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坚守“初心
年12月25日,浙江省文化厅发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天台县曹志天、曹徐亦明等九人入选,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等四大类别:
《济公传说》(曹志天)
《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曹徐亦明)
《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张雪菱)
《天台山易筋经》(王福海)
《灵溪奚家拳》(奚宝熙)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汤景智)
《“一根藤”制作技艺》(褚定江)
《台州玻璃雕刻技艺》(金树立)
《天台云雾茶制作》(徐世溪)
济公
传
说国家级非遗名录
口耳相传的济公传说,妙趣横生而不失睿智,神奇叠现又不失平民思想,口头文学与真实的风物紧密相连,鲜活生动,亲切自然。几百年来,人们用说书、道情、绘画、雕刻、戏剧、影视、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演绎济公的传说,塑造心目中的济公形象,弘扬济公的文化精神。
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省级非遗名录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是流传在天台民间的以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口头文学,并孕育出内涵非常丰富的“和合文化”。除了口耳相传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民情风物中到处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合二仙”的形象,在诗文、书画、雕塑、建筑等,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踪迹。
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省级非遗名录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是指天台山桐柏宫全真道龙门派十六韵诵经曲调。分布台州仙居、黄岩、温州乐清、福建武夷山、北京等地。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南宗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承中,几度兴衰,为我们研究宗教音乐的发展提供宝贵的佐证。
天台山易筋经省级非遗名录即变易筋骨的方法,通过修炼丹田真气打通全身的经络。《易筋经》为明代天启四年(年)天台山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菩提达摩撰写,原系道家导引之术。被推为中国气功健身的经典。年,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四种健身气功之一。在天台,除民间传承外,在天台山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一直由道士代代传承,成为道士修炼的必修。
灵溪奚家拳省级非遗名录“灵溪奚家拳”是浙江省天台县灵溪村奚诚甫(-年)在民间拳术基础上整理总结而成,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奚诚甫在习武的过程中,集杨式太极、少林、杨家拳、形意、八卦、罗汉等各式武术之长,在传承天台民间拳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总结,整理提炼出“灵溪奚家拳”。年,奚诚甫参与浙江省国术馆筹备工作,并聘为武术教练。年,在南京全国第二届国术“国考”大会上荣获第三名,名扬华东,弟子众多。奚诚甫还被编入《当代中国传统武术名人名家辞典》。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国家级非遗名录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是天台民间工匠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它是为各种木制品外表装饰和保护的一种独特的技术。“干漆夹苎”工艺是用原始生漆、苎麻等材料,通过层层包粘,进行反复打磨,涂上朱砂等各种辅助材料,再贴上金箔等,经过工艺处理后完成作品。“干漆夹苎”技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木雕修饰,在木雕作品外部修饰,使作品不开裂、不变形;一种“脱胎泥塑”,有“脱胎”和“翻模”两大工序。先泥塑,再用苎布、生漆等在泥塑上翻模,使之成为独特的工艺品。它的整个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讲究,制成的成品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的特点。主要用于佛像(其他人物造像)的制作、宫殿、祠堂、庙宇等建筑构件外表的装饰和保护、民间寿棺、匾额的制作。
“一根藤”制作技艺省级非遗名录“一根藤”就是依照设计好的图案,把许许多多木条,通过榫卯连接成一根无头无尾的盘曲藤状的线条,简洁流畅,委婉多姿,回环穿插,承转启合,表达传统吉祥美满的寓意。
不仅是民间工匠的艺术创造和艺术灵感的聚集,同时还蕴藏着民俗文化。“一根藤”所表现的各种吉祥喜庆的图案,运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传统手法,表达了百姓对美满如意、吉祥平安的美好希冀。它为研究天台民间的图藤信仰,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台州玻璃雕刻技艺省级非遗名录玻璃雕刻工艺,是营造透明空间的艺术,是以玻璃(浮法玻璃、彩色玻璃、水晶玻璃以及器皿玻璃)为原料,对薄薄的有限的层面进行无限创意的艺术加工,是台州市传统工艺标志性项目,年被列入浙江传统工艺保护项目。
天台云雾茶制作省级非遗名录天台山云雾茶自古就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之美誉,主要产区是在海拔米以上的高山上,山高谷深,云雾缭绕,溪涧多湿,林木茂盛,使生长在这里的茶芽含有丰富的营养,持嫩性极佳。先民们根据高山茶的品质,形成独特的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它是天台民间一项传统绿茶制作技艺。保持了“香气高锐,清汤绿叶”的品质。主要分布于天台的石梁镇、白鹤镇、坦头镇、泳溪乡、南屏乡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