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缘灭出自佛家。“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缘起颂》)。由此推及,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也必将因缘而灭。植物就是这样,不论是在纵向上物种的进化和退化,还是横向上种群的发展和湮灭,抑或是个体内器官的遗传和变异,再或是一株植物的花开花谢皆因“缘”而起,也因“缘”而灭。另外,佛家讲缘,也是期待众生平等、爱护万物、慈悲为怀,显然表达了一种利他主义的人文精神。“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涅槃经》),植物善待人类,人类也要善待植物,而且善待植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在佛教义理中,缘是联系、是条件,是大自然普遍的、本来的、必然的存在,正所谓“万发缘生,皆系缘分”。缘生即缘起,实际上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通俗地说,因缘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因素,因是内因,缘是外因。因是主要条件,缘是辅助条件;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即有缘、有因才有生灭,“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儒家和道家不讲缘,但讲天人合一。易卦中的三爻,从上到下排列,分别是天、人、地。通常把天才、人才、地才并称三才,“三才者,天地人”。“天”即自然界当中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涵盖星辰运转、四季更替、昼夜时变。“地”即自然界当中万物籍以生长的水体、陆地、山川以及蕴含其中的各种物产资源。“人”即自然界当中的万物之灵,是天地之间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既要“神于天,圣于地”,还要顺应天地以化育万物,最终实现人与天地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既如此,讲植物的缘就离不开天地人,也即天缘、地缘和人缘。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即天地人三才合一或者说天人合一的重要内容,植物也正是籍天时、地利、人和之缘而实现其起源和发展。
“天缘”就是植物与天的关系,要义是“天时”。《易·乾》“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才能“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日月运转是自然规律,顺应天时就是合乎自然规律,这对植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在一些时空,一定的植物产生了,又在另一些时空,一些植物湮灭了。四时更迭也是自然规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是植物在四季时序上的生命变化,正如庄子所言,“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地缘”就是植物与地的关系,主旨是“地利”。地是自然界的水土,对植物来说就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性条件。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从最早的水生植物藻类,到水陆过渡型的苔藓类,再到陆地为主的蕨类和种子类,承载万物的“地”为植物的起源和发展、演变和消亡默默地提供了所能奉献的一切资源,造就了自然界的苔原、草原、森林和桑田,当然也为人类留下了沧海和沙漠。“地缘”是植物的起点,只有根植于大地的植物一次次地因缘而起,又一次次地回归大地,以不断颠覆自己的生命来奠定其他一切生命的基础。
“人缘”就是植物与人的关系,核心即“人和”。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视阈中,这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最基本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我们必须承认植物生命是人们类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脉,虽然植物远早于人类来到地球上,但当有了人类以后,人与植物就是浑然一体、息息相通,兼容并包、相互渗透,人的生命与植物的生命不是谁主宰谁,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两类生命不可分割并始终进行着生命意义上的交流和对话。以缘而论,人与植物都是大自然的生命有机体,而且共同参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在时空体系中,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就处在以植物作为最前端的食物链上,作为生物链的第一生产者,植物一直是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础,这是植物与人的最基本的“缘”,这样的“缘”源自天地造化,完全自然天成;在进化体系中,植物既因天地之缘生生不息、遗传变异,以自身的生命轮回成就植物世界的多彩与繁华,也因与人的结缘而相互选择、相互利用,以生态的系统平衡演绎大自然的能动与协同。
世间万物,都是因缘相依。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就是佛家所谓的“增上缘”。缘起,沧海桑田、沙漠绿洲。缘灭,桑田沧海、绿洲沙漠。缘灭是缘起之源,轮回之始。植物物种的丰富多变及个体生命现象的千差万别,都体现了植物的生命智慧---缘起缘灭。
一、因光而发
植物纵向的进化,都缘于外界环境的巨变。早在数十亿年前,由于地壳的剧烈运动,产生了山川、高原、平原、盆地、海洋、湖泊、沙漠等千奇百怪的地貌形态,引起地表物质和能量分配不均,导致自然气候条件发生变异、地理环境也是千变万化。因生长环境的不断变异,植物界的一些植物类群逐渐而自然灭绝了,同样,随之也产生了新的植物类群。海洋、湖泊中的藻类大量减少,产生了蕨类;再次环境的巨变,大量蕨类植物消亡,而留下的蕨类植物逐渐演变成裸子植物;直至后来逐渐演变成被子植物。植物因境顺势而发,由低级至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形成地球上优势最强的植物类群。这其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植物的多样性也体现在其营养方式的多样性,在不同生境下植物为了生存各显神通,练就了一身的特技。我们所见的植物绝大多数都是绿色的,植物的绿色缘于细胞内叶绿素及类似的色素,在光照、二氧化碳、水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成有机物,制造养料供养自身生长发育,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不仅养活自己、繁衍后代,而且,为其它食植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释放氧气供生物呼吸,促进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植物源于太阳光也不为过。但是,也有一部分植物的体内没有叶绿素或含量很少,它们不能自制养料养活自己,其生命缘于通过吸取自养植物的养分而生生不息,因此被称为寄生植物。这些寄生在其它植物体上寄生植物,形态比较简单,生理活动也很独特,都具有专门的吸收营养的结构—吸器。如黄色、纤细、无叶的菟丝子寄生在寄主大豆的植株上,缠绕茎上随处可生出寄生根,深入寄主体内饱吸养分。还有一类植物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营养不够自用,根系退化很难吸收土壤养分,便长出许多圆形吸盘,而寄生于其它植物的根系上,以获取水分及矿物质营养,此即半寄生植物。常绿乔木檀香树,就是通过吸取相思树、木棉、长春花等植物根部营养,补给叶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不足。还有一类特殊的植物,靠从动植物尸体上摄取养料,因此被叫做腐生植物,水晶兰就是其中的典型。水晶兰名兰但不是兰,属多年生肉质草本,它那白色的叶子呈半透明鳞片状,紧紧包裹在同样白色的茎上,整个植株完全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晶兰生在阴暗潮湿的针阔落叶林中,其根系细弱而密集,表皮覆盖满了真菌,通过真菌的菌丝吸收腐烂植物中的养分,菌丝代替水晶兰的根毛,承担着供给植物生长发育营养的重任,绽放出烟斗状的水晶花朵,冰清玉洁人间罕见。二、因缘形色
对植物生命来说,自然的环境外因和植物的生命内因是互相影响的。在长期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也会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外部形态特征的改变既有遗传也有变异,本质上是植物物种对其生境的不断适应,即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微小的变化日积月累而变成显著的变异,从而导致物种的分化,新种的产生。而且,又因外界环境变化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即使同一种植物也会有多张面孔和生存本能。中国是菊花的故乡,菊花比其他植物更易因生境而产生变异,致使菊花的品种繁多:一方面是因环境即天时地利即天地之缘,造就了适应性较强的众多品种;另一方面是因人类的喜好即人缘,色彩漂亮、花形奇特的菊花品种被留下了。历经数千年的栽植,菊花至今有属,近种。而在南北朝时,陶弘景将菊花分为“真菊“和“苦薏”两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到了唐朝,菊花的花色已有紫色、白色、黄色等,李商隐在《菊》中说,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说,“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都记载了菊花的花色。在宋代,菊花由几十种发展到上百种,范大成在菊谱中记载有35个品种,而宋末史铸的《百菊集谱》记载已有3个菊花品种。至明代达到余种,清末扩展到了近种,至今已有近种。生活中常见的有菊属、向日葵属、苍耳属、矢车菊属、红花属、蒲公英属,等等。菊科种类更是繁多,如雏菊、百日菊、波斯菊、万寿菊、大丽菊、瓜叶菊、扶郎花、翠菊、国庆菊、地被菊,等等。牡丹人称国色,但起初却为白色。牡丹原产于我国黄河与长江流域各省的山区,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故,生山谷”,兼具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从南北朝至今,牡丹的栽培历史已有年了。在漫长的栽培过程中,牡丹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许多品种,花色亦多。最初形成的九个原始品种有:矮牡丹、杨山牡丹、紫斑牡丹、卵叶牡丹、四川牡丹、狭叶牡丹、黄牡丹、大花黄牡丹、紫牡丹。其中的紫斑牡丹和矮牡丹的野生品种,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或黄土高原地区,而杨山牡丹则主要分布在江南。而目前色泽艳丽、五彩斑斓的牡丹,缘于紫斑牡丹、矮牡丹和杨山牡丹这三种素面朝天的牡丹,通过杂交演进而来。
牡丹花色中,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其中的黄色、绿色尤为金贵。含有黄色基因的品种是黄牡丹和大花黄牡丹,其中大花黄牡丹是唯一有蜜腺的品种,仅产于米林、林芝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和山坡林缘地带,环境的限制使得野外存活较少,目前约有株左右,是极珍贵的观赏牡丹和杂交育种材料。另外,大花黄牡丹的根是一种罕见的药材,引起人类过度地采挖,导致该品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观赏牡丹品种形成可追溯至隋朝,唐代文献《隋炀帝海山记》记载隋炀帝“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易州进二十箱牡丹。”由此可见,洛阳西苑是史上最早有记载的牡丹园,也是中国牡丹的第一个栽培中心。到了唐代,因国力昌盛,人民富裕,花事繁多,促进了我国牡丹栽植技术。唐代皇家对牡丹甚是喜爱,尤其是对花色艳丽牡丹的钟爱,导致各地牡丹进献长安。众多的牡丹聚集在宫廷御苑,为牡丹天然杂交带来机缘。最吸引人的那一抹红色,则是来自紫斑牡丹中斑点内所含的微量红色素,杂交扩散至全花瓣而来。这是多么美妙的机缘,成就了牡丹由“素颜朝天”到“五彩斑斓”的蜕变。在皇家对红色的推崇下,红牡丹便引领了牡丹的风尚,达到“朱紫尽公侯”的尊贵地位。其后几十年的时间,牡丹逐步演绎成了“比艳美人憎,价属千金贵”,“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唐·白居易《买花》)的花中贵族。大周时期,武则天定都洛阳,对牡丹更加重视。据史料考证,著名的“洛阳红”牡丹品种,缘起于武则天喜爱红牡丹,由山西老家引进洛阳城的。牡丹初为白色,基于“人缘”的选育、栽培而演变为色泽艳丽、富丽堂皇、国色天香、玉笑珠香的“花中之王”。
三、因水而变
环境的改变会引起生物生长习性的改变,生长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用进废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为适应特殊环境条件,植物的器官也会发生定向变化,长期的环境作用改变了植物原本的“长相”。改变了的“模样”还将遗传给它们的子孙,这就是常见的植物器官的变态,如植物根、茎、叶等的变态。
沙漠中植物的根,因缺水干旱的环境促使根系向纵向发展、横向扩张,发育成十分庞大的根系,在戈壁滩、沙漠随处可见的骆驼刺,其根系可深达20米,根量是地面矮小茎叶半球的2~3倍,在多雨的季节吸足了水分,与干旱抗衡。而热带雨林气候环境下的植物,因长期处于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经常是在饱和或近于饱和的状态中;植物的根系因缺氧而浮生于土壤表面,裸露在外的根系生长成板根;甚至在树干上长出大量的呼吸根,飘须状的气生根本能地向下生长,触地便扎入土壤形成板根或称支持根,不仅利于植物根系的呼吸,而且发达的根系还起着支持庞大乔木树冠的作用,美观震撼堪称热带雨林的一种奇特景象。南方的常见的榕树、长芒杜英、蝴蝶树等树多有板根现象,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壮观。
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其茎却是长于淤泥中的莲藕,莲藕是茎的变态即根状茎。少为人知的是莲藕原本也是陆生植物,由于沼泽环境的渐进而促进了通气组织的发育,使它变成了挺水植物,由叶片向下供氧,让根系及茎在低氧的环境下正常生长。同样是植物的茎,生长在常年干旱、高温的沙漠地区的植物,树干可充当水库,成为肉质或多浆茎。如瓶子树,也叫纺锤树、佛肚树,由树的名字可知,此树树干很粗,形状像瓶子或大肚佛,瓶子树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干旱缺水使它变成了瓶子一样奇特的外形,为蓄水留足空间;风吹日晒的树皮非常粗糙,能减少散失;皮内是海绵状的树干肉,具有极强的吸水性,可以“喝”更多的水,储水的身材变得粗大而臃肿。
植物生长的环境千差万别,植物叶子的形状和大小也各不相同。细心的人会发现,植物的叶子如同人的脸,我们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其实,各种植物叶片的特殊形状,是缘于生长环境的不同而进化形成的。生长在多雨环境的南方,植物的叶子又大又宽,可以充分吸收阳光,调节体内水分含量,像蒲葵、椰子、油棕等。而生活在寒冷或者干旱地区的植物,低温或高温、干旱及风沙的危害,使得它们的叶子很小,叶片的表面积尽量缩小,有的甚至退化成针状。例如,松树的叶子变成针状,仙人掌的叶子变成刺状,麻黄草和光根树的叶子退化成鳞片状,等等。
生活在干旱荒漠的仙人掌类植物,针状的变态叶、革质的茎皮、肉质的茎部,使得它们在植物界成为另类,满身“炸刺”,永远保持着一副剑拔弩张的形象,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其实,原始的仙人掌类植物原本是有叶的,生长在不太干旱的地区,外形和普通的植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缘余沧海桑田的变化,湿润的生境愈来愈加干旱,干旱的环境又沙漠化,引发了它们外形上的变化。扁平状的正常叶逐渐退化成圆筒状,进而又退化成鳞片状,直至消失变成刺状;有效地减少水分的流失,降低风沙的危害。今天在中美洲一些不太干旱的地区,仍然分布着一些原始的仙人掌类,其中叶青刺菒属、麒麟掌属及顶花膜鳞掌属的种类具正常的扁平叶,但其大小和肉质化程度有变化。叶仙人掌属种类的叶大而薄,基本上不肉质化。在我国南方经常见到的叶仙人掌,就是叶刺菒·木麒麟仙人掌类,它攀援在墙垣上,不开花时像三角梅,还保留着一张原始祖先的面孔。
仙人掌是因何而从一般植物演化成这样的呢?植物的叶片越大,其光和面积越大,有利于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但是叶片面积大植株的蒸腾作用也较大,水份蒸散量大。在长期高温、干旱的环境下,仙人掌的祖先们,因环境而减小叶片表面积,防止水分蒸发、减少水分的散失。历经数百万年的演化,仙人掌的叶子因生境改变而逐渐变成小叶子进而演变成刺状叶,甚至完全没有叶子。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刺状叶,同样能避免其它动物的啃食,保护了腋窝的芽苞或叶子受伤,使植株更好的生存下来。仙人掌的茎也因高温干旱的环境,而慢慢演化成“肥肥细胞”的肉质茎,储存着大量的水分,绿色的茎皮演变成革质,防止水分蒸发,并且代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同样,在荒漠地区仙人掌的根系,因极度缺水根系便进入休眠状态,使体内的养分和水分消耗降到最低程度。在难得的降雨时机根系迅速苏醒,快速吸水喝饱水分恢复生长。生境使仙人掌的结构变得如此奇妙,拥有惊人的耐旱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依旧开花结果绽放生命的奇迹。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见的多数植物只长一种叶片。然而,也有同一植物上长有不同的叶片。因植物生长时期不同而叶片不同,如蓝桉树的叶片,幼年时期叶子是椭圆的,而成年的桉树叶子则变成了披针状。叶子生长在植株的部位不同叶片也不同,比如圆柏的基部通常长有刺状叶,而植株的顶部和内侧长的是鳞状叶。植物所处的环境不同,叶片形状大小差异更大,先看多年生的沉水草——水毛茛,它的身体半浮半沉在水中,浮在水面上的叶子是大而宽阔的手掌形,沉在水下的叶子就变成了开裂的的丝状叶。因为水下氧气不足、水的流动,水毛茛长期生活在水上和水下两种不同环境下,叶片形状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更有趣的是茨菰也称慈姑,其叶子虽生一母,因所处环境不同,却长相迥然不同。沉在水下的叶子是条形的,利于吸氧和防止水流冲走;浮在水面上的卵状椭圆形,增加阳光的接受面积;挺出水面的叶子又是箭形的,完全享受阳光的滋养,提高生活质量。
四、因地而异
大自然为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的生境,植物因生境的变化而缘起缘灭。古代被誉为“药王”的金线莲,生长在福建、广东、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它的生长缘于巧合的生长环境。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金线莲只能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深山老林,需要阴凉、潮湿、土质疏松的石壁或沟边,光照为正常日照的三分之一,最忌阳光直射,在特殊的大自然循环气侯及阳光雨露巧妙的结合下,金线莲才能生存下来。由于生境的变化,金线莲变得极为稀少,年福建省列为濒危药用植物。
在美国夏威夷的毛伊岛上,生长着一种特有的植物--银剑,又称毛岛银剑,也叫银剑菊,是仅产于哈雷阿卡拉的菊科植物。在海拔-米的夏利亚卡拉山的火山口,常年高温达摄氏(华氏二千二百)度,白天烈日高照,夜间低温至摄氏零下,处于沙漠般的恶境中。火山口处难得见到生物,然而,在这不毛之地却赫然挺立着一丛银剑,被人们称为珍稀的火山花。
毛岛银剑分布在哈雷阿卡拉的高山地带,面积仅有0平方千米。在炽热的阳光下,一把银色的火炬托举着高达2米左右的紫色花序,令人一见倾心、难以忘怀。银剑窄长的叶子上长有银色的茸毛,银光闪闪,在叶丛的顶端耸立着巨大的花序,上面缀满数百朵紫色小花,层层叠叠的花朵,自下而上开向天空,犹如一头雄健的银狮昂首向天。银剑百年磨一剑,一生只等花开一次,待到繁花落尽,悠然而逝,其寿命可长达90年之久。
令人遗憾的是,曾经数量较多的哈雷阿卡拉银剑,今日已是濒危植物。缘于山羊及其它外来生物被引入毛伊岛上。年,毛伊岛引进了山羊,在此以前毛伊岛没有大型食植动物,攀援能力较强的山羊,很快遍布了这块高山地带。觅食能力强的山羊啃食着原本稀少的植物,叶片肉质且无毒无害的银剑,对于山羊来讲,就是这高山上的珍馐美馔。牛羊等有蹄动物对银剑的啃食,导致其数量及分布面积的剧减。另外,银剑只有通过本地昆虫才能授粉、繁殖,夏威夷群岛上原本没有蚂蚁,传粉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根本不防范蚂蚁。但由于原产南美洲的阿根廷蚁的大量入侵,引起昆虫间的竞争,传粉者的减少严重威胁着银剑的生存与繁衍。再有蒲公英等外来物种对稀少生存资源的争夺,威胁着毛岛银剑的生长。从上世纪90年代起,毛岛银剑因气候变暖对其有不利影响,引起其数量明显下滑,“万横香雪”的盛景不复存在,今日的毛岛银剑挂上了“濒危”牌子。
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意思是淮河以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所结的果实,就不够甜美多汁而变为枳树。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缘于淮南、淮北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引起热量、水分和土壤质地的变化,导致植物的形态特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橘是一种常绿乔木,味甜酸,球形,也称橘子,是亚热带水果,适宜在高温的南方生长。北方温度低,不适宜橘子的生长,故而变成了枳,其果实味苦酸,也叫枸橘。又如人参,最佳生长环境为海拔高度~米,年降雨量为~毫米,无霜期55天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为70%,最高温度在2度等。因自然条件的变迁、引种驯化、新栽培技术方法的运用,改变了原有人参的药用价值。出现了人参虽然是真的,却因种植环境的特殊性,而导致其药性有所不同的现象。万物皆为环境的产物,生境的不同导致物种的变异,变异提高了物种的多样化。
五、因势利诱
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植物因环境而发生的变异普遍存在,或有益于人类,或有益于自身的变异,都在现实中发生着。如玉米、水稻的白化苗,植物的叶片因有叶绿素而呈绿色,而缘于低温、冷害、土壤缺锌、除草剂药害等外因,引起叶绿素分解,使叶片出现白斑、白化叶。白化苗因缺少叶绿素,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植物因环境的刺激而产生有益变异现象,人类早已有所运用,从而不断开拓创新出新的品种,如引种驯化,抗性诱导,品种选育等。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植物大多数都是通过引种驯化而来,为了使得野生植物、外来植物能够成为本地的植物,利用人工选择及栽培手段,使它向新的生长环境定向迁移,达到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栽培手段,丰富当地植物的物种类型。比如,东北的人参是由野人参引种驯化而来;北方陕西、山东对南方白花泡桐的成功引种。自张骞出使西域至今,我国对国外引种驯化从未停止,常见的栽培植物中,有许多是从国外引种的,如葡萄、甘薯、烟草、苜蓿、石榴、蚕豆、胡麻、黄瓜,等等。
植物的一些生物性状的变异,缘于人工诱变育种。通过人为地利用一些手段,诱发植物基因突变。如使用物理诱变因素,χ射线、γ射线、β射线、中子、激光、电子束、紫外线等;或使用化学诱变剂,如烷化剂、叠氮化物、碱基类似物等;或利用生物因素如病毒和某些细菌等。这些手段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生物变异类型,达到选育新品种目的。例如,现代医学上用的青霉素是对自然界中青霉素进行χ射线、紫外线照射及综合处理,培育出现在的高产青霉素菌株,产量从20单位/ml,已提高到00单位/ml以上。黑龙江农业科学院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了“黑农五号”等高产、高油大豆品种。人们还利用植物激素促进果实发育产生无籽番茄、无籽西瓜等,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了矮秆抗病玉米,凭借航天器上天的生物,在宇宙辐射、微重力、重粒子和弱地磁场等太空特定的物理环境条件下,诱使种子发生的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生物品种。自年中国便开始宇宙育种实验,至今已培育了很多作物新品种,如水稻、棉花、小麦、黄瓜、西瓜、芝麻、番茄、茄子、青椒、甘草、板蓝、藿香等等。
六、伶芽利生植物在适宜的环境下,自然是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果环境突发变故,植物会启动生命补救措施。例如植物的再生性、不定芽、混合芽和细胞的万能性等,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下发挥自救作用。植物的芽是尚未发育成长的枝或花的雏体。一般情况下,高等植物的个体在发育过程中,芽会从茎尖或叶腋等一定位置上生出即定芽。而凡是从叶、根、或茎节间等通常不形成芽的部位,生出的芽称为不定芽。当植物体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地破坏时,其植物的主干、主枝或主根受伤后,就会激活不定芽的生长发育。受了伤的植物会从老茎、老根和叶片的伤口附近产生出新芽,补救生长。例如枣树、漆树、刺槐可从根上长出不定芽伸出地面而形成小植株,秋海棠叶容易产生不定芽,可落地生根形成新的植株,被砍伐后的柳树、杨树桩上不定芽能长成新的枝条。其实,植物的芽也是有专属性的,有的芽是生长形成枝叶(苗)的枝叶芽,而发育成为花或花序的芽称为花芽,还有一种芽既能形成枝叶,又可形成花的属于混合芽,比如海棠、苹果、梨、栎树、无花果、桑的芽就是混合芽。混合芽是发育成枝叶还是发育成花,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的影响。如果植物受到的光照时间较长,混合芽多发育成枝叶,否则就发育成花。一株植物上会有数目众多的芽,通常在植株生长的过程中能生长发育称之为活动芽,也有一些芽暂时处于休眠状态,或始终处于休眠状态下不萌发的休眠芽也叫潜伏芽。潜伏芽一旦受外界的某种刺激后,即可萌发。茶树枝上的潜伏芽,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当茶树的顶芽死亡或被除去,或主茎、枝干受了外伤或受了冻害时,那么茶树的潜伏腋芽就会萌发长成新的枝条。又比如果树进入了衰老期后,对果树进行修剪枝条,有利于促使潜伏芽萌发形成新梢,恢复新生,如梨、苹果、葡萄等。大多数情况下,植物的茎、叶、老根或胚轴上都能发生的根即不定根。当植物器官受到伤害或激素的刺激、病原微生物侵入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时,植物便可发生不定根,使植物和细胞具有了再生能力,再次形成较大的根系。比如用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处理植物离体后的细胞或组织、器官,可诱导发生出不定根,从而获得完整的再生植株。波斯菊在蚜虫等害虫的危害下,就会在头状花序的花轴节间发生许多花芽,形成较大的花序;鞭叶耳蕨、过山蕨等可在叶尖处生芽;东方狗脊、碎米荠、落地生根等能在叶面上生芽;柳树、葡萄、月季、秋海棠等当根或茎被切断时,不定芽可萌发形成根或枝条。植物拥有多变伶俐的芽可身兼数职,在特定的环境下伶芽承担着挫折中的“重任”,百变利生。七、因时而就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适宜的环境,而适宜的环境出现在适宜的时期,植物才能与大自然结成不解之缘。也就是说植物同样需要“机遇”、“时机”展现自己绚丽的一生,适逢佳境,时来运转,成就一片绿荫。植物种子的休眠期和寿命是有期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种子只有遇见适宜的生境,方能萌发、生长、发育。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多缘于外界因素,轻而有绒毛的种子借风力“飞”到较远的地方,常见的蒲公英种子--白色伞状绒球,随风而走缘遇新的地方,繁衍生息。柳树、杨树、槭树、黑板树、昭和草和风滚草等也是靠风把自己的种子吹落到远方。至于那些“难以飞起”的种子传播,或缘于行走的动物携带,如苍耳、车前草、鬼针草等,或借水流动传播的椰子、睡莲、莲叶桐等,游走世界,开枝散叶。在离水较近的地域,多数的植物都借水而远走他乡,尤其是沿海岛屿上的植物。孤立的的岛屿远离大陆却植物繁茂,也是因时而就。因海水而与岛屿结缘的海漂植物,其繁殖体借海水漂浮,在生命能力没有丧失之前,被搁浅着陆,在适宜的陆地环境下才能生长繁育。海漂植物的种类较多,据调查统计,仅海南岛上的海漂植物物种就有30多科、50余属、近60种,分别生长在滨海沙岸、岩岸、浅海中,有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其中乔木最多,约有30多种,约占总数的53%。海漂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棕榈科、使君子科、玉蕊科、莲叶桐科等典型的热带科属构成,此外还有常见的草海桐科、千屈菜科、番杏科等。海南海漂植物类群多样,生境各异,但植物们都拥有共同的缘分,借海水送种子或植株远走他乡,安家立业,与相邻岛屿成为亲缘。一道道美丽的海岸线成为生态海南的名片,其中最著名的有椰树、红树林、莲叶桐、榄仁、木麻黄等植物。在海南岛的东海岸,有一条绵延5公里的椰海长廊,椰树达万棵,演绎着浪漫的椰岛风情,因此,海南岛拥有椰岛的美誉,同样成为海南省的省树。可有谁知道海南岛原本并没有椰子树,椰树是海南岛典型的海漂植物,椰树和海南岛相识相融的经历起于一个“缘”。椰子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群岛。海南岛上最早的椰子来自马来半岛。在几千年前,一些成熟的椰子从马来半岛的椰树落下,被潮水带入海中开始了漫长的漂泊。成熟的椰子果实,外壳坚硬,种皮有丰厚的纤维质、木栓质结构,可以很好地隔绝海水,并且果实中还有特别的中空结构,使得椰果犹如一只小船,能随海水漂浮上千公里到达海南岛。椰子在25℃~30℃的暖湿的洋流环境中,藏在洁白椰肉中的幼小胚体,便可逐渐发育,等待时机着陆生根发芽。海南岛的椰子主要分布在东海岸,缘于南海的洋流。夏季的南海西岸以西南季风为主,受季风的影响洋流便由西南方向流向东北方向,来到的海南岛东岸。从南海南部岛屿的椰子落入海洋,借风借水被运向南海西北岸,也就是海南岛的东海岸,而又恰好被海南岛东北部凸起的文昌半岛所拦住,在这个半岛的颈部--东郊凭缘登陆。
率先登陆的那些马来半岛椰子的子孙们,在历经数日的海上漂流后,未必个个都能生根发芽。成熟的椰子在海水的浸泡下,约60—70天的时间,便开始萌发,萌发的椰树幼苗是无法在大海中存活的,也就是说漂流的椰子,只有在两个月之内遇见陆地,才能生存下来,否则等待着它们的就是死亡。
洋流的走向、恰当的时机、适宜的陆地,使先登陆了海南岛的椰子萌发、生长。一颗颗椰子因缘而发,终成了一片椰林,一片椰林繁衍出了整个海南岛的椰树,成就了海南人和椰树的情缘,真乃天假其便。
缘起物生,我们不必喜;缘灭物去,我们也不必忧。《道德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缘起缘灭,乃天地之本自然性,使世间植物丰富多样化;喜忧仁爱只是人赋予的情感罢了。
舞虹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