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上天给男人女人小孩各一个奇穴

冬季天寒地冻,人体内的阳气也是呈内敛及下降的趋势。

中医认为,冬季天气开始慢慢干燥,皮肤逐渐致密,阳气开始藏于体内。

艾,纯阳之物,可补阳气,季节转换时艾灸可显著增强身体阳气,更重要的是能将夏天的阴寒湿邪气竭力的驱赶外散,所以此季要重灸。

男人艾灸奇穴—肾俞

固本补肾的养生秘术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入秋季,又是人们进补的季节,这时候,男性朋友可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了,秋季可是男人病多发的高峰期。

每年秋天,多种影响男性功能障碍的疾病会出现“入秋现象”,有不少患有男性功能障碍、前列腺增生、急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的男士会出现症状反复或加重的情况。

90岁江洋大盗独门养身秘术

嘉靖年间,江湖大盗王超,早年遇异人,授以奇法。年过九旬仍身强力壮,不但杀人越货,还要采花贪色,无恶不作。后被捉。

临刑,监官问曰:“汝年高九十而精力不衰,有何异术?”,答曰:“岂不闻,土成砖瓦木成碳,千年不朽,皆火力也....”。后被处死后,将其剖开后,暖府之处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然是补肾之固也。

精补“肾俞穴”——固本还阳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肾,肾脏也。俞,输也。肾俞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肾俞穴是与男性十殖健康较为密切的一个穴位。一些男性因为腰部外伤,而影响到性功能和生育能力,因为腰部有很多交感神纤和副交感神经,一旦出现劳损或受伤,疼痛感都可能阻碍男性过性生活。艾灸肾俞穴可以益肾纳气、填精补髓、强腰健脊。

女人艾灸奇穴——三阴交

成就女人的不老神话

秋季不同于夏季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气温下降,天气变幻莫测,且早晚温差大,成为秋季女性生物钟紊乱、面黄衰老的主要根源之一。秋季人体抵抗力相对下降,对于原本就有妇科疾病的患者而言,秋季也成为妇科病高复发时节。

古代女人保养子宫之术

古代妃子为了容颜永驻,每天每天晚上酉时开始艾灸子宫,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保养子宫和卵巢。以慰帝王,长受恩宠。

精补“三阴交”—延迟衰老

三阴交位于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三阴交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此穴又是脾、肝、肾三条经络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每天艾灸三阴交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

小儿艾灸奇穴之——身柱穴

医治百病之灸点

日本针灸学家用艾灸调理学生

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曾于年在长野县40所小学校为身体素质虚弱,容易感冒,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的小学生集体施灸身柱穴,连灸了一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连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

他在报告中说:“灸过身柱穴之后,不伤风了,食欲增加了,发育也好了,总之,健康状况改善了。”在这里提醒各位妈妈,虚弱儿童应该格外注意长期给孩子灸身柱。身柱是学龄儿童施灸的重要穴位。身柱灸对于成年人,也是必要的灸穴,是保健上不可缺少的。”

精补身柱穴——抑制百病

身柱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名为身柱,含有全身之柱之意。它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之功效。

根据临床经验结合相关文献,灸身柱穴可以通治儿科百病。对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夜不眠、夜哭、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抽风、发育不良、面黄肌瘦,都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由于泻吐、消化不良而引起乳幼儿病危者,灸身柱可以转危为安。

另外,身柱灸还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对于小叶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胸膜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是必不可少的灸穴。

老人艾灸奇穴——足三里

延年益寿的长生之道

“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要穿棉”,深秋时节不时有寒流侵袭,寒邪易致老人气血运行不畅,从而诱发中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及时保暖,以防疾病发作。

药王孙思邈的岁长寿之道

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活了多岁(民间还有其他说法),被人们称为“药王”。他从小体弱多病,因此立志学医。

到中年以后,孙思邈开始经常用艾火“遍身烧”,而灸得最多的穴位,就是位于小腿上的足三里穴。孙思邈长年累月地使用艾灸足三里的方法进行养生,90多岁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年过百岁仍能著书立说。

“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古人用灸法来治疗疾病的记载很多,灸的作用不但能治病,而且对人体有突出的保健作用。

过去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名言,意思是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就要经常灸足三里穴。

《千金方》记载“灸五百壮,少亦灸一二百壮”。灸之可使身体阴阳平衡,收到祛病延年之效,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谓。中老年朋友身体阳气越来越弱,秋季风寒湿邪入湿,更应坚持艾灸,虽不一定能活到孙思邈的年纪,但绝对可以延年益寿。

这位随身带艾草、艾火遍身烧的药王,是如何做艾灸的?让我们来一一解读孙真人11条艾灸大法——

1未病防病已病防变

孙思邈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孙思邈重要的学术思想。他说:“上工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究萌芽”。“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在《千金要方》卷十七“中风”条下,他提出灸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等七穴预防中风。

患病之后,孙思邈主张及时治疗,“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者,惟急速治之”。他还谆谆告诫说:“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重视早期治疗是孙思邈的重要学术思想,《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治风毒脚气“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二十壮,因此即愈,不复发也。”可见灸用于已病防变能使病“不复发”。现代实验已证明,艾灸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促进抗体的生成,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可促进病变附近发生局部充血、溶血现象,改善局部皮肤供血情况,调整局部组织的机能。病之初起,较为轻浅,即灸可扶正祛邪,控制病情发展,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

2辑录艾灸处方

孙思邈在著作中除唐代医家和自己的医疗经验外,还收录了许多失传的古代医籍内容,其中郭玉、张文仲、范汪等各医家之说,赖其书得以部分保存和流传。《千金要方》载针灸处方千余条,其中灸方占三分之一,约4百条。《千金翼方》载针灸方6百余条,其中灸方占十分之九,约5百余条,足见孙思邈对灸法的重视。灸治有单穴、有穴方,如“胀满肾冷,瘕聚泄痢,灸天枢百壮”。又如治脚气“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膝两眼、次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组方合理,治证明确,理法有据。为后世针灸医家所推崇。

3添加药物做艾灸

在临床上使用的灸治材料以艾火为主,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可贵的是,孙思邈根据不同的病证,在艾中加入一定的药物,补充了单用艾作为灸用药材的不足。

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治疗瘰疬,“以艾一升,熏黄如枣大,干漆如枣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壮止”。

《千金翼方》卷二十四还首载了竹茹灸治疗疔肿的方法:“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治瘰疬破溃者,将大麻花与艾叶等分合作炷,灸漏上百壮”。

艾中掺药是孙思邈对《内经》药灸疗法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扩大了灸法的适应证和治疗范围,对后世艾条灸、雷火针、太乙针的出现都有相当的影响。

4隔物施灸

隔物灸有多种,孙思邈主要应用隔豆豉、薤、黄土、面饼、附子、蒜、商陆、葶苈饼等8种隔物灸法。

治发背及痈疽肿溃未溃方:“取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作饼子,厚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肿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豆豉,味苦,性寒,无毒;入肺、胃经;功能解表发汗,除烦。豆豉饼灸对疮疽发背、恶疮肿硬不溃或已溃不敛最为有效。

治恶露疮:“捣薤菜傅疱口,以大艾炷灸药上,令热入内即差。”薤叶,辛、苦、温;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功效。隔薤灸能治疗各种疮疖,加强散结消肿的作用。

治发背:“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贴著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此处取土能胜水燥湿之意,对湿疹、白癣及其他湿毒而致的外科病有效。

治恶疾:“面一升作饼,大小覆疮。灸上令热,汁出尽,瘥。”面,性甘凉;和中,解热,止烦渴,能加强镇静止痒之功效。

治痈疽:“治痈肉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肿上,以唾贴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热气彻内即瘥。”附子,辛温,大热;气厚味薄,走而不守,有温阳扶赢的作用;可逐寒湿,补命门火。现代药理研究有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隔附子灸对痈疽初起、疮疡久渍不愈有效。

治瘰疠:“灸一切瘰疬在项上及触处,但有肉结凝似作瘘及痈疖者,以独头蒜,截两头留心,大作艾炷,称蒜大小,贴疬子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热而已,七壮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蒜,辛温;入脾、肺、肠、胃经;性热喜散,其气禀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破冷气,健脾开胃,又有消肿化结止痛之功。临床应用以独头为良。

隔葶苈子灸:“葶苈子两合,豉一升,右二味合捣大烂,熟作饼子如上,以一饼子当孔上贴,以艾炷如小指大,灸上三壮一易,三饼九炷,日三,隔三日一灸。”葶苈子,辛、苦、寒;具有破滞开结。下气行水,消肿散瘀功能。

孙思邈最常用的隔物灸主要有以上几种,后世医家多采用之,有些方法至今尚为临床广泛应用。

5施灸有先后顺序

关于施灸的先后顺序,《千金要方·灸例》:“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施灸先后顺序,多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如此可以引火下行,从阳人阴,不致于燥热上火,发生眩晕等不良反应。临床上有时因多灸上部腧穴而出现头昏、咽干等,若此时在下部腧穴施灸,多可解除。同时必须结合病情来考虑,因病制宜,不可拘执不变。如气虚下陷的病例,则宜从下而上地施灸。如脱肛症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6灸治须用熟艾

《千金翼方》:“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属菊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生长,取材方便。但以湖北省蕲州生长者为良,称为蕲艾。艾叶每年农历五月采摘,晒干备用。艾以陈艾为好,《孟子·离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临床用艾,有生熟之分,生艾即干燥之艾叶未经加工者。熟艾即干燥的艾叶抽去筋脉后再杵捣揉烂如棉者,又称艾绒,灸治须用熟艾。《千金要方》:“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势乃至病处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无益也。”

7热症施灸

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国脱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虚证、寒证,而孙思邈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亦将灸法用于治疗热证,每获良效。

《千金翼方》记载如下灸疗方法:

痈疽疖肿,游毒热肿,“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

“阴都,灸随年壮,主小肠热病”;

“狂风骂詈挝斫人,名为热阳风,灸口两吻边燕口处赤白际各一壮”;

“灸一切疟,尺泽主之”;

“巨阙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壮,主马黄、黄疸、急疫等病”;

“消渴口干,灸胸堂五十壮”。

8针灸药并重

孙思邈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而不针,尤非良医也”,“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因此,孙思邈在其著作中所述的许多病症的治疗都是采取针灸药兼施的。有些病以针为佳,有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药治。有些病则针灸药同时施用。“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凡一切中风,服药益居者,但是风穴,皆灸之三壮,神良。欲除根本必火灸,专恃汤药则不可差”。孙思邈就是这样根据各种疗法的特长,按照病情的需要,进行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学者深须解用针??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9灸疗禁忌

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痈散结作用。临床上多用于寒证、虚证和阴证。

灸法虽补阳但能伤阴,故“凡浮数之脉及新汗后,并忌矣”,此寒热之忌。

“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灸已,好须将护。生冷醋滑等,若不谨慎之,反增疾矣”。此将息之忌。

“头维、脑户、风府、丝竹空、下关、耳中、瘼脉、人迎、瘩门、承泣、经渠、脊中、气冲、鸠尾、地五会、阴市、阳关、乳中、泉腋、伏兔、承光、天府、白环俞、石门(女人忌灸),右二十四处,禁不可灸”,此分部之忌。《千金》虽有此禁灸二十四处,但临床大可不必拘泥,只要病情需要,亦可灵活应用。

10看脉刺灸

孙思邈主张根据脉象来决定是否针灸,如何针灸。他说:“凡欲灸针,必先诊脉”,“脉恶勿乱下针也”;“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浮热甚,勿灸”;“脉好乃下针”。“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关上脉缓。不欲食,此脾胃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又针章门补之”;“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这种以脉诊为指导的看脉刺灸思想,应值得重视。

11灸宜权变

孙思邈提出了艾炷大小与灸之生熟法:“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至于生熟的程度,“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耳”。“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赢弱者,可复减半??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

—THEEND—

映艺堂书画助学桌及相关产品联系--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费用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tp/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