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氏录匠心之意艺匠之手冯晓娜的现代漆艺

中国是大漆的故乡,中国漆器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一部独特的史诗,也是一部使用上手研磨思想和精神的奋斗史。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中国的大漆工艺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漆艺不仅是物质产物,而且是一种精神产物和文化产物。利用大漆的材质属性与审美文化属性,开拓当代漆艺设计的新方向,正是美术院校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冯晓娜,年毕业于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承于中国著名的漆艺家乔十光、程向君等诸位先生。年赴韩国培材大学漆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同时将「夹纻胎工艺」与「螺钿镶嵌工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年至今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漆艺专业。

「我国有八千年的漆历史,迄今挖掘出的最早的文物,就是我省[编者注:浙江省]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把漆弓。」冯晓娜介绍说,「从事漆器艺术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身体过敏。因为这是天然漆,刚接触时我过敏十分严重,长了很多漆疮,但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便会从心底对它产生一种敬畏感: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专业,需要我们非常认真去对待漆这种取之不易的材料,谦卑、严谨地去对待这个专业。」

作为大自然的天然馈赠,漆是非常珍贵的材料。按行内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意思是走百里路,割一千刀,才能得到一斤漆。极少的产量和繁琐的采集程序,让每一个漆艺工作者,都无比珍惜这珍贵的原材料。

同时,相较于其他工艺,大漆是一个比较繁复的工艺种类,其中「夹纻胎工艺」尤为复杂。一个脱胎漆器的制作,需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的复杂工序,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一件作品往往短则需要三五个月,长则需要一年半载才能完成。因此,漆艺术的创作道路,可谓是对个人意志和耐心的考验。

冯晓娜介绍说:「漆的表现语言很丰富,有粗犷的面貌,也有细腻、温柔的一面,可以给人很多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大自然是冯晓娜创作灵感的源泉,那些昆虫和植物以及一切生命体,是那么值得赞美,因此她的创作主题以自然界中的微小之物居多,表现自然界中的人和一草一木的平等、和谐、共生的完美关系。

在创作思想上,她认为艺术不是浮夸的自诩,首先要能表现出「美」,然后才能打动人心,带给人感动并审视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东西,而这极单纯的要求却是最难的,需要切实地付出许多汗水才能实现。

冯晓娜介绍说:「我这个胎体是夹纻胎,又叫脱胎,日本叫干漆。顾名思义,夹纻胎就是一个很坚硬的漆壳,里边用纤维麻布把它支着,现在它的成型阶段已经完成了,后续还要在上面‘作修补’,用漆灰在物体表面描绘明暗关系。这件作品的面多,需要对它的每个面进行单独处理,才不会破坏表面的转折关系。等修补完成后,我会将它放进窨房,干燥后再将其打磨修补。如此反复,直至达到完美状态。」

「夹纻胎工艺」赋予了漆艺术立体创作的技艺基础,冯晓娜经过对大漆、麻布等材料的综合运用,实现了漆艺术立体表现的艺术语言。

同时,从事漆艺术的学习创作是艰辛的,除了时间、精力、体力的付出,为了寻求属于自己的漆艺术表现语言,以及更好地体现漆材料的材质魅力,还需要理解和协调好漆艺术「技」与「艺」的关系,作品既要有「技」的工艺显现,又要有「艺」的审美意境。十多年来,从手的磨练到脑的构思,再到如今心的传递,冯晓娜实现了从技艺到艺术的升华,并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

从一件漆艺作品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和艺术追求,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专业积累与艺术修养,在冯晓娜的现代漆艺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正是技艺与灵性的完美契合。她的这些漆艺作品虽不能言,但却可以给观者以心灵的启迪和感动,一花、一叶、一石、一鸟、一虫、一蛙,处处关情。这情感源于她本人的生命体验与心灵感触,也源于她对漆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辛劳。

年,冯晓娜从韩国回到国内,参与中国美术学院漆艺专业的筹建,从此她担负起了教书育人和对艺术传承的责任。

「当时是我在韩国工作的第四年,国美漆艺专业的创立者唐明修老师给我打了一个国际长途,说国美的这个学科刚刚设立,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一起来把它做好,让我考虑要不要回来。我觉得我学的这些东西,应该要带回祖国。」冯晓娜回忆道。

「年,专业开始第一届本科招生,一共是19个男生和4个女生,几乎没有一个人是主动选择这个专业。我们就这样带着这批孩子开始第一届教学工作。整个过程非常辛苦,但很快乐。那时,我们天天待在教室,师生感情都非常好,学生们的创作也很投入,那年的全国美展,我们有十多个同学入选。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咱们的学生好多在第一志愿里填报这个漆艺(专业),他们愿意来接受这个苦修,体会天然材料的魅力。」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何明磊介绍说:「我觉得漆是我遇到的最与众不同的材料,是很多其他材料无法代替的。它需要那么多复杂的工序,工艺中又有一些要领需要完成,刚开始学习时我觉得特别繁琐,但真正了解之后才发现,漆是现在的一些化工材料所取代不了的,应该被一直传承下去。」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研究生黄芹回忆道:「之前有一次漆洒落在地上,我想着既然都掉在地上了,那就不要了。结果老师还拿着刮撬,一点一点帮我刮起来,她说‘这是漆啊,不能浪费’,这一幕让我很有感触。」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研究生张裕恒介绍说:「曾经我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学生),但是漆艺它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的一个专业,打磨、上漆……只要有一些小小的失误,都无法呈现想要的效果。很多失败,就要重新做,这也挺打击人的,所以需要我们每次都要非常专心地去做它。这可以说是修身养性的一个过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像我的导师冯老师,她对漆艺非常的严谨、认真,同时她会严格要求我们,也会在我们失败的时候给予鼓励,让我们一直不断地对漆艺进行探索。」

可以说,冯晓娜将这十余年的光阴献给了她所挚爱的大漆,也一样献给了她无比珍视的学生,她和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情感令人动容。她的作品所传达出的深邃、内敛、沉静与高贵的气质使观者驻足,令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够体会到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呼唤,体会出承载着八千年历史的文化和艺术魅力,能在这个迷茫纷繁的世界中感受到一丝幽静与安详,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哪怕是那么一刹那的回归本初。

「做这个材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是要通过这些学生们继续努力,他们才是未来。」冯晓娜介绍说,「在这个专业中,我尽我所能,努力地工作、教学、创作。这个过程中,我最珍视的东西不止于专业本身,还有通过专业结识的很多我本不可能相遇相知的朋友、孩子,我更珍视这个部分。」

诚然漆艺术的学习和创作是艰辛寂寞的,但只有当你经历过这些岁月,并且真挚的愿意为它付出全部时,你才会发现是那么的值得,它对你的付出,会给予更多的回馈和呈现,而这也已然是大漆和冯晓娜之间的「不解之缘」。

文章转自「宝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cc/8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