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4116.html
聊聊读书那些事儿
“世界读书日·枫航阅读周”教师聊阅读
马尔克斯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包里放一本书,我相信,所有人的生活都会更美好。
乔治·R·马丁说:读书人有一千次生命,不读书的人只活一次。
周国平说:每个人的时间是个定量,你觉得读书重要,自然会去看。每周读一本书,十年就是本,你就可以涉猎百家。
世界那么大,让我们从读书开始。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一起来听一听枫树山中航城小学的老师们,聊聊读书那些难忘的事儿。
读书,让教师拥有一分纯粹
——罗瑞·写在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悄然来临,日事琐碎,幸有这样一个日子提醒自己,愿我们时刻保持拥有一颗走向诗和远方的心,在每一个寻常日子里,拥有片刻的宁静,和书为友,享受读书的高光时刻。
犹记年开学教师第一次例会,以独特的音符开启学期的基调,以阅读点亮我们的教育人生——这种人生是昂扬奋斗、闻鸡起舞的工作心态;是具有个人思考和教育认知的独特精神;是在庸常教学工作,免除西西弗斯推石劳役之苦的热爱和专业之能。假期教师共读《中国经典给教师的教育智慧》,开学和著者刘建琼教授面对面交流,刘教授从一个新角度以《教育蕴藏在历史之中》解读经典之于教育的意义。从历史的态度解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儒家之教师观,湖湘教育发展观。洋洋洒洒,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中感受到读书真是让人变得不同凡响。
阅读,于教师而言,是打开视野,扩展教育高度的必须功课。
年世界读书日,我在朋友圈内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为了对得起这个日子,虽已十点多,坐在床上,翻阅起多年前读的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再读,作者丝丝入扣分析文化,历史,记忆,文字的关系。在书中走进一位智慧学者对于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特具体系的认识。这本书不厚,年再版,三联书社出版,简洁不花哨,文字很耐读,将中国乡土社会这个本身很复杂的社会学问题用通俗有趣的文字进行解读。“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皆因生活环境是与生俱来的,接触的都是自然而然的圈子。文中将《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对此现象解读: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以后的亲密感觉。在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个和法律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在他的思想和文字表达中,你可以去触摸乡土中国最鲜活的心安状态,我想虽乡土不再,人心不古,现在常说的我们要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应该从了解中国作为乡土中国根源,就会少妄自菲薄,更不会抱怨国人身上有,甚或自己身上也有的乡土味儿了。乡土,总归有美好藏于期间,现如今,更觉乡土中国的珍贵。推荐这本可以一读再读,有意思的好书。阅读,于教师而言,是探幽社会和个体关系的捷径。
年世界读书日,我记录下——
龙应台是学者,不仅仅是作家,貌似浅浅文字后面记录了她和母亲儿子深深的情感,更反映了过去年代上一辈人颠沛流离的命运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天长地久》这本书中很多哲思带给我很深的感受。文章谈及的梭罗,初中时无意接触过他的书籍,特别喜欢他的《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今日书中引用他的一段话:“我要深刻地去活,吸尽生命的骨髓;我要过结结实实,斯巴达式的生活,排除所有非本质的事情,我要彻底地剪除芜杂,把生命逼到死角,削到见骨。”他把对生命的理解放到一个绝对自然的环境,追问和反思生命的本质。这本书在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和感知人类相通的情感。关于教育,书中有两个故事也让我触动。关于德国当年纳粹教育,希特勒在上台后对于意识形态转型极为疯狂,在校园培养希特勒青年,改写教科书,改造老师,但也有一些明白的老师,会顶着风险不离开,做诚实的教育,教真实的知识,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面对正常的世界。在一个非理性的世界,理性的判断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多么难,相信一定是读书和思考带给他们的勇气。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在这个小故事里优秀的教师做到了!卡夫卡的个人经历中让我们窥探到童年的经历给孩子的影响,如果想让孩子活在一文不值的自我藐视中,尽可以去羞辱他,戏弄他,忽视他,可能因为每天跟孩子打交道,读这本书可以有很多角度的思考,我可能第一感觉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背后的问题。
阅读,于教师而言,是追问教育真谛的良师益友。
年世界读书日,我写下这些文字——
平时喜欢吃,偶然买下这本《雅舍谈吃》,这两日翻起,果然是雅文和美食相得益彰。梁先生吃的菜品多,高堂殿下,乡野小巷,各式菜肴,均有研究。他的《再谈中国吃》一文对此有谈及,在我理解,美食是解乡愁,方面旅居海外,美食是乡愁慰藉。民以食为天,天乃表示崇高重要之意,存乎心的是情,入到口的是味。记得曾去先生朋友家吃过的“水煮肉”,白白红红的肉一大条在大锅里直接端上来,闻上去一股肉的清香,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问及做法:现宰土猪肉,择有肥有瘦的切上几大条,撒点豆豉,撒点盐,大火开后放置大锅中隔水蒸,头晚蒸,第二天吃正好。记得当时回家照搬一试,却缺了很多鲜美的味道。今日读到东坡《猪肉颂》不禁会心一笑,当年的美食家写道:“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他也是煮到第二天即食。这本书,读读颇为有趣。书中梁先生豪爽的请朋友一顿搓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大学老师工资月元,最高档酒楼最美好食物也不过余,如此性情。他在《炸丸子》一文中记录下一家人在一起,小弟冒出一句:妈,炸丸子多少钱一碗?妈觉得心酸,买来一碟,孩子分而食之,每人分到十个左右,心满意足,梁先生回忆七十多年过去,不能忘记那一回吃小炸丸子滋味。想起幼时我老妈也是特别照顾我们孩子的,每年过年,架起一锅,炒花生瓜子,炸白糖饺子,她每炸一个,滚上白糖,我和哥哥就屁颠屁颠跑过去手扯起来就往嘴里送,香甜软,还有些酥脆。在我家百宝柜里有软糖,饼干,我们总是悄悄让他数量减少,还掩耳盗铃式故意抹平一下,心知肚明的老妈从未说过。关于吃,不光是爱好食物本身吧,里面总是有很多回忆。阅读,于教师而言,是享受个体纯粹的美好。
年世界读书日寄语:
阅读也许暂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却可以改变他的人;阅读是打开心头的锁阅读是你通往诗和远方的船票。
在有限的时间捧起一本书阅读,享受书籍带给自己的宁静美好,愿每个人在顺境或者逆境因为书籍的相伴都能清醒独立,做好自己。
我喜欢借着一束柔光,细品安妮宝贝的《清醒纪》,找回那个离开了烦嚣的、真实的自己。其实我们要的,不是无法超越的成就和至高无上的权利荣誉。我们真正需要的往往是那个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自己。不迷失在灯红酒绿、舒适萎靡的世界里。
——英语老师·鲁静平
大多数的父爱,都是寡言少语,显得沉重如山。耐心倾读《傅雷家书》,将心底深深的父爱以家书的方式得以表达,让人感受到如山的父爱,竟是如此的真切、细腻,也不乏辛酸,感受父亲对儿子虽有些唠叨,但推心置腹,没有套路与形式的教诲,让我们在这个躁动的世界上,多一份豁然与淡定。
——音乐老师·钟怡
读书,让我拥有一份绝美的心情。
每当恬淡的黄昏,或是静谧的夜晚,我会倚在床的一角,手捧一本书静静地读,默默地品味。打开一本书,我从书中,可以随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蓝天,一望无际;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静美丽;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读小说,我会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会在作者淡淡的忧郁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翻阅轻松诙谐的书,我可以尽情地放声大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渐渐地我进入书的世界,一天学习的疲劳和一些生活琐事的烦恼便顿消大半。此时,我便拥有了一份绝美的愉悦心情。
——科学老师·宋健
在茫茫人生芸芸众生中,不以荣辱待己,不论成败待人。不热衷追名逐利,使自己超凡脱俗,你会仰头看天,蓝天澄清,白云悠悠,释怀心里的郁结,面对现实,笑对人生。在物欲横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谈的“知足常乐”到“无求品自高”的教诲,会注入一般清醒剂,快乐地生活着。当我抱怨自己一无是处,“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名言会告诫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我志得意满时,“一杯水的容量”会提醒我,看似满满的一杯水还能容纳多个回形针,自己还有许多能量可挖掘;当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会在我耳畔响起…
——信息老师·黄梅花
年少的时候,我不爱看书,爱看影视作品。在这个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经典被改编为世人所容易接受的影视之作。但是,回到最原点,最原始的,往往能给人最淳朴最真切的感受,作品的寓意以及美好,对于人生的感悟,都是从原著中得来的。而且,我深刻的感受到读书要一本一本的读,不要读的太杂。曾国藩就有这样的习惯,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过“读书不二”的习惯,也就是一本书不读完,绝不读第二本书。在字字斟酌的过程中,思想更是与作者的接触和摩擦,从中获得更上一层楼的感想。阅读经典,必须从原著开始。作者看待万物的感受,对未知的渴望融入到文字中,折射到每个人的心中,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石子而荡起的波漾。
——语文老师·文明
积极乐观的第一印象,书中说到教师的热情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是可以影响学生的,生硬、严肃的表情会让学生产生不敢亲近的认知。的确如此,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应该交融的,而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更是需要这样的特点。当我们每天都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态度和我们的孩子相处时,我想孩子们会被感染并回以同样的热情。书中提到“微笑着问候学生”,这个“微笑的问候”是开启一天快乐时光的起点,让孩子们感知到老师是喜欢和他们在一起的。
——语文老师·汤玉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获取知识的最大途径就是来自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阅读的感受也有很多变化。当我还是个孩子,我最初读书是看图画,五颜六色的色彩会让我对书本的世界充满向往。渐渐的,我不再满足于几张画,几句话,我开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