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彝族人家

题记: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连绵的山脉、缥缈的云雾、淳朴的民风、多彩的民俗……在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的高原深处,生活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彝族。

出发

年7月16日,纪录片《大山里的手艺人》摄制团队,奔赴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拍摄记录彝族漆器、彝族月琴。半个多月时间,一千多公里路程,从省会到乡镇,从平原到高山,从现代化的大都市到原始的乡村,我们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体会到了纪录片拍摄的酸甜苦辣。这段拍摄经历也注定成为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宝贵记忆。

初进凉山探秘月城

7月16日,美丽的雅西高速上,一辆蓝色的商务车一路飞奔,磊哥、鹏宇、我、小洁我们一行四人,出发前往美丽的凉山,寻找那些活跃在民间的手艺。经历7小时长途跋涉,下午六点我们抵达西昌。

摄影:张磊

7月18日,我们决定去邛海,磊哥带我们到了他儿时常去玩耍的一处观景点,没想到这里的视野特别好。我一下车便忙不迭往邛海边跑去,只见很多树从湖水中拔起,姿态各异。沿着步游道我们边走边聊,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巍峨却不施粉黛,近处波光粼粼的水面耀眼却不汹涌,一刹那,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平静。意大利著名旅行学家马可·波罗在其著作中早有记载:“碧水秀色,草茂鱼丰,珍珠硕大,美不胜收。其恬静比过地中海,真可谓东方之珠”,这说得便是邛海。

前往越西县的路上,可以看到“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莎莎”的标语。在这里,除了高山峡谷、蓝天白云、牛羊成群这样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各种产业扶贫的成绩也出现在我们眼前:成片的烤烟、大棚瓜果蔬菜、修路架桥的工人······所有眼前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里是凉山,凉山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怀。

彝族漆器制作者吉皮五合

摄影:张磊

从西昌到越西县的普雄镇,需要大约六小时车程。在饭桌上,我们见到了吉皮五合师傅,他不会说汉语,我们通过翻译交流。彝族漆器历史悠久,在彝族同胞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彝族漆器一般用于制作盘、碗、勺、茶几、柜子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用品,在吉皮五合的漆器专卖店,我们看到了许多精美的漆器:各类酒杯、羊头、花瓶等十几件工艺品。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在西昌古街,我们看到有漆器外观的发夹、镜子、簪子,一应俱全。

过去,彝族传统漆器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制作,漆也是从漆树上采的天然漆,对人体健康没有损害,如今,为降低成本,开始使用工业漆,描画的图案颜色比天然漆要鲜亮一些,价格虽便宜,但却少了几分彝族手工古老的味道。五合的门市上,两种不同漆制作的漆器在价格上也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天,我们来到五合位于老家的作坊,五合告诉我们,以前,他一周有三天都在作坊里度过。白天在院坝里制作,不靠任何辅助工具,制胚、打磨、上色、描画,晚上,在火塘旁边,披察尔瓦躺下休息。制做漆器是孤独者的工作,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特别是上漆,线条不能有任何失误,一旦画错了,无法更改。经历数小时后,图案精美、线条流畅的漆器,才能做成。

手艺人从来不怕吃苦,甚至是与苦相伴。炎炎夏日,汗水一滴滴浸湿衣衫、一双手被磨得生出老茧、一个动作千百次的重复,他们是真正用心在做事,用爱在对待手中的工艺品,无论外界怎么变化,坚持下去是他们无悔的信念。五合说,那时候,所有的亲人都放弃这门手艺,外出谋生,他虽动摇过,但最终还是不愿放弃,苦练技术,孤独坚守,直到练就了现在的技艺。如今,五合成为越西县境内唯一一名传统漆器制作人,地方政府正在积极申请吉皮五合为越西县彝族漆器省级非遗传承人。

不管在哪里,只要看到这种红、黄、黑三色勾勒出的漆器,便会想到彝族,想到这个古老而神秘、传奇而多彩的民族。

彝族民间音乐的守望者达足石布

达足石布和王珊

眼前这位又跳又笑的老人名叫达足石布,已经73岁了。如果不是他亲口说,我猜不出来他的年纪。因为他实在太有活力了,无论是弹月琴,还是拨弄口弦,芦笙打跳,都让我对这位老人佩服不已。达足石布老师在我的眼里,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小孩儿”。

第一次见他时,他身穿民族服装、头戴帽子,帽子上有一个像牛角一样的装饰,直冲云天。他刚在大花乡接到来自日本的学生王珊一行,心情十分激动,一直不停为我们介绍他的徒弟,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我们沿着进村的小路,边走边聊,路上的风景让人忍不住想要驻足欣赏,赶马的小孩、放牛的孩子、一群运草的大人小孩、还有一些妇女抱着孩子坐在自家门口喂奶,小孩子躲在大门后,侧着脑袋,偷偷望着我们,目光清澈动人的样子,引得日本口弦协会的会长直川礼绪一直对着他们拍照。

达足石布家的动物们

小路变得越来越窄,一排排低矮的房子映入眼帘。小路尽头拐个弯,便来到了达足石布老人的家,一个不大却充满温情的院子,远远便听到狗叫,夹杂着三五只鹅发出嘎嘎嘎的叫声。只见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在院子里正拿着棍子赶鸡,那些被赶的鸡吓得魂飞魄散,咯咯叫个不停。我心想,我们的阵仗好大啊,小院的生态被我们全扰乱了。几个小孩子好奇地望着我们,达足石布的妻子和几个邻居忙前忙后,赶着为我们倒水,请大家坐下来。

演奏葫芦笙:一言不合就打跳

王珊老师演奏巴乌

达足石布演奏月琴

我们表达了愿望,希望能一睹师徒二人的演出风采。在我们的邀请下,王珊老师开始了“汇报演出”,我们感受到了彝族乐器口弦、葫芦笙、竖笛、巴乌的魅力。不同的乐器传来时而神秘、时而清脆、时而婉转、时而悠长的民间音乐,引得现场掌声不断,特别是达足石布和王珊师徒二人表演的葫芦笙打跳,极富感染力。这时日本口弦协会的会长直川礼绪也加入进来,玩了一把日本口弦和呼麦,又让我们大开眼界。

日本口弦协会会长直川礼绪为达足石布老人表演交流日本口弦

吃坨坨肉喝凉山啤酒

此时此刻,彝家小院里,忙碌而有序,叮叮咚咚的旋律和着袅袅升起的炊烟一同向院子外面四散开去。与此同时,妻子在和帮忙的邻居一起杀猪,燃起火堆,烘烤猪肉,刮皮,不一会儿,我们便吃上了美味的烤猪肉和酸菜汤。

小院里、大树下、一张木桌、几把凳子,小猫时不时发出喵的叫声,正值盛夏,天气炎热。当我第一次进入他们的房间,我的眼睛适应了好久。房间很大,有接近八十平米,客厅空旷,四面墙上贴满了报纸,四周摆了几个沙发,对面是一台小电视机,达足石布的四个孙子搭了几个小板凳正在看动画片。

王珊的丈夫远藤正敏和孩子们一起看日本动画片

达足石布的家

其中三个孩子的母亲,在孩子们尚在襁褓中时便离开了人世,三个孩子从小便跟着达足石布生活,我很同情孩子们的命运。我和最大的孩子说了几句话,问他读几年级,好久开学之类的问题,当我提出想要参观卧室时,他和弟弟立即热情的争着带我进去。

发光的孩子

看到眼前的一切,我心里一颤,黑,是第一印象,黑乎乎的屋子里,四周透风,有一个楼梯,他俩的床旁挂满衣服,俩人坐在床上,我为他们拍了一张照片,说实话,我当时感觉挺揪心的,我摸了摸床单和被子,床单湿漉漉的,被子黑乎乎的,完全感受不到一张床能够给人带来的舒适。

搂着兄弟睡觉晚上不冷

此后几天的拍摄,我都非常关心这几个孩子,最大的孩子,十分懂事,平常不管是做游戏还是吃穿,他都表现的十分照顾弟弟妹妹,生活中,只要婆婆叫一声,他立马就会去帮忙干活。从他坚毅的目光、执着的小脸中,我看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命运的不服输。

从左至右依次为达足南林木吴林洁达足热古达足热达徐咏秋达足果果木

达足石布是一个对音乐、对艺术特别执着的人。为了学会弹一首曲子,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只喝一点水,直到学会为止。当年,因为喜欢彝族民间音乐,硬是在不懂简谱、没有乐理知识、没有老师教的情况下,自学成才,逐渐掌握了彝族4、5种民间乐器的弹奏技法。后来,为了学会制作乐器,砸了做,做了砸,连续三次才制作出一把令自己满意的月琴。此后一直不断摸索研究彝族民间音乐。根据自己演出经验,对月琴的品位、弦路等方面进行改良,他还自学简谱和乐理知识作词谱曲,由他创作的《秋风吹到大谷场》,在年凉山州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在全州引起了轰动。从此,获得更多演出机会的他更加刻苦努力的钻研彝族各种民间音乐,年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总决赛和音乐频道《美丽的大凉山》专场演出的舞台。此后的几年,他开始到全国各地演出,还曾在亚洲音乐会上表演,用最短的时间制作口弦以及演出,得到专家学者的赞扬,称赞他是中国民间器乐制作大师。此后,他还曾参演彝族电影《我的圣徒》,出演一位毕摩老人。

这样一位不平凡的人注定会有一段不平凡的情感经历,早年,因为痴迷月琴,周围人和妻子认为他不务正业,生活的窘迫使得三位妻子先后与他离婚,直到遇见了现在这位同样喜欢音乐的妻子,主动承担养家的责任,为达足石布能专心致志研究音乐创造了生活条件。

10年前,政府为了帮助达足石布,安排他在西昌市图书馆守大门,在那个充满书香的小院里,达足石布完成了传道授业的使命,将自己多年来掌握的彝族民间音乐技艺和心得体会传给了许多前来找他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自日本的贵州青年王珊就是其中之一,王珊十分刻苦,为了学习音乐,常到西昌,在附近宾馆一住就是个把月,每天跟着达足石布从早学到晚,一年时间里便掌握了彝族4-5种乐器的演奏技法,目前,她在日本从事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播、教学、乐器的售卖。如今,达足石布的徒弟遍布全世界。不过,“能够到大花乡家里找达足石布学习的,也只有王珊了。”达足石布深情地说。

这次拍摄达足石布一家,我们把自己当做“墙上的苍蝇”(纪录片推崇的一种风格之一),对现场的拍摄环境不加干预,因为我们希望能够记录下最真实的凉山彝族同胞的生活面貌,但是没想到镜头是选择的艺术,起到了放大的作用。还记得达足石布和堂弟吉差什铁家的晾衣绳、架子上搭着的各式各样的衣服,这些衣服看起来有点脏,颜色比较黑,十分不美观,但是,为了反映一个真实的环境,我们并没有对现场环境和人物动作行为包括穿衣打扮有过多的干预,拍摄的时候,也没有刻意回避,导致拍回来的素材,在画面上达不到审美的要求,看起来比较脏乱差,看片的人产生了一种我们是刻意传递一种脏乱环境的感觉,起到了负面的作用。看来,生活的真实和纪录片的真实并不只是真实记录下来那么简单。

草地音乐会留念摄影孙建生

无论如何,达足石布和王珊对音乐的热情与执着都深深感染了我们,尤其是我们举办的“草地音乐会”、“月下弹琴”的画面实在是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他们的美不但体现在音乐美、旋律美,更加体现出他们的心灵美、人格美、精神美。在当地非遗手册上,我偶然看到了一句话:“真正有价值的人,是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当全社会的人都忙着赚钱,忙着个人前途、追逐个人利益、忙着过上安稳舒适生活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些人,为保护人类的遗产做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这些人,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为保护传承某项技艺的普通人。

10年后的第一把月琴花费数天时间终于制作完成??

一个人有了爱好,他就不会老,比如达足石布;一个人有了喜欢的事业,她就不会行路难,比如王珊。

我们祝愿像他们一样的人能够幸福的生活下去!也希望他们这些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手艺能够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上,与人类共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这位执着一生追求彝族民间音乐的达足石布老人,他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出一本关于彝族民间音乐的书籍。然而,年纪大、写作能力不足,出书之路困难重重........希望有能力的人能够帮助老人实现心愿。

达足石布一家,特别是孩子们,他们的生活需要更多好心人的帮助,如果有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愿意帮助他们一家,可留言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儿童白癜风早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cc/32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