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千百年前的文字,口口相传的哲理,镌刻历史的手工艺……即使我们不再穿汉服唐装,传统文化也时时就在身边。今天,让我们掀开历史的一角,通过这些代代相传的传统制作技艺,一窥时光长河里的浙江留影~
西湖绸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创制于年,当时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艺人受日本绢伞的启发,采用杭嘉湖特有的丝绸及富阳出产的淡竹制作,经刷花工艺把西湖风景图案装饰在伞面上,故称西湖绸伞。
绸伞加工程序多达18道,选材考究,纯手工制作,现杭州西湖伞厂和个体作坊有艺人传承这项传统手工艺的制作。
甬式家具制作技艺民国时期,宁波有俗语“城外和丰纱厂,城内红木工场”,可见当时甬式家具制作的规模。
甬式工匠把各种木料的运用达到了极致,把红木、花梨木、黄杨木、榉木、木乌树五种木材组合成家具,寓意“五世(树)其昌”,还有红木与榉木的组合,寓意中举后做官,及花梨木与木乌树的组合。
苍南夹缬在浙江苍南宜山镇八岱村,用药草蓝靛在织物上印花染色,是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夹缬工艺始于唐代,在民间流传近千年,被称为印染工艺的“活化石”,实为珍稀。工艺涵盖夹缬印染、靛青制作和花版雕刻等传统工艺技术,且它的基本工具——雕板,也是独特的民间艺术品。
京砖烧制技艺浙江嘉善砖瓦烧制业(俗称窑业),历史悠久,始于宋、兴于明。世传秘诀,技艺精湛,足迹踏遍江浙沪,远涉皖、赣、京、晋、云、贵、新疆、内蒙古等地传授技艺。
京砖,是嘉善砖瓦的特色产品之一。因为嘉善当地的土壤中含铝量较高,加上烧制师傅积数百年的经验,所烧制出来的京砖质地细腻,乌黑光亮,坚固耐磨,即使年代再久也不会泛黄。
湖州羽毛扇制作技艺明清时期湖州羽毛扇制作业十分兴盛,其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已名播于世。《羽扇谱》中有诗赞道:吴兴团扇名天下,诸葛王睢不倚罗;淮海帆墙回羽客,春今门巷认金婆。
湖州羽毛扇制作工序繁多、取材严谨、选料精细。对毛料产地、采集季节均有严格要求。其品种大类可分为:京式扇、如月扇、童扇、绒折扇、诸葛扇、神扇等。
绍兴乌毡帽在绍兴农村,除了仕、商、学、女人之外,几乎人人都戴乌毡帽。鲁迅先生在以绍兴为背景的许多作品中,写到乌毡帽的就很多。如《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的形象时,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
传统的绍兴乌毡帽制作精细,牢固耐磨,厚实硬帮,湿之即干,经济实惠,不仅有保暖御寒、避雨遮阳、头部防伤的功效,而且还可以充当便利“盛器”,甚至缺小钱时当“押物”等等。
金华酥饼浙江金华酥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经过泡面、揉面、擦酥、摘胚、包馅、刷饴、撒麻、烘烤等十多道工序制作的金华酥饼,形若蟹壳,每层扁薄如纸,皮面金黄,满布芝麻,馅心油而不腻,香浓味美,酥脆异常。
金华酥饼另一特征是利于贮存。由于酥饼历经长时间的烘烤,水分散失,使长时间贮存成为可能。
普陀船模艺术旧时,渔民打造渔船都要先制作船模作为船样。打造大船,先做小船,以观其外形,又测其浮力、风帆、性能。船模外形及内部结构是以实船尺寸按比例缩小。
普陀船模雕饰工艺精美,一般在各部位雕有精美的吉祥图案,真实地再现了传统的船文化。
天台山干漆夹苎髹饰技艺干漆夹苎有完整的技艺流程,其制作由48道工序组成,从型模、上灰、夹苎、披灰到上漆、砂光、上朱、磨光、贴金,均采用苎麻、生漆、古瓦粉、火山灰、桐油、朱砂、五彩石等天然材料。
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独特技艺,它见证了历史,为天台山的佛教文化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江山西砚制作技艺宋代起,江山龙砚、紫袍玉带砚即为贡品。王安石曾收藏江山产“紫袍玉带砚”一方。清代时地方官常将优质西砚献给皇帝。
江山西砚雕刻细腻,形象生动,利用自然的纹理构图状物,构思奇巧、神妙。艺术手法有阴刻、阳刻、深雕、浅刻、镂空雕、浮雕等;用刀苍劲有力,状物须眉鳞毛毕现,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装饰光洁大方、高雅脱俗、深带书香气息。
瓯江帆船制作技艺浙江的瓯江沿岸,造船业和水上运输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创造了瓯江帆船,并孕育了淳朴深厚的船帮文化。
瓯江帆船两头尖,呈木梭形,瓯江流域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麻雀船”、“舴艋船”。丽水云和瓯江帆船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赤石、龙门、紧水滩、石浦等众多村落自古就有人从事帆船制造。
编辑:李洲媚
责编:沈华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