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完美的器物也没办法避免破损,碎裂总是会联想到不完美。而有个人用自己的双手让这些器物获得「重生」甚至变得更美丽,他就是我们今天的金缮匠人——邓彬。
一开始,邓彬买到一些古代家具,因年代久远的问题,有一些缺陷,交给市场上的人修总觉得修得没那么好,于是乎决定自己试试,机缘巧合邂逅了金缮工艺,从此一发不可收。
家具修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木工活这样简单。除了木工,漆工也是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缮的本质正是漆艺。虽然漆艺在中国的历史久远,技艺成熟。实际上,我国用以修补陶瓷的传统方法并不是金缮而是锔钉,邓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几乎找不到专门的教材,且有的话也都是日文书籍,因为金缮是日本的古老工艺。他决定在实践中自己摸索前行。
版画专业训练出的动手能力和修复明清家具的经验,加上专业的美学眼光,让邓彬渐渐有了思路。首先对漆开始了解,金缮用的漆不是现代化学漆,而是一种天然漆树上割取的生漆,是优良的防腐、防锈的涂料,并且有不易氧化、耐酸、耐醇和耐高温的性能。
正是这种原料,让金缮的美丽里藏着巨大的危险。这种天然大漆,是人工割取的漆树汁液,极易引起皮肤过敏,也就是老师傅们常说的被大漆「咬了」,轻则红肿痒,重则有生命危险,而要做漆就没有不被「咬」的。
犹豫了三年,最终没能抵挡住金缮工艺对他的吸引,邓彬说他第一次做漆戴了两层橡胶手套和两层口罩,发现没事。再做时就大胆地摘掉一层手套、一层口罩,到最后全部摘掉。
第一次尝试是对自己的器物下手,邓彬相中的是一只元代的龙泉碗,出土时就已经破损。试验是从摸索最基本的原理开始的。
单单用「金」邓彬就研究了许久,一开始他选择把金粉融在大漆里,结果黑糊糊一片,完全没有金的感觉。以为是用的大漆不好,反复换了很多地方买漆,都不对,金粉是根本无法遮住漆的本色跳脱而出的,所以只有贴金箔或者上金粉。
贴金的方法可以在书本上找到记载。但贴金前,大漆将裂缝黏合后需要晾置多久才能开始贴金是个问题。就这样,邓彬一步步探索前行,让自己从一名版画专业的讲师变身成为中国金缮第一人。
很多人总在彷惶前行,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脱自己内心的梦想。邓彬让我们更相信,每个人只要想做,就没有什么不可以。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一种曾经隔着日本海的古老工艺,将古老而又破碎的器物修复,仿佛回到了历史上的那一刻,时光记忆都在邓彬的金缮作品中复活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