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痛经医生,不太正常的痛经终结者,你可以为他点赞或者打电话给最好闺蜜举报。反正有了他也就没有痛经啥事儿了。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又称“产后血运”。产后血晕多发生在产后数小时内,属急危重症之一,若救治不及时,往往危及产妇生命。
《诸病源候论?产后血运闷候》对产后血晕已有一定的认识,书中指出:“运闷之状,心烦气欲绝是也。亦有去血过多,亦有下血极少,皆令运。若产去血过多,血虚气极,如此而运闷者,但烦闷而已;若下血过少,而气逆者,则血随气上,掩于心,亦令运闷,则烦闷而心满急。二者为异。亦当候其产妇血下多少,则知其产后应运与不运也。然烦闷不止,则死人。”基本概括了虚实两类血晕之病因病机、症状鉴别及预后。《经效产宝?产后血晕闷绝方论》首见“产后血晕”一词,并从病机证治方面进行论述:“产后血晕者,其状心烦,气欲绝是也……若下血多晕者,但烦而已。下血少而气逆者,则血随气上捺,心下满急……若不急疗,即危其命也。”首次提出以烧秤锤江石令赤,淬醋熏气促其苏醒的外治法。《妇人大全良方》对该病的症状描述为“眼见黑花,头目旋晕,不能起坐,甚至昏闷不省人事”,主张“下血多而晕者……补血清心药治之,下血少而晕者……破血行血药治之”。并载治本病方药颇多,其中夺命丹内服、烧干漆闻烟、醋韭煎熏气,至今仍被采用。《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本病有虚实两端:“但察其面白、眼闭、口开、手冷、六脉细微之甚,是即气脱证也。”亦说:“如果形气脉气俱有余,胸腹胀痛上冲,此血逆证也。”主张虚者以人参急煎浓汤,实者宜失笑散治之。《傅青主女科?正产血晕不语》说:“急用银针刺其眉心,得血出则语矣,然后以人参一两煎汤灌之,无不生者。”历代医家对产后血晕的论述,给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些中医急救措施沿用至今,影响甚远。
西医学的产后出血和羊水栓塞,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本病主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多为阴血暴亡,心神失守;实者多因瘀血上攻,扰乱心神。
1血虚气脱产妇素体气血虚弱,复因产时失血过多,以致营阴下夺,气失所附,阳气虚脱,而致血晕。
2瘀阻气闭产后胞脉空虚,因产感寒,血为寒凝;或情志不遂,气滞血瘀,瘀滞冲任;或产后元气亏虚,运血无力,滞而成瘀,以致恶露涩少,血瘀气逆,上扰神明,而致血晕。
诊断1病史产妇既往有严重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或产时软产道裂伤、产后宫缩乏力、胎盘剥离不全、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胎盘植入或胎盘残留等。
2症状产妇新产之后数小时内,突然头晕目眩,不能起坐,神昏口噤,或晕厥,甚则昏迷不省人事。
3检查产科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子宫收缩情况,软产道有无损伤,阴道出血过多(分娩后,尤其在24小时内的大量出血),或恶露甚少。
辅助检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有关凝血功能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血压测量、B超、心电图、心脏功能检测等可辅助诊断。鉴别诊断产后血晕与产后子痫两者都发生于新产之际,症急势危。产后子痫者产前每有肢体、面目浮肿,头晕目眩,以及高血压、蛋白尿等病史可参。产后血晕以晕厥、不省人事、口噤、昏迷不醒为特征;而产后子痫以抽搐、昏迷为主症。二者虽均可出现神志不清,但产后子痫有典型抽搐,可资鉴别。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产后血晕,首当辨其虚实,虚者为脱证,实者为闭证。脱证多见于产时、产后大出血,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心悸愦闷,甚者昏厥,目闭口开,手撒肢冷;闭证多见恶露量少或不下,面色紫暗,心腹胀痛,神昏口噤,两手握拳。
2治疗原则血虚气脱者,以益气固脱为主;瘀阻气闭者,以行血逐瘀为主。本病无论虚实都属急危重症,均须及时救治。必要时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以免延误病情,危及产妇生命。
3分型论治血虚气脱证主要证候: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晕眩,面色苍白,心悸愦闷,甚则昏不知人,眼闭口开,手撒肢冷,冷汗淋漓;舌淡,无荅,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证候分析:因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心失所养,神明不守,则令昏眩,心悸愦闷,甚则昏不知人;阴血暴脱,不能上荣于目,则眼闭;气随血脱,脾阳衰微,故面色苍白,口开,手撒肢冷;营阴暴脱,阴不内守,孤阳外泄,则冷汗淋漓。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为血虚气脱之征。
治法: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
参附汤:人参、附子。
参附汤主治阳气暴脱之证。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固脱生津;附子温里散寒,回阳救逆。
若阴道下血不止,加黑芥穗、姜炭以收涩止血;若患者神志昏迷,无法口服药物时,可行鼻饲;待患者神志清醒后,应大补气血,方用当归补血汤(《医理真传》)。
瘀阻气闭证主要证候:产后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少腹疼痛拒按,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甚则心下急满,气粗喘促,痰涌气急,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面色青紫;唇舌紫暗,脉涩。
证候分析:新产感寒,寒凝血滞,或气滞血瘀,冲任瘀滞,或气虚运血无力,滞而成瘀,瘀血停蓄,不得下出,故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疲血内阻,停蓄少腹,故少腹疼痛拒按;败血停留,气机不畅,上攻于心,扰乱神明,故神昏,不省人事;上攻于肺,肺失清故心下急满,气粗喘促,痰涌气急;瘀血内停,经络阻滞,故两手握拳,口噤。面色青紫,唇舌紫暗,脉涩,为瘀阻气闭之征。
治法:行血逐瘀。
方药:夺命散(《妇人大全良方》)加当归、川芎。
夺命散:没药、血竭。
夺命散主治血瘀气逆之闭证。方中没药、血竭活血理气,逐瘀止痛;加当归、川芎以增强行血逐瘀之力。瘀去则气机调畅,逆气可平,晕厥亦除,则神自清。
若兼胸闷呕哕者,加半夏、胆南星以降逆化痰。
其他疗法针刺取穴印堂、人中、涌泉等穴;艾灸百会。实证者不宜针刺。
临证要点产后血晕属产后危急重症,以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目眩,甚或神志不清为特点。临证首当辨其虚实,分清脱证、闭证。如属产后出血,应尽快查明出血原因,针对性地给予治疗,以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对产后血晕昏迷不醒者,可先用针灸或熏鼻促醒,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迅速治疗,尽快促其苏醒,以免延误病情。待病情稳定后再行辨证论治,切勿在昏迷中强灌中药,以免误吸人气管,发生意外。
预后与转归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由于出血量多,阳气暴脱,稍有延误则可危及产妇生命;即使挽回生命,亦可因血气虚衰而致产后缺乳、闭经,或因产妇的抵抗力削弱,容易继发产褥感染。如病情较轻,及时处理,多能痊愈;若产时发生羊水栓塞,引发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等,则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案例黄某,女,26岁,已婚。年3月27日初诊。
足月产后2小时,出血量较多,眩晕,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肢冷不温;舌质淡,少苔,脉浮大而虚。渐神志不清,血压60/40mmHg。
中医辨证:失血过多,心神失养,神不内守,虚阳外溢。
治法:回阳救逆,兼以止血。
方药:参附汤加味。人参10g,炮附子10g,姜炭10g,黑地榆15g。水煎服。
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快速静脉扩容、输血,纠正休克。治疗3个小时后,血压/70mmHg,休克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