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前沿技术 http://pf.39.net/bdfyy/bdfal/140302/4346657.html重要小贴士中药大品种联盟联合多家机构于年8月6-8日在四川成都举办“中药产业供应链创新发展研讨会”,以期通过供应链的创新打破产业边界,促进优质资源在产业链间流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带动产业升级。了解会议详细信息及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来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网络首发日期:-04-26
经典名方中黄连的本草考证
张楚楚1,刘思鸿1,李莎莎1,董燕1,张华敏2,张卫2,彭华胜3,蔡秋杰4,杨洪军5,李兵2通讯作者,詹志来3通讯作者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5.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黄连是临床常用中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规定黄连的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云连C.teeta的干燥根茎。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包含有黄连的方剂共8首,包括出自《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兰室秘藏》的当归六黄汤,《景岳全书》的桑白皮汤,《医宗金鉴》的枇杷清肺饮、黄连膏以及《外科大成》的凉血地黄汤。此8首经典名方中,除凉血地黄汤原方中黄连的炮制要求为“炒”,其余均未注明特殊炮制要求。历代本草典籍记载黄连的炒制方法涉及是否加入辅料的多种炒制方法,如酒炒、姜炒、吴茱萸炒等。故本研究对黄连不同历史时期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加工和炮制方法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近年来,学者对黄连的本草考证研究认为其主流品种除年版《中国药典》上规定的3个基原之外,还包括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及峨眉黄连C.omeiensis,主要产地除四川、重庆、安徽、浙江外,还有湖南澧县、江西鄱阳、福建建瓯、广西柳州、浙江余杭、湖北江陵和恩施、重庆彭水、云南等地。谢宗万对五裂黄连C.quinquesecta和五叶黄连C.quinquefolia等进行了考证。上述基原考证尚未结合当前经典名方研发的现状,故本文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发展脉络,对黄连的历代本草文献重新进行梳理,以期厘清包含黄连的经典名方开发中的关键信息问题,为不同时期经典名方的制剂研发提供依据。
1名称考证黄连始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载:“黄连,一名王连。”《广雅》亦载:“王连,黄连也。”考王、黄双声叠韵,互为通假,黄连、王连实乃一物也。关于其名称释义,《广雅》:“僆,孪也。”《本草纲目》曰:“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本草经考注》载“连之为言,僆也。”《本经疏证》又云:“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可见,“黄连”之名乃谓其根茎多有分枝而多株之意。此外,根据黄连的不同产地及形态,其尚有川连、味连、鸡爪连、上连、宣连、支连等别称。虽别名众多,历代医家均沿用《神农本草经》中黄连作为其正名。
2基原考证2.1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连“味苦寒,生川谷,治热气目痛,眥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其性味及功效主治记载与今一致,应为黄连属植物无疑。此物自古多以四川为其主要产地,《范子计然》云“黄连,出蜀郡,黄肥坚者,善”,蜀郡即相当于今四川成都市以西,松潘县以南,汉源、九龙县以北,康定县以东的地区。本属植物目前在国内主要有7种(表1),分别为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的黄连C.chinensis;分布于四川瓦屋山、峨眉山一带的三角叶黄连Coptisdeltoidea;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的云连C.teeta;分布于四川省峨眉、峨边等县的峨眉黄连C.omeiensis;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分布于云南东南部的五裂黄连C.quinquesecta以及分布于台湾地区的五叶黄连C.quinquefolia。秦汉时期黄连“蜀郡”产地,与今黄连C.chinensis、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和峨眉黄连C.omeiensis产地相近。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中载:“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巫阳”指今重庆巫山,“太山”也作“泰山”,今山东泰安。据其产地记载,“生巫阳山谷及蜀郡”者与今黄连C.chinensis主产区基本一致。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记载:“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临海诸县产者不佳。用之当布裹挼去毛,令如连珠。俗方多疗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东阳即东阳郡,治今浙江金华;新安即新安郡,治今浙江淳安县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及江西婺源一带;临海即临海郡,治今浙江临海一带,根据所述产地结合本属植物分布情况进行推测,《本草经集注》中所述江南一带所产之黄连与今之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相近。这一时期,已通过植物形态对中药进行鉴别,根据“西间”黄连的“色浅而虚”而推断其质劣,现代研究也认为物种颜色的深浅能够反映其内在次生代谢产物的情况,从而反映到临床疗效上的差异。
2.3隋唐宋元时期唐代进一步的临床比较发现川产黄连与江东地区所产黄连品种的疗效差异,《新修本草》中记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者更胜。”即川产黄连善疗渴而江东黄连善疗痢,正是因为同属不同种黄连遗传背景的差异,所致其内在成分也存在差别,从而经过临床验证得出了疗效偏向不同的结论。至于其所载“蜀道者粗大节平”的特点与黄连C.chinensis及其同属植物的特征相合;江东者“节如连珠”,其产地与形态符合“土黄连”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根状茎少分枝”之特征。可见,这一时期较为推崇东部黄连,且以根茎是否连珠作为品质判断的要点。澧州乃今之湖南澧县,单独结合产地尚难以判断澧州产黄连的植物基原。
《千金翼方·药出州土》记载黄连的产区有宣、饶、婺、睦、建、歙和柘7州,宣州属江东一带,即宣城郡,治今安徽宣城;饶州即鄱阳府,治今江西鄱阳;婺州属陶弘景所言之东阳郡,治今浙江金华;睦州亦属东阳郡,治今浙江建德;建州即建州府,治今福建建瓯县;歙州亦属陶氏所言之新安郡,范围等同于徽州一府六县,治今安徽歙县;柘州为蜀郡之地,治今四川松潘县。根据今黄连产地的分布上述宣州、饶州、婺州、睦州、建州、歙州所出者应为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而柘州所出者似为黄连C.chinensis。《四声本草》中首次提出黄连“宣州绝佳”,此后宣黄连一直作为道地药材。可见,唐代对黄连的道地产区认识发生变迁,认为江南一带所出胜于西蜀者,且更为推崇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这点亦可从明代《本草纲目》及《本草乘雅半偈》所载“汉取蜀产,唐取澧州,今取雅州、眉州者为良。”中得到印证。《蜀本草》中载:“黄连苗似茶,花黄,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冬不凋。江左者节如连珠,蜀郡者节下不连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其“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的形态描述与黄连C.chinensis鸡爪状分枝,节多而密的特征相符,认为“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秦地原属秦国所管辖之区域,后指关中地区,即唐代之京兆府,治今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其中产于蜀郡而“节下不连珠”者与今黄连C.chinensis特征及产区一致,而产于江左“节如连珠”者应为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
《本草图经》曰:“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泰山,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为胜,施、黔者次之。苗高一尺已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色亦黄。二月、八月采根用。生江左者,根若连珠,其苗经冬不凋,叶如小雉尾草,正月开花作细穗,淡白微黄色,六七月根紧始堪采。”江州乃今江西南昌;湖州指吴兴郡,治今浙江湖州;荆州指江陵府一带,治今湖北江陵;夔州乃今重庆奉节,辖区包含今重庆巫山一带;施州即清化郡,治今湖北恩施;黔州即黔安郡,治今重庆彭水、黔江区等地。可见,唐代黄连品种产地分布较广,且仍认为宣黄连更胜。据其“苗高一尺,叶似甘菊”的形态描述,与黄连C.chinensis特征相吻合,而“根若连珠”“结实似芹子”的描述则与短萼黄连或峨眉黄连之形态描述相似。其所载“生江左者,根若连珠”者,据其产地及形态,结合所附宣州黄连之药图(图1A),可判断其应为根状茎少分枝,萼片较短的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所载澧州黄连之药图(图1B),则与罂粟科植物石生黄堇Corydalissaxicola相似,本品又称岩黄连,具“茎单一或丛生,叶互生,小叶片3深裂或3浅裂”的特征,乃地方习用品。与现代产区对比,推测产与“荆、夔、施、黔”等地者应为黄连C.chinensis、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及峨眉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
2.4明清时期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卷二中云:“黄连味苦,气寒。味厚气薄,可升可降,沉也,阴也,阴中微阳。无毒。宣连出宣城,属南直隶。肥麄苗少;去苗收者。川连生川省,瘦小苗多。带苗收者。并取类鹰爪连珠,不必分地土优劣。日曝待甚干燥,布裹挼音落净须苗。”并附有雅州黄连及宣州黄连的本草图(图1C和图1D),此二图系自《本草图经》中转绘而来,并将名称做了替换,可见陈氏对雅连正品地位的认可。雅州为今雅安一带,考其产地以及雅州黄连之植物形态,与今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及峨眉黄连C.omeiensis相近。《本草纲目》:“黄连,汉末李当之本草,唯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善。唐时以澧州者为胜。今虽吴、蜀皆有,唯以眉州(今四川眉山)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其中明确提出两种黄连,“根粗无毛,有连珠,形如鹰爪”与今黄连C.chinensis“根状茎常作鸡爪状分枝,结多而密”的形态描述相似,结合蜀郡之产地,可知此为今之“味连”,即黄连C.chinensis;“一种无珠、多毛,中虚、色淡黄”的形态描述与今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根状茎不分枝或较少分枝”的形态一致,结合其附图(图1E)基本可以断定。可见,至明代已不再推崇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而更推崇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由于历代对黄连应用的主治范围不断扩大,其药材资源需求也大量增加,而明清时期不再推崇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似与长期的野生资源采挖导致其资源枯竭有关。光绪《雷波厅志》记载:“今雷波产黄连,形如鸡爪,亦最上品,惟二两者绝少,人云:黄连生深山溪涧中,其大者常有蛇物守之,不可得。”此反映了野生黄连资源采挖之艰,数量不多且采挖殆尽,也预示了黄连资源由野生向种植转变的趋势。
李中立《本草原始》:“出川省俗呼川黄连,产雅州俗呼雅黄连,生宣城俗呼宣黄连。有连珠无毛而坚实,色深黄者;有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者。”又言“凡用黄连,选粗大黄色鲜明,多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小而连珠,无须者次之。无珠多毛,色浅而虚者不堪用。”对川连、雅连和宣连进行了鉴别,书中附图(图1F、图1G)可见,其“有连珠无毛”、形类鸡爪者,似今黄连C.chinensis。《滇南本草图说》首次记载了云连C.teeta:“滇连,一名云连。人多不识。生陲山。形似车前,小细子,黄色,根连结成条。此黄连功胜川连百倍。气味苦寒,无毒。主治热气目痛,背寒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其中记载了滇连的功效主治,与历代记载黄连之功效一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载有南连仙姑连、天姥连:“一名土连,浙温、台、金华山中俱有之,出今浙江丽水市者,名处连。以形大毛轻者好。性较川连尤寒。仙姑连出台州仙居县,邑人相传吴魏时蔡经居此,故以名邑。王方平曾偕麻姑降其宅,今遗址犹存,其地产黄连,粗如鸡距,皆作连珠形,皮色青黄,光洁无毛,味大苦寒,折之有烟,色如赤金者佳。疗火症更捷于川产者,马药非此不可。天姥连出天台,皮色鼠褐,略有毛刺,味苦,入口久含有清甘气。大泻心火,性寒而带散,故治目症尤效。”据其产地及“作连珠形”的记载,推测其为今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吴仪洛《本草从新》:“出宣州者粗肥,出四川者瘦小,毛多刺多能刺手。状类鹰爪,连珠者良。新山连毛少刺少,不能刺手,色反黄,皮色反光,细,服之损人。去毛。”可见此时已有黄连C.chinensis的伪品及混淆品的出现。
民国时期,陈存仁编《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对黄连名称、产地、形态、种属、功效等做出详细阐释,其中对峨眉黄连、潼州黄连、嘉定连、金山连等不同产地黄连做了详细质量描述,如峨眉黄连,刺硬皮黄,切开空心,有花纹,金黄色者为最上品。书中提到“四川石柱厅种出者曰味连,形似鸡爪连”,对黄连的形态描述更加清晰:“茎高自二三寸至尺余,四时不凋,春季于旧叶旁抽花茎,其上部簇生白色花,叶由种类而异......粗约一至五密米,长约至四仙米,多弯曲,有细小多数副根,处处有疣状隆起,外面呈黄灰色,破折面尖锐粗糙,横折面则现出厚暗橙黄色之皮部及淡黄色之木部,木部中有大髓心,或髓心空洞。”,见图1H。《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中详细记载黄连、鸡爪连、大水连等品种及黄连炮制品,其中黄连及鸡爪连形似鸡爪,具“过江枝”,体较细瘦,须根较多,外面暗黄色,与今黄连C.chinensis商品相似,大水连产于川中,体松无硬刺,与今Berberisjamesiana相似,亦称为鸡脚黄连等,见图1I-J。当今鸡爪连乃栽培品,至今未有野生品发现。有学者研究发现,栽培黄连C.chinensis和峨眉黄连C.omeiensis为单系类群,而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属并系群,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的分化时间亦早于峨眉黄连C.omeiensis种系网络分析也表明,与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相比,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和峨眉黄连C.omeiensis具有更多的共享单倍型,其他单倍型的突变步骤更少,这就表明,栽培黄连C.chinensis与峨眉黄连C.omeiensis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而与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种属差异较远。
综上所述,在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黄连主要分布于蜀郡、太山、巫阳及东阳等地,以今四川地区为多,但由于古人的认知水平较为局限,黄连之来源可能包含某些黄连属植物,涵盖了黄连属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和峨眉黄连、短萼黄连等。至隋唐宋元时代,对黄连的道地性认识发生变迁,其中涉及黄连、三角叶黄连、峨眉黄连及短萼黄连品种,并认为“节如连珠”者佳,即今之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至明清时期首次出现云连C.teeta这一品种的记载,《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黄连品种道地产区兴废变迁,认为四川为黄连的道地产地,后期则推崇西部之鸡爪连,且不再推崇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
3道地性及品质考证从历代本草著作记载看,秦汉时期黄连产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南郡、蜀郡和泰山;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在前代的基础上新增了新安、临海和东阳;隋唐宋元时期,除四川、重庆、安徽、浙江外,还有湖南澧县、江西鄱阳、福建建瓯、广西柳州、浙江余杭、湖北江陵和恩施、重庆彭水等地;明清时期,今云南一带成为新产地。今黄连主要产区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云南等地。历代黄连产区的变迁体现黄连道地药材变迁的过程,如表2所示。《本草品汇精要》中记载“碎拳挛如鸡足”,乃今之鸡爪黄连,具有“过江枝”特征,此乃鉴定黄连C.deltoidea道地性标准之一。《本草蒙荃》:“并取类鹰爪连珠,不必分地土优劣。”故以“黄肥坚者”“粗大黄色鲜明,多节坚重,相击有声者”、“类鹰爪连珠”者为质量优良者;“小而连珠,无须者”稍差;“无珠多毛,色浅而虚者”不能入药。
4药用部位考证古籍中载黄连之药用部位多为根茎,如《本草图经》曰:“二月、八月采根用。”《本草蒙筌》中有:“宣连??肥粗苗少,去苗收者;川连??瘦小苗多,带苗收者。”即宣连(短萼黄连)去苗后再进行采收,以根茎入药,而川连(黄连)则带苗采收,以地上部分和根茎部分一起作为黄连药材使用。有研究发现,除药根碱外,其它生物碱在根茎中的含量比在须根中高;除小檗碱外,各生物碱及总碱含量在叶柄和叶片中以三年生黄连较高;在须根和根茎中,主要是以四年生和五年生黄连中生物碱含量较高,证明以全草和根茎一同入药的临床应用价值。
5采收加工及炮制考证历代本草中记载的黄连采收期大致相同,多为二、八月采收。《名医别录》:“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本草图经》:“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六月结实似芹子,色亦黄。二月、八月采根用。生江左者......六七月根紧始堪采。”明·李中立《本草原始》:“入药用根。二月八月采。”二月(阳历3月)恐其过嫩,八月(阳历9月)采收季节尚好。《中国药典》规定黄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黄连的历代炮制方法较多,涉及净制、切制、炒制、酒制、姜制、蜜制、米泔制、制炭、药汁制等,见表3。
5.1净制对黄连的净制能够增强其苦寒之性,主要是去除其根上须毛、洗净,如《本草经集注》首载黄连应“除根毛”。《雷公炮炙论》:“凡使以布拭上肉毛。”《圣惠方》和《普济方》中记载:“去须洗净”,具体方法《圣惠方》:中为“去粗皮,碎擘水洗过”,而《普济方》中仍为“用竹刀刮去须”。《审视瑶函》中载有:“去芦刮去黑皮,洗净。”
5.2切制历代黄连多切片或剉碎使用,如《千金方》首载黄连的切制方法为“去须......水润切”;宋代《圣惠方》提出:“去须捣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有:“凡使洗净去须,剉碎”的方法;明代《本草原始》中提出:“去须切片”。
5.3不加辅料炮制历代记载黄连不加辅料的炮制方法多为“炒”制,如《银海精微》中提出“炒”,《博济方》载有“炒令稍焦,赤色”,《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到“去须,炒”,《校注妇人良方》及《济阴纲目》中提出“炒”、“炒黑”等。除此之外,唐代《千金翼方》中提到“熬”制,但此法后世并不常见。
5.4加辅料炮制
5.4.1酒酒制可缓和黄连苦寒之性,以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增强其清上焦邪热之功效。唐代《银海精微》中提到“酒洗”“酒洗炒”。关于酒制的具体方法,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燎去须,酒浸银器中,重汤煮,滤出晒干,添酒煮七次止”;《卫生宝鉴》中载有“半斤用酒一斤,汤内熏蒸,伏时取出晒干为末”;《丹溪心法》中提出“半斤,净酒二升浸,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烂取出,晒干”等等。金《珍珠囊》中开始提到酒制的作用,曰:“酒炒酒浸上颈上。”另外,明《本草发挥》《普济方》等书中皆有类似记载。
5.4.2姜姜制黄连的目的主要是为缓解其苦寒之性,同时增强其止呕之功。涉及具体的炮制方法,《博济方》载:“宣连一两,生姜四两,一处以慢火炒,令姜干脆,色深,去姜,取连,捣末”;《圣济总录》:“去须一两,生姜四两,慢火炒令姜赤色,去姜取黄连”;《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二两,剉匀如豆大,又用生姜四两净洗,亦匀切如豆大。同入石银器中炒,不住手搅,归得匀也,炒至生姜焦脆,去姜不用,只用黄连”;《奇效良方》:“去须,分作二分,一分同姜切片同炒黑色,一分姜汁浸一宿,次日晒干”。《卫生宝鉴》《丹溪心法》《本草发挥》《外科正宗》等古籍均载其为“姜汁拌炒”。
5.4.3吴茱萸此种方法主要为抑黄连苦寒之性,兼散肝胆之郁火,具体炮制方法记载如宋《圣济总录》:“去须一两,用吴茱萸半两同炒,以茱萸黑色为度,放地上出火毒,不用茱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丹溪心法》《奇效良方》等医籍均载其应与吴茱萸同炒,去茱萸不用。清《医方集解》中还指出了其炮制的目的:“用吴茱萸同炒者,取其能利大肠壅气,且以杀大寒之性也。”
除此之外,历代古籍尚有许多以其他辅料对黄连进行炮制的方法,主要涉及蜜拌炒、米泔水浸、童子小便浸、麸炒、猪胆汁煮、巴豆煮炒以及以附子、冬瓜汁、陈壁土为辅料炒制等,见表3。历代医家亦对黄连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如明《本草蒙筌》认为“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实火朴硝,虚火酽醋,痰火姜汁,伏火盐汤,气滞火同吴茱萸,血瘕火拌干漆末,食积泻亦可服陈壁土研炒之,肝胆火盛欲呕,必求猪胆汁炒,又治赤眼,人乳浸蒸,或点或吞,立能劫痛。”《医学入门》中提到“生用治实火斑狂烦汤。吴茱萸水炒,调胃厚肠,治冷热不调。......黄土炒,治食积,安蛔虫。盐水炒,治下焦伏火,”《本草纲目》中提到“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治,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其实一气是也。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吴茱萸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炒。诸法不独为之导引,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万病回春》中提到“去须生用,泻心清热;酒炒厚肠胃;姜制止呕吐,”《医宗粹言》中提到“酒炒去头目之火;姜汁炒去痰火胃火,不伤脾胃;去实火三黄解毒汤中用不必炙,只要去毛净。”《炮炙大法》及清《本草述钩元》中均引用了《本草纲目》中的观点。清《医宗说约》中提出“清热酒炒,治泻痢姜汁拌炒,开火郁汤泡吴茱萸拌炒,去萸用。肠红下血,入猪大肠中煮熟用。痈肿疔疮生用。”《药品辨义》中提到“姜制以和其寒,则少变其性,引至热所,则能止呕。酒炒引上以清头目。猪胆汁炒泻肝胆火。单炒黑用,脾虚热泻独为妙剂。生用痈肿毒解,尤其所宜。”
由历代古籍来看,黄连的炮炙方法十分丰富,并由简到繁不断发展,对各种炮炙的作用认识也不断深入。其演变过程,从唐代的熬法逐步为炒法所替代;宋代米泔水炙逐渐发展为明代的黄土炒制、姜制,以增强其止泻、止呕作用;童便炙原是治下焦之火,后被盐水炙及朴硝炒所替代。近代,对古代黄连的各种主要炮炙方法都有了继承和发展,包括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醋黄连、盐黄连、胆黄连及炒黄连,黄连炭。《中国药典》收录了四种黄连的炮制规格,即黄连片、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其中酒、姜汁、吴茱萸等辅料药性温热与苦寒之黄连药性相反,炮制后,可使黄连有效成分发生变化,经性热之黄酒、姜汁、吴茱萸炮制后,可降低其苦寒之性,是为“反制”。除此之外,地方炮制规范中还有年版《甘肃省中药材标准》中的胆制黄连、年版《河南省中药材标准》中的土炒黄连及黄连炭等。现代药理研究,黄连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类,主要包括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表小檗碱等;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木脂素、黄酮和香豆素类以辛热辅料(酒、姜、吴茱萸汁)炮制的黄连其总生物碱的量普遍升高,说明药性与成分变化存在一定关联性。经性温热的黄酒、姜汁以及吴茱萸制后,可降低其苦寒之性,以热制寒,是为“反制”之法。
6结语经考证可知,黄连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众多,但后世均以黄连为其正名。历代本草中黄连存在多基原混用情况,主要品种有黄连、三角叶黄连、峨眉黄连、云连、短萼黄连等,产地主要涉及今浙江、安徽、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唐宋以前多推崇东部之宣黄连,即短萼黄连C.chinensisvar.brevisepala,至明清以来逐渐将西部川产鸡爪连做为道地品种,可能与明清时期对黄连的需求量变大,导致短萼黄连资源枯竭有关。早期的西部黄连可能来源于黄连及同属植物,而当今鸡爪连是栽培品,至今未发现有野生品。鉴于云连、雅连目前资源不足,短萼黄连及峨眉黄连亦属于濒危保护植物,结合历代用药主流及资源情况,建议选择黄连Coptischinensis作为经典名方入药基原。本草中记载黄连的主要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及根茎,采收期多为二月、八月采根用。
历代本草中载黄连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炒制、酒制、姜制、蜜制、制炭、米泔制、麸炒、药汁制、土制、童便制、胆汁制、乳制、醋制、盐制等。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黄连的炮制规格有四,即黄连片、酒黄连、姜黄连及萸黄连。《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含有黄连的8首经典名方中,7首未明确标注黄连的具体炮制要求,建议生品入药,出自清代《外科大成》的凉血地黄汤中黄连炮制要求为“炒”,建议选用炒黄连炮制规格入药,在河南、上海、浙江、甘肃等现行地方炮规中均有炒黄连炮制规格收录,可参照进行炮制。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网络首发日期:-04-26。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曦光。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