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pf.39.net/bdfyy/zjdy/
大家都背过《诗经·氓》吧,诗中就提到了结婚的仪式感,可不能两个人就随便私定终生了呢。
每个时代的婚礼有着不一样的习俗,这习俗还反映了当时老百姓心中的时髦“产品”。而这传统要梳理起来,可以沿着历史长河,一路追溯到周朝。
01
周朝时期
早在西周时期,“结婚送礼”这种形式就已经产生,可真是久远呀。
《礼记》中就记载了:“男女无媒不交,无帛不相见。”这可算是彩礼文化最早的记录了。但是当时还没有彩礼这一概念,而是“六礼”中的纳征。
古代的“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当时的六礼在贵族眼里,可是关乎面子的问题。
“纳征”是男方为了订婚,向对象家里送财物的礼仪,女方一旦接受男方所送财物,就算是订婚了。
但是对平头老百姓来说,这等礼仪就没那么重要了。《仪礼·士昏礼》里有对我国婚礼仪式最早的记载,其中就写道:“纳吉用雁,纳征,玄熏束帛,骊皮。”
首先,大雁是必须的。古人注意到,大雁这种鸟对伴侣特别忠诚,一只死亡,另一只绝不独活。这不恰好是男女之间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最好象征吗?
另外,当时的婚礼要送布匹,而且这布还得是玄熏色,也就是黑中带红的布。
最后还得有鹿皮。在古代,鹿是古人婚礼中最早的吉祥物。《诗经》的《野有死麕》一诗就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青年男子爱慕一个如花少女,去森林里打了一只鹿送给朝思暮想的女子,表达坚定的求娶之心。但是射鹿再扛鹿来女方家实属有点困难,这种送全鹿的形式便得以简化,变成了送鹿皮作彩礼。
(图源网络)
也就是说,周朝百姓结婚的“三大样”就是大雁、黑红二色的布帛以及鹿皮。
02
汉朝时期
到了汉朝,这种礼开始繁复起来,出现“聘礼三十物”。
在杜佑的《通典》中对汉代的纳征之礼及其表征的意义作了说明。
“(后汉纳征)礼物,以玄纁、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苇、卷柏、嘉禾、长命缕、胶、漆、五色丝、合欢铃、九子墨、禄得、香草、凤凰、舍利兽、鸳鸯、受福兽、鱼、鹿、乌、九子妇、阳燧;总言之,物之所象者,玄,象天,纁,法也,羊者,祥也,群而不觉;雁则随阳;清酒降福;白酒欢之由;粳米养食;稷米粢盛;蒲众多,性柔,苇柔之久;卷柏屈卷附生;嘉禾须禄;长命缕缝衣延寿;胶张合异类;漆内外光好;五色丝章采屈伸不穷;合欢铃音声和谐;九子墨长生子孙;金钱和明不止;禄得香草为吉祥;凤凰雌雄伉合;舍利兽廉而谦;鸳鸯飞止须匹,鸣则相和;受福兽体恭心慈;鱼处渊无射;鹿者禄也:乌知反哺,孝于父母;九子妇有四德;阳燧成明安身,又丹为五色之荣,青为色首,东方始。”
可以看出汉代结婚虽需要“三十物”之多,但是各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表征意义,说明当时人们还是注重物质背后意义的。
当时的嫁娶不仅在物质上变得更加繁复,也刮起了奢靡之风。
纳征钱高到令人咂舌,聘娶皇后都是万斤黄金为单位。
(图源网络)
《汉书·王莽传》中提到:“进所征天下淑女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聘黄金三万斤,车马、奴婢、杂帛、珍宝以巨万计。”《后汉书·皇后纪下》提到:“于是悉依孝惠皇帝纳后故事,聘黄金二万斤。”
这种王室贵族“排场”也开始在民间传开。《汉书·陈平传》就曾记载:“张负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当时的陈平是个穷小子,张家有女儿想嫁给他,又为了顾全面子,于是借彩礼给陈平来下聘,又给他酒宴的钱。这种“排场”是无论如何都要顾全的。
这种风气的盛行让国家“公务员”都为此犯难,“打光棍”成了时代病症。东汉的小官展允,到了五十多岁都无法结婚。最后在同事的帮助下,勉强凑够礼金。
所以,当时的《潜夫论》就抨击道:“富贵嫁娶,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
03
唐宋时期
唐代的聘礼得到了精简,减少到了九种。
那个时期的小说家段成式就在《酉阳杂记》一书中提到过这“九礼”。
“(近代)纳采,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九事皆有词;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
到了宋朝,茶倒成了婚礼的必需品,这又有什么说法?
茶在唐代还是上层阶级才可以享受的饮品,到了宋朝成了皇帝至老百姓都十分推崇的饮品。茶饮变得平民化,勾栏瓦舍、街头听书都离不开饮茶活动。
那时的茶文化已经是妥妥地进入宋朝人民的血液当中。所以,世人常说“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虽然茶叶如此盛行,但是当时茶叶种植技术还不太妙,茶树“植而罕茂”,也就是说凡是移植的茶树都长不好。所以,茶被赋予了一层“从一而终”的意义。
民间送聘礼称之为“下茶”,女方接受聘礼称之为“吃茶”,洞房之时称之为“合茶”,这就是“三茶之礼”。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婚嫁》中谈到了宋代婚嫁中的用茶之礼:“道日方行送聘之礼,且论聘礼,富家三金送之……加以花茶果物……谓之‘下财礼。”
据记载,在宋代婚嫁“以茶为礼”蔚然成风,即使在贫穷人家的聘礼中茶饼也是必不可少的。
04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古代流传下来的“六礼”仅剩下“三礼”,包括纳彩、纳币、请期,也算是化繁为简了。
明代男女缔结婚姻,媒人会带上礼物,讨取女子姓名和生辰。女方认可,就会在银牌上写上“允许”以示同意,双方即可进入订婚阶段。但地区不同,具体形式也会有些不同。
以江南地区为例,史料记载聘礼有猪鹅和茶饼。虽然当时朱元璋有废团茶,兴叶茶的号令,但在岭南一带,这种茶礼依然盛行。
在北京地区,婚礼前一天,男方需要带酒菜和雄鸡到女方家催妆。女方派人到男方家摆设新房,也叫做“铺房”。
虽然各地礼制略有不同,但是总体风向改变却是一致的。明初时期,时下人们还以攀附名门为荣;到了明中期,婚嫁时的金钱因素已经压过门第。
嘉靖时溧阳人马一龙曾请当地80岁左右的老人讲述50年间的世情变化,在嘉靖之前,“当时婚娶,但论门阀;媒妁定言,两不求备”。
而后来“女家许聘,辄索财礼,既醮,乃论资装,稍不如意,非过期不归,则妇归见斥矣”。
足以见得这嫁娶风向在几十年间变化也是令人感慨。
到了清朝,满族入关后,受汉族婚嫁影响也形成了繁复的婚娶礼仪,就是通媒、小定、下茶、开剪、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
父母看中哪家女儿,托媒人上门说亲。女方同意了,就可以互换门贴。
贴,是一张写满信息的红纸,包括祖上功名、职业、年龄、书香、生辰等等。
媒人交换帖子,找人算算没有互冲的,就算是合婚了。合婚后,男方母亲正式去商量日子,即为小定,再将首饰给姑娘带上。
作为马上民族,满人入关前,聘礼还有鞍马、甲胄等物件。入关后则多是猪、羊、钱、酒、首饰等等。来女方家下聘时,女方设宴款待,男方送钱。
清朝的彩礼算是和钱挂钩最为紧密的了。《婚事杂登》中就曾记载当时的礼金习俗:“礼银六十四两,迎送彩银八钱,叩门彩银四钱,净增彩银六钱,掌翰礼壹两,迎书彩银八钱,物品若干。”若是按照规定是64两,用购买力换算相当于如今的5万人民币,对于一般家庭也还是能够接受的。
清末兴京地区订婚的聘礼还包括,“衣服或帛或布,少者亦许四件,布匹六对四对不等。又有彩礼钱,俗称养钱。先时其数不过六十吊及八十吊,近时竟有多至二三百元者,此每系贫寒之家,若富者婚女尚不计此”。
05
民国时期
到了民国时期,不仅有中式婚礼,还有了西式婚礼和集体婚礼。这...这...都是啥婚礼?
这种西式婚礼当时也叫“文明婚礼”。当时的大城市有专门经营文明婚礼用具的商店,提供各色花车、乐队、新人礼服、手法、胸花租赁服务。
根据北京年风俗调查报告,文明婚礼大致是这样的:婚前男女互换订婚证物。结婚时,地点设在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配备证婚人、男女双方主婚人、介绍人、引导员、司仪及乐手等。
“文明婚礼”刚开始还只在京津沪大都市出现,后来向沿海城市扩散。
(民国婚礼队伍)
民国初期西式礼服和白色婚纱还并不流行。年12月,蒋介石、宋美龄在上海举行的婚礼,卷起全国的白色婚纱风潮。
(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照)
蒋介石不仅自己举办“文明婚礼”,还开始号召“新生活运动”。上海市首开先河,在年为57对新人举行集体结婚典礼。
最早的集体婚礼是要统一着装的,男士身穿蓝袍、黑褂、蓝裤、白袜,脚穿黑缎鞋,手带白手套,女士长旗袍、肉色丝袜和缎鞋,头罩白纱,戴白手套执鲜花一束。一对对挽着手走下礼堂,一起向孙中山敬礼鞠躬,让婚姻充满神圣感。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婚俗又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国民追捧新产品?请看下集解说。
主编|韩红星文字|吴雅娜
排版|蔡舒亭制图|龙思颖责编|单依依
参考文献
[1]徐定安.中国保温瓶工业发展史与21世纪保温瓶发展前景[J].玻璃与搪瓷,.
[2]陈鹏.中国婚姻史稿[M].中华书局,.??-.
[3]于晓青.传统文化中的彩礼及其流变[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3():-.
[4]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
[5]李霞.民间习俗中的彩礼及其流变[J].民俗研究,(03):-.
[6]鲁婷,陈娟娟.浅析中国"彩礼"婚俗存在原因[J].传承(学术理论版),.
[7]崔键.建国初期的彩礼嫁妆[C]//年07月民俗非遗研讨会..
[8]王永平.论东汉中后期的奢侈风气[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4):1-9.
[9]陈江.明代中晚期的礼仪之变及其社会内涵——以江南地区为考察中心[J].史林,(01):97-+.
[10]铁静.从"三礼"看中国古代社会的婚俗[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1):94-97.
国货怀旧潮,记忆中的酸甜苦辣(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