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一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效]:平补阴阳,潜镇固摄.
[主治]:虚劳阴阳两虚,夜梦遗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象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亦治下焦虚寒,少腹拘急,脐下动悸之遗尿证。
本方用于治疗癔病、失眠、遗精或滑精、不孕症、先兆流产、久泻、更年期综合征、盗汗、小儿支气管炎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当归、全虫治疗癔病;加川断、杜仲、枸杞子治疗神经衰弱;加附片、紫云英、干姜治疗不孕症;加姜半夏、陈皮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肺炎、小儿心脏病、不射精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二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右四味,杵为散,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主治:脾肾阳虚失精证。症见阳痿不举,遗精早泄,女子梦交,腰膝冷弱,尺脉弱小者。
临床运用:本方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性功能衰退、神经衰弱、男子不育症、老年性尿频、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乳糜尿、重症肌无力等属脾肾阳虚者。有报道用本方治疗老人腰冷、小便频数或小腹悸动者;加减治疗外周神经炎、男子不育症、老年性尿频尿急、痉病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三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
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芍药18克生姜9克(切)胶饴30克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治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则痛减,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现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
“在儿科方面,日本汉方医们也常以本方长期服用来改善虚弱儿体质。……可以认为小建中汤是一张改善体质之方,它的真正意义应当是强壮“病的人”,而不是治疗“人的病”。”
《伤寒论》第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松软而拘挛者,即里急腹急之候。里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汤应用的主证。以上所述为小建中汤证,故以小建中汤主之。不要以为小建中汤能治一切虚劳。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简词。妇人腹中急痛者,当以小建中汤主之。
这里虽举妇人腹中痛,实际有是证,男子也可用本方。
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黄芪建中汤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四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
八味肾气丸
干地黄(八两)、薯蕷、山茱萸(各四两)、茯苓、泽泻、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虚劳不足、腰痛、渴欲饮水、短气、小便不利。
八味肾气丸在《金匮要略》共出现了五次,分别是:
一、“中风历节病篇”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二、“血痹虚劳病篇”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三、“痰饮咳嗽病篇”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
四、“消渴小便淋漓病篇”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溲一”;
五、“妇人杂病篇”治“妇人转胞不得溺”。
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痛膝软,消渴水肿,肾虚咳嗽,小便频数,大便溏泻,尿急,夜尿增多,前列腺增生,失眠多梦,头昏耳呜眼花心悸,体虚乏力,过度疲劳,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少精不育,阴茎短而细,睾丸发育不良性功能低下者。
五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暮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干地黄曲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芎穷麦门冬芍药白术杏仁各六分人参七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本方是一张补虚保健方,用于改善体质,因其有固摄人体各种精微物质的作用
一切久病虚弱倦怠、不耐风寒、不耐劳作、食欲不振、大便滑泻、小便量多、常年遗精或白带量多、身热感、贫血、消瘦等但有一二见证者皆可长期服用。
薯蓣丸绝妙组方给我的启示:
药物剂量轻重分明:方中主辅药的剂量独重:主药薯蓣(淮山药)三十分,辅药大枣百枚、甘草二十八分,三味药总量占全方的五分之二以上,这就十分明显突出了调理脾胃的极其重要作用。使药的剂量独轻:如白蔹二分,为方中最小量,是薯蓣的十五分之一,使主辅药又具清热开郁作用。其他佐药剂量都在五至十分之间,是主辅药的三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协助主辅药扶正祛邪作用。组方剂量如此之妙,真是不可多见。
善于组合名方:本方扶正药实际上是选用双补阴阳的炙甘草汤(去麻仁);配伍外调营卫、内调肠胃的桂枝汤;合四君、四物的双补气血;祛邪药妙用桂枝、防风、柴胡三阳合治,桂枝擅长散太阳之邪,防风散阳明之邪,柴胡散少阳之邪,使外邪在三阳得以消散。方中又用温阳干姜三分合甘草辛甘化阳;芍药六分合甘草酸甘化阴,如是又见阴阳并补之妙。
六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酸枣汤方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穹穷二两,生姜二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酸枣仁60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
酸枣仁为一收敛性的强壮药,尤其有强壮神经安神作用。本方用要药,取其补虚敛神以安眠,复以芎藭、甘草和血缓急,知母、茯苓解烦安悸,故治虚烦不得眠而心悸者。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注解:虚劳虚烦,暗示血虚而致的心烦悸,因致不得眠者,酸枣仁汤主之。
按:本方证的虚烦不得眠,与栀子豉汤证形似而实非。本方证的虚烦,虽烦而无热或少热,而栀子豉汤证的虚烦,则烦而多热。又本方证确属虚证,而栀子豉汤证只是胃中不实而其人并非真虚也,临证时须细辨之。
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七
大黄蟅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
右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大黄蛰虫丸,又名大黄蟅虫丸或大黄(庶虫)虫丸。系汉代著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之名方,被历版药典所载。本方剂的主药组成中的草木药:熟大黄、桃仁、干漆等,可活血祛瘀,攻热下血,以通血闭;虫类药:蛰虫、虻虫、水蛭、蛴螬等破血逐瘀,化瘀去积,散症通经,以化瘀血。虫类药与草本药的双重作用,发挥祛瘀活血。通经络营卫的协同功效。辅药中的地黄、白芍、甘草等滋养血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正如《金匮心典》中所说:“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近二千年的临床实践表明:该方对于瘀血停滞、积聚坚块、症积不孕、阴虚有热或虚中挟实等症均有显著疗效,并广泛用于临床各科。
活血破瘀,通经消症。用于瘀血内停所致的症瘕、闭经,症见腹部肿块、肌肤甲错、面色黯黑、潮热赢瘦、经闭不行。
口服。水蜜丸一次3g,小蜜丸一次3-6丸,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1-2次。
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形体羸瘦,目眶黯黑,潮热,食欲不振;妇人瘀血经闭不行。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妇人经水不利,渐为心腹胀满,烦热咳嗽,面色煤黄,肌肤干皮细起,状如麸片,目中昙暗,或赤涩羞明怕日者;小儿疳眼,生云翳,脸烂羞明,不能视物,并治雀目。早期肝硬化。
八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桂枝生姜各三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参阿胶各二两大枣三十枚生地黄一斤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昧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炙甘草汤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处方药量要大
处方药物完全相同,由于各味药物用量大小不同,临床收效亦不同。炙甘草汤亦然。笔者认为必须遵照《伤寒论》的用量使用。
炙甘草汤的煎服法,《伤寒论》中记载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正确的煎服法对于保证疗效亦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发现近人使用炙甘草汤多不讲究煎服法,恐是影响疗效的原因之一。
经方临证苑
杨兆林老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