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厦门工匠漆线雕的名字是他取的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创新驱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重新被呼唤和重视。正是那些摒弃浮躁、潜心钻研、追求极致、不断创新的工匠们,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最坚实的内在支撑。厦门的建设发展同样离不开各行各业践行“工匠精神”的人。为了更好地探寻厦门工匠的匠心传承,倡导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厦门市总工会与厦门日报携手推出“聚焦厦门工匠”系列报道,寻访那些具有匠心匠魂的优秀工匠、行业状元,记录他们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激发劳动者创新创造的热情,推动美丽厦门的转型提升。力主创新他让多年附着在佛像上的“妆佛”手艺爬上蛋壳、瓷盘、瓷瓶。培养新人他“闭关”12年创作了14件精品,却隐退江湖甘当一名义务顾问。漆线雕是厦门人引以为豪的传统工艺,个中翘楚蔡氏漆线雕更是这门工艺的“名门正派”。家族手艺的秘密传到蔡水况已是第十二代。在家人眼中,他是优秀的继承者。77岁的蔡水况在多年的从艺生涯里创作过多件精品,更曾两次救活这份手艺,就连“漆线雕”的名字也是他取的。在更多人眼中,蔡水况就是漆线雕的活招牌。不过,这位走上工艺巅峰的大师却在“钱途”正好的年“封刀”,转而教别人如何做漆线雕。在他眼中,当代手艺人不可“守”艺,赋予手艺源源不断的生机才是工匠精神的本质。人物名片蔡水况,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线雕技艺传承人。现任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他创作的众多作品获省级、国家级大奖,为海内外收藏家向往。

匠心独运

美与鲜活漆线雕的功力不比快,也不似科学实验般可以量化。鉴定作品最直观的标准是:美与鲜活。同样是创作一条龙,其他艺人盘好龙身,龙头就用浮雕呈现,但蔡水况却能在浮雕上用线盘、结、绕、堆,塑造出立体的龙头,那飘动的龙须比发丝还细。他的高明之处不仅见于细节更见于动态。在其备受欢迎的作品《叶公好龙》里,匍匐在地的叶公瘦小而怯懦,俯视他的龙身上每块鳞片都在紧绷中有剑拔弩张之感。“造型是活的,能赋予漆线雕生命。我认为造型是漆线雕创作中至关重要也最难的一环。”蔡水况告诉记者,至今他还在研究造型,每一份手艺都是日久见人心。“闭关”12年做了14件作品蔡水况的漆线雕人生有段黄金十二年的时光

年,有人发现46岁的蔡水况好像从供职的厦门工艺美术厂消失了,一打听才知道他办了停薪留职。离开单位的蔡水况把自己关进自家楼上一间11平方米大小的工作室。此后的12年,他每天都“泡”在这里12个小时,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创作漆线雕。

▲精心制作漆线雕《民族英雄郑成功》

由于没有隔热层,一到夏天,工作室就热得像蒸笼,倘若再赶上做细线的活,蔡水况还要把所有窗户都关上,以防细如发丝的漆线乱飘,甚至还得屏住呼吸。为了让手中的作品能永久保留,他还做出“不要命”的决定——放弃传统技法上经过处理的金漆,改用耐酸耐热耐水却有毒的青干漆。带有毒性的漆让蔡水况的身体付出代价,他的双手肿了起来,就连暴露在空气里的脖子、手臂也一度起了红疹。面对已成“痴”的蔡水况,妻子的“埋怨”也多了起来,怨他废寝忘食落下胃病,也怨他整整12年连工资都没有。

▲漆线雕工艺美术大师蔡水况的代表作

后来,不止一个人问过蔡水况是否后悔当年的选择,他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最终的答案还是——那是千金不换的12年。12年,他呕心沥血创作了14件作品,几乎一年只做1件,就是在眼睛还亮、双手还巧的时候对一生所学、所知、所会的漆线雕艺术做个总结。这些以历史、神话人物为主题的“脱胎彩绘贴金漆线雕”,集合了漆线雕的全部技艺,先后获得国家级金奖5项,银奖3项、铜奖3项,其中《还我河山》和《波月洞降妖》还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征集为馆藏精品。学完四道工序就花了十年蔡水况的作品件件备受好评,来自他多年的技术积淀。漆线雕的工艺极其繁复。通常,手艺人要将大漆、桐油、砖粉等原料按比例调和,反复舂打成柔软、富有韧性的泥团,再由手工搓成“漆线”,最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线塑造立体的图案。简言之,就是造型、粉底、制线、填彩四大环节。据说,能胜任某一工艺流程的熟练工匠就是“能工”,能掌握全套技艺的就该尊为“大师傅”了。蔡水况,就被视为漆线雕最后一位大师傅。

“在我父亲那辈,做漆线雕的人都能掌握全部工序。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这代人进了工厂,生产变成流水线式的,大家经常只会一两道。”蔡水况说,在父亲的指导下,他有幸学会了漆线雕的全部制作过程。每一道工序打好基本功需要3年,学完四道工序蔡水况用了10年。但打磨技艺,蔡水况用了一辈子。在厦门工艺美术厂上班的那段时间,虽然白天很忙,晚上回家他还要跟老父亲学习4个钟头,结束时钟摆就晃过了12点。

“乐在其中,苦不堪言。”成为77岁的蔡水况对自己漆线雕人生的注解。他曾两次“救活”漆线雕蔡水况曾两次救活漆线雕的事迹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第一次是年,佛像暂停生产,突然面临失业和失传双重压力的蔡水况力主创新,让多年附着在佛像上的这门手艺爬上蛋壳、瓷盘、瓷瓶,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工艺精品,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也是在那一年,蔡水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灵机一动,给这门曾以“妆佛”为名的技艺冠以新的名称——漆线雕。第二次是年,经过12年闭关创作的蔡水况用14件精品走上从业巅峰,荣誉纷至沓来,可他却选择退隐江湖。蔡水况说:“我的身份是个传人,做好传承是我的职业,这远远比赚钱来得重要。”于是,他成了厦门工艺美术厂的义务顾问,后来又专心培养学徒。他继承父志,不仅打破了家族技艺传男不传女的老规矩,还收了外姓徒弟。如今,走进蔡氏漆线雕的工作室,一个个年轻人埋头盘线的场景,让人看到了漆线雕这门工艺的希望。77岁的蔡水况偶尔也会亲自上阵示范,用消瘦而粗糙的双手挑起细密的漆线,盘出一片金色的“匠心”。

文章来源厦门日报

文/厦门日报记者郭睿

图/厦门日报记者姚凡

制作/林依静

赞赏

长按







































什么偏方能治白癜风
女人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tp/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