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干漆 >> 干漆储藏 >> 大黄

大黄

大黄味苦,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泻热行瘀,决壅开塞,下阳明之燥结,除太阴之湿蒸,通经脉而破癥瘕,消痈疽而排脓血。大黄苦寒迅利,泻热开瘀,决壅塞而通结闭,扫腐败而荡郁陈,一切宿食留饮,老血积痰,得之即下,心痞腹胀,胃结肠阻,饮之即通,湿热瘀蒸,非此不除,关窍梗塞,非此不开,荡涤肠胃之力莫与为比,下痢家之停滞甚捷。酒浸用。《伤寒》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三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治阳明病,胃热便难。以表病失解,郁其胃阳,阳莫盛于阳明,阳明戊土,从燥金化气,阳旺土燥,肠窍结涩,腑热莫宣,故谵语潮热,手足汗流。胃气壅遏,不得下泄,故脐腹满痛。大黄、芒硝,破结而泻热,厚朴、枳实,降逆而消滞也。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治阳明病,腑热方作。大黄泻其燥热,朴、枳,开其郁滞也。大陷胸汤,大黄六两,芒硝一斤,甘遂一钱。水六升,煮大黄,取二升,去渣,入芒硝,煎化,入甘遂末,分服。治太阳中风,下早而为结胸。以腑热未实,下之太早,伤其中气,戊土不降,里阴上逆,皮毛未泄,表阳亦陷,阴阳拒隔,结于胸中。寒热逼蒸,化生水气,硬满疼痛,烦躁懊憹。硝、黄,泻其郁热,甘遂排其水饮也。大陷胸丸,大黄半斤,芒硝半斤,葶苈半斤,杏仁半升。共末之,入芒硝,研如脂,丸如弹子大,取一枚,甘遂末一钱。白蜜二合,水二升,煮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不下,更服。治结胸项强,状如柔痉。以湿热熏冲,上连颈项。大黄、芒硝,破结而泻热,杏仁、葶苈、甘遂,降逆而泻水也。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麻沸汤一升渍之,去渣,分温服。治伤寒下后复汗,心下痞硬。以汗下伤其中气,阳亡土败,胃气上逆,阻碍胆经降路,结于心下,痞塞硬满。相火既隔,君火亦升。大黄泻戊土而清热,黄连泻心火而除烦也。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大黄一两。治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实痛,属太阴者。以太阳表病,误下而伤脾气,脾陷木遏,郁生风热,侵克己土,胀满而成实痛。桂枝和中而解表,芍药滋乙木而清风,大黄泻己土而消满也。《金匮》大黄硝石汤,大黄、硝石、黄柏各四两,栀子十五枚。水煎,顿服。治黄疸,腹满自汗,小便不利而赤。以黄家湿淫经络,皮毛莫启,是以发黄,今汗孔外泄,水道里郁,表和里实,湿不在经络而在脏腑,法当用下。大黄、黄柏,泻其瘀热,硝石、栀子,清其湿热也。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加大黄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治痰饮,水去呕止,肿消痹愈,而面热如醉者。痰饮服半夏而水去,服杏仁而肿消,若面热如醉,是胃热逆冲,上熏其面。缘足之三阳,自头走足,阳明行身之前,自面而下,加大黄以泻阳明之热也。大黄附子汤,大黄三两,细辛二两,附子三枚。炮用。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以脾土寒湿,郁其肝气,风木抑遏,故胁痛而发热,脉弦而且紧,宜以温药下其结寒。辛、附,温寒而破瘀,大黄下积而开结也。大黄甘草汤,大黄一两,甘草一两。治食已即吐者。以土弱胃逆,浊气痞塞,郁生上热,故水谷不下。大黄破其痞塞,甘草培土补中,缓其下行之急也。《伤寒》抵当汤,大黄三两,桃仁、水蛭、虻虫各三十枚。水煎,分三服。治伤寒六七日后,表证犹在,脉微而沉,热在下焦,其人发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以表病失解,经热莫达,内传膀胱之腑,血室瘀蒸,是以发狂,宜先解其表寒,而后下其瘀血,桃、蛭、虻虫,破其瘀血,大黄泻其郁蒸也。《金匮》大黄●虫丸,大黄十分,甘草三两,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桃仁一升,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半升,●虫半升,黄芩三两。蜜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治五劳义详《素问·宣明五气篇》中。七伤,义详《金匮·血痹虚劳》。羸瘦腹满,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以中气劳伤,己土湿陷,风木抑遏,贼伤脾气,脾气埋郁,不能腐热水谷,化生肌肉,故羸瘦而腹满。肝藏血而窍于目,肝气抑遏,营血瘀涩,无以荣华皮腠,故肌肤甲错而两目黯黑。甘草培土而缓中,杏仁行滞而泻满,桃仁、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虫,破郁而消癥,芍药、地黄,清风木而滋营血,黄芩、大黄,泻相火而下结块也。下瘀血汤,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虫二十枚。炼蜜为四丸,酒一升,煮一丸,取八合,顿服之。瘀血下如豚肝。亦主经水不利。治产后腹痛,中有瘀血,着于脐下者。以瘀血在腹,木郁为痛。桃仁、●虫,破其瘀血,大黄下其癥块也。大黄甘遂汤,大黄二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煮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治产后水与血结在血室,小腹胀满,小便微难而不渴者。以水寒湿旺,乙木抑遏,水瘀血结,不得通达,故腹胀满,便难而不渴。阿胶清风而润木,大黄、甘遂,下瘀血而行积水也。大黄牡丹皮汤,大黄四两,芒硝四合,瓜子半升,桃仁五十枚,牡丹皮一两。煎一升,入芒硝,煎化,顿服之。有脓当下,无脓下血。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调,自汗出,时时发热,复恶寒,脓已成,其脉洪数者。以湿寒隔碍,气血不行,壅肿而为痈疽。营卫瘀遏,外寒内热,郁热淫蒸,故肉腐为脓。脓之未成,气血窒塞,则脉见迟紧,脓成结消,气血通达,故见洪数。未脓可下,脓成宜排。丹皮、桃仁、瓜子,排决其脓血,大黄、芒硝,寒泻其燔蒸也。

大黄为火中木,火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咸以润下也,而火中木为作用于人体之五行之木即肝也,以肝所疏泄之水下润肠道而解肠道之澡。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即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穴。

1.井主心下满

“阴井属木,内应于肝,肝主疏泻。肝气郁结,横犯脾胃,可见心下满闷。

阳井属金,内应于肺,金可制木,肺可调气,故阳井有抑木调气之功。

故肝气郁结于心下满闷,胁肋胀满,急躁易怒,头胀头痛等可取井穴治之。

2.治疗风证

井穴在阴属木,内应于肝,肝主风。在阳经属金,内应于肺,肺主皮毛。

故内风,外风之疾如惊风抽搐,癫痫等均可取井穴治疗。

3.治疗出血证

肝藏血,若功能失职可见出血证。

4.治疗急性热病,高烧,中暑,肝风内动之惊厥,神志病(昏迷,癫狂),有泻热开窍,镇惊宁神的作用。

"井主心下满“,十二经井(木)穴,能治疗心下胀满的疾病。肝木为病,肝主春,肝脉贯膈,上注肺,布胁肋,故心下满。

少冲穴 Shàochōng

取穴方法:

  少冲穴位于(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左右手部,小指指甲下缘,靠无名指侧的边缘上。   少冲穴(经始)解析:   (1)少冲。少,阴也。冲,突也。少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本穴为心经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之处,体内经脉的高温水气以冲射之状外出体表,故名少冲。   (2)经始。经始,即言本穴为少阴心经的起始之处,无它意。   (3)心经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交通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是由地部井孔而出,故为心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出的高温水湿之气,其运行是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因其水湿含量大,虽为上行但上行不高,只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   附注:手少阴经所出为“井”。   少冲穴意义:心经内部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向外冲出。   运行规律:由心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   功能作用:生发心气。   主治疾病:   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喉咙疼痛、胸部疼痛等。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配太冲、中冲、大椎治热病、昏迷。

方法:

中冲穴位于人体的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中冲穴解析:   1)中冲。中,与外相对,指穴内物质来自体内心包经。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由此冲出体表。本穴物质为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由体内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故名。   2)心包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物质是来自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且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出,故为心包经井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心包经外出体表的高热之气,此气外出体表后急速散热降温,所行为天之中下部而不能上行天之天部,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附注:心包经井穴。   穴义: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由此冲出体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热水气。   运行规律:急速散热降温而行于天之中下部。   功能作用:发散内热。   主治疾病: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内关穴、水沟穴治小儿惊风、中暑、中风昏迷等;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强不语、舌本肿痛;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欢迎大家光临彩云长沙的







































北京白癜风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治疗花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cc/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