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不但是佛教的圣物,更是珍贵的艺术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般木雕佛像易受到自然力的侵蚀,不可避免的会开裂,变形,褪色,不能永久的保持佛像的艺术魅力。干漆夹纻工艺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它采用干漆,苎麻,五彩石粉等为原料,经过烘干,打磨,夹纻等48道工序完成。。唐释慧琳注《释迦方志》卷上,“夹纻”条,注云“按《方志》本义,夹纻者,脱空像漆布为之。”后世称干漆夹纻为“脱胎”或“脱沙”即脱胎漆器。经过干漆夹纻工艺的处理,佛像色彩鲜艳,呈现出一种光润亮泽的质感,并且不宜开裂,变形,能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韵,细腻的纹路和流畅的衣纹。干漆夹纻工艺史载东晋时期就已经被应用在佛教造像上,据说是大约公元年由东晋著名的画家,雕塑家戴逵发明。唐代干漆夹纻造像文献方面记载有如意元年(年)武则天将嵩山少林寺普光佛堂神王像二躯改为夹纻像,安置宫中,天册万岁元年(年),武则天下令造夹纻大像。下面是流失海外的各大国外博物馆藏中国古代夹纻佛欣赏:
▲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所藏漆金佛像
时期:年(隋代);
尺寸:长.1cm,宽73.1cm,深55.1cm;
材质及内容描述:概像木胎,由12块联结的木头雕刻而成,表面覆以布料漆层,表面涂了5层漆后进行绘画,此造像是这类造像中目前所
知的中国最古老的幸存下来的造像。这件造像可能描述的是阿弥陀佛。
▲美国史密森尼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漆金佛像
时期:隋代或唐代早期;
尺寸:高99.5cm,宽72.5cm,深56.7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漆金佛像
时期:唐代7世纪早期;
尺寸:高96.5cm,宽68.6cm,深57.1cm;
材质:空心的干漆(夹纻)加之镀金和彩绘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唐代思维菩萨像
时期:7世纪初唐代;
尺寸;高44cm,宽37cm;
干漆,这尊菩萨以放松的姿势坐着,眼睛半闭着,深厚冥想的表情。
雕像以感官方式建模。此造像左手和右足已缺失,由于破损严重,
博物馆进行了大面积维护修复工作,似乎修复的不是很理想,脱沙夹纻的原始风格受到一些影响。
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元代苦行像
坐着的释迦牟尼佛在冥想中,下巴靠着放在立起的左腿膝盖的手上。
另一条腿横盘在身前,佛陀不一般的笑容抵消了他的苦行之苦。
雕刻于中国蒙古统治时期,面部特征表现了与尼泊尔佛教之间的联系。
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院馆藏元代夹纻菩萨像
时期:元朝,13世纪
尺寸:长58.5cm,宽43.3cm,深29.5cm
材质:漆,布,蓝、金和绿的颜料,金片
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馆藏晚明观音像
时间:晚明(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
尺寸:高.2cm宽78.7cm深58.4cm;
这件晚明时期的干漆造像是菩萨观音像,在中国佛教被尊称为慈悲的化身。这个主题和它的画像研究来源于华严经中文本的启示和中国本土的传统,被称为“水月观音”或者“游戏坐的观音”。干漆技术过去很流行,但这种大小和精致程度的实属罕见。
心和美术园致力于为钟爱中式文化、钟爱中式生活方式的朋友们整理、传播传统艺术珍品,着力营造文化氛围浓厚的鉴赏、休闲的雅集环境,也为艺术家、收藏家提供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