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春甫把中国非遗干漆夹苎技艺带向

文|《浙商》全媒体记者谢庆

音频剪辑|汪菁璐

资深编辑|倪敏

[编者按]浙江是全国重点侨务大省。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浙江人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国门,携“浙江制造/中国制造”奔赴世界各地,创业谋生。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浙商》杂志、浙江省侨联共同推出“致敬改革·侨·40人”系列报道,挑选有代表性的40个(国家)华侨通过改革开放的视角讲述浙江人勇闯海外的故事,或者回乡创业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故事。

今天推出第16篇,主角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侨联副主席汤春甫。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汤春甫

  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侨联副主席汤春甫约采访时,他正好在澳大利亚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悉尼。

  在澳大利亚,汤春甫有很高的知名度。汤春甫和他的学生为澳大利亚塑造了历任总理像29尊、新南威尔州历任州长像45尊,塑像都展示在悉尼蓝山维多利亚公园一座永久性纪念馆。

  这些塑像所用的技艺,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干漆夹苎法”。出生浙江台州的汤春甫是该技艺目前唯一的传承人。

  汤春甫年幼就随华顶寺老艺僧释广弘学习泥塑、木雕、干漆夹苎、金漆造像等技艺,一直从艺至今。采访时,近70岁高龄的他,在电话那头声音还很洪亮。谈到天台的民间工艺“干漆夹苎法”,汤春甫侃侃而谈,落地有声。多年来,这项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在汤春甫的努力下,从浙江走向了世界各地。“这门工艺,和当年丝绸之路上的茶叶、陶瓷、丝绸等产品意义是一样的。”

//一流的浙江民间工艺//

  在河西走廊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漫漫黄沙吹过,千百年后,敦煌壁画褪色斑驳。但是,在浙江天台的隋代古刹国清寺,一些塑像因为采用了“干漆夹苎法”这种浙江的民间工艺,千年前的色彩仍然可见。“干漆夹苎法”与敦煌莫高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干漆夹苎法”能让雕像保存更长久。

  汤春甫介绍,干漆夹苎,从字面上看,漆、苎是材料,而干、夹则是工序。其实干漆夹苎技艺远不止两种材料,两道工序。它要用13种天然原料,经过夹苎、包粘、打磨、上漆、贴金、彩绘等48道工艺流程才能完成,如此包装过的造像方能经得住千余年的寒暑往来,不开裂,不变形。

  “干漆夹苎法”这个念起来有点儿拗口的技艺,要真正了解它的奥妙,可以从两个故事说起。

  年,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论坛上,几名日本人带来了三尊金漆塑像,并在交流会上说,日本的造像技术世界领先。参会的汤春甫也带去了两尊塑像,并表示:“我们天台的塑像是用传统工艺做的,不知道能不能和你们比一比。”

  一场现场比试就开始了。汤春甫拿来了一壶刚刚烧开的开水,淋向日本的塑像,一会,塑像表面的金就流失了。相反,汤春甫的塑像一点没有反应。“你们用的是贴金膏,虽然技术先进,但不是天然材料做的,会有化学反应。”

  年9月,汤春甫耗6年心血制作的通高3.46米的“千手观音”塑像,一举夺得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展9件金奖作品中的第一名。而另一边,故宫博物院组织的专家们悄悄地来到了天台,他们是来调查这尊塑像的制作工艺,到底是不是用了古代的工艺。

  “当我看到这个塑像时,便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品。故宫博物院收藏截止到年,以后的艺术品不收藏。汤春甫这件艺术品,作为特殊的一件,我们故宫博物院破例收藏,只要它本身经得起考验,就和故宫永存了。”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这样说。得知故宫要收藏,汤春甫答应免费赠给故宫博物院。   

//“中国匠心”走出国门//

  几十年如一日,汤春甫对工艺要求非常严格,精益求精。比如对于关键材料生漆,他是用舌头去验的,拿一点生漆放在舌头上,“我马上知道它的辣度是多少、里面有没有假的成分”,包括生漆割取的时间都验得出来,因为他认为生漆的气候和时间非常重要。然后,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提炼,提炼方法也是目前国内外采用的传统提炼方法中独有的一种。

  汤春甫研究出了“木雕干漆夹苎法和漆金硃金法”的成熟工艺,总结出48道流程,道工序。每一道流程和工序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从而保证了工艺的规范性和高标准,特别是贴金工艺,更是国内一流,包揽了从年代起的十几次国家工艺美术博览会的贴金工艺金奖。

年,汤春甫在家乡创办了天台山美术馆。“那时候因为国内经济和文化快速复苏,很多遭到破坏的建筑亟待整修,我们的技艺刚好派上用场。”由于技艺精湛,诚信经营,美术馆的业务非常火爆,前来订货的国内外客户源源不断。

  年7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天台山美术馆与新加坡有关机构在新加坡合资创办了“中国浙江特艺公司”,为天台山美术馆的产品打开了崭新的空间。当时作为我国与尚未建交的新加坡创办的第一家非贸易性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第一家走出国门的创汇企业,中国浙江特艺公司的创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当然,这中间的艰辛可想而知,正是汤春甫顽强的毅力和敢为人先的魄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取得了成功。

  为了向新加坡传播、弘扬中华文化,汤春甫组织雕刻了50尊中国杰出帝王木雕像,于年6月在新加坡展出,轰动了南洋。新加坡文化艺术团体授予他“杰出华人”的荣誉称号,同时,马来西亚佛学院授予其“大师”的称号。

  年,汤春甫独创的“四十九龙大屏风”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

▲四十九龙大屏风

 

  迄今为止,汤春甫的作品被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机构收藏,他把中国的民间技艺发扬光大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汤春甫的努力下,来自浙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干漆夹苎法”早已蜚声海内外。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用中国传统工艺,进行了一次次世界各国文明的互鉴。

  “人类最高端的文明,是精神文明,这是物质和科技再怎么提高,都不会改变的。干漆夹苎是台州的工艺,但是它从浙江走向了世界,”汤春甫说,“这件工作很累人,但他它对社会对国家有永久性的作用,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把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带到了世界各地,怎么苦也值得。”

精彩回放

陈励君:因为改革开放,华日才有今天|致敬改革·侨·40人

丁列明:改革开放成就了贝达药业|致敬改革·侨·40人

尹霄敏:华侨在海外的成就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致敬改革·侨·40人

郭胜华:我在南美帮助乡亲共同致富|致敬改革·侨·40人

卓旭光:从公务员到法国华侨,与改革开放同频前行|致敬改革·侨·40人

林东:“牛肉干大王”的新能源梦|致敬改革·侨·40人

刘光华:改革开放激发了我们的活力|致敬改革·侨·40人

季志海:“独闯”意大利|致敬改革·侨·40人

李雪琳:在英国做“浙江宣传员”|致敬改革·侨·40人

陈志远:勇闯迪拜的浙江人|致敬改革·侨·40人

陈坚:在葡萄牙建“中国城”,在浙江造“进口城”|致敬改革·侨·40人

杨小爱:将“中国制造”打进南美市场|致敬改革·侨·40人

陈静:改革开放让全世界看到中国速度|致敬改革·侨·40人

邱浩群:现在是改革开放后最好的时代|致敬改革·侨·40人

冯定献:感恩这个最好的时代|致敬改革·侨·40人

谢庆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原因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tp/3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