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l来一起围观大唐的婚礼吧

从古至今婚姻都是大事!男女双方的结合对于个人、家族乃至国家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过呢,古代的婚礼是婚姻礼俗的简称,内容和意义都大于今天所说的结婚仪式,它关乎到国家礼制、道德风俗、人口繁衍等诸多问题。

那么在繁荣强盛、开放包容的唐朝,婚礼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咱们就去参加一场体验一下吧!

早在夏商时期,我国便出现了婚姻礼俗的形式,即“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取,以俪皮为礼;五帝时,取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于庭;殷时亲迎于堂”。等发展到西周时期,古代婚礼中的六道程序便确立了下来,即为“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礼记》更是将婚礼,看作是“礼之本也”。唐朝婚礼基本延循旧制。图说:莫高窟第12窟南壁《弥勒经变》嫁娶图晚唐,图片来自网络

纳采

男方派人向女方送去礼品,表示求婚结亲之意;

问名

经女方同意后,男方遣人询问姑娘之名及生辰。六礼中的纳彩、问名通俗化之后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通婚书,通婚书出现大约在初唐时期;

纳吉

男方拿姑娘之名及生辰到祖庙占卜,由祖先神灵决定其适当与否。主要测定定亲双方的生成八字是否相合,如若不和,则婚事中止;

纳征

俗称“下彩礼”。即卜得吉兆后,男方带着财币礼物去与女方订立婚约。但因为唐代聘财过重,形成了财婚现象;

请期

男方择定结婚的良辰吉日,派人通知女方,征得同意;

亲迎

在吉日里,新郎在傧相陪伴下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

从周代至唐宋,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媒人执大雁为礼送到女家,俗称“奠雁礼”。古人认为,大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所以唐代文物中有为数不少的寓意美好的双雁纹样出现。

后世因为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以定婚姻的和顺。而用雁之礼,朝鲜等国也袭用。

唐代鸿雁纹玉梳背,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云雁纹青瓷粉盒,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藏

唐朝到了纳彩环节,通婚书和答婚书便出现了。男方向女方送交通婚书后,如果女方接受了男方的通婚书,并回复答婚书,就表明双方婚约已成,双方交换的婚书由两家分别保存以做法律凭证和纪念。唐代的婚书为复书式,由正书和别纸两部分组成。正书用辞华美,多是一些程式化的虚文客套话,表达对女方家的倾慕和求婚之意。别纸内容主要是注明男女双方的姓名、年龄、是否有过婚史、媒人的姓名等信息。

唐代婚书内容,转引自《中国民法史》,叶孝信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在唐代结婚没有些财力好像真不行!“纳征”下彩礼的环节,根据《通典》和《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唐代六礼中所需要的十种聘礼。其中除了前文提到的大雁以外,其他九种聘礼分别是“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这些自然都带有美好祝愿的寓意。

除上述十种聘礼外,唐代婚嫁重财礼,还主要有财物、衣服和首饰等,《唐会要》就曾指出,时下婚姻的弊病是:“多纳货贿,有如贩鬻”。隋唐时买卖婚姻风气也很流行,嫁女纳彩“同于市贾,甚损风俗”。而且据唐代敦煌文书的记载,“聘送队伍的排列也有规定的顺序,走在最前面的是压函细马两匹,次函舆、次五色彩、次束帛、次钱舆、次猪羊、次须面、次野味、次果子、次酥油盐、次酱醋、次椒姜葱蒜。这些物品或放在盘盏之上,或置于箱袱之内,但都要放入舆中”

分隔线后,我们就要迎来婚礼的高潮环节了——亲迎大礼,而唐代的亲迎礼还分为17个环节:“铺房—祭祖—盘诘—催妆—下婿—障车—传席—躝新妇迹—坐鞍—入帐—撒账—共牢—合卺—弄新妇—却扇—拜舅姑”。真的很隆重!(下面我们选取重点描述一下)

新郎新娘们结婚当日穿着的礼服是时尚的“撞色”,红男绿女非常喜庆!

男服色彩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迎亲的先例,基本款式似于梁冠礼衣,圆领袍,宽袖大裾,头戴蹼头,腰部革带束衣,脚穿长靿靴。“钗钿礼服”是唐朝女子礼服,因其隆重正式,色彩绮丽,常在重要场合穿着。“钗铀礼服”分很多种,其出席场合不同,繁简程度有所不同,名称也有所区别“花钗礼衣”是亲王纳妃时所用;“大袖连裳”是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嫁女用的。而新娘头戴的“钗”,有金、银、琉璃等材质,造型也十分丰富。

唐代新郎新娘的结婚礼服

《簪花仕女图》中金步摇

唐代鎏金菊花纹银钗2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新郎迎娶新娘时,精心打扮的新娘要在男方迎娶人的多次催促后才会含羞出门。新郎还得做“催妆诗”,赞美新娘美貌,表现新郎才情,这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所以在唐朝娶老婆没有点才华还真不行!

之后新娘上车时,新娘会以蔽膝覆面,上车后,新郎还要骑马绕着车转三圈。凑热闹的人会拦着新娘的彩车要酒要钱要吃的,俗称“障车”。他们会诵读祝福词,然后要求赏赐:“且看抛赏,毕不寻常。”

敦煌壁画青庐示意图

新娘到达男方家后,还要经过传席—躝新妇迹—坐鞍—奠雁等程序,然后“入帐(青庐)”。青庐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习俗演变而来的,汉族地区又赋予青庐一个吉祥的名字,又称之为“百子帐”,其为“百枝帐”的谐音,因搭建时用大量枝杆故名。“百子”之音,正符合汉族“多子多福”的心态。

之后“撤帐”,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撒喜糖了,不过唐朝还会撒五谷杂粮,寓意早生贵子,五谷丰登!

唐代弦纹高足银杯,望野博物馆藏

在合卺时,男方会坐在东面,女方坐在西面,并用扇子遮面。交拜之后撤去。此礼是唐代婚礼中所独有的。

想要看新娘子怎么办?还得作却扇诗,如李商隐就写过一首却扇诗:“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把新娘子比作是美丽的桂花。而在敦煌壁画婚礼图中出现的扇子一般在伴娘手中。

敦煌壁画婚礼图,团扇在伴娘手中

影视剧中的遮扇场景

唐代彩绘木团扇,长13.6厘米,直径4厘米。新疆阿斯塔那墓地号墓出土

然后伴娘还要唱着去花诗,为新娘摘去头上的花饰,接着又念着去帽惑诗摘掉新娘头上类似假发的头饰,然后又念着合发诗和梳头诗为男女双方合发、梳头,忙完后,伴郎伴娘出去会吹灭蜡烛,然后在退出帐幕时咏下帘诗。当天的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

而镜子也是婚礼中经常见到的,一般都出现在当庭,且有的镜子上结着绸带。关于镜子在婚礼中的用处,传世文献记载甚少。《酉阳杂姐》中写道“近代婚礼……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不过从不少敦煌壁画婚礼图中都能看到镜子的情形判断,无论出于辟邪的信仰解释还是结纽结婚的象征意义,镜子在敦煌古人的婚礼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这是很值得注意的地方。

唐代孔雀禽鸟纹葵花镜,望野博物馆藏,动脉影拍摄

结婚后第二天,新娘还要去拜见舅姑。舅舅会坐在大堂的东面然后向西,姑姑则是向南而坐,新娘会拿着一种叫笲的圆形竹器,并盛满枣和栗,意为早生贵子。在经过复杂的跪拜仪式后,就可以退出了。

结婚后三天,新娘子会行庙见之礼,去家庙拜见列祖列宗神位,表示自己已经是家族成员了。这天新娘子还会亲自下厨做饭,“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只有做了饭,才表明新娘子是正式家庭成员了,就可以担负起家务重任了。到这里,婚事才算完全结束。

程序繁复的婚礼只是仪式,但婚姻是过程,生活的喜怒哀乐都是五线谱上的音符,希望每对夫妻都可以谱写出幸福的歌。

*本文只是简要介绍唐代婚礼过程,并没有划分社会阶级进行严格考证。

Sophie

赞赏

长按







































怎么样治疗白癜风好呢
白癜风要怎么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tp/2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