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中药方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113.html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
中华上下五千年,
河南曾作为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多年,
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在此建都。
这些古都,
是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是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缩影,
诉说着辉煌的华夏文明。
本期“阅游?悦读”,
带领大家游走古都洛阳,
领略其悠悠古韵与文化情怀。
洛阳,
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
古称雒阳、京洛、豫州等。
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下游两岸,
四周群山环绕,
素有“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
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也是帝王建都筑城之所,
先后有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有着多年文明史、多年建城史
和多年的建都史,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阅历史印记
洛阳,天下之中,河渠纵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成为了历代帝王心中的宜居之地。考古发掘证实,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华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朝代最多、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被称为“千年帝都”。
如今,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遗留有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5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荟洛”,如此密集的古代大型遗址,在世界上都极为罕见。这些遗址记录了夏至唐宋的年中华文明,经过岁月的冲刷,当年的高墙深院大多已成残垣断壁,如今建成的一些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千年帝都曾经的荣光与辉煌。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翟镇,依托二里头遗址而建,二里头遗址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遗存。博物馆于年10月19日建成开放,馆内汇集了二里头遗址自年发现以来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的精华。
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许多陶和青铜的酒器,其中最珍贵的就是年出土的夏代乳钉纹铜爵。这件青铜爵通高26.5厘米,总长31.5厘米,厚0.1厘米,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槽状长流,流折处有钉形短柱,腹部凸线列乳钉纹;形态修长,造型夸张,极富美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所以该博物馆的馆徽图案使用的就是这件青铜爵。
迄今为止的研究证实,“二里头遗址”创下了多个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宫城“紫禁城”、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青铜作坊,还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等。二里头遗址被称为“华夏第一王都”。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今日的洛阳,既承载了历史的辉煌,
又获得了全新的发展,
在牡丹花的花海中,向全世界发出邀请。
识城市名片洛阳有着“牡丹花城”的美誉,牡丹是洛阳最亮丽的城市名片。欧阳修曾赋诗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来称赞洛阳牡丹。据史料记载,牡丹在洛阳栽培始于隋朝,隋炀帝在洛阳修建西苑时,从易州(今河北易县)引进了牡丹,使得原本在民间栽培的牡丹进入皇家园林。发展至宋朝,由于栽培技术的提高,洛阳牡丹已有多种,还有不少的名贵品种,其中,民间姚姓人家的“姚黄”和后周宰相魏仁博家培育的“魏紫”分别被称为牡丹的“花王”和“花后”,尤为人们喜爱。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赞美牡丹的妙辞佳句。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赏牡丹》,不仅赞颂了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而且也反映了当时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至今,洛阳已有年的牡丹栽培历史,品种达种,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牡丹栽培中心与传播中心。古时的观赏牡丹习俗已发展成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这是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首届牡丹花会发源地与历届牡丹花会赏花主会场的洛阳王城公园也名扬海外。
洛阳王城公园
洛阳王城公园地处洛阳市中心,始建于年,是全国著名遗址公园,因坐落在东周王城遗址上而得名。它是洛阳市最早的牡丹观赏园,现拥有牡丹观赏面积余亩,种植牡丹多个品种13万余株。花开时节,牡丹展露芳容,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结合园中山、石、建筑等各种造景元素,营造出观赏效果极佳的牡丹园林景观,折射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迷人的风采。
领略古都洛阳的风采,
请继续跟随小编的脚步,
走进它深藏文化的旖旎风光。
游千年胜景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外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经历了长达多年的营造,形成了南北1公里的石窟盛景。目前,现存洞窟像龛个,造像11万余尊,碑刻题记2余块,佛塔70余座,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之最
龙门石窟最小的造像在莲花洞中,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粗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洞窟南壁的左上部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造像,高度仅有2厘米,刻画细腻、栩栩如生,堪称“龙门一绝”。
龙门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洞窟是古阳洞,已有多年历史。它是时代延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古阳洞精巧富丽,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19品就在古阳洞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做功德,随后王宫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早在年,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之宝:十八罗汉
白马寺大雄殿内馆藏的元代夹纻干漆十八罗汉,是目前国内仅知的一例组像,是白马寺镇寺之宝。“夹纻干漆”造像不同于泥塑、木雕、石刻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辟蹊径创造出来的一种工艺。这种造像工艺早已失传,在国内非常罕见。十八罗汉造型皆为坐像,通高1.55-1.61米,有的纯真坦率,有的深沉含蓄,有的和蔼善良,有的端坐庄严,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十八罗汉不仅是佛教的圣物,更是珍贵的艺术品。
白马寺之妙:马寺钟声
白马寺大佛殿东南角息挂了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千克。据说这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磐撞钟诵佛,钟声四野传响,悠扬飘荡,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十几公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同样,只要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便立刻响起来,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这就是“马寺钟声”,也称“夜半钟”,象征着吉祥如意,是洛阳八大景之一。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在洛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荟萃了不胜枚举的特色物产,
他们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物证。
赏华夏瑰宝
洛绣
洛绣,洛阳传统的工艺品,已有0多年的历史。是以纻麻布等纺织品为主要原料,在有关药物的配合下,用特殊的技术织成,针引彩红,按照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线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洛绣的传统图案常用谐音和象征性手法表达其意,如:长青图案,象征长寿;团花图案,象征团结;灵芝图案,寓意长生不老。民间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说法。洛绣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是中国刺绣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唐三彩
唐三彩,因其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已有多年的历史。唐三彩是唐代生产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福、蓝、黑等色,尤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不仅釉色浓艳瑰丽,而且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现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简介:本书全方位介绍了洛阳的历史文化,从谈古说今、要事回放、名人扫描、寻根问祖、古城印象、考古探秘、胜景掠影、名品荟萃、“非遗”概览、城市名片等板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无限魅力的古都洛阳。
(来源:黄浦区明复图书馆)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黄浦文化|ua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