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育夹苎脱胎漆艺千年佛像留古韵钱江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通讯员杨琳惜匠人:李伟育匠作:(夹苎)脱胎漆艺“鉴真”像创作材料:紫砂泥、生漆、麻布、瓦灰等创作工具:木槌、拍泥板、刷子等创作时间:5个月眼前这尊“鉴真”像盘膝而坐,两手上下相叠于腹前,作禅定状,双目安然闭合,神情平和慈祥,传达出一种雍容宽厚、睿智博学的意味。肩颈的线条、肌肤的纹理,细腻又真实,衣褶自然流畅,色泽浓郁柔和,袈裟上还饰有纹样,极为工细。值得注意的是,这尊坐像既非泥塑,也非木雕,而是采用了夹苎脱胎漆艺,层层髹饰而成。台州临海的李伟育是夹苎脱胎漆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他从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木艺和泥塑,与佛像打了半辈子交道。23岁时,他与父亲为海南的景区做了个罗汉造像,轰动一时。一年的特训,让李伟育的泥塑技艺、脱胎漆艺都精进了不少。传统的“干漆夹苎”法,是在一个木雕的表面缠绕上苎麻,再刷上生漆,一个木雕只能对应一个造像,而且制作出的佛像是实心的,木头容易开裂,不易保存。“脱胎漆艺”则不同,做出来的佛像是空心的,不仅轻巧美观,还十分坚固,可保存千年而不坏。“脱胎”,顾名思义,就是脱去内胎而保留外部的胎体。“现在的脱胎造像,有两种方法。”李伟育说,一种是古代的“内脱法”,另一种就是在传承古代技艺的基础上,升华创新的“外脱法”。“内脱法”是先用泥塑好佛像原型,再在泥塑上用干漆髹涂,贴上轻薄的麻布,等晾干坚固后掏出泥胎封底。“外脱法”则多了一步刷石膏的步骤。在泥塑表面插片,刷上一层石膏。待石膏晾干后,按照插片将石膏分成前后两块,再把石膏里面的泥巴掏空,一个完整的石膏外模就产生了。在石膏内圈上涂干漆、贴麻布,脱掉石膏外模即可。脱下的石膏模具还可以反复利用,批量制造出同一款作品,这是其它工艺所不能比拟的。早在东晋时期,“脱胎漆艺”就盛行于台州各地,为民间所应用。佛教兴盛后,供奉“行像”需要抬着佛像绕城巡游,传播佛法。这就要求佛像既要高大,又要体轻,用“脱胎漆艺”制作的空心佛像便成了最好的选择,“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就是最妥帖的评价。唐朝天宝年间,临海龙兴寺僧人思托追随鉴真和尚东渡,也将“脱胎漆艺”带到了日本。在鉴真大师圆寂后,弟子们用这一技艺为他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的坐像,至今仍然供奉于日本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国宝。李伟育在三年前制作的鉴真像,就是按照历史上的那尊坐像1:1还原而来。“脱胎漆艺”讲究神采和细节都真实、形象地还原出来,身体比例、五官神情,甚至衣服的纹路、皮肤的肌理都要跟真身一模一样。因此制作时,泥塑是佛像造型的关键,要求一定的专业水平和美术功底。李伟育传承吸收了“临海泥塑”技艺,以本地紫砂泥为原料,拍泥、塑形、修光,刻画塑造细致入微。描述“脱胎漆艺”有一个词,叫“恰到好处”,“就说鉴真像嘴角的弧度,多一份则虚浮,少一分则沉郁,必要恰到好处才能还原他的神韵。”在精细的雕刻与琢磨下,一尊精品佛像的塑形,就需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干漆夹苎”技法是生漆与麻布的组合。李伟育拿建筑作类比,“麻布就跟钢筋一样,生漆就是水泥,一层漆灰一层布,两者一结合就非常坚固。”台州山林茂密,匠人们就地取材,采用的是从天台山漆树上割下的本地生漆。完全取材于天然原料的生漆,环保无污染,不仅能“脱胎”复制佛像,还广泛用于工艺品行业产品的制作。凭证精湛的技艺,李伟育的作品不仅受到业界好评,更是远销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从年起,他独立创办起了雕塑工作室、精雕工艺厂,还开辟“天弘造像博物馆”,展示夹苎脱胎漆艺制作佛像的过程,从泥塑、石膏翻模,到脱胎成品,最后贴金彩绘,每一步都有详细的介绍,一目了然。为了传承发扬脱胎漆艺,更好地借鉴传统工艺的精髓,李伟育大力发掘散落在民间的佛像珍品。每当有好的作品,不论路途遥远,他都会亲自去鉴赏,对其形态、完整性以及工艺年代进行考察,常常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可谓手不释“像”。他组织搜集、收藏的民间佛像实物达多件,也都收藏在天弘造像博物馆内。“脱胎漆艺这门技艺,纯手工作业,对工匠自身素质要求较高,而且学徒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工作较辛苦,”李伟育说,随着年老工匠的退休,技艺的传承已是迫在眉睫,他希望通过师徒关系发挥传帮带作用,尽快发展培养一批传承人,将传统工艺的艺术魅力播种到年轻人的心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tp/11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