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开始闻名天下的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曼砖、曼撒,可以说就是人类种植茶叶的典范。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提到六大茶山的面积时,用了“周八百里”来形容,这表明这六座古茶山是连成一片的。
《滇系》一书在谈到六大茶山的位置时就曾说:“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枝,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漫撒。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古代典籍中所提及的这六座古茶山,是传统“普洱茶”的主产地,由于它们全处于西双版纳澜沧江北,因此史称之为江北古六大茶山。
1
倚邦
倚邦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从普洱往南行沿着茶马古道经思茅、倚象、勐旺过补远江(小黑江)便进入倚邦山,倚邦茶山面积约平方公里,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临易武茶山,习崆、架布、曼拱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围内。倚邦茶山海拔跨度较大,从米至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米。
倚邦山明代初期已茶园成片,有傣、哈尼、彝、布朗、基诺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记载,从雍正十三年(年)开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总(曹当斋以后为土把总)负责采办,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民国初年,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茶山自此衰落。倚邦茶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树等地还保留有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不乏中小叶种古树。而名声较大的曼松茶区,因为历经破坏,古树存量很小。
主要村寨: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
倚邦古树茶特征:芽头较小,条索黑亮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香气显,由于长于山野,环境好,山野气韵好,杯底留香。
2
攸乐
攸乐古茶山,现今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所辖区域,隔补远江与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海拔在-米之间,地处北热带、南亚热带气候的山区,年平均温度18℃-20℃。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丰富。茶山土壤属砖红壤性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在5.1—5.7之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攸乐得名源于并无文字的基诺族。在攸乐山世居的基诺族自称“基诺”,“基”指舅舅,“诺”是后人的意思,引申即为“尊敬舅舅的民族”。基诺族奉孔明为茶祖,传说三国时孔明南征,一部分落伍的士兵在此定居,自名为“丢落”,后来才演变为汉语的“攸乐”。
在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志》的“出普洱所属六大茶山”里,攸乐居六大茶山之首。史书记载:“多年以前攸乐山一带就有茶树栽种,并有老茶园余亩。唐代攸乐山所产茶叶主要销往洱海地区;宋、元、明,则集中在思茅、普洱等地进行贸易,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攸乐山设‘攸乐同知’,驻兵五百,隶属于普洱府,雍正十三年移驻思茅。”
基诺人植茶吃茶历史悠远,基诺族的“拉拔批皮”就是凉拌茶的意思,他们将鲜嫩的茶叶稍加搓揉,再把黄果叶和辣椒、大蒜加盐巴舂碎,加上一点泉水和茶叶拌在一起,稍微腌制就可以拿来佐饭食用。
主要村寨: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攸乐古树茶特征:茶香气高扬,口感苦涩度稍高,回甘快而持久,山韵明显,茶性较烈。
3
莽枝
位于蛮砖茶山南面的莽枝茶山,与革登茶山相联,传说是诸葛亮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叫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积范围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在明清茶山的鼎盛时期,莽枝茶山年产茶叶达万担之多。现在,从茶山上的那块立于乾隆十一年冬天的碑石刻文中,还可以隐约感到当年茶山兴旺发达的景象。
由于种种原因,莽枝茶山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开始荒芜,直到八十年代又才开始复苏。曾经有着数百户人家的勐芝大寨,竟然重新成为人迹罕至的密林,而遗存下来的部分茶农后代,早已搬到了茶山后的秧林寨,他们对其祖先在中国普洱茶史上抒写下的浓重笔墨竟然已漠然。只是原始的密林间,偶尔还能看到块块面积大小不一的茶林,以及众多的交杂在一起的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
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在鼎盛时期,莽枝古茶山年产茶叶达万担之多。从茶山上那块立于乾隆十一年的碑刻文中,尚可依稀看到当年茶山旺盛发达的情形。莽枝古茶山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开始抛荒,直到八十年代才又开始重现生机。
主要村寨:秧林、红土坡、曼丫等。
莽枝古树茶特征:莽枝茶山的茶叶属乔木中小叶种,汤色呈深橙黄色,入口较苦涩,回甘猛烈、生津快,香气清新怡人。
4
革登
革登茶山位于勐腊县象明乡西部,包括今象明乡的安乐和新发两个村委会辖区。处于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间,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的,面积约平方公里,海拔米左右。革登为布朗语,意为很高的地方。
历史上的莽枝(芝)茶山、牛滚塘茶山(今安乐)等均属于革登茶山范围。六大茶山的少数民族历来尊孔明为茶祖,认为是孔明教他们种的茶树,他们感恩孔明,将孔明山看作是孔明的化身。在革登茶山的新酒房和茶王树梁子看孔明山,山形看上去很像头戴道冠的孔明头像,“孔明”的正面对着革登老寨,右耳则是对着茶王树梁子。关于革登的茶王树《思茅厅志》和《普洱志》载:“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酻礼祭于此”。在清代史籍中有莽枝或革登有茶王树的记载,《普洱府志》载:“莽芝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忧祀之”。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荣时期,茶园总面积达0多亩,茶叶产量达多吨。
主要村寨:值蚌、新发
革登古树茶特征: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5
蛮砖
蛮砖古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南部,即居于倚邦古茶山、易武古茶山(曼撒古茶山)、革登古茶山之间,也就是古六大茶山的中央位置。
蛮砖茶山地形气候环境特殊,位于高纬度、高海拔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云雾缭绕,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种植茶树的自然条件优越。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蛮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清代有茶园万亩以上,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过去都是大茶村,各村产茶都在担以上。曼林的古茶园目前在勐腊县境内的五个茶山中保存得较好,有成片的古茶园,其茶树树围大多在厘米以上。
这里的古茶树大叶种茶,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强,茶叶香高持久、滋味浓重,内含物丰富,为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
主要村寨: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蛮砖古树茶特征:蛮砖茶山茶叶色泽较深,汤色橙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烈,香气沉郁。
6
曼撒
曼撒位于勐腊县易武乡,在六大茶山的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曼撒茶山也称为易武茶区。
曼撒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0-毫米。茶区土壤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土层深厚,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其生态系统保持较好,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漆树、董棕等高大乔木,气生植物多,树木、藤本植物繁茂,森林覆盖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
早在千年之前的唐代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主要村寨: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易武古树茶特征: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岁月已老,茶山依旧,作为普洱茶最初的孕育地,江北的古六大茶山不仅是普洱茶发展历史的活见证,也是普洱茶永恒的天国。“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这是人们对普洱茶千年圣地古六大茶山的颂赞。每座茶山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需怀着温情与敬意去倾听。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抒写了普洱茶历史传奇的古六大茶山,还将在未来世界的茶史上,写下新的传奇。
end
参考书目:
詹英佩《古六大茶山》
《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