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技法摘选自漆艺

第一节髹涂

髹饰之“髹”,词典上只有一种解释:用发刷涂漆于器物之意。

髹涂之法,是漆被运用的最为原始的方法,也是漆艺技法中最为基础的方法,其他诸多技法也离不开髹涂。单独运用,又可以形成一个漆器品种。《髹饰录》中的“质色”及“单素”,都属于单色髹涂的范围,宋代称为“一色漆器”。这类漆器往往不加纹饰,以造型取胜。当然色漆的质地美、肌理美也是被十分看中的,因此髹涂技法要求极高。

髹涂技法,有四种类型:厚料髹涂、研磨髹涂、薄料髹涂、罩染髹涂。厚料髹涂是最古老的髹涂方法,因为后来出现了“研磨”技法、“薄髹”技法,为了相互区别,才有了厚料髹涂之称谓。

髹涂之彩漆古代多以黑、朱两种,称为黑髹、朱髹,也有黄髹、绿髹、褐髹、紫髹等。近代因为有了钛白、酞菁蓝、酞菁绿,彩髹就更多了;金银的应用,又出现了含金蕴银的多种彩髹。

一、厚料髹涂

厚料髹涂,一髹而就,是最为单纯、原始、质朴、简便、实用的方法。不仅古代漆器多用此法,近代的民用漆器、彝族漆器仍在沿用,就是当代福州、扬州等著名漆器产地也仍然离不开这种方法。

厚料髹涂,现在的概念多是指漆中含油者,所谓油,通常是指桐油。加桐油的目的有三:—是增加漆膜的光洁度;二是厚涂不起皱,因为加过桐油的漆干燥慢,所以不易起皱;三是漆面不留刷痕,因为加过桐油的漆才可以厚涂,厚涂的漆才有流平性,才可不留刷痕。因此,厚料髹涂的技术难度很大,它是在漆胎前期加工十分完好的基础上的最后一道面漆,即上涂,北京俗称“成活漆”。其操作技术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

(1)不附尘埃。不仅要求工作环境封闭、清洁、没有灰尘,操作者也要求衣服上没有尘土,头发上不落头屑,还要求漆刷清洗干净,漆也要再次过滤。

(2)不留刷痕。漆不宜过稠,过稠必有刷痕,也不宜过稀,过稀则漆不易丰厚,漆不丰厚,当然也就不易流平。为了调节漆之浓度,需要加进适量的樟脑油稀释。因为樟脑油挥发较慢,在漆液的干燥过程中,便于流平。

(3)不皱。根据漆的干燥性能(快干或慢干),根据天气的变化(凉燥或温湿),适当的加进桐油,一般不应超过40%。为了防止起皱,先要试样,如不合适,再作调整。

厚料髹涂的工序,以朱涂为例,说明如下。

(1)准备胎体。胎体必须经过中涂并磨平,特别要防止油垢污染,一般要用肥皂清洗并擦净晾干。

(2)研磨朱色膏。把银朱置于平滑的石板(调漆板)上,再调进微量的桐油,用牛角刮刀稍稍调拌,再用石杵或牛角慢慢在石板上研磨,边磨边用刮刀翻动,研细为止。

(3)调制含油朱漆。把研细的银朱色膏调入干性较好的红推光漆和桐油。油、漆、色的比例,没有一定;一般油和漆的比例,油不能超过40%;油漆和色粉的比例,色粉不能超过一半。色粉太多,色彩虽然较艳,但不坚牢,日久会出现垩化现象。色粉少而漆多,色彩则暗,因为漆的红褐色在调色时也起了作用。因此漆的比例多少也是调制色漆的因素。

(4)试样。为了检验朱漆的燥性、色相,须先将朱漆涂在木板、竹片或玻璃上。如果干性太慢,适量地加入快干漆,如果起皱则适量加入桐油。若色相过于深暗,亦可适量加入朱色膏。一般来说干后较调时色彩偏重,但日久会还原或接近原来的色彩,若过于深暗,说明漆的比例太大,不宜还原。

(5)过滤。髹涂之前,必须用纸或细绢过滤,合成纤维布也可。

(6)髹涂。涂漆要均匀,一般涂三遍,要井然有序(见第五章)。

(7)入荫并调理方向位置。如平面的作品,平置即可。立体的作品,为防止漆液流动而出现痕迹,每隔一小时左右要设法使其翻动掉头一次(日本的荫房有自动转动的装置)。

厚料髹涂并不绝对要加桐油,如古代漆器、近代民用漆器往往直接把漆涂在木、竹、革、瓦等质地上,别有一番民艺的质朴趣味,漆中就不一定加油。

二、研磨髹涂

研磨髹涂,是经过髹涂,待漆膜干燥之后再研磨的方法。因为要研磨,漆膜要求有硬度,因此不宜加油,加了油便会影响漆膜的硬度。但也不是绝对不加油,比如有时调制彩漆,要求色彩纯度,有必要加进少量的桐油,一般来说应该限制在20%之内。这种情况下,漆膜的硬度虽稍受影响,但对研磨推光的影响并不太大。当然须多放置数日才能研磨推光。

以黑髹为例,说明研磨髹涂的工序。

(1)准备胎体。必须是完成中涂并研磨完好的胎体。并注意除去油污,包括手摸时的汗渍或说话时可能喷上的唾星等。

(2)备漆。选取干性适宜的黑推光漆,太快干易起皱,慢干会误工期。此漆如果是第一次用,心中无数,一定要先试样,根据试验情况再作调整。

(3)过滤。

(4)涂第一道黑推光漆,不宜太厚。

(5)研磨。干后用#水砂纸稍稍研磨,磨除漆面之砂粒即可,不必求平。

(6)涂第二道黑推光漆。

(7)研磨。初以#水砂纸研磨,依次换成#、#、#、#水砂纸研磨,最后以#水砂纸细磨。研磨越细,推光效果愈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水砂纸之外还可用木炭或人造磨石研磨。

(8)灰擦。如果不用细水砂纸研磨,也可以用头发团蘸水拌细瓦灰反复磨擦,以除去漆面研磨时之磨痕,福州即用此法。

(9)推光。以手掌蘸植物油拌细瓦灰(或钛白粉)反复磨擦漆面,便逐渐出现内蕴之光泽。大件作品,为了工效可用抛光机,在布轮上抹以抛光剂(植物油拌瓦灰),但要十分小心,因布轮转速太快,不慎即可磨露,七八成即可,最后还是以手完成为好。

(10)揩清。用脱脂棉蘸上等生漆(福州称提庄漆)加进一定的生油,在漆面上像画圆圈一样,依次薄涂一遍,注意务必处处擦到。然后再用棉纸(或脱脂棉)把多余的漆擦去,好像只留下一层“气”。再入荫,待漆并不十分干时,再如推光一样以手掌蘸油灰反复磨擦画面,但用力不可过大,不可太猛,还要把握火候,见到比原来清澈时即止。如此2—3次重复,漆面须眉可现,光彩照人。

三,薄料髹涂

薄料髹涂,是清代福州漆艺名工沈绍安及其后代发明的一种髹涂方法。主要特点是将金箔、银箔研成金泥、银泥(相当于黄色、白色),再调入漆和色料,为了节省金、银材料,不用发刷髹涂,而以手掌、手指拍打,这种薄敷的方法,福州称之为“薄料”,这是相对用发刷髹涂较厚漆料而言的。这一方法,使漆器一反黑、朱之常态,出现了许多含金蕴银的美妙色彩。

薄料彩漆之配方没有定规,决定于漆、桐油、金银和颜料四种要素的比例。

一是漆。要选用干性好、透明度好的漆。因为干性好,可以加大桐油的含量。透明度好,可以减弱漆的红褐色对色漆的影响,以使色彩鲜艳。

二是银(因常用银,故以银为例)。银白含量多则色彩浅淡,含量少则色彩深浓。

三是桐油。桐油的作用是冲淡漆的红褐色,有利于色漆的鲜明度。但也不能过多,不能超过漆的含量,否则不易于。

四是颜料。一般而言,各种入漆颜料均可。不过,最常用的是透明性颜料,如酞菁绿、酞菁蓝、立索尔红等。因为透明性颜料才会更好地发挥金银之效果。非透明颜料如银朱、石黄、镉黄、钛白也可用,加进银的彩漆比不加进银的彩漆还是别有风采。

金,因为过于昂贵,较少用,而常用银,也可用铝。现以银为例,说明薄料髹涂的工序。

(1)准备胎体。要求极其严格,一定是完成上涂之后的,不能有磨痕,不得有凹点,更不能有磨破漏出灰地之处,也不能有唾星汗渍。因此,胎体清洗一定要十分干净,可用发团蘸细瓦灰擦洗,或者以肥皂清洗,洗完之后再用清水冲净擦干,以防水迹。

(2)贴银地。用贴金法通体贴以铝箔粉。

(3)研磨银泥。将银箔置于调漆板(以大理石板为好)上,加入少量桐油(桐油不宜太稠),先用牛角刮刀拌好,再用石杵或牛角慢慢推拉研磨,不可太急,否则因研磨发热而影响银白的亮度。还要注意分批研磨,笼统——起不易研细。研磨时,还要不时地用牛角刮刀翻动。

(4)调入漆料。用桐油研磨的银泥,不易干,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加一定量的漆,加漆之多少可以根据漆之干性快慢有所不同,干性好,可少加,干性差可多加。不过一般不得少于50%。

(5)调入色料。根据色彩需要,调入不同的色料,如前所述,透明类颜料如酞菁绿、酞菁蓝、立索尔红……均可,调入什么颜料便出什么色彩,颜料多则色浓(因为银白相对的少),颜料少则色淡(因银白相对的多)。一般来说,宜浅不宜深,以充分发挥银泥的作用。

(6)手掌敷色。以手掌拇指球部位蘸调配好的银泥彩漆先在石板上稍稍打匀,再轻轻敷拍在胎体上。为求均匀,如用发刷涂漆一样也要三遍:先竖方向拍打,再横方向拍打,最后又竖方向拍打。有时还需要用软毛发刷轻刷一道,以除手纹,然后入荫。此工序要求极其严格,工作环境要特别清扫干净,以避免尘埃落于漆面。

薄料髹涂因含油比重较大,干透须经数日。一般来说漆快干,油慢干,尚未干好之时,可放到荫室外阴凉处,以促使油分干透。

(7)漆面保护。薄料髹涂的漆面怕磨擦,传统的保护方法是薄涂桐油,现在仍然是最好的方法。喷涂合成自动喷漆,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上述是在铝箔粉地上薄料髹涂的方法,还可把薄料彩漆直接拍敷在黑色的漆胎上。拍打均匀是一种效果,拍打不均匀也是一种效果。薄料髹涂之法也可同时用两种色彩、三种色彩……可以几何形切割,也可渲染,总之变化无穷。

四、罩染髹涂

罩染髹涂即用透明漆或透明色漆(如透明红漆、透明绿漆、透明蓝漆)罩在金银、彩漆或木材上的髹涂方法。《髹饰录》的“罩明”和“单素”即属此类。因为有时在罩漆前还要染色打地(如在木材上),因此可称“罩染髹涂”。

罩染髹涂之法,简便易行,建筑、家具、民用漆器用极广。同时也常常被综合运用到其他技法中去。

根据地色材质之不同,罩染髹涂可分为罩漆、罩金、罩木三类。

1.罩漆

罩漆是把透明漆(或透明色漆)罩涂在色漆地子上的方法。因透明漆本身呈棕红色,色漆也以朱(银朱调成)、黄(石黄调成)为多,故古代之罩漆多为透明漆罩在朱、黄色漆上。近代由于钛白、酞菁绿、酞菁蓝以及立索尔红的运用,不仅出现了白、绿、蓝、西洋红等彩漆,而且还有了绿透明漆、蓝透明漆、红(西洋红)透明漆,因此罩漆的种类就丰富多了,仅以朱地罩漆为例说明如下。

(1)准备胎体。需中涂之后并经过研磨。

(2)涂朱漆。以发刷涂朱漆1—2道(漆中不要加油)。每道涂后入荫。

(3)研磨。以#以上的水砂纸或木炭磨平,磨去浮面光泽,忌露出黑地。

(4)罩漆。以发刷罩涂透明漆1—2道,入荫。

(5)研磨。干后,可用水砂纸研磨,也可以用木炭研磨。透明漆由于打磨轻重不同而有深浅变化。在中间部位有意磨露红漆,仿佛一轮红日初升,隐约含蓄。

(6)推光、揩清。

其他如透明漆罩黄漆地、罩白漆地、红透明漆罩朱漆地、白漆地……均有美妙的效果,举一反三,不必复述。

2.罩金

罩金泛指在金、银、铝等金属地上罩染透明漆(或透明色漆)的方法。因此罩金须分两步:第一步先将漆胎做成金地;第二步,再在金地上罩漆。

做金地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贴箔,一种是贴箔粉。罩漆又有厚薄之分,色相之别。以贴金箔、罩透明漆为例说明如下。

(1)整理胎体。方法同前。

(2)制金地漆。金地漆,又称金胶漆、金脚漆。虽然叫法不同,从其字意均可以理解为贴金之用漆。要选择干性好的漆为原料,并加入一定量的(不得超过30%)较稠的桐油(福州称为明油),由于桐油的作用,使金地漆快干时,仍能保持一定的粘性,而且这种粘性还能延续一定的时间,福州行话称为“托尾巴”。也就是增加了粘贴金箔的弹性时间。这样,在做大件作品或同时做数件作品时,不致贻误时机。

金地漆除了需要加入桐油之外,还要加进颜料,一般多用银朱或钛白,因为漆胎多为黑地,有色彩倾向的金地漆敷拍其上,才容易辨其厚薄,也可防止有的地方被遗漏。

(3)涂金地漆。大面积的或比较平坦的地方宜于用手掌拍敷(方法如薄料髹涂),小面积或不便于用手掌拍敷的地方,可用发刷或油画笔涂。无论用何种工具、何种方法都要厚薄均匀,只有厚薄均匀,贴金的时间才能保证一致。

(4)贴金箔。贴金箔的时间火候非常重要,一定要待金地漆将干未干之际,若过早,漆太粘,贴后金箔光泽不好,若贴金箔粉也浪费金;若过迟,漆已干,失去粘性,金箔则贴不上或贴不牢。

掌握贴金时间火候的方法,是以小拇指轻轻地在金地漆上(可选择不太重要处,或另备小块试板)轻轻弹点,当脱手时,若有轻而脆的“啪啪”声响,手指上也不粘漆,说明正是贴金的量佳时机;若手指上粘漆,脱手时又没有声响,说明火候未到;如果手指上不粘漆,脱手时也没有声响,说明时已晚矣。

辨别金地漆火候的另一种方法是以口呵气,若金地漆起雾状,又缓缓收起,就说明处于将干未之际,正是贴金的时间。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并用。通过实践,就能掌握要领。

火候已到,即可贴金箔。贴前,金箔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先备好一块潮湿的布,棉纸亦可,置金箔于其上。一般金箔都被夹在棉纸内,这样,金箔便附在受潮的一面棉纸上,然后,用竹夹夹起或用手捏起未受潮的一面棉纸,把金箔置于金地漆上,再以贴金刷(一般发刷)全面轻擦棉纸,再一张一张排列起来贴满,若有漏掉的地方还可以补贴,最后用平头羊毛软刷轻轻柔擦一遍,若有重叠的金箔,重叠的部分即被扫下,收起另做他用(可作箔粉)。贴完入荫。

(5)罩金。所贴金箔,不仅易磨擦脱落,而且还有浮光,因此,待金地漆干透后往往还要罩漆(也有不罩漆者,称明金)。金箔上罩漆,为了保护金之本色,一般用本色透明漆,还要加桐油,以增加罩漆的透明度。加过桐油的透明漆,福州行话称为“笼金漆”。要求薄而匀,可以如薄料髹涂—样以手掌拍敷,也可以用软发刷轻涂。

金箔地—上当然也可厚罩研磨,漆中就不加桐油或少加桐油,因研磨轻重而有明暗层次。

在金箔地上罩漆,漆中不宜加颜料,以便保持金的效果。在银地上罩漆则宜加颜料,其操作程序以铝箔粉地罩红色透明漆为例说明如下。

(1)准备胎体

(2)涂金地漆。入荫。

(3)贴铝箔粉。火候已到,用丝棉球(或脱脂棉球)或羊毛刷饱蘸90目左右的铝箔粉轻轻敷擦于金地漆上,处处擦到,务必饱和。再用丝棉球依次轻轻揉擦,一则使铝箔粉贴实,二则把多余的铝箔粉清理干净。入荫,令其干透。

(4)罩红透明漆(透明漆+立索尔红)。漆中一般不加桐油(研制红透明颜料膏时加进微量桐油,不影响研磨)。人荫。

(5)初磨。三五天后,用#水砂纸稍稍磨去漆面之沙粒。

(6)罩第二道红透明漆。入荫。

(7)研磨。用—#水砂纸或木炭研磨,根据需要磨出浓淡,仿佛霞光流云。

(8)推光、揩清。

铝箔粉地罩红透明漆之外,还可以罩绿透明漆(酞菁绿调成)、蓝透明漆(酞菁蓝调成),甚至也可以罩黑推光漆。

3.罩木

罩木是透明漆(或透明色漆)罩在有纹理的木材上的方法,因此不仅要求漆的透明性好,还要求木材的纹理好。有的漆中加有桐油,一髹而就;有的漆中不加桐油,涂后研磨推光;有的用漆揩擦(一次或数次);有的在罩漆之前先用色彩染地,方法不一而足。这是一种十分简便的方法,在古代、在民间、在家具制作中被广泛地运用。

(1)擦揩。《髹饰录》单素章中说:“又有揩光者,其面润滑,木理灿然……”说的就是擦揩。以水曲柳擦漆为例加以说明

·填充木纹。因为木理有导管和气孔,如不填充,揩漆后木理会变黑,因此先用乳胶调合钛白粉填充(有时木纹细,不需填充)。干后用木砂纸稍磨。

·染色。用水调合藤黄或栀黄染色,也可以染其他色彩,也可以不染。

·擦漆。先要以樟脑油或松节油把漆稀释,再以丝头或丝棉蘸漆擦拭,要求极薄,入荫。

·第二次擦漆,方法同前,漆中樟脑油比例稍减,入荫。

·第三次擦漆,方法同前,漆中樟脑油比例继续减少,入荫。

根据需要决定擦漆次数。

以上是数次擦漆之方法,也可以一擦而就。

(2)髹涂。一般漆中加桐油,用发刷髹涂。以山榆为例说明如下。

·填充木纹。因为山榆的木纹较深,防止漆渗入木质导管影响木纹的美观,可填充立德粉或石膏。

·染色。用立索尔红调水擦在木材上,其他色彩亦可。

·擦漆。为了防止下一道上涂漆被底子吸收,而影响漆面的光泽,可用上等生漆调入樟脑油(或松节油),漆中并加入立索尔红,用丝棉(或脱脂棉)薄擦一道,入荫。

·上涂。选透明度好的漆并加入桐油(40%左右)以发刷均匀地髹涂一道,即告完成,不必研磨。

(3)磨揩。磨揩是用无油透明漆以发刷髹涂于木材上,再研磨推光的方法,以山榉木为例,说明如下。

·填充。同前。因前两例均为染色,此例不再染色。

·擦漆。透明漆用樟脑油稀释擦之。

·中涂。用透明漆以发刷髹涂,入荫。

·研磨。用细砂纸(#)稍稍磨去尘粒。

·上涂。透明漆用樟脑油稀释,薄而匀地髹涂

·研磨、推光、揩清。

第二节描绘

凡是在加工完成的胎体上,用笔直接描绘花纹,不再罩漆不再研磨,因此也不需推光,画完即了者,统称描绘。《髹饰录》中称为“描饰”者均属此类。用漆描绘花纹的历史相当久远,战国和汉代的漆器大多如此,或黑地朱纹,或朱地黑纹。所用彩漆可以纯用漆液调制,也可以加进桐油和纯用油调色。后来又有了描金、晕金,以及金银彩绘之综合技法。

一、彩绘

《髹饰录》描漆条有云:“一名描华,即设色画漆也,其文各物备色,粉泽烂然如锦绣”,说的就是彩绘。彩绘又有描漆彩绘、描油彩绘、干著彩绘之分别。

1、描漆彩绘

即以漆调彩,可以单色,如战国和汉代的许多黑地朱纹,或朱地黑纹的漆器。也可以复色,如四川彝族漆器,用朱、黄两色描绘。当然还可以用更多的色彩。

描漆彩绘,多为平涂,可点线面,或点线面结合。后来又有了渲染,画出阴阳明暗。一般是同一色相调制出深浅两色,或者不同色相的两种彩漆,分别用两支笔描画,二色相接处,再用第三支笔从中晕合,还可以与描金、晕金相结合。它像工笔重彩一样,绚丽多彩,富有装饰性。

2,描油彩绘

就是以油(多为桐油)代漆调制颜料。油与漆不同,鲜艳的色彩也能调制得出,所以《髹饰录》描油条中说“无不备天真之色”。杨明又进一步注释说:“如天蓝、雪白、桃红,则漆所不相应也。古人画饰多用油……”如河南信阳上的彩绘漆瑟,用了至少有九种颜色,其中的白色和黄色肯定是用油调的。

描油彩绘,日本称为“密陀绘”,有名的法隆寺玉虫厨子上的图画,便是密陀绘的代表。因为油调的颜料不易干,为了促使其快干,往往要加进一种叫“密陀”或“密陀僧”的材料,实则是化学原料一氧化铅(俗称黄丹),这便是日本人杨称描油彩绘为“密陀绘”的由来。

中国的描油彩绘,一般不用—氧化铅,也能干,不过拖的时间要长。在更多的情况下,多是油漆混合使用的,油的比例愈大,色彩的纯度愈高。

3.干著彩绘

《髹饰录》载:“……又有各色干着者,不浮光……”它的作法是先用漆画花纹,然后用丝棉球蘸干的颜色粉擦敷上去,即“先漆象而后敷色料”。由于色料上不再涂漆,所以没有浮光。

山西平遥,现在仍有这种技法,不同处在于山西用的是桐油,不是漆,制法如下。

(1)准备胎体。必须为研磨推光者,多为黑色。

(2)打地。用桐油调立德粉平涂于花纹处。

(3)敷色。用棉球或丝棉球蘸干颜料粉:轻敷于花纹上。桐油的粘性把颜料粉粘牢,立德粉的白色和所敷之干色粉相调合,可以表现浓淡。色粉敷的多则色深,色粉敷的薄则色浅。也可以罩染,比如先敷擦黄色,再敷擦蓝色,便成绿色。还可以渲染,两色相接处互相重叠,便有渲染效果。

二、描金

描金是在漆地上用金银描画花纹的方法。《髹饰录》描金条载:“描金,一名泥金画漆,即纯金花纹也,朱地,黑质共宜焉”。杨明又注曰:“泥薄金色,有黄、青、赤,错施以为象,谓之彩金象。”如清代的《红漆描金龙凤纹手炉》就是最典型的彩金象。现在的山西平遥,即用顶红(呈红者),赤金(呈黄者)两种金色,同时施银,称为“三金”,也可以说是“彩金象”。

描会的方法行贴、画两种,分别说明如下。

1.贴金

(1)准备胎体。完成中涂经研磨并去油污,要求极高。

(2)拷贝纹样稿。方法有三种:一是自制拷贝纸,即用弹性强的棉纸(如高丽纸),用棉花擦上一层钛白粉,俯放在胎体上,上面再覆盖设计稿,然后用竹针或硬铅笔依线描划,纹样即完好地转移到胎体上。第二种方法是用从市场上买来的拷贝纸,拷贝之后用棉花擦上铝箔粉,因拷贝的线有一定的粘性,铝箔粉便被粘上,线条也‘十分清晰。第三种方法是直接用红色拷贝纸,因胎体多为黑地,拷贝后的红线依然清晰可辨。

(3)描金地漆。用金地漆依纹描绘,点线可用鼠毛笔、山猫毛笔,块面可用衣纹笔、油画笔。涂漆要薄而匀。为求均匀,涂后可用皮纸、宣纸或毛边纸轻压,再揭起,这样便把厚处多余的金地漆粘在纸上。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画完入荫。

(4)贴金。金地漆将干未干之际,用丝棉球蘸目左右的金箔粉敷擦其上。或用竹夹将金箔整块置于金地漆处再用软毛笔轻敷。最后再用丝棉球依次轻揉,务使金粉或金箔粘实。最后再用软毛笔清扫多余之金粉、金箔,收起另用。在描画金地漆处,即呈金色花纹。用银箔粉、铝箔粉也可。

2.画金

以酚醛清漆调拌金粉,再以煤油作稀释剂,用漆画笔直接描绘花纹,画完即成。这种方法,比较简易,常用于大路货商品。所谓“金”,实为铜。

三、晕金

晕金是利用金银粉之疏密进行渲染的描绘方法。北京漆业称为“锼金”、“扫金”,福州称为晕金,日本则称为“消粉莳绘”。

晕金之法,多与彩绘相结合,即先彩绘后渲染。在彩漆将干未干之时,敷擦金银粉,以《荷花》为例,说明如下。

(1)清理漆板。此为黑地。

(2)拷贝画稿。

(3)描绘彩漆。花为西洋红(立索尔红+钛白),叶为墨绿,这两种彩漆都有一定量的桐油,有金地漆的作用,叮以延缓晕金时间。也如厚料漆,涂的较厚。用前必须过滤,以防尘埃,工作环境以及操作者尤要清洁。

(4)晕金。彩漆将干未干之际,红花用丝棉球蘸银箔粉敷擦,绿叶用金箔粉敷擦。“敷擦有疏密”,因疏密而得浓淡深浅之变化。操作时常常需要将硬挺的纸剪出合宜的形,用以遮挡,防止不该粘上金粉的地方也粘上金粉,因此晕金工艺要十分细心,很费时间,一件作品往往要分数次操作,才能完成。

四、金银彩绘

金银彩绘即综合运用彩绘、描金、晕金等方法,比如描金后填彩,既可平涂,又可渲染,或者彩绘后描金。这些方法既可以表现在黑、红地子上,也可以表现在薄料髹涂的浅色地子上,举例说明如下。

1.勾金填彩

即先描金,后填彩,福州称为“金彩”,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胎体。必须是完成上涂并研磨推光者。多为黑色。

(2)描金。用描金法(先勾勒金地漆,再贴金)画出轮廓线氛

(3)彩绘。用彩漆在轮廓内彩绘,——般要薄而匀。彩绘既可平涂,又可渲染。

2.晕金彩绘

即晕金和描金相结合的方法。步骤如下。

(1)用描金法描绘金色轮廓线条。

(2)用厚料色漆填入线内,要求厚而不皱(因厚料漆中有桐油,不易皱)

(3)厚料色漆将干未干之际,用金粉或银粉采用晕金法渲染

3.泥银地彩绘

这是在泥银地上彩绘的方法,因地多为浅灰色,彩绘宜单纯,方法如下。

(1)用薄料髹涂法作成有金色倾向的泥银地。

(2)用描金法画出金色轮廓线条。

(3)金钱轮廓内填厚料黑推光漆(漆中含桐油)

第三节镶嵌

“漆黑”这个词道出了天然生漆色彩的局限,“如漆似胶”这个成语又说出了漆的粘性,于是我们的先人就陆续发明了将自然界的天然美材如金、银、贝、玉石、兽骨、蛋壳……利用漆的粘性粘贴于漆面上的装饰方法,于是有了镶嵌。它们以各自的材质之美与漆黑之美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依据材质不同,镶嵌可以分为金属镶嵌、螺钿镶嵌、骨石镶嵌、蛋壳镶嵌。

一、金属镶嵌

凡以金、银、锡、铅、铝、铜等金属的薄片或线条为材料嵌于漆面者,均属金属镶嵌。唐代称为“平脱”(用金者称为“金平脱”,用银者称为“银平脱”),日本称之为“平文”。

《髹饰录》中有“嵌金”、“嵌银”、“嵌金银”之说,并说“有三种,屑、线可用。有纯施者、有杂嵌者”说的就是平脱。今日山东潍坊之嵌银即为嵌银线。

古代多嵌金银,因其昂贵,现在很少应用。福州和成都以锡代银的作法,福州漆业称为“台花”,有刀刻和腐蚀两种作法。

1.刀刻法

以猪纹为例,说明如下。

(1)备鱼鳔胶。因漆与金属粘合性能不佳,需要把鱼鳔胶与生漆调合在一起作粘合剂。鱼鳔胶不怕水,比其他胶要佳,过去的木工都离不开鱼鳔胶。

(2)备锡片。在福州市场上有加工好的锡片,一张约5x10厘米,厚约l毫米。

(3)涂鱼鳔胶于锡片。用较宽的牛角刮刀把鱼鳔胶漆刮涂在锡片上,力求均匀,再把两张合在——起,务使两相贴实,两张锡片方能平均粘胶。

(4)贴锡片。将两张重合的锡片揭开,一分为二,依次贴于装饰部位,用大牛角刮刀刮实。两张相接处,稍加重叠。入荫稍干,在两张锡片重合处,用利刀倚尺划线,再将多余的部分剔去,接合处则天衣无缝。

(5)置稿。把图稿用浆糊贴上锡片。

(6)刻锡片。用斜刀依纹刻镂。刻时注意将刀锋微微向外倾斜,以使纹样边缘陷入刀痕而坚牢。纹样以外多余之锡片随刻随剔。

(7)涂漆。将黑漆或其他彩漆,用发刷涂l—2道,锡片也被覆盖于下。为了便于下一步磨显,可以用薄的牛角刮刀非常小心地刮下锡片上的漆。入荫。

(8)磨显。先以#水砂纸初磨,再以#、#、#水砂纸细磨,使锡片逐渐清晰,并与漆面齐平。

(9)推光、揩清。

成都的嵌锡,常在锡片上用针或雕刀根据纹样的需要刻画出纹理,称为“毛雕”,继承了王建墓出土五代漆器的银平脱作法。

2.腐蚀法

(1)一(4)同上。

(5)漆象。用漆在锡片上描画花纹。入荫。

(6)腐蚀。用盐酸涂布,或置于稀盐酸中令其腐蚀,然后用水冲洗,因漆不怕酸的腐蚀,故凡涂过漆的纹样部分被保留下来,未涂漆的部分便被腐蚀掉。

(7)涂漆。全面涂漆1—2道。

(8)研磨。

(9)推光、揩清。

李大树先生的《罂粟纹嵌银盘》就是采用腐蚀的方法。

嵌锡工艺还可以和银箔罩漆相结合,即剔去锡片的部分贴银箔,再罩透明漆,最后研磨。还可仅把锡箔作为中介,一次一次地最终将其全部剔去,另换漆色,但这已不属镶嵌的范畴。

二、螺钿镶嵌

螺钿镶嵌即贝壳镶嵌。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遗址出土的西周《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即开螺钿镶嵌之先河。

螺钿镶嵌根据螺钿之厚薄,有厚螺钿与薄螺钿之别,厚螺钿又称硬螺钿,薄螺钿又称软螺钿。以上两种都是平嵌,即螺钿与漆面齐平。此外还有——种浮嵌,即螺钿高于漆面。

1.厚螺钿镶嵌

扬州称为“平磨螺钿”,程序如下。

(1)选螺钿料。从生于三五年的河蚌壳中,选择色泽纯净、明亮度好、底面较平者,并除去黑褐色的角质层。

(2)磨蚌片。手工在砂轮上磨出厚约0.1厘米的平片。

(3)贴画稿。根据蚌片大小切割画稿,把画稿贴于蚌片。

(4)锼蚌片。用手弓锯依纹锼出外轮廓。

(5)衬色。在蚌片后面,用彩色磁漆(油画色亦可)垫色。因蚌片呈半透明性,若不衬色即映出难看的漆灰之色。在《髹饰录》中记作“衬色螺钿”。若高档螺钿片如夜光螺、鲍鱼贝、亮耳子(白色河蚌壳—上的唇边),可以不衬色。

(6)组合蚌片。将蚌片拼接成原来的图象,贴于一张棉纸上。

(7)贴蚌片。将棉纸上的蚌片贴于做过中粗灰的漆胎上。千后,洗去蚌片上的棉纸。

(8)涂细漆灰两道。

(9)研磨。细漆灰干后,磨显蚌片。因漆灰收缩,而略低于蚌片。

(10)涂黑漆。为了加强灰地坚硬度,薄涂黑推光漆荫。

(11)磨显。用水砂纸磨去蚌片上之黑漆。

(12)开纹。若蚌片上需要刻纹,可用刀在蚌片上刻线皴纹。

(13)涂黑漆。全面涂黑推光漆一道。入荫。

(14)磨显。以水砂纸再次磨显蚌片,蚌片上刻纹或蚌片间隙,便留下黑色线条。

(15)推光、揩清。

如此,——件平磨螺钿作品方告完成。制作周期不少于50天。鱼的图案就是扬州的平磨螺钿,但没衬色。即衬了色彩。

扬州的平磨螺钿,因经两次磨显,因此文质齐平,图象清晰。缺点是牢度不够,水入灰地,易导致蚌片剥离。

钿片也可贴在下涂漆地上,全面涂漆数道,干后磨显,蚌片微微高起,也别有风采。

2.薄螺钿镶嵌

即软螺钿镶嵌。《髹饰录》螺钿条载“(螺钿)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

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漆盘残片,说明我国元代就有软螺钿镶嵌了。明代扬州漆器名匠沙千里因善软螺钿而闻名。今天扬州的软螺钿仍然驰名全国。由于钿片细小如点,制作时,又需一片片地点在漆胎上,因此扬州独称之为“点螺”,制法如下。

(1)选料。精心选择珍珠贝、鲍鱼贝(又称石决明)、夜光螺、亮耳子等各种优质螺贝,除去角质层和石灰层,选取色彩美丽、结构坚韧的内表珍珠层。

(2)磨片。手工打磨成0.3~0.4毫米的薄片。

(3)切片。用特制刀具(几别—把类似刻模的刀具)切割出细若秋毫的点、丝、片,再根据不同的色彩分类备刚。

(4)嵌片。一点一点地依据图稿用黑推光漆粘贴厂完成中涂的漆胎上。

(5)开纹。螺钿片上需开纹者,可用刀刻。开纹又称“毛雕”。

(6)涂漆。全面涂黑推光漆一道。

(7)研磨。精心研磨㈩钿片,不能过或不及,过,就会将钿片磨破,不及,钿片就隐在漆下。

(8)推光、揩清。

在黑漆地的衬托之下,螺钿薄片方透出天然的绮丽光彩。

韩国的螺钿镶嵌非常发达,用机器切割分解贝壳,也是薄如蝉翼,并且能根据需要切割成宽窄不同的条纹,用于镶嵌几何图形,非常方便。以图说明如下。

(1)把设计图拷贝在透明的硫酸纸上。

(2)把螺钿细条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长度的线和点,用胶水粘贴于硫酸纸上。

(3)在漆面上全面刷一层骨胶,然后把粘贴了螺钿的硫酸纸粘在漆面上,候干。

(4)用水把硫酸纸清洗干净,钿片则粘贴于漆面。

(5)用温水把地子上的骨胶清洗干净。

(6)用生漆(稀释后)涂于螺钿线条上,以使螺钿线条粘合得牢固。

(7)全面涂黑推光漆一道。

(8)用水砂纸磨显螺钿。

(9)推光、揩清。

把螺钿线条直接用漆粘贴在漆面上,再涂漆研磨也可。

3、浮嵌

又名镌嵌。即把厚螺钿雕刻成浮雕花纹,再嵌在加工:完成的漆地上。具体过程如下。

(1)贴纹。将纹稿贝占干钿片上或拷贝在钿片上

(2)锯纹。依纹稿用钢担锯沿纹样轮廓线锯出螺钿的形。

(3)镌象。用雕刻刀把钿片雕刻成浮雕状。

(4)铲地。将需要镶嵌纹样的漆面用刀剔去,成为凹面。

(5)镶嵌。将刻好的浮钿图象粘嵌入漆地之凹处。

(6)整理完成。

局部镶嵌螺钿,画龙点晴,也可收到好的效果。螺钿与金银并嵌,效果也十分美妙,薄螺钿衬以金银,也有异常的效果。

三、蛋壳镶嵌

以鸡、鸭、鹌鹑、鸽子等禽类的蛋壳镶嵌者,称为蛋壳镶嵌。古代镶嵌一向看重金银玉石等贵重材料,甚至出现了集百宝于一身的“百宝嵌”。蛋壳本来是垃圾堆里不屑一顾的废弃物,在现代漆艺中却能与金银为伍,确实是观念上的巨大变化。

蛋壳与漆结缘起于何时,尚不确知。陕北安塞地区民间流行的炕围画、锅围画,多是妇女用蛋壳镶嵌而成。据说是先将蛋壳剪成指甲盖大小的圆形、三角形、菱形、长方形、枣核形,扣于刚刚用猪血细灰泥好的炕围上,干后,再用蛋清、锅底灰反复擦涂。最后用手蘸上麻油反复磨擦,便成为油光锃亮、黑白分明的蛋壳镶嵌画。其工艺过程和效果很像漆艺的蛋壳镶嵌,但蛋壳真正地和漆结缘却是后来的事。年日本今泉辰次郎著《实用涂工术》中就提到“蛋壳涂”,是“鞘涂”的一种,所谓“鞘涂”即变涂的别称,是由于多用于武士刀鞘上的装饰技法。法国现代漆艺家杜囊(DUNAND)在本世纪20~30年代大量地运用了蛋壳。越南磨漆画中的蛋壳运用就更加自由多变了。日本寺井直次,就以蛋壳镶嵌和莳绘相结合而著称,他利用蛋壳疏密以及大小块的变化表现出仙鹤的双翼在空中飞翔和野花在风中颤动的感觉。在中国现代漆画中,蛋壳镶嵌几乎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蛋壳不仪给漆艺带来了可贵的白色,它使漆艺从最黑(黑漆)到最白(蛋壳),拉开了两极,中间的文章就好做了。而且,蛋壳自身的龟裂纹肌理,也富有亲切、温和、朴雅之美。

下面介绍几种类型的蛋壳镶嵌方法。

1.黑地白纹,以鹌鹑蛋壳疏密表现纹样

(1)准备蛋壳。蛋壳内壁有薄膜,需要清理:干净。

(2)拷贝画稿。

(3)嵌蛋壳。用小号油画笔将彩漆涂干蛋壳内壁,然后用镊子将蛋壳俯放在漆面上,或者将彩漆先依纹稿涂于漆面上,再将蛋壳俯放。可先用牛角刮刀平平轻压,蛋壳便出现自然裂纹。再用竖刀继续点压,一一压平,并调整疏密以及块粒大小,人荫。

(4)刀切。为进一步清理纹样的形,用竖刀切去多余部分,边贴边切边剔亦可。

(5)刮漆。用牛角刮刀将彩漆平刮于蛋壳上。以填充蛋壳裂纹之空隙,入荫。

(6)初磨。用#水砂纸轻轻研磨,只是略把蛋壳上的漆及刮痕磨掉即可,不求纹样清晰。

(7)涂漆。用发刷全面涂黑漆一道。并随即用薄牛角刮刀将蛋壳上的黑漆小心地刮下,入荫。

(8)第二次涂漆。入荫。

(9)研磨。初用#水砂纸或人造磨石研磨,再依次用#、#、#水砂纸研磨,纹样便逐渐清晰,最后还可用#水砂纸或人造磨石细磨,以便去掉磨痕。

2,白地朱纹,用鸡蛋壳镶嵌背景

(1)-(6)同上

(7)涂漆。在凹陷的纹样内涂红推光漆一道,厚薄均匀。不必入荫,随即进行下一道工序。

(8)撒炭粉。把木炭粉撒于漆面,要“吃饱”,入荫。

(9)固炭粉。用油画笔涂生漆一道。漆要以松节油或樟脑油稀释,入荫。

(10)涂朱漆。涂前稍稍用细砂纸研磨,便可用发刷涂朱漆1—2道。每次入荫。

(11)研磨。方法如前使蛋壳与纹样齐平。

(12)推光、揩清。

3.仰嵌

(1)—(2)同前。

(3)刮漆灰。以牛角刮刀平刮漆灰一道。

(4)镶嵌。用镊子十巴较大块的鸭蛋壳仰置于漆面,排满。

(5)平压。用牛角刮刀略略平压蛋壳,注意勿用力过大,以保护蛋壳块的凹度,并用镊子做适当调整,入荫。

(6)涂漆。涂漆前用#水砂纸稍稍初磨,然后用发刷平涂黑推光漆,入荫。

(7)二次涂漆。入荫。

(8)研磨。用#至#水砂纸或人造磨石研磨,磨出蛋壳凸起之部分,留下凹内的黑漆,富有奇趣。

(9)推光、揩清。

4.俯嵌

(1)—(2)同卜。

(3)涂漆。用发刷涂推光漆一道,稍厚。漆中也可拌些瓦灰。

(4)镶嵌。用较大块蛋壳,一块块俯摆于漆面。

(5)平压。用大而平的平板(大中角刮刀亦可)轻压蛋壳,并用镊子调整疏密,然后用竖刀继续把大块的蛋壳压碎,但勿压得太碎,以保留蛋壳碎块之凸度,入荫。在荫房的时间要长,因蛋壳下面之漆与空气隔绝而慢干。

(6)刮漆。用牛角刮刀轻轻薄刮——道黑推光漆,入荫。

(7)研磨。需多次研磨,因俯在蛋壳下的漆不易干,如果操之过急,蛋壳容易脱落(当然脱落填漆是另一种效果),逐次研磨,直至把蛋壳的凸处磨破,露出下面的漆,别有一番肌理效果。

(8)推光、揩清。

蛋壳镶嵌技法变化多端,如利用鸡蛋壳的红、白,鸭蛋壳的青、白等不同的色彩错杂镶嵌,稍稍打磨,仍保留其表面色彩;利用鸭蛋壳特有的半透明性,用彩漆粘贴,打磨后透出底色的含蓄效果;贴后通体磨破,甚至磨脱,再填漆研磨的斑驳肌理……不一一列述。

四、骨石镶嵌

骨石镶嵌是综合运用骨角玉石的镶嵌方法,多用珠宝玉石者,又称“百宝嵌”。珠宝玉石镶嵌于漆器,最早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浙江省余杭县瑶山遗址出迷:的嵌玉高柄朱漆杯,这是现知我国最早的嵌玉漆器,距今已右四五千年。

《髹饰录》百宝嵌条载:“百宝嵌,珊瑚、琥珀、玛瑙、宝石、玳瑁、钿螺、象牙、犀角之类……,错杂而镌刻镶嵌者,贵甚。”由于百宝嵌漆器多服务于宫廷,体现以“富贵”为美的审美观,看重的是“百宝”,而不是漆艺,是金银而不是艺术,于是百宝成了“主角”,漆倒沦为“舞台”。因此,宫廷中留下了许多堆金叠玉庸俗不堪的“百宝嵌”。

清代扬州著名漆工卢葵生的百宝嵌,却别开生面,不滥用宝石,不堆砌金银,别有—番雅趣。看来,镶嵌材料没有限定,骨、木、玉、石……“合用”即好。日本现代漆艺家高桥节郎甚至把一只甲虫(内脏已经处理仅剩下外壳)完整地嵌于漆面。

骨石镶嵌技法,因材料昂贵,工艺加工复杂,不宜纳入教学。仅以平嵌为例说明如下。

(1)准备骨片。利用江都漆器厂作扇子的扇骨冲下来的兽骨(牛骨或驼骨)为材料。

(2)拷贝设计稿(设计图根据骨片的限定而设计)。

(3)涂漆。分别涂朱漆、绿漆于花纹处(因骨片呈半透明状,需衬色)。

(4)粘贴。将兽骨片按图稿要求粘贴于漆面,入荫。

(5)涂漆。全部涂黑推光二道,每次入荫。

(6)磨显。全面以~#水砂纸研磨。花纹逐渐磨显。因骨片呈半透明,兽骨片呈红、绿两色。

(7)推光、揩清。

骨石镶嵌工艺流行颇广,北京称作“金漆镶嵌”(因常与描金工艺相结合),天水称作“石刻镶嵌”,福州称为“浮嵌”(骨石高于漆面)。

第四节刻填

凡是在漆面上用刀刻针划出阴文,再填入或金、或银、或彩漆的一类方法,均属刻填。包括了《髹饰录》的戗划、镂嵌填漆和款彩。戗划今称为戗金,镂嵌填漆今称为雕填,款彩今称为刻漆。

戗金者多以点线表现,戗以金、银或彩,又可分别称为戗金、戗银或戗彩。

雕填者,刻后饱填彩漆,干后研磨,文质齐平。

刻漆者,可以刻阴纹,也可以刻面留阳纹。刻后填彩,不求填平。

一、戗金

早在战国时代就有针刻技法了,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漆盒就有生动的人逐兽的针刻纹样。同墓出土的竹简,记载着这种技法的名称叫“锥画”即为戗金的雏形,线条内“戗”以金,便称戗金。及宋、元、明、清戗金漆器以及戗金与其他工艺相结合的漆器就更多了。

戗金技法,宋时东传日本,称为沈金,技法和中国制作基本相同。戗金,依据材料不同,又有戗金、戗银、戗彩之分。

1.戗金

一般多以黑、朱为地。说明如下。

(1)准备胎体。戗金地胎非常重要,在完成中涂后的胎体上要连续涂三道黑推光漆,并完成研磨、推光、揩清工序。

(2)拷贝纹样稿。

(3)刻画。用雕刀刻点或刻线,点有疏密,线有变化。

(4)擦金地漆。先用棉花球把金地漆擦进划痕里。再用薄棉纸包在橡皮状的方块上擦去线条以外漆面的金地漆。入荫。

(5)戗金。金地漆将干未干之际用丝棉球蘸极细之金粉(目左右)擦进刻线之内,再用包棉纸的橡皮状方块擦去漆面上多余之金粉,即告完成。

2.戗银

方法如上。金粉换成银粉便是。

3.戗彩

戗彩方法有两种:一是先戗银,在银上再戗彩;二是直接戗彩。

今日北京、扬州漆业主戗金,刻刀为特制勾刀(见第四章)用时以刀刃勾划,线条粗细——致,如铁线描,扬州称为“勾刀”作法如下。

(1)准备漆胎(地胎有特殊制法,见第五章)。

(2)拷贝纹稿。

(3)彩绘。用彩漆绘出图象。

(4)刻纹。用勾刀依纹刻线或点。漆胎完成之后,不宜放置时间过长,否则,漆膜发脆,不便刻画。

(5)戗金。方法如前。一般用虫胶清漆(虫胶漆酒精溶液)调入铜粉填入。这实际上是彩绘和戗金相结合的方法。

二、雕填

雕填即用刀在漆面上刻出阴纹,再填入彩漆,最后研磨推光,文质齐平者。《髹饰录》称为“镂嵌填漆”。缅甸非常流行。现代中国的漆业则称为“雕填”,成都、北京、扬州均有此法。北京、扬州多为线刻,成都多为面刻。现将这两类不同方法说明如下。

1.面刻雕填,成都又称此为“卤漆”

(1)准备胎体。成都雕填之胎体有特殊的技法(见第五章)。多为黑色。

(2)拷贝纹样稿。

(3)雕刻。用斜口刀以刀代笔依纹样边缘刻线,边刻边将不要的漆皮用平口刀剥起,刻刀要深浅合宜。太深,伤地;太浅,漆皮不易被铲除。

(4)调制彩漆。根据设计要求用色度浅的生漆调配色粉为彩漆,要求比较稠厚。

(5)刮彩漆。把调制好的稠厚彩漆,用小牛角括刀刮入阴纹,可以刮出浓淡变化,但不宜太厚,以免起皱,一般需要连续刮三道。每道间隙,都要入荫。成都漆业称此为“嵌色”。

(6)研磨。用细砂纸全面研磨,纹样与漆面齐平,宛若嵌于漆中。

(7)推光、揩清。

成都的雕填除了填嵌彩漆之外,还可有多种变化,如阴文部分可以贴金银箔后再罩透明漆并研磨,或者填入螺钿粉(钿砂),再罩漆研磨,均有不同的效果。

刻面之外,还可以线面结合。

2.线刻雕填

线刻方法如戗金,也用勾刀,改戗金为填彩即成。说明如下。

(1)准备漆胎。在中涂漆上需连续涂三需连续涂道黑推光漆。不研磨。

(2)拷贝图稿。

(3)勾纹。用勾刀依图稿勾纹。

(4)填漆。填入红、黄、绿三种彩漆,使红和黄相交处融合为橘黄色,黄和绿相交处融合为黄绿色。入荫。

(5)研磨。磨显花纹,使文质齐平。

(6)推光、揩清。

需要说明的是,戗金必须在研磨推光后的地子上进行,而雕填的地胎虽然也要完成上涂,但不必研磨、推光。现在北京、扬州的漆业一般将以上两类技法,笼统习惯地称为雕填,戗金之名渐渐被取代了。

三、刻漆

在《髹饰录》中,把刻漆称为“款彩”。因“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游宦纪闻》)。今又称“刻灰”、“大雕填”。为了便于雕刻,灰地不同于一般的漆灰地,往往用血料灰,刻到漆灰而止,刻灰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至于大雕填是相对雕填而言的。刻漆技法工艺简易,成本低廉,被广泛地用于大件作品如屏风、挂屏,风格很像版画。明清时代就有大量刻漆屏风行销欧洲。

刻漆,目前在北京、扬州、山西、甘肃等地仍很流行。60年代,山西画家就和漆艺家合作创作’了新题材新风格的刻漆画。

刻漆技法如下。

(1)准备胎板。刻漆胎板有特殊要求(见第五章)。

(2)置稿。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拷贝纸,——是把稿纸直接贴在漆面上。

(3)刻纹。用月牙形薄口刀依线刻纹,深浅要适度,以露灰地为宜,这是刻漆的关键工序。

(4)铲地。根据面积大小而采用大小不同的平口刀将漆地铲去,求平。

(5)补地。刻去之漆地,铲时难免有不平之处,特别是大块空白处,如有不平,再薄薄地刮一道漆灰,干后磨平。

(6)填色。根据设计要求,可以涂填任何色彩,可以平涂,也可以渲染。可用漆调色,也可用油调色。油画色、丙烯色也可用,还可以贴金。

(7)钻油。北京地区所填之色往往是用胶调的色粉,为了牢固,要揩一道桐油,谓之“钻油”。

刻漆工艺一般黑地为好,刻地不宜太多,填色不宜过艳,要有古雅之趣。有些作品,刻的太多仅留下一些黑色线条,宝贵的黑漆被广告色所取代,“漆”味全失,甚为遗憾。

刻漆工艺,适宜于组织设计教学,学生在了解刻漆工艺特点的情况下,设计图稿,然后与漆器生产部门合作。

第五节磨绘

在完成中涂或上涂的漆胎上,或撒播干漆粉、金属粉,或描绘彩漆,或贴以金银箔,或黏附铝箔粉,使本来十分平滑的漆面变得不平,然后,或填彩漆,或罩透明漆,各种漆象也因互相映衬覆盖而变得模糊混沌,最后再经过研磨,显出花纹,漆面也趋于平整。这一类装饰技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却以研磨为主要手段,磨就是画,故以“磨绘”来概括。磨绘大体可分彩漆磨绘、丸粉磨绘、铝箔粉磨绘等类型。

一、彩漆磨绘

彩漆磨绘是直观易于明了的方法,又分填漆磨绘与罩漆磨绘之不同。前者多用非透明性漆,后者多用透明性漆。

1.填漆磨绘

是先以不透明的彩漆或画线、或画面、或画点,再覆盖上另外一种彩漆,最后磨显的方法,以双鸟纹为例加以说明。

(1)拷贝图稿。

(2)描绘彩漆。根据设计要求,描绘红、黄、绿彩漆,入荫。

(3)涂漆。通体覆盖黑推光漆1~2道,入荫。

(4)磨显。以细水砂纸或木炭磨出红、黄、绿彩漆纹样。

(5)推光、揩清。

2.罩漆磨绘

罩漆磨绘是在彩漆描绘的图象上罩透明漆再研磨的方法。以金鱼为例说明如下。

(1)拷贝画稿。

(2)描绘。以朱漆彩绘渲染出金鱼,朱漆要有厚有薄,有明有暗。明处宜厚,朱色也要鲜艳;暗处宜薄,朱色也要暗淡。要一次画完,入荫。

(3)晕金。在金鱼的眼睛、脊背部的朱漆将干未干之际丝棉球敷擦上金箔粉或银箔粉

(4)罩漆。通体罩透明漆一道,入荫。

(5)研磨。以水砂纸和木炭细细研磨,轻重有别,需要突现处,如鱼背,需多磨。虚隐处,如鱼尾,要少磨。

(6)推光、揩清。金鱼若隐若现,宛如在水中游动,意趣盎然。

二、丸粉磨绘(莳绘)

凡以金属丸粉、螺钿粉、干漆粉等有一定厚度的粉类,撒粘于漆面,再罩漆并研磨推光者,均属此类。日本称为“莳绘”,它是最能代表日本漆艺特色的工艺。以所使用材料的不同,分别说明如下。

1、钿砂磨绘

《髹饰录》称此为“砂嵌”。“若浓淡为晕者,非屑则不能作也”,这恰恰道出了莳绘技法因钿砂疏密而有浓淡的特点。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涂底漆。在完成中涂的胎体上薄涂推光漆一道。

(2)撒钿砂。以箩筛或粉筒撒播钿砂,控制疏密,以收浓淡之效。

(3)固粉。以稀释后的透明漆薄薄涂在钿砂上,使其牢固地粘附于漆面。

(4)罩漆。罩透明漆—二道,钿砂被覆盖于漆下。

(5)磨显。初以#水砂纸研磨,再用#、#……水砂纸研磨,把钿砂逐渐磨显,与漆面齐平。

(6)推光、揩清。

2.干漆粉磨绘

以郁金香为例,说明如下。

(1)拷贝图稿。

(2)备干漆粉。根据图稿需要,准备红、绿、暗红三色干漆粉。颗粒的粗细要相近,便于同时被磨显。——般以90日左右为宜。

(3)播撒干漆粉。为了避免串色,—次只能作一种色彩。先作红色,涂红推光漆之后,再撒红漆粉。把漆粉装进粉筒内,轻轻弹拨,漆粉便从粉筒的纱网中漏下。以同样的方法撒绿漆粉、暗红色漆粉。

(4)固扮。同前。

(5)罩漆。罩透明漆l至2道(有时也可涂色漆)。

(6)研磨。

(7)推光、揩清。

撒木炭粉,效果也很好。

3.金属丸粉磨绘

日本莳绘广义地讲泛指播撒一切粉类的方法。狭义地讲是专指以金粉、银粉为材料的莳绘,而且名目很多,如研出莳绘、平莳绘、高莳绘。以《樱花》为例,说明平莳绘的方法。

(1)拷贝图稿。先用铅笔在透明的薄纸上拷贝图稿,再于纸的背面用朱漆描绘,然后将稿纸覆于漆板上,并用棉团揉擦,朱漆便印于漆板,再用棉球蘸钛白粉轻擦,朱漆纹样便呈白色。

(2)撒金银丸粉。花部撒8—10号金丸粉,茎及叶部撒6~8号银丸粉。先把金银丸粉装进竹制粉筒,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粉筒,中指敲打粉筒,金银粉就“雨雪霏霏”般地落到漆面。因纹样相互重叠连接,为了防止丸粉互相干扰,应分顺序进行,不仅花和叶要分顺序,花瓣也要分顺序。先从花的第—部分开始,以黑漆与生漆的混合漆涂地,随即撒上金丸粉,撒时先沿花瓣的边缘撒,后以软毛笔把花瓣边缘以外的金粉向中心及下部轻轻推扫,成渲染状,以此类推,花部完成后,再作茎及叶部。茎及叶部以黑漆涂地,撒银丸粉,方法与撒金丸粉同。

(3)固金银丸粉。金粉部分以稀释后的透明漆薄涂,银粉部分以稀释后的黑漆薄涂,随即用吸水的棉纸(如宣纸)覆盖,并用棕刷或棉球敷压,以吸去多余之漆。入荫,一般要7日。

(4)涂漆。统一用黑漆涂,要稍厚,人荫,一般要10天。

(5)磨显。第一次用#水砂纸研磨,余银粉略显即可。磨后擦生漆,入荫。第二次以木炭研磨,磨至8成即可,磨后擦生漆,入荫。最后用#—#水砂纸研磨,磨后擦生漆,入荫。研磨忌不及或过火。过火,则将金银丸粉磨穿,露黑地;不及,金银丸粉便不能允分发挥效果。以磨到丸粉厚度的一半为原则,因为只有当丸粉是球体的一半时,才是最大的横断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莳绘的程序叮见断面图。

(6)推光、揩清,2—3次,每次之后也要擦生漆。

金粉、银粉固然好,但过于昂贵,锡粉、铝镍合金粉也可用。

三、铝箔粉磨绘

铝箔粉磨绘和金属丸粉磨绘(莳绘)很相像,但又有所不同。前者为箔粉,很薄,成麸状。后者为丸粉或片粉,有一定的厚度,成颗粒状,磨显后能还原为金银本色,而铝箔粉罩漆后,它和所罩之漆复合为一种新的色彩,如中国工笔重彩画之罩染,又如油画的透明画法。或者说莳绘是由于颗粒疏密而现明暗,铝箔粉磨绘则是以打磨轻重而现明暗。

铝箔粉磨绘在现代漆画中运用很多,这里又有两种情形,一是以透明漆为地,一是以非透明性的色漆为地。

1.透明漆地上的铝箔粉磨绘

以透明漆或透明色漆打地,撒粘铝箔粉,再罩以透明漆或透明色漆。铝箔粉央在两层透明漆中间,由于铝箔粉的反射性及透明漆的半透明性,磨后,晶莹深厚,最能发挥铝箔粉的效能。以鱼纹为例说明如下。

(1)拷贝图稿(设计图根据透明漆的限制,只有透明漆、红透明漆、绿透明漆、蓝透明漆四种)。

(2)涂漆。根据图稿分别涂透明漆、红透明漆、绿透明漆、蓝透明漆,要求均匀。

(3)撒粘铝箔粉。全部粘饱90目的铝箔粉。入荫。

(4)罩漆两道。第—道分别罩透明漆、红透明漆、绿透明漆、蓝透明漆。第二道通体罩明漆,要稍厚。每一次罩漆之后,都要入荫。

(5)磨显。

(6)推光、揩清。

2.非透明性漆地上的铝箔粉磨绘

非透明性漆,色彩限制较少,几乎可以调制成任意色彩,不过铝箔粉的特殊效果被弱化。覆盖之漆既可以是透明漆,也可以是非透明色漆,涂后再罩透明漆。以为例说明如下。

(1)涂底漆。根据设计要求涂黄色彩漆,厚薄要均匀。

(2)粘撒铝箔粉,入荫。

(3)拷贝设计稿。

(4)刻纹。用锥刻线。

(5)涂漆。根据设计要求,涂非透明性的红、黄、绿色漆。涂漆要薄而匀,以保留铝箔粉之颗粒肌理。入荫。

(6)罩漆。整体罩以透明漆。入荫。

(7)研磨。

(8)推光、揩清。

表现人物肌肤大多是在铝箔粉上罩染透明漆的方法,再结合研磨,即属此类(见第九章)。

第六节变涂(彰髹)

《髹饰录》载:“凡一切造物,禽羽、兽毛、鱼鳞、介甲,有文彰者皆象之,而极仿模之工。巧为天真之文,故其类不可穷也。”“彰髹”之名可能由此而来。

我国将彰髹也称“斑漆”,自然界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斑漆之名是由模仿这些斑纹而起。然而,今天的彰髹和斑漆已不限于自然造物的模仿,它的天造地设般的肌理所具有的抽象美,让人倾倒。

彰髹技法千变万化,日本称为“变涂”,就是千变万化之意,已被漆艺界所通用。按其操作技法可分为工具起纹、媒介物起纹、粉粒物起纹、稀释剂起纹等几类。

一、工具起纹

起纹的工具很多,如发刷、发闭、滚珠、橡皮滚、丝瓜筋、牛角刮刀、竹刀等。以滚珠、发刷、牛角刮刀、布团为例说明如下。

1.以滚珠起涟漪纹

(1)备漆胎。需完成中涂者。

(2)滚漆。调稠厚、快干之黑推光漆,用自制滚珠(见第四章)蘸漆,断断续续地滚涂于:漆面,要稍厚。入荫。

(3)刮皱漆。因漆干性好,涂的又厚,因此便起皱。可用刮刀刮去皱漆,并用汽油把不干之漆洗净。如此一条线被分成两条线,而且非常自然。为使其更好的—干固,再入荫。

(4)贴金。用贴金法贴成银地(银箔、银箔粉、铝箔、铝箔粉均可)。在贴金前需用细砂纸磨去皱漆上的毛疵。

(5)罩漆。通体罩绿透明漆两道。

(6)研磨。将滚漆之纹磨显,露出黑文,黑线的边缘露出银丝。也可以不磨破黑漆,纹样全部隐在透明漆之下。两种效果,各臻其妙。

(7)推光、揩清。

2.以发刷起纹

《髹饰录》把以刷痕起纹样的方法称为“刷丝”、“绮纹刷线”,前者丝为直线,后者丝为曲线。以刷直线为例说明如下。

(1)准备漆胎。需完成中涂者。

(2)刷纹:以硬毛漆刷(牛尾刷或猪鬃刷)蘸稠厚黑漆,在漆胎上刷纹,入荫。

(3)涂绿漆一道,入荫。

(4)涂红漆一道,入荫。

(5)磨显。

(6)推光、揩清。

3.以牛角刮刀起纹

(1)准备漆胎。需完成中涂者。

(2)起纹。以薄而有弹性之牛角刮刀调朱漆自由翻转刮涂于漆面。入荫。

(3)罩漆。以发刷罩透明漆两道。每次入荫。

(4)研磨。用细水砂纸或木炭研磨,因朱漆凹凸不平而出现明暗层次。

(5)推光、揩清。

此与罩朱髹同。所不同者是罩在有凹凸变化之朱地L

4.以布团起纹(图)

(1)准备漆胎,需完成中涂者。

(2)备漆。为使纹样清晰,需准备稠厚的蓝色漆。为避免彩漆流平,可以加入蛋清。

(3)起花。以蘸子(见第四章)蘸稠蓝色漆在漆面—卜打点,叩打时,蘸子轻轻上提,便打出凸起的点纹。入荫。

(4)涂黑漆。在点纹上,涂黑漆1至2道。

(5)磨显、推光、揩清。

用麻布蘸子打点,《髹饰录》中称为“蓓蕾”。也可以旋转成纹,《髹饰录》中称为“纹绞”,方法多变。

二、媒介物起纹

可用于起纹样的媒介物很多,如树叶、种子、纸片、烟丝、麻布、丝网等,自然界、生活中的这些俯拾皆是的造物,撒布在漆面上,然后取下,借用它们的躯体留下的印迹髹饰成纹。

1.以纸片为媒介物起纹

(1)准备漆胎。需完成中涂者。

(2)准备纸片。将牛皮纸用手撕成碎片。

(3)涂底漆。以发刷涂黑推光漆一道,稍厚。

(4)撒纸片。将纸片播撒于漆面,然后以镊子调整,重叠者移开,不匀者补匀。入荫。

(5)揭纸片。漆干之后,用镊子将纸片取下,并用汽油洗净覆盖在纸片下的不干于漆,继续入荫。

(6)贴金。用贴金法全部贴成银地(银箔、银箔粉、铝箔、铝箔粉均可)。

(7)罩透明漆两道,每次入荫。

(8)研磨。用细水砂纸或木炭研磨,可把凸起之黑漆磨显,便显现一圈金边。不磨显则是另一种效果。

(9)推光、揩清。

用干叶碎片也可,漆艺家李芝卿擅于用干荷叶碎片起纹理,再贴银罩红透明漆并研磨,莹莹如红宝石称为“赤宝砂”。

2.以大豆为媒介物起纹

(1)涂底漆。以发刷涂黑推光漆一道,要稍厚。

(2)撒粘豆粒。要满而密。入荫。

(3)清除豆粒。待豆粒间隙之漆干固后,拂落豆粒,并用汽油清净留在豆粒下的不干漆,留下豆粒之印迹。

(4)贴金。用贴金法贴成银地。

(5)罩漆。罩透明漆1至2道,入荫。

(6)研磨。用细水砂纸或木炭研磨,豆痕如豹皮之花纹。

(7)推光、揩清。

3.以丝网压漆起纹

(1)涂底漆。以发刷涂朱漆一道,稍厚。入荫。

(2)压丝网。待朱漆半干之时压丝网(即窗纱),继续入荫。

(3)揭丝网。

(4)髹黄漆一道,入荫。

(5)髹绿漆一道,入荫。

(6)研磨。

(7)推光、揩清。

4.以烟丝起纹

(1)涂底漆。以发刷涂黑推光漆一道,稍厚。

(2)撒烟丝。均匀地撒上烟丝,并用镊子调整疏密,入荫。

(3)除烟丝。待漆干固后,除去烟丝,并用汽油洗清烟丝下的不干漆。

(4)贴金。以贴金法,贴成银地。

(5)罩漆。罩透明绿漆两道,每道入荫。

(6)研磨。磨显底漆,黑漆边缘便露出银丝。

(7)推光、揩清。

三、粉粒物起纹

粉粒物起纹通常用蛋壳粉、螺钿粉、干漆粉、金属粉……这些粉粒被“镶嵌”在漆面上。以蛋壳粉、螺钿粉、干漆粉为例说明如下。

1.以蛋壳粉和干漆粉起纹

(1)涂底漆。涂黑推光漆一道。

(2)撒蛋壳粉、干漆粉。像下雪一样,飘飘洒洒,撒粘上蛋壳粉及红、绿干漆粉,入荫。

(3)涂生漆一道,以固定漆粉等,入荫。

(4)涂朱漆一道,入荫。

(5)涂黄漆一道,入荫。

(6)涂绿漆一道,入荫。

(7)研磨。

(8)推光、揩清。

2.以贝壳粉(钿砂)起纹

(1)以发刷髹黑推光漆——道,要稍厚。

(2)立即撒上螺钿砂粒,入荫。

(3)涂黑推光漆一道,入荫。

(4)涂红推光漆一道,入荫。

(5)研磨、推光、揩清。

安徽屯溪称为“菠萝漆”的工艺,就属此类。

3.以干漆粉起纹

(1)以发刷涂黑漆—道。

(2)接着撒粘黄色漆粉,入荫。

(3)涂白推光漆一道,入荫。

(4)涂黑推光漆一道,入荫。

(5)以贴金法贴成银地。

(6)罩透明漆,入荫。

(7)研磨、推光、揩清。

四、稀释剂起纹

将稀释后的一种或数种“漂流”漆,即兴自由地拨撒在漆面上,有时不断地调动漆胎的位置,使其相互渗化流动,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变化多端,有飞溅和流动两人类。

1.飞溅类

(1)备漂流漆。将绿漆、黄漆,装在碗或碟子里,加进汽油稀释。同时把红推光漆用樟脑油稀释(因樟脑油挥发慢)待用。

(2)涂红推光漆。将樟脑油稀释过的红推光漆用发刷涂于漆面,动作要快。

(3)泼洒色漆。随即把准备好的黄、绿“漂流”漆依次滴撒在漆面上。注意需要有一定的高度,使滴洒之漆和漆面有一定距离而产生高空坠石般力量,才能产生四面飞溅的效果,以

使飞溅漂流漆产生凹凸肌理,入荫。

(4)罩透明漆一道,入荫。

(5)研磨。用水砂纸局部研磨,不求整体平整,效果满意为止。

(6)推光、揩清。

2.流动类(图)

(1)备漂流漆。分别将黑色推光漆和蓝色推光漆加入汽油调合成两种漂流漆。

(2)在漆胎上涂黑色漂流漆。

(3)马上用发刷蘸蓝色漂流漆起纹,动作要快,并使漆胎倾斜,蓝色漂流漆即由上慢慢流下,并与底漆(黑色漂流漆)相融合,出现许多奇异变化。入荫。

(4)研磨。不求磨平,手感舒服,纹样满意即可。

(5)推光、揩清。

效果如月出后的夜空,更像陶瓷中的“窑变”。

将漂流漆置于水中,稍加搅动,便出现花纹,再用漆胎从水中捞起,也颇有奇趣。

上述变涂技法的四种类型,是从最初引起纹样的手段不同来区分的。若从后来的填漆或罩漆不同的手段来看,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不透明的各种色漆填进凹凸纹样内,另一类是在不平的纹样上贴金再罩透明漆。两者最后都要研磨推光,才能完成。

此类技法,变化万端,并非上述四种类型所能概括。比如利用漆的快于起皱的皱纹,嵌进棕丝……也有很好的效果。只要懂得了它的原理,可以随心所欲,大胆创造。

第七节堆塑

在平滑的漆面上,用稠漆、木炭扮、干漆粉、漆灰或胶灰等材料进行堆塑,然后再在高起的纹样上装饰加工,这类方法可称为堆塑。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外棺漆画,其流动的线条就是用漆灰堆起的(赏析图12)。从其厚度来看,不像是用笔画,而是将漆灰装进特制的工具然后挤绘的,很像建筑彩画或壁画中的沥粉方法。说明堆塑技法自西汉时代就有了。《髹饰录》的“阳识”和“堆起”两章,说的就是这类方法。现代的堆塑技法更加丰富,按其形态可分为线堆、面堆(平堆)、薄堆(浮雕)、高堆(高浮雕)……按其材料可分为漆堆、炭粉堆、漆灰堆……一般来说,线堆、平堆、薄堆用漆和炭粉,高堆则适宜用漆灰、胶灰。

一、线堆

《髹饰录》“识文”中说:“有平起、有线起。其色有通黑、有通朱”。其中“线起”就是说的线堆。又说,此方法宜文质同色,要么全黑,要么全红。在光影下花纹方显出“堆”的特色。以为例说明如下。

(1)准备胎板。

(2)拷贝图稿。

(3)堆线。以鼠毛笔蘸稍稠厚之黑推光漆依纹画线两道

稍厚,每次入荫。

(4)灰擦。以发团蘸细瓦灰擦漆面,以擦去漆面之浮光使线条更加圆润。

(5)上色。将古铜色银泥,以手拇指球薄敷。

用漆拌和颜料成泥状,再碾压成漆线,贴于漆面,也是一种线堆法。

二、面堆

面堆即《髹饰录》“识文”中说的“平起”。花纹堆起较薄,无高低起伏,类似汉代画像石,色彩也较单纯,可以朱地朱文,黑地黑文,也可以黑地朱文,或朱地黑文,朴素雅致。介于“画”与“塑”之间,以乐舞为例说明如下。

(1)拷贝图稿。

(2)涂黑漆。在需要堆起的地方,平涂一道黑推光漆(纹理留下阴文),要厚薄均匀。

(3)撒漆粉。立即撒上黑色干漆粉,入荫。

(4)固漆粉。用樟脑油稀释后之生漆薄涂一遍,入荫。

(5)涂黑推光漆。在漆粉上涂黑推光漆——道,入荫。

(6)涂朱漆。通体涂朱漆一道,入荫。

(7)研磨。以水砂纸垫方木块平磨出黑色漆粉。

(8)灰擦。以发团蘸细瓦灰擦去地子上朱漆之浮光及尘埃颗粒。

(9)推光。红色漆发出美丽的光泽,黑色漆粉部分出现哑光效果。红与黑、光和哑光形成对比,十分朴雅。

先堆面,面上再堆线和点,也有很好的效果。

三、薄堆

用炭粉多次堆起,有起伏,像浮雕。以卧虎为例说明如下。

(1)准备胎板。

(2)拷贝图稿。

(3)第一次堆。在图稿最需要凸起的地方涂一道黑漆,随即撒上细炭粉(80目左右),入荫。

(4)第二次堆。较第一次涂漆的凸部再扩大面积涂黑漆,随即撒上细炭粉,入荫。

(5)第三次堆。纹样部分全部涂上黑漆,入荫。如果需要还可以第三次撒炭粉。

(6)研磨。顺着斜度打磨。因高处已有二层炭粉处只有一层黑漆,因此形成斜坡状的高低起伏。

(7)涂漆。全面髹黑漆一道,入荫。

(8)研磨。顺着斜度打磨。

(9)上色。以古铜色银泥用手掌轻敷,更加强了光影效果

四、高堆

高堆比薄堆花纹更厚更高,犹如高浮雕,适宜装饰大块面的作品,既可数次堆成,也可一次堆起。一次堆起者,堆漆材料非常重要,一要求能干,二要求牢固,使用材料如下。

生漆20%左右,作结合剂,起坚牢作用。

黄灰35%左右,作填充料。

石膏粉20%左右,起干性作用。桐油少量,起脱离剂作用。

滑石粉20%左右,起绵软作用。

二氧化锰少许,起催干作用。

以上材料混合成为雕塑泥一般的材料,具体制作程序如下。

(1)拷贝图稿。

(2)堆塑。要注;要注意物体的影像处理。

(3)研磨。顺着纹样的高低起伏用水砂纸研磨平顺。

(4)涂漆两道。

(5)研磨。要求平顺。

(6)装饰。结合其他工艺方法装饰完成。

第八节雕漆

雕漆始于唐,精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明代达到了最高峰,是我国特有的漆艺品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雕漆的制作程序首先是制胎,…般多为脱胎(布胎)或铜胎,第—二步为涂漆,即把色漆(一般漆中加桐油)一遍一遍地涂于胎体上,少则几十遍、上百遍,多则数百遍……待达到所要求的厚度时,再用刀雕刻。由于是在堆厚的漆层上雕刻,故谓雕漆,实则是漆的浮雕。雕刻是雕漆的主要工序,雕完之后,还要打磨和推光,作品才算完成。

雕漆因漆的色彩不同而有不同的品种:黑漆者谓剔黑,朱漆者谓剔红,黄漆者谓剔黄,黑红相间者谓剔犀,多彩者谓剔彩。

现在的中国雕漆以北京雕漆最具有代表性。此外,江苏扬州,山西新绛也有雕漆。新绛的雕漆为单——的剔犀品种,因图象多为云纹,故义称“云雕”。

雕漆制作较为费时,雕刻技术也非短期操作所能练就。因此不适宜:在课堂上进行,但可以组织设计教学,让学生了解雕漆的工艺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进行图纸设计,再交生产部门制作。

赞赏

长按







































白殿风医院怎么样
临沂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tp/1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