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类中药不仅止血哦

年7月15日晚

浅谈炭类中药

主讲人:兰鸿林(医院主管中药师)

炭类中药的应用历史

炭类中药运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记载的炒炭用药物有余种,目前尚用有60多种,中国药典收载20余种。

早在《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中就有“燔发”的记载,即今之血余炭。

汉代《金匮要略》中有乱发烧灰的记载,并在桑根皮、王不留行项下分别指出烧灰存性,勿令灰过。

元代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用“十灰散”治疗呕血、吐血,并有“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之说。

十灰散:大蓟小蓟荷叶扁柏叶茅根茜草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

上药各等分,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服下。如病势轻,用此立止,如血出成升斗者,用后药止之。

明代李时珍认为“烧灰诸黑皆能止血。”

明清时代更有许多医药学家对于炒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很多的炮制方法,阐明了炭药止血作用的机理,拓宽了炭药的应用范围。

中药制炭止血理论

元代“以黑胜红”、“红见黑则止”理论。

元代是炭药止血理论及制炭用于止血的发展时期。当时中医五行学说认为红属火,黑属水。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水克火即黑克红。葛可久的《十药神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血见黑则止……”用“十灰散”治疗呕、吐、咯血等出血。在此基础上,炭药应用越发广泛,甚至盲目。

炭药止血理论的争鸣

清代有一些不同意使用炭药的意见,如《杏草从新》认为熟地,枸杞炭是将“甘润滋阴”之器,变为苦燥伤阴之物,非待益,而又害之矣。《本草正义》认为子炭“炒黑力微,徒有其名。”

《妇科要旨》则更进一步认为“一切炭药……皆为无气无味之类”。不主张制炭用。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王不留行、桑根白皮烧炭存性,治疗产后腹痛,小便不利的记载。

宋代栀子炭治霍乱,干姜炭治痢,干漆炒炭是为了去其刺激性等多方面作用的记载

从炭药的应用发展看,其实制炭并非都用于止血,还有其他作用。历代品种亦有增减,有些已证明炒炭不如生用的,如贝母、犀角等,早已弃炭生用。

自元代以来,“血见黑则止”的理论一直左右着炭药的应用,但该理论只能解释部分炭药的止血作用,并非所有炭药都能止血。如前述有些中药炒炭后的止血效果比较好,但也有些反而差或差别不大。看来某些原来就有止血作用的药材是否还需再制炭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

药物炒炭后止血作用加强,其原因包括:

1、中药炒炭时在高温下产生的可溶性钙离子增多,从而促进了血液凝固,缩短了血液凝固时间;

2、生成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吸附、收敛作用的炭素,加速了血液凝固;

3、某些药物经炒炭后,鞣质含量增加,它能促进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使凝血时间缩短。

但也有研究发现,一些具有止血作用的生药经炮制后止血效果有可能会下降。所以并不是所有药物经过炒炭都会产生止血作用。

制炭炮制要点——烧炭存性

古训炒炭存性作为炭药的质量要求

《金匮要略方论》“烧炭存性,勿令灰过”“炒令黑勿太过”

现多用“炒至外表焦黑色,内部褐色”作为质量标准。中药炒炭即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黑,部分炭化,内部焦黄,但仍保留原有药材固有气味(即存性)者成为炒炭。

炭药的作用

1、治疗各种出血。

在“血见黑则止”的理论指导下,大量的炭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但炭药止血在临床应用时也必须辩证选择用药。如痔疮出血用槐角炭;内有瘀积,便中有血用大黄炭;下焦血热而致的血痢、崩漏等用地榆炭;湿热腹泻肠风下血用黄芩炭等。在应用“血见黑则止”理论时,更需兼顾药物原有功效。

2、用于收敛止泻。

中药制炭后增加了涩肠止泻的作用。如乌梅本具酸涩之性,制炭后收涩之性更强,用治赤白痢疾及肠风下血。

3、缓和药性或除去腥臊气味

炮姜炭温热之性未减,辛散之性降低;枳壳、枳实炒炭后可消其辛燥之性,有助于消导化积;干漆“烧令烟尽”以除去刺激性物质;有些动物的爪甲、骨、鳞毛等常烧炭存性,以除其腥臊气味,使之更适合临床应用。

4、其他

如杜仲炒炭后疗效提高,是因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炭类中药应用

孙伯扬应用炭类中药经验

1、清热类药物炒炭

清热作用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而是清热作用较生用为和缓。

适用于女性经期、老人久病、阳气不足等。

如有热证,使用清热药不宜过量、过猛,用金银花炭、龙胆草炭、栀子炭、黄芩炭、生地炭、白茅根炭等清热而不伤正。

如内有积滞,便中有血用大黄炭;湿热腹泻,肠风便血用黄芩炭

灯心草生品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具有清热利水作用,主用于小便癃闭、水肿、心烦不寐。而煅炭后,具有凉血止血作用,用于治疗喉痹及金疮出血。连翘炭、槐角炭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则明显优于生品。

2、活血、止血类药物炒炭

增强其活血、止血功能,适用于女性癥瘕、月经不调、各种血证等。

常用的该类药物有:茜草炭、蒲黄炭、白芍炭、当归炭、藕节炭、棕榈炭、小蓟炭、地榆炭、侧柏炭、槐花炭、血余炭等。

如地榆,苦、酸涩,微寒,入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作用。经制炭后,可增强其止血作用。用于治吐血、衄血,胃肠出血、血痢、崩漏等出血证。

头发本身无止血作用,经煅炭后方有止血作用。据现代药理研究,头发煅炭后主含炭素,有机成分因炭化而被破坏,无机成分至少含30多种元素。血余炭能加速血凝时间,其止血作用可能与其中含有钙铁离子有关。若除去,则凝血时间延长。

3、补益药炒炭

补益类药物炒炭后补而不腻,实验证明,有些药物经炒炭后作用明显增强。孙伯扬临床常用这类药有白术炭、杜仲炭、熟地炭、首乌炭、白芍炭等。如杜仲炭的补肝肾之力较生品强。

4、温里药炒炭

温里作用减弱,但可增强止血作用,且药物性能、归经有所改变,并产生新的疗效。

常用药物是炮姜炭。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具有温中回阳,温化寒饮的作用,本身无止血作用,而经制炭后,称为炮姜炭,性味变为苦、涩、温,归脾、肝经,功效虽与干姜相似,但温里作用弱于干姜而长于温经止血,主用于虚寒性出血症。

现代药理研究,干姜主含姜辣素和挥发油等成分,经炒炭后,挥发油大部分被破环,其燥烈之性已减,而温守之力增强,因而有守而不走的功能,同时干姜炒炭后,增加了炭素,由于炭素的吸附作用,有明显的止血作用。

5、收涩类药物炒炭

收敛性多增强

临床常用药为:椿根皮炭、乌梅炭、石榴皮炭等。

6、理气类药物炒炭

理气作用和缓,多用于年老久病、气滞并气虚者。

常用药有:陈皮炭、青皮炭、枳壳炭等。

如青皮所含挥发油有祛痰作用,对气管有较强的松弛作用,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而青皮经炒炭后所含挥发油减少约80%,故其祛痰、理气作用减弱,药性和缓。

7、外用类中药炒炭

常用外用类中药炒炭药物有:地榆炭。地榆中含有大量鞣质,鞣质具有收敛止血作用。

实验证明,地榆炭在治疗烧伤的机制中,除了局部收敛止血作用外,还通过全身作用以消除局部病灶。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地榆炭可抑制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生长。

图片来源:余东宏(医院主治中医师)

记录排版:王瑞(医院中医师)

扬德昌之优

传杏林之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cc/5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