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书情影事”免费订阅
▲唐招提寺金堂。我前面说了,这次最想看东大寺、唐招提寺,原因无他,只因从这些庙宇里,能够读出中国来。
在日本,绝不担心看不到中国元素,满大街的汉字,会让你恍惚间以为置身国内。日本的传统建筑也与中国的类似,因其佛教源自中国,早期的寺院更照着葫芦画瓢,直接把中国的原版山寨过去。
▲东本愿寺的“护城河”。在京都,我游览了相距不远的东、西本愿寺。两寺的特点是,都有“护城河”环绕。东寺是被焚烧后于明治28年重建的,明显日本化了;西寺的唐门较多保留了中国建筑的风格。资料上说,本愿寺原只一座,后来,按照洛阳城东、西寺对立的格局,另建了东本愿寺。
年我初游京都,导游说,京都是仿照洛阳建起来的,并带我们到了一寺院(?)前,指点着那根雕有“洛中”的石柱。她还说,京都现在还有“洛东、洛南、洛西、洛北、洛中”的说法。我此次再访,希望重逢那根石柱,可恨看了这么多寺,硬是找它不到!
另有一说,说京都仿的是长安;还有人打圆场,说左京仿洛阳,右京仿长安。无论如何,我此次在京都住了6天,感觉整座城市是“豆腐块”格局,这种“豆腐块”,我们叫“里”、“坊”,他们叫“坊”、“町”。区别仅此。
▲我在唐招提寺金堂前。我此行先到京都,后到奈良。奈良城中的东大寺、唐招提寺,都是日本寺院中的长者。先到的是唐招提寺。该寺位于奈良的五条,我们到达时,发现游客稀少,看上去多是中国游客,间或有些日本人。
唐招提寺是鉴真主持建造的。初见之下,确实有些激动:一个中国人,为了日本的佛教事业,六次东渡,年届66岁时终得抵达;之后,在日弘扬佛法,并终老于此。我不懂寺院建筑,这一路毕竟看了些,感觉此寺的金堂雍容大气,不同凡响。资料上说,这是世上保存得 的唐式建筑。顺便提一句,年,央视拍16集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鉴真由“唐僧”迟重瑞饰演。
▲鉴真干漆打坐像(资料图片)。鉴真圆寂后,弟子模拟他的真影,塑了一座干漆打坐塑像,存放在该寺的御影堂;塑像被当成国宝,每年开放三天供人瞻仰。我们去时,御影堂正在修缮。后查资料得知,开山堂也有一座塑像,是年用相同方法塑的,以满足游客瞻仰的愿望。在开山堂,我们拜谒了这位大和尚。
开山堂不远处有鉴真墓。拜谒时有意外发现:墓前一棵琼花,竟是中国前总理手植。鉴真墓旁,还有中国佛学泰斗赵朴初之墓。据说,赵生前遗嘱:死后骨灰一份葬中国,一份葬鉴真墓旁。
▲鉴真墓。鉴真来日后,最早讲经之处是东大寺。该寺在奈良公园,不远处有春日大社。公园以神鹿著称,我们到达时,鹿们三三两两地漫步,在我摄影时肆无忌惮地抢镜头。一望而知,该寺南大门仍一派唐风。门楼内左右各一尊金刚力士木雕,与国内所见无异。金堂内,有高达15米的卢舍那佛像,我只看了一眼,便发现,与洛阳龙门石窟的那座,简直就是孪生的。
▲东大寺金堂内卢舍那佛像。
▲东大寺南门门楼内的木雕。在神社春日大社,也有意外惊喜:发现阿倍仲麻吕《望乡》诗碑。公元年,阿倍仲麻吕作为遣唐使来到长安,与李白、王维等交好。他的中文名字叫晁衡。还记得李白的《哭晁衡》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当时,晁衡请辞回国探亲,所乘之船遭遇飓风,李白以为他遇难,因而写了此诗。
▲阿倍仲麻吕《望乡》诗碑。
但死讯只是误传。晁衡并没死,历尽艰难后再返长安。《望乡》一诗,是晁衡乘船返日时,船过长江口所写。晁衡返日前,还做了一件事:到扬州延光寺,邀鉴真和尚东渡。
晁衡生于公元年,至今已岁。他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