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恶、吐涎沫,头痛
长春中医学院教授 肖永林
医院 王精兰
周XX,女,43岁,年11月来诊。
诊患近3年来经常恶心,呕吐涎沫,剧则头痛眩晕,头沉重,手足发凉。曾用过中、西药物治疗,始终未除根。每于饮食寒凉,或气恼忧郁之时,或天气突然寒冷之际,多有发作。
询其病史,患者身体素弱,睥胃虚寒,平素喜温热及熟烂的食物,稍犯生冷硬物则脘腹胀满疼痛,或出现腹泻。于3年前的秋冬之交,天气突然变冷,自觉心窝部不适,扪之发凉。不欲饮食,时时恶心,呕吐涎沫,稀白而发凉。又觉头部眩晕,发沉,难于抬举。吐后身体疲惫之极,卧床不起,令家人熬生姜汤,饮后稍舒。以后经常发作,发则疲乏无力,四肢怠堕,手足发凉,身冷恶寒,又渐出现头痛。得温热则病减,遇寒凉则病增。
视其形体衰弱,面色灰白,眼睑发黑,神情憔悴,口唇淡白,舌淡苔薄白而滑润,脉象沉弱,四末欠温。
据其病史,症侯,舌象及脉象分析,其病乃由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痰饮内停,以致胃气不降,痰浊上犯,清阳不升而成。治当温补脾胃,化痰蠲饮,药以辛甘温热为主。人参10g,吴茱萸10g,白术25g,白茯苓15g,姜半夏20g,陈皮15g,天麻20g,炙甘草10g,生姜20g,大枣5枚(劈开)。水煎3次,分3次于1日内服完。
3剂后,觉腹中温暖,胀满消而疼痛减,恶逆少而眩晕轻,头痛也得以缓解。
又3剂,心窝部扪之已无发凉之感,饮食增加,诸症向愈。为巩固疗效,使用上方3剂,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g,每日服3丸(早、午、晚分服)。自药后未再发作。
请老师谈一下辨认此证之思路。
此患病已3年,且反复发作,并无表证可察,其病不属于外感,已属无疑。那么,就应从内伤的角度来辨识此病:视其以前所用方荮,有单独治恶心、呕吐的,如用过藿香正气汤、小半夏汤;有只治眩晕或头痛的,如川芎茶调散、清眩丸等;又每于头痛之时经常服用去痛片。以上药物虽能临时解决一些痛苦,但皆不能根除。故治疗此患,就要从整体观念出发,看看这些症状有无内在的联系,以求辨明病本之所在。
从患者的主要症状看,一为恶心、呕吐,一为眩晕、头痛。—二者父常同时发生,这就说明二者完全可能是同一原因所产生的不同症状。其呕吐物为稀白之涎沫,并且发凉,知其病为痰浊内盛。在整个病变过程中,无发热、口渴、烦躁、便秘、尿赤及口舌焦燥之热象,且又四末发凉,喜温热而畏寒凉,遇热则病缓解,得寒则病加剧,足以说明此证系纯寒而无热。患者于每次发病后更觉疲惫虚乏,四肢懒堕,明明是脾胃气虚之象。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此证有痰浊内盛,又有脾胃虚寒。那么,此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古人云,脾所以能生痰,原因在于脾之阳气虚衰。《医林绳墨》说,撔性蛭???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滓,止则为涎”。痰涎与津液皆人体水谷之气而生。若脏腑(特别是脾肾)之阳气旺盛而运行不滞,则水谷之精微尽为人体所用,而为津为液为血为精;若脏腑阳气虚衰而运化迟滞,则阴液停聚而为饮为痰为水为涎。此患平素脾胃虚寒,阳气虚弱.或外受寒凉而郁遏阳气,或饮食生冷而阳气更伤,或气恼忧郁而脾气更滞,皆能导致阳气虚衰不能运化水谷之精微而生痰聚饮。痰饮内盛,阻遏中焦之气机,则出现中焦气机逆乱之症。所谓中焦气机逆乱,是指脾气当升而不升,胃气当降而不降。
胃气不降则反而逆上,于是则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涎沫之症生;脾气不升则反陷下,于是泄泻之症起。且脾主肌肉,又主四肢,今脾胃虚寒,阳气不足以温煦四肢,则四末发凉,水谷之精微不足以充养肌肉则身肢疲乏而怠堕。痰湿中阻,则清阳之气不能上充于脑,脑失所养,且痰浊挟胃气上犯,则出现眩晕、头痛等证。此种眩晕为痰浊眩晕或痰饮眩晕。此种头痛为痰厥头痛。如头痛之部位以巅顶为主,则称厥阴头痛,也称肝厥头痛,或厥头痛。认为此种头痛产生的机理为平素胃气虚寒,以致肝胃不和,肝气挟胃中寒浊之气上冲厥阴经脉而致。因肝之经脉从少腹上行,挟胃、属肝、络胆,直上至巅。故厥阴头痛出现巅顶疼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之症。
请老师谈一下此证之治疗。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此证的要点在于虚,在于寒,还应注意痰。因而在治疗时主要解决虚\寒与痰。而不要只看到症状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眩晕与头痛,治疗时见头医头,见脚医脚。“治病必求其本”,“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本病之虚寒主要在于脾胃,因而在治疗时注重于解决脾胃之虚寒。只要脾胃之虚寒得以解除,则中焦气机恢复正常,胃气得降则呕逆自平,脾气得升则痰饮易化。
上面的处方,实际是吴茱萸汤与半夏天麻白术汤的合方。意在温补脾胃与化痰息风同用。此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功在健脾益气。吴茱萸与生姜皆辛温(热)之品,能温胃散寒,下气降浊。方中之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实为二陈汤,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天麻在于息内风而除眩晕。
如果我们将处方中的药物仔细地归纳一下,将发现这里面包括几个常用的方剂。其中有健脾益气的主方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有健脾、益气、和胃的异功散(四君加陈皮);有健脾、益气、止呕、化痰,而善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的六君子汤(四君子加陈皮,半夏)。还有善于降胃止呕的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及小半夏加茯苓汤。另外,就是前面说过的燥湿化痰的主方二陈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和善于燥湿化痰、乎息内风眩晕的半夏天麻白术汤。
这些方剂,总地来看,其功用重在补脾之虚,温中散寒而降逆化痰,与此证之虚、寒、痰三者正相符合,故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我仔细地看了上面的处方,发现其中的白术、半夏、生姜和天麻的用量比较多,老师能讲一下其中的原因吗?
看起来这位医生很细心,本处方重用这几味药,是有一定用意的。
本方重用白术者,盖以白术味苦甘性温,善能燥湿健脾,利水化痰。*宫绣称其为“脾脏补气 要药”(《本草求真》)。凡补脾益气,消痰逐饮,利水渗湿之剂中,皆以之为主药。其他补脾益气之药如人参、茯苓、甘草等皆可随症增减,而白术则为必用之药。临床中常用的补脾益气之方如四君、六君、补中益气、归脾等无一不用白术,即使《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诸健脾温中化痰利水诸方也皆以之为中流砥柱,如理中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枳术汤、白术附子汤等。本证既属脾胃虚寒,而又痰浊中阻,当然要重用白术了。
半夏辛温而燥,既善燥湿化痰,又长于降胃止呕。况此证痰湿中阻,恶心呕逆,半夏是在所必用。此患之痰厥头痛,半夏又偏具异能。李东垣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所以本证重用之。
此患者所以重用生姜,因其最善温中止呕。配参、术、草等以治中焦虚寒;配半夏长于祛痰而止呕。《金匮要略》之小半夏汤,治诸呕吐、谷不得下,即半夏与生姜二味组成。二者相辅既可增温中开胃,降逆止呕之功,同时生姜又善解半夏之*。这样,既可增利,又可除弊。
天麻甘辛平,为肝家气分定风药。凡头晕眼黑,语言不利,身肢麻木之属于痰气郁滞经络或肝气疏达不畅者,用此性升属阳之药,正合其宜。李东垣说,“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即是指的此种情况。但必须明确,若肝之阴血不足,或肝阳偏亢,或阴血亏少不能濡润而致之肝风内动者,则不宜应用天麻。《本草求真》称其为“肝家气分定风药”,意即在此。
中湿除湿汤(《百一》)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炒)浓朴(姜制)苍术(米泔制,各二两)藿香叶陈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白术(生用,一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白术酒(《三因》)治中湿骨节疼痛。
上用白术一两,酒三盏,煎一盏,不拘时频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
中暑来复丹(《和剂》)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伏暑泄泻如水。
硝石(一两,同硫*为末,入瓷盘内,以微火炒,用柳蓖搅,不可火太过,恐伤药力,再研极细,名二气末)太阴玄精石(研,飞)舶上硫*(透明者。各一两)五灵脂(水澄去砂,晒干)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二两)
上用五灵脂、二橘皮为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气末,拌匀,好醋打糊为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苏合香丸(见卒中。)
却暑散(《得效》)
赤茯苓(去皮)甘草(生,各四两)寒食面生姜(各一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新汲水或白汤调服。
香薷饮(《和剂》)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皆治之。一方,又加*连四两,用姜汁同炒令*色,名*连香薷散。如有搐搦,加羌活煎服。
香薷(去土,一斤)白扁豆(微炒,半斤)浓朴(去皮,姜汁炙熟,半斤)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酒少许,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
香薷汤(《和剂》)
白扁豆(炒)茯神浓朴(去粗皮,锉,姜汁炒,各一两)香薷(二两)甘草(炙,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沸汤点服,盐汤点亦得。
大顺散(《和剂》)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锉寸长,三十斤)干姜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去粗皮,各四斤)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筛净;后入桂,一处捣罗。每服二钱,水一盅,煎七分,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服;不拘时,以沸汤点服亦得。
枇杷叶散(《和剂》)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
枇杷叶(去毛,炙)陈皮(汤浸,去瓤,焙)丁香浓朴(去皮,涂姜汁炙,各半两)白茅根麦门冬(去心)干木瓜甘草(炙,各一两)香薷(七钱半)
上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温汤调服亦得,如烦躁用井花水调下。
小儿三岁以下,可服半钱,更量大小加减。
二气丹(《济生》)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结,或泻或呕。
硝石硫*(各等分)
上为末,于银石器内火炒令*色,再研,用糯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时,新井水送下。
星香散(见中风。)
缩脾饮(《和剂》)消暑气,除烦渴。
缩砂仁乌梅肉(净)草果(煨,去皮)甘草(各四两,炙)干葛(锉)白扁豆(去皮,炒,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碗,煎八分,去滓,水沉冷服以解烦,或欲热欲温任意服,代熟水饮之极妙。
苍术白虎汤(见伤暑。)
补中益气汤(见劳倦。)
生脉散(《医录》)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大行,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致肢体痿软,脚欹眼黑,最宜服之。
人参(五钱)五味子麦门冬(各三钱)
上水煎服。
大*龙丸(《百一》)治中暑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
舶上硫*硝石(各一两)白矾雄*滑石(各半两)白面(四两)
上五味,研末,入面和匀,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新井水下。《管见》云∶有中昏死,灌之立苏。
地榆散(《良方》)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并治血痢。
地榆赤芍药*连(去须)青皮(去白,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浆水调服,如无,只以新汲水亦得,若血痢,水煎服。
传尸劳芎归血余散(《直指》)
室女顶门生发(一小团,井水洗去油腻,法醋浸一宿,日中晒干,纸裹火烧存性)真川芎(半两)当归(三两)木香桃仁(水浸,去皮,焙,各二钱)安息香雄*(各一钱)全蝎(二枚)江上大鲤鱼头(生截断,一枚,醋炙酥)
上为末,分作四服,每服井水一大碗,净室中煎七分,入红硬降真香末半钱,烧北斗符入药,月初五更,空心向北目天,咒曰∶瘵神瘵神,害我生人,吾奉帝敕,服药保身,急急如律令!咒五遍,面北服药毕,南面吸生气入口腹中,烧降香置床底下,午时又如前服药。(图缺)
鳖甲生犀散(《直指》)治瘵疾,杀瘵虫,取出恶物。
天灵盖(一具,男者色不赤可用,女者色赤勿用,以檀香煎汤候冷洗。咒曰∶电公灵,雷公圣,逢传尸,即须应,急急如律令!咒七遍讫,次用酥炙*)生鳖甲(一枚,去裙,醋炙*)虎长牙(二枚,醋炙酥,如无,则用牙关骨半两)安息香桃仁(水浸,去皮,焙)槟榔(鸡心者。各半两)生犀角木香甘遂降真香干漆(杵碎,炒烟略尽存性)阿魏(酒浸,研,各三钱)雷丸(二钱)穿山甲(取四趾,醋炙焦)全蝎(三个)蚯蚓(十条,生研和药)
上件为末,每服半两,先用豉心四十九粒,东向桃、李、桑、梅小梢各二茎,长七寸,生蓝青七叶,青蒿一小握,葱白连根洗五茎,石臼内同杵,用井水一碗半,煎取一盏,入童子尿一盏,内药末,煎取七分,入麝一字,月初旬五更空心温服,即以被覆汗。
恐汗中有细虫,软帛拭之,即焚其帛。少时必泻虫,以净桶盛,急钳取虫,付烈火焚之,并收入瓷器中,瓦片敷,雄*盖之,泥和灰扎,埋深山绝人行处。
天灵盖散(即前方之变。)
天灵盖(两指大,洗咒炙如前法)槟榔(如鸡心者五枚,为末)阿魏(五钱,细研)辰砂(另研)麝香(另研。各二钱半)安息香(铜刀子切,入乳钵内研,同诸药拌和,七钱半)连珠甘遂(五钱,为末,一方不用此味)
上六味,研极细,和令匀,每服三大钱,用后汤使下。
薤白(二七茎)青蒿(二握)甘草(二茎,五寸许)葱白(二七茎)桃枝(以下并用向东南嫩者)柳枝桑白皮(一云桑枝)酸石榴根(一云枝。各二握,七寸许)
上八味,须选净洁处采,用童子小便四升,于银石器内以文武火煎至一升,滤去滓,分作三盏,将前药末调下,五更初服,男患女煎,女患男煎。服药后如觉欲吐,即用白梅肉止之。五更尽,觉脏腑鸣,须转下虫及恶物*水,异粪异物。若一服未下,如人行五七里,又进一服,至天明更进一服,并温吃。如泻不止,用龙骨、*连等分为末,熟水调下五钱,次吃白梅粥补之。
五痨麝香散治男子妇人传尸骨蒸实热。
天灵盖(二钱半)柴胡(一两)犀角屑(半两)甘草(三寸,患人中指长,男左女右)东引桃枝青蒿东引柳枝石榴皮(四味各一握)阿胶薤白葱白(各七寸)麝香(二钱半)
上为末,用童便二升半浸药一宿,明日早晚煎至升半,去滓服之。若男病女煎,女病男煎。忌猫、鸡、犬、驴、马、僧、尼、孕妇、生人、孝子见之。煎成分为三服,入槟榔末三分,温服。初服约人行三五里远,便再进一服,倘恶心,以白梅含止之。服三五服病止,即泻出异物若虫,如头发马尾,身赤口黑,身上如蚁行,不可名状。泻后葱粥饮补之,同时药煎补五脏茯神散。忌风一月,忌食油腻、湿面、咸味,并牛、猪、鸡、鸭、犬等物。服此药无不当日瘥。凡天下治劳,服之亦须累日及年,犹未全去病源者,不似此方。至年远重病,不过两剂,如病未多,即一剂饮子,盒饭服此。
茯神散不问远年近日取效,下虫红色便可治,肚下黑次之,肚下白色是食髓也,万不一瘥,补方服此。
白茯神茯苓人参远志(去心)龙骨肉桂甘草陈皮(各一两)当归五味子(各一两半)*(二两)大枣(五十六枚)
上为散,分作八服,每服入枣七枚,生姜二钱,用水一升半,煎至一升,趁前药后吃,亦空心服,神效。
补肝脏劳极。金明散
人参知母茯苓秦艽(去芦)丁香甘草(炙)石膏(。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葱白三寸,同煎至八分,通口服。
补心脏劳极。守灵散
白茯苓丁香诃子(各一两,去核)桔梗芍药羌活甘草(炙。各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银耳环一只,葱白二寸,同煎至八分,通口服。
补脾脏劳极。*停散
白药子桔梗人参诃子皮茯苓甘草(炙)丁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蜜一匙,同煎至八分,通口服。
补肺脏劳极。虚成散
枳实(去瓤,麸炒)秦艽(去芦)白茯苓芍药麻*(去节)玄胡索当归(洗净)茴香(炒。
各半两)甘草(二钱半,炙)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银环一对,蜜五点,煎至八分,通口服。
补肾脏虚劳。育婴散
香附子(二钱半,炒)黑附子(一枚,炮)白蒺藜(二钱半,去角)木香(一钱)白茯苓(半两)甘草(钱,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七片,葱白同煎至七分,空心服。
紫河车丹治飞虫*疰,虚劳羸瘦,喘嗽气。其法∶取首胎男子者,以皂角水洗净,次以铫子内用米醋渫洗控干,将一小小焙笼,以纸周遭密糊,不令失火气,或无小焙笼,只用小篮子去系,蜜糊,安紫河车于上,用烈火焙,更将盖子盖之,焙令极干,约只有十 文重,候极干,更入后药。
人参(一两半)白术(炒)白茯苓茯神当归熟地*(各一两)木香(半两)乳香(另研)没药(各四钱)朱砂(二钱,另研)麝香(二分)
上为细末,诸药和匀,以红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人参汤下,空心服之,日午四服。或炼蜜为丸亦可。
犀角紫河车丸(《宝鉴》)治传尸劳,三月必平复。其余劳证,只消数服,神效。
紫河车(一具,用米泔浸一宿,洗净焙干)鳖甲(酥炙)桔梗(去芦)胡*连芍药大*败鼓皮心(醋炙)贝母(去心)龙胆草*药子知母(各二钱半)芒硝犀角(镑)蓬术(各一钱半)朱砂(研,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空心食前,温酒服二十丸,如膈热食后服。重病不过一料。
秘方*哭饮子专取传尸劳虫。
天灵盖(酥炙)鳖甲(醋炙)软柴胡(各二钱半)木香(一钱二分)鼓心(醋炙*)阿魏安息香甘草(各一钱)桃仁(去皮尖,另研,十一枚)贯众(二钱半)青蒿(半握)
上十一味,细切,杵为粗末,先以童便二升隔夜浸,露星月下,至四更时,煎至八分,去滓,分作三服,每服调蜈蚣散一钱,五更初温服,稳卧至三点,又进一服。至日出时,觉腹中欲利,如未利再进一服,已利勿服。
蜈蚣散
赤脚蜈蚣(以竹筒盛,姜汁浸,焙干,一条)乌鸡粪(二钱半,先将鸡于五日前以火麻子喂之,然后取其粪用)槟榔(二钱半)辰砂(一钱二分半)麝香(一钱,另研)
上以五味为细末,和匀,入前煎药内服。凡合药宜六甲建除日,忌妇人、孝服、鸡、犬见之,亦不可令患者知。如利下恶物并虫,急用火烧,其病者所穿衣服被褥尽烧之。食葱粥将息,以复元气,务要清心静养。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