入,籍以资身,所有滋味,于身穴中,及以脐轮,资持润益。”此十三个七日形成“脐轮”,又称幻化轮,即长生、变化的意思。胎儿从脐轮开始,产生气化功能,以提供变化之动力。道家指其为先天肾水所在,随肾水、脐轮的形成,水生木,肝经的疏通开始形成,脉道如网一样分布开来。脉道中流通的就是“风”,即气。到第十五个七日,八万四千脉道形成雏形。密宗讲脐轮为六十四脉叶,象一朵“千叶宝莲”,也就是说我们人本具生生不已的变化之能,就是生命中一朵朵莲花,这个生生不已的生机就是变化我们肉身的关键。
到第十六个七日,由脐轮运化出的生命能,向下通至海底,向上经心轮,喉轮,尾间轮而至顶轮,顶轮在密教的观念里藏有甘露明点,道家说“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跟密教是一样的,顶轮内,胎儿的荷而蒙开始起作用。所以佛说:“第十六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甘露行”,前面讲“风”的形成与作用,到第六个月中,通过眼门运动的“副次”风——名为“运动”,地大产生了。从第六个月到第十个月,四大——地、水、火、风,以及空的成分产生了,功能也成熟了。在第七个月中,通过耳门运动的“副次”风——名为“紧动”,水大产生了。在第八个月,通过鼻门运动的“副次”风——名为“全动”,火大产生了。在第九个月,通过舌门运动的“副次”风——名为“强动”,风大产生了。在第十个月中,通过身门运动的“副次”风——名为“剧动”——空大产生了,其时体内出现空的部位。五种副次风主要是持命风的状态,它们起着帮助五识认识对象的作用。十种风虽形成于体肉,鼻中出入的呼吸(外呼吸)是待产后才形成。
至于密宗所谓的明点的产生(修证上分为物质明点,命明点,菩提心明点——白、红明点、风明点、咒明点、智慧明点)即红、白(精血)成份的精华,以极细风心的组合。大小如白芥子,住于心轮中脉的最深处,即“不坏明点”一—命明点。白色的一部分上行进入顶轮,在那里共有十六明点(见无上密圆成次第密秘教授);红明点部分下入脐轮,留在脐轮主生理上母性的部分,这些的道理在道家称为丹田先天肾水,下部丹炉。密宗认为头顶之白明点是增强白色(甘露滋润,性在天边)的主要根源,脐轮是增强红色的主要根源(生命动力,命在海底),心间脉轮是均衡增长红白成份的主要根源。红、白之明点是有限的,但也会再生。
以上是胎儿脉、气、明点的概况。中阴身从入胎受制,一直到出生的过程,也即密宗生起次第法中将生有作为化身修法的复制,同时也类同于圆成次第中将净与不净的幻身转成一个初级化身所净的基础,也就是说,为了与死亡,中有和再生各阶段的情况相适应,将死有作为修行法界身的道路;将中有状态作为修行报身的道路;把生有作为修行化身的道路。所以一个行者不但要知道怎么死,如何成中阴,更还要去透彻了解又如何去受生,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把握修行的真谛,修证方法的科学性,远离愚茫无知的迷信。这本身也是行者自身要做的,也正是我草拟此文的初心。师有云:浅者唯及于心,深者兼被于形。道的原理可以从心理知识上去认识,但道的实际效用却从形体——色身上起修的,佛法上叫做色法,也就是身心的物理变化的法则,也是《楞严经》讲七大——地、水、火、风、空、识、见中前五者的物理色法的修证,色法融通了,心法也会成就了,心、色二法即是修证之重心。色法中比较有效又可调动心色二法的即从“风”大——息入手。“息”的学问,又是专门之学。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所以佛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根本上,见地、功夫,唯心唯物等等都要归于心物一元而实践在物法一方的转化。道家云:“了命未能先了性”物质法则的变化同样根植于心法上的成就。
关于道家修炼中关于从生有,入胎到变化气质转化色身的学问,那里一个道家核心修炼的问题,也是从古至今,从黄帝祖先传下来的东西。
关于胎儿先天教化之胎教之学,中医,道家,佛家中相关的学问,乃至现代医学的发现等,这些都留做一个感兴趣的方向,以后再做研究。
此附录《医通》张路玉之论胎教:
胎教之说,世都未谙,妊娠能遵而行之,不特无产难之虞,且生子鲜胎毒殇夭之患。诚为广嗣要旨。姑以大概陈之。妇人经后四十余日不转,即谨房事;慎起居;薄滋味;养性情,刻刻存心,与执持宝玉无异。举趾必综,行立勿仰,坐不实其前阴,卧不久偏一侧,不得耽坐嗜卧,使气血凝滞,为第一义。虽不可负重作劳,然须时时小役四体,则经络流动,胎息易于运动。腰腹渐粗,饮食不宜过饱,茶汤更须节省。大热大凉,总非所宜。犬羊龟蟹等一切有毒之物,固宜切禁,即椒姜之品,亦须少尝。其豕肉醇酒湿面之类(此南方曰),纵不能屏绝不食,亦不可恣噉,归精于胎,过于蕃长,致母胎蓐难产,而子在胞中,禦质肥脆,襁褓必多嬴困。即如沃土上之草木,移植瘠土,枝叶得不凋萎乎?
甫交三月,即当满裹其腹。胎气渐长,仅可微松其束,切勿因气急满闷而顿放之。夏洗澡避热汤,冬寝寐勿迫炉炭。其最甚者,尤在不节交合,淫火尽归其子,以釀痘疹疥癞三毒。然须妊娠禀性安静,不假强为,方遵实济。若强制以违其性,则蠻火弥炽,此与恣情无禁者,虽截然两途,而执归胎则一。尝见有切于求嗣者,得孕而分房而子仍殁于痘,岂非强制其火弥炽之明验乎?盖人志欲匪一,苟未能超出寻常,又须曲体母情,适其自然之性,使子气安和,是谓胎教也。当知胎教原非一端,若怀子受惊,则子多胎惊。怀子恐惧,则子多癫痫。怀子常起贪妄之念,则子多贪吝。怀子常挟愤怒之心,则子多暴狠。怀子尝造绮语诡行,则子多诈伪。非但怀子之后当检束身心而轻净交感,慎毋恣肆以遗胎息之患。若大醉后媾精,精中多著酒湿,则子多不育。大怒后媾精,精中挟怒火,则子多乖戾。大劳后媾精,精中不满真气,则子多孱弱。若夫热药助战,作意祕精,精中流行毒焊,则子多异疾。至于风雨雷电媾精,感触震气,则子多怪类。以此言之,则三元五腊,宜确遵禁戒,延育自是不凡,宗祧重务。安得视为嬉戏哉!
完
时于海印斋
劣学草呈文
年2月7号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