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ldquo私人珍藏佛造像rdq

广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点击上方“BiiiD(比特)东东抢艺术品交易平台”蓝字,直接   寸:高27.5cm

估   价:5,,-8,,

铜鎏金扎纳巴扎尔风格

此尊造像为一尊标准的清代17-18世纪蒙古宫廷造像,从其材质,身形,背光纹饰等各处综合判断,当为一世哲布尊丹巴亲造,殊胜难得。佛像头部螺髪均匀密布,头顶肉髻高高隆起,髻顶安宝珠。大耳齐垂,耳轮清晰。面部圆润,形似鹅卵,双眉纤细,斜向两侧上挑,眉间饰圆形白毫,双目睁视,象征洞悉世间一切,鼻梁尖挺,嘴部小巧,下唇明显厚实,整体看上去神情俊朗,而又不失佛教的庄严与神圣。身躯雄健,四肢优美,姿态挺拔,气势非凡。上身着袒右肩袈裟,左肩搭袈裟一角,下身着僧裙。衣质薄透贴体,充分显露出躯体和肌肉的自然起伏与变化。衣纹采用尼泊尔艺术手法,线条直平刚劲,流畅洗练。结跏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置双膝上托衣衲结禅定印,右手置膝上,施触地印。莲座为半月形束腰式,束腰不深,上下几乎等宽,造型独特雅致。莲座的上下边缘均饰一周连珠纹,双层莲瓣宽大扁平,紧贴座壁,偏于座的上部交错分布,周匝环绕,为蒙古造像所特有的莲台样式。莲座下装藏完好无损,具有殊胜的加持力量。封底盖嵌入较深,底盖边沿密封严实,底盖中央阴刻十字金刚杵,中心圆圈又施以镀金处理。装藏手法迥异于西藏和中原地区,显示了蒙古造像独特的装藏特点。后承背光,背后为精美舟形背光,造型比例匀称,结构严谨合理,顶端表现大鹏金翅鸟,两侧表现摩羯等佛教神兽,带有明显的高古造像元素。通观其整体艺术表现,可谓造型完美、气势非凡,风格优雅、法相庄严,技艺高超、工艺精湛,体量高大、品相一流,堪称一件伟大的蒙古古代雕塑艺术作品;而论品质和体量,它在现存的蒙古造像中亦堪称翘楚。

清乾隆龙尊王佛

尺   寸:高18.5cm

估   价:80,-,

铜鎏金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此像头饰螺髪,肉髻高隆,顶严饰宝珠。面庞丰颐圆润,弯眉如海鸥展翅,双目直视,上眼睑中段下弯,鼻子小巧,鼻梁挺直,正面看三角形,相容静谧,为清代乾隆时期造像量度之标准样式。身披袈裟,袒露右肩,衣纹自然写实,左肩搭衲衣边角,露出内着之裙腰,双手当胸结智拳印,全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通体鎏金,身后有七条蟒蛇探头而出,如同头光,莲台为双层束腰仰覆式,莲瓣肥厚齐整,上下缘均饰连珠,与袈裟衣缘之錾刻搭配,为乾隆宫廷之典型特征,时代风貌鲜明。

龙尊王佛全称“龙种上尊王佛”,是文殊菩萨过去世示现的法身佛形像。佛经记载,文殊的现身为菩萨,辅助释尊教化大众,但实际上他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是果位上的如来,过去世称“龙种上尊如来”、现在世称“欢喜摩尼宝精佛”、未来世称“普见佛”。《首楞严三昧经》中记录,龙尊王佛在过去世成佛后,寿命达44万年,度尽了世间天人,功德无量。

清康熙释迦牟尼

尺   寸:高10.8cm

估   价:50,-80,

铜鎏金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此件释迦牟尼造像小器大样,工艺精湛,气度不凡。其身躯挺拔,各部分的比例把握准确,表现出相当娴熟的造型功力。螺髪排列规整,顶部肉髻圆凸,上饰宝珠顶严。面部脸颊丰满,双眉舒展,双目微合,眉间嵌有白毫,鼻梁挺拔,鼻形圆润,双眉与鼻准组成优美的曲线,英武俊朗的同时,亦静穆柔和,略含笑意,传递出释迦牟尼成道时宁静纯洁的精神世界。

释迦双腿结全跏趺坐,左手悬空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刻划细腻生动;身着袒右式袈裟,胸部露出内束的裙腰,衣缘翻卷自如,袈裟及内裙衣缘均錾刻有细致精美的花纹,纹饰流畅自然,气质雍容华贵。莲座为仰覆莲式,沉稳宽大,上层饰有细密的连珠纹,其莲瓣造型宽阔,莲瓣尖端均有卷草纹样装饰,宫廷气息浓郁,且仅见于康熙一朝,应当是由明入清之后清宫施造佛像的新特征。

整尊造像表现了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修,克服重重磨难,在菩提树下得道时的情景,富有深厚的宗教涵义,且带有鲜明的康熙宫廷造像特征,为清代宫廷造像的精品。

18世纪阿弥陀佛

尺   寸:高11.2cm

估   价:30,-50,

铜鎏金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备注:原封底

此像为标准的十八世纪北京地区宫廷风格阿弥陀佛造像。主尊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左手结禅定印,右手于体前,原应托钵。头饰螺髪,肉髻高耸,宝珠顶严,两耳垂肩。面相方圆端正,双眉高挑,眼睑下垂,神态慈祥柔和。宽肩束腰,躯体比例匀称,结构精准。上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贴体,线条简约洗练。束腰仰覆式莲花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莲瓣宽大扁平,制作规整。整尊造像符合造像量度之规范,样式标准,工艺精湛,

阿弥陀佛是梵文“阿弥陀婆佛陀”和“阿弥陀庚斯佛陀”的音译略称,意思是“无量寿”和“无量光”,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形象为双手在趺坐的双膝上平行叠放,称为禅定印。佛教东传,阿弥陀佛以宏大的悲愿、美妙的净土世界和方便易行的修行法门在东亚地区迅速本土化,在唐代形成了专修阿弥陀佛净土的佛教派别‘净土宗’,明清时期则是‘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信仰盛况。

17世纪无量寿佛

尺   寸:高13.3cm

估   价:,-,

铜鎏金西藏

备注:原封底

此尊无量寿为西藏地区仿尼泊尔风格,气质高古,品相完好,是17世纪流行于西藏地区的复古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无量寿为菩萨装,头戴三叶高宝冠,正中冠叶中央表现上中下三颗镶嵌圆形宝石,长髪披肩,双眉高挑,双目平视,眼睑下垂,鼻梁端正高耸,嘴唇饱满,双耳戴花朵形耳饰,颈部带项饰,双臂带臂钏,双手于体前结禅定印,托宝瓶,结金刚跏趺坐。整尊造像其面容五官呈现17世纪的特征,而冠饰、耳饰及项饰、臂钏等则为典型的尼泊尔高古造像中的样式。

无量寿亦称为阿弥陀佛、无量光佛,密教则以阿弥陀佛之应化身为无量光佛,其报身为无量寿佛。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于密教为五佛中之西方尊,于胎藏界曰无量寿,于金刚界曰阿弥陀。与其相关的铜造像和唐卡作品均常见于艺术市场之中。

17-18世纪释迦牟尼

估   价:,-,

红铜西藏

此尊释迦采用12世纪帕拉造像的样式,莲座下宽上窄,上下各铸刻连珠纹一圈,莲台上方衬錾刻花卉纹之软垫,中间采用对称排列的束腰仰覆双层莲瓣,莲瓣立体,刻画精致,整体留存了12世纪帕拉造像莲座的韵味。释迦双腿结金刚跏跌坐于莲台之上,双腿间生动的刻画了袈裟铺垫于腿下的状态,右手触地,左手禅定,肩宽胸挺气势上拔,开脸、髪髻、耳垂均带有明显的帕拉韵味,而其面部五官样式,胸腹部比例过度及背部线条等则更符合乾隆仿古的时代特征。

帕拉造像是指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所造的佛像。公元8世纪帕拉王朝建立于印度东北地区,它的范围包含今日印度的白哈尔地区、孟加拉国国和缅甸一部分的地区。它是一个高度佛教化的国家,也是印度佛教最后的守护国,12世纪中叶被回教消灭,印度本土佛教也宣告断绝。其作品是在「后笈多」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的密教元素,由于做工精湛、肢体表现丰富、神态神秘而活泼,予人极高的价值感,对尼泊尔和西藏佛像有的风格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少。从清宫造办处的档案中可以看到,乾隆帝对来自西藏的法物进行仿作颇有追求。其中对于古印度,尼泊尔,早期西藏的佛像原汁原味模仿在神形两方面都有具体要求,而此尊释迦即为这一风格之代表。

17-18世纪白度母

尺   寸:高21cm

估   价:,-,

铜鎏金扎什伦布寺风格

备注:原封底

此尊白度母造像一头二臂,头戴五叶宝冠,头髪挽髻于顶严并成两绺分披于双肩,头顶梳高髪髻,髪髻顶端有鎏金宝珠。面型圆满,修眉广目,三目微合,鼻准挺俏,双唇微抿,仪容温婉,庄重中蕴含端庄。耳饰叶形佩。颈有三道弦纹。袒露上身,宽肩丰乳细腰,女性特征明显。右手置膝上施予愿印,左手当胸呈说法印,左右手皆捻着绽开的莲花,花茎沿着腕臂而上直至耳际。双手手心、双足足心各有一目,应连同额头的第三目共七目,为白度母的特征。身着天衣绸裙,耳环、手钏、臂钏、足饰等,全身装饰庄严精致,细腰丰胸,如十六岁之妙龄少女。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双层束腰仰覆莲花座,莲瓣宽大饱满,排列整齐规矩,其丰饶饱满的体态与精湛的造像工艺为典型西藏宫廷扎什伦布寺造像风格。

度母一词原本带有‘渡过轮回苦海的女神’的意味,藏传佛教中共有二十一位度母,白度母为其中之一,相传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妻子赤尊公主转生而来。白度母肤白,与尊胜佛顶及无量寿佛并列为西藏三位长寿佛。其额头及双手掌心上多出的眼睛,意味着具备卓越的能力,可以看见世间每个角落所有受难众生的痛苦,解决众生痛苦困扰。《度母二十一赞》记载观音菩萨由其净土向下观望婆娑世界苦难的众生,虽然已经救度出无数众生,但是仍然还有许多深陷苦难的苍生。于是心生慈悲与怜悯,忍不住在脸上落下两滴泪珠,左眼的泪珠奇迹般的化为白度母,右眼泪珠则化成绿度母。因此,白度母常给人以优雅慈祥之感,如此尊造像,工艺考究,品相完好,气质安祥,准确的传递出了和平、长寿与健康等美好的品质。

16-17世纪龙女

尺   寸:高9cm

估   价:,-,

铜鎏金尼泊尔

此像为藏传佛教菩萨装束,龙女右手于体前托宝,左手于胸前结说法印,结跏趺坐。头戴宝冠,莲座上缘处饰连珠纹,别具一格。后承枝蔓型背光,如同腾龙,亦进一步表明其身份。龙女面容丰满,表情矜持中而略带笑意,身着宽袖长裙,身形窈窕,气度端庄,华美脱俗,所配耳铛等佩饰简洁而精致。造型饱满,制工精致,雕琢上注重姿态表情及服饰衣纹等细节的刻画,强调线条自身婉转流动的韵律之感,为难得一见的造像佳作。

此尊是八大龙王之一—婆竭罗龙王的女儿。龙女以顿悟成佛证明了两条佛理:一是众生平等男女都可以成佛;二是佛教修学除“渐悟”外,还有“顿悟”。

12-13世纪不动明王

尺   寸:高10cm

估   价:,-,

铜鎏金、嵌松石尼泊尔

此尊不动明王为菩萨装,顶束覆钵型髪髻,头戴花冠,耳际缯带飞扬,五官刻画深刻,表情寂静。上身袒露,饰璎珞、项圈,腰间束带,下身着贴体僧裙。右手持慧剑罗索,左手结期克印,右腿弓,左屈膝着地,跪于莲花宝座上,为不动明王独有的姿态,垂落的腰带及缠于双腿的禅思带从视觉上使得造像更为稳重。整尊造像胎体厚重,动势自然,体态婀娜,周身配饰华丽,尤其是带有宽肥莲瓣的单层覆莲座,为尼泊尔造像的常见特征,题材少见,极为难得。

不动明王,亦称为不动金刚,是阿閦佛的化身,为五大明王之主尊,常见的有护法、本尊及菩萨的形象。所谓不动明王,“不动”是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为智慧之光;“王”,是驾驭一切现象者。依密教三轮身的分别,不动明王为一切诸佛的教令轮身,故又称诸明王之王,是五大明王的主尊。佛经中说修持此尊法,可断除烦恼所生的一切障碍,施一切欲求所愿,顺利修成佛果。

13世纪橛金刚

尺   寸:高13.8cm

估   价:,-,

合金铜,眼部嵌红铜,局部嵌松石西藏

此像橛金刚护法呈愤怒相,髪髻如倒置佛钵,戴高髪冠,袒露上身,饰有项圈,手臂戴臂钏,髪冠、项饰及臂钏均镶嵌松石,样式简洁明快;主尊右臂握持金刚橛,左臂于体侧呈说法印;下身着短裙,腰间所系蛇形裙带自然捆绑于腰间,左腿伸直,右腿弯曲,呈弓步站立。下承双层束腰仰覆莲座,莲瓣扁平,尖端略翘。整像铜质细腻,风格古拙,且此题材在造像上并不多见,是西藏造像中受帕拉风格影响的高古精品。

橛金刚,藏文名普巴金刚,表示有如金刚般的坚硬,可以摧毁一切业障,因其手持金刚橛而得名,为金刚萨埵降伏鬼神时显现的忿怒形象,在西藏地区深受宁玛派和萨迦派僧众尊崇。金刚橛为藏传佛教最重要的法器之一,由于类似于金刚杵的形式,又称三棱金刚杵,亦被视为最凶猛的兵器,可以刺穿魔障的身体。吸其灵魂,所以在佛教中又将其神格化为一尊独立的神,即橛金刚,代表能破除一切我执的金刚智,降伏邪魔的具有大慈悲力的尊神。

17世纪马头金刚

估   价:,-,

铜鎏金尼泊尔

马头金刚赤足左展姿站立于莲花座之上,足下踩着邪魔外道。三头六臂,每面各具三目,呈忿怒相。头戴花冠,火焰状赤髪。六臂各持有法器。体态宽大饱满,袒胸露腹,胸前饰有璎珞,项挂蛇及人头幔,手、臂及踝处佩嵌有钏环,手脚刻划细腻生动,帔帛飘逸而自然,极为写实。

马头金刚的主要标志为主尊头部有马头形象,其有多种形象,均呈忿怒相,獠牙可怖表示具有众生无明业障,摧破诸恐怖而现形。在西藏,马头金刚是咒师们的主要本尊。每逢有旱灾、水患或任何大自然灾害,咒师或者牧民们便会聚集一起,修诵这位本尊的仪轨,来禳解灾难。修持马头金刚本尊,不单可以除障,而且临终可以往生于观音或弥陀的净土,为各个地区及宗派所重视。

清乾隆双身马头明王

尺   寸:高12cm

估   价:1,,-1,,

铜鎏金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备注:原封底

此像三面六臂,头戴骷髅冠,赤髪中有马头,据说是观音为啖食一切众生无明业障、摧破诸恐怖而化现之形。主臂二手,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结期克印,拥抱明妃多罗菩萨,其余四臂分持不同法器。以象皮为披风,腰围虎皮,足踏男女二魔,下承覆莲台座。这种背生双翼的马头明王主要为宁玛派所供奉。整尊铜质精炼,胎壁厚重,肢体的塑造极具张力,凸显出马头明王的赫赫神威,金色完美,品相一流,为汉藏风格宫廷造像的精品。

马头金刚是观音千千万万化身中之一种化相,藏语称“丹真”,其重要标识是小马头正仰天长啸,梵名何耶揭梨婆,密宗认为他是六观音之一,也有说是无量寿佛的忿怒身,是帮助修行者降魔除障的忿怒形相。他相貌凶恶,令人毛骨悚然,但他的忿怒形相,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现的,其背后是对众生之悲心,而并非忿怒或瞋恨心。三面六臂马头观音的三面表示空灵悟性,六臂表示智悲双运,三目圆睁表示降伏三界恶魔,獠牙外露表示震慑一切阻碍众生运行的魔障。马头明王的主要功德为:降伏罗刹、鬼神、天龙八部之一切魔障,消无明业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恶咒邪法等。修持此本尊法,可获无痛苦之大乐空性成就果位。诸本尊中唯有马头明王在髪际上有一或三个马头,此表征为啖食一切众生无明罪障,摧破诸恐而现之形。

密教中,佛和菩萨大都具有两种身,一是正法轮身,即佛与菩萨通过所修行愿,从中感得的真实报身;二是教令轮身,是佛和菩萨由大悲而示现的威猛畏怖之身,或称为奉大日如来教令,为降伏诸魔所显示的化身。双身造像以赤裸表示脱离世俗世界,常见的五十人头骨念珠,代表佛教全部的五十部大法,男身代表方法,女身代表智慧,二者合一即双修合和,代表佛教悲智和合、理智不二的至高佛理。因为出家人的理想为圆满具足,不假外求的解脱,即阳而具阴德,阴而具阳德,阴阳相合而道成,修证所得即快乐。此尊通体施金,三头六臂,戴五颅冠,赤髪上冲,中现马头。

清乾隆六臂玛哈嘎拉

尺   寸:高17.5cm

估   价:,-,

此像展左站立,头向右侧倾斜,身体曲线自然流畅,富于动感,头戴五骷髅冠,顶竖忿怒红髪,面相凶忿。上身饰璎珞,下身围兽皮,脖子上挂骷髅串,巨蟒盘于腰间。六手各执法器,由上至下,第一双手,右手执钺刀,左手捧充满鲜血的嘎巴拉碗;第二双手,右手执骷髅手串,左手执箭,同时两手撑开一张象皮,披于身后;第三双应为右手执手鼓,左手持钩索。脚踩象头天神,最下方为仰式莲座,莲瓣饱满,铸造技艺精湛,刻工细致到位,鎏金厚实,面部刻画尤为突出,其忿怒像使人视之不寒而栗,将主像之法力无边展现得淋漓尽致。主尊肢体饱满,容貌五官及璎珞细节等刻画细致入微,为清代中期宫廷造像之精品。

六臂玛哈嘎拉原是印度教的魔神,观音入其神识,故成佛教之护法,观音之化身,平常随侍观音,代表着佛法中最重要之智慧法。具有息、增、怀、诛四种事业法。据观音菩萨所发深宏誓愿,修持六臂玛哈嘎拉能降服和救度末法时期中逐渐恶化的众生,能庇护众生,脱离中阴身之苦,解除众生生活的艰苦及贫穷,圆满众生一切善愿。

清乾隆四臂玛哈嘎拉

估   价:,-,

铜鎏金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本尊四面四臂大黑天,头顶是象征愤怒熊熊火焰,四面均戴五骷髅冠,三目,呲牙咧嘴,眉、嘴、两腮及下颏蓄有卷毛,两耳戴圆环,下坠叶形耳饰。上身袒露,胸前挂长链,下身围虎皮裙;中间两手当胸,左手持骷髅碗,右手持钺刀,另两手置身体两侧,左手高举三叉戟,右手持宝剑。展左站立,身下压着两个异教徒。其下是为单层仰莲花座。整体造型威猛,工艺精湛,显示了宫廷造像的高贵品质。

大黑天一共有七十五种不同的种类,但常见的主要有二臂大黑天、四臂大黑天、六臂大黑天、婆罗门大黑天和白大黑天等几种。这几种大黑天形象各异,宗教功用各不相同,分别为不同的教派崇奉,其中四臂大黑天是大黑天众多种类和形象中重要的一种。四臂大黑天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主要护法神,更是胜乐金刚的专职护法神,凡是修持胜乐金刚密法的修行者都要供奉他。此造型较其他种类的大黑天更为稀有。

清乾隆金刚手

尺   寸:高38.8cm

估   价:1,,-1,,

铜鎏金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此像表现的是藏传佛教中金刚手菩萨的忿怒相,全身左展弓步站立,前腿曲,后腿伸展。头戴五骷髅冠,中央花瓣散开上呈摩尼宝珠倚靠在扇面般飞舞的红髪前。面部忿怒的表现最为集中和明显,三目圆鼓,龇牙咧嘴,鼻子扁阔,须眉倒立,卷曲如火燃一般。双耳齐垂,耳下坠大耳珰。躯体壮实,全身孔武有力,与身体的左倾姿势相得益彰,尽显菩萨象征的殊胜力量。上身饰项圈和长链,下身围一张刻满斑纹的虎皮裙,胸前佩戴护心镜,手腕、手臂和脚腕上均佩戴护具。右手高高举起,左手置胸前结期克印。身下台座为长圆形,正如经典所称的“莲花日轮”,造型独特雅致,单层覆莲瓣宽大扁平,紧贴座壁,周匝环绕。其装饰工艺与铸造手法带有典型乾隆时期宫廷造像特征,然金刚手菩萨身体舒展,四肢俊秀,在设计时应富有艺术表现力,在所见金刚手菩萨造像中难能可贵。

金刚手菩萨,又称“执金刚菩萨”、“秘密主”等,藏语称“恰那多吉”,蒙语称“恰格德勒”,是显教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佛教多种经典对其有记载。《佛说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也载称:金刚手菩萨具大神通力,可以号令诸天神将、夜叉以降服妖魔,甚至能以珍宝护持修行者。其护法神有象征财富的毗沙门天与象鼻天等大神,以及龙王、阿修罗等部众。另有记载:龙树菩萨入南天铁塔内,所传出的密教圣典,就是金刚手菩萨所集结的;而且龙树所得之一切密法亦是金刚手所授与。可见,金刚手菩萨在密宗的位阶极高。

金刚手菩萨在藏传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首先,他是藏传佛教尊奉的三大依怙主之一。三大依怙主又被称为密乘事部三怙主,简称三怙主,藏语称“日松贡布”。三怙主分别为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他们分别是智、悲、力的象征,其中智能总集是文殊菩萨,大悲总集是观音菩萨,殊胜力量总集是大势至菩萨。其次,金刚手菩萨作为“八大菩萨”(观音、弥勒、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文殊、地藏、除盖障)之一又在藏地受到普遍崇奉,藏传佛教习惯称之为“八佛子”。再次,藏地还流行金刚手菩萨心咒:嗡别炸巴聂吽。藏传佛教宣称,称诵金刚手菩萨心咒,能具足大威权,制服诸魔障,消灭一切地水火风空等所生之诸难,一切所求,无不如愿成就。

18世纪金刚萨埵

估   价:1,,-2,,

铜鎏金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主尊头戴五叶冠,顶结葫芦形髪髻,余髪披肩,蜷曲柔美。面庞圆润,高鼻大眼,五官端正。通身配饰华丽的璎珞。该造像主尊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双手结金刚迦罗印分别持金刚铃和金刚杵。明妃双腿盘绕主尊,双手上举分别持嘎巴拉碗和钺刀。主尊及明妃衣饰相同,做工细腻精湛。主尊及明妃面部表情祥和,眉眼含笑。莲花座制作工整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品品相完整,鎏金历经三百余年历史依然光芒不减当年,实为难得的珍品。

金刚持,也称“大持金刚”、“秘密主”。在藏传佛教中,金刚持被认为是释迦牟尼讲说密法时所呈现的形象,是释尊的秘密化身,故又称秘密主。此尊为金刚持双身像,拥抱明妃孙那利菩萨。双身金刚持又名“胜者金刚持”,是藏传佛教无上密乘的本尊。

18世纪财宝天王

尺   寸:高15.5cm

估   价:,-,

黄铜汉藏风格

此尊财宝天王如意坐姿坐于坐骑雄狮之背上。左手持吐宝鼠,象征财宝。右手原应握如意宝幢,已失。财宝天王头戴五叶宝冠,束髪肉髻,宽额丰颐,双目炯炯,面相威猛。身穿铠甲,呈武将装饰,腰勒金带,脚腋战靴,以狮为骑。飘拂的缯带、披帛及衣袖,增添了律动感。坐骑回首昂望,尾巴翘起,雄壮威猛,非常逼真。双层束腰式莲花座莲花瓣排列整齐,制作极为精细。背后服饰等各处细节均处理妥帖精细,为清代宫廷造像精品。

财宝天王乃五方佛之南方宝生佛所化现,周边围绕八路财神为部属,协助财宝天王普度众生,以满众生之愿。依经典所记,在释迦牟尼佛住持之时,天王在佛前立下誓愿,愿护持佛法,并给予众生财富之资量,令其成就世间法。故以其外相虽显财宝天王之貌,但实质上仍是佛陀之所化现。常行慈悲善行之一切众生,藉由财宝天王之大力加持,可事业顺利,鸿图大展,求财满愿,快速相应也可消灾解厄、求取财富、增进福祉。

清康熙无量寿佛

尺   寸:高11.3cm

估   价:,-,

铜鎏金,嵌松石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备注:原封底

此无量寿结金刚跏趺坐面相慈和,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束腰莲座。头戴五叶宝冠,装饰华美,脸微颌,表情宁静,双耳挂大耳珰,项戴缨络项链,手镯、臂钏、脚镯均精工细作,堪称完美。所有的花饰部分均嵌松石以及青金石等各色宝石,衣缘裙边均有细密刻花装饰,富丽堂皇。

康熙时期宫廷佛造像数量不多,且内容较单一,以无量寿佛为主,其功用有两个方面,其一,赏赐蒙古王公。康熙时期,清朝与准噶尔部蒙古接连发生冲突,战事频仍,康熙帝率军亲征,经常需要佛像作为赐物。所以清宫为生产一些体量较小的无量寿佛以便携带。其二,为皇家寺庙供奉之需。康熙帝曾受长寿佛灌顶,被视为无量寿佛化身之转轮圣王,宫廷以供奉无量寿佛为主,故康熙朝宫廷制作佛像多以无量寿佛造像为主,且做工精美,铜质厚重,加工精良,为这一时期宫廷佛教的代表。

6

清康熙财宝天王

尺   寸:高47.5cm

估   价:1,,-1,,

夹纻金漆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此尊财宝天王如意坐姿坐于坐骑雄狮之背上。左手持吐宝鼠,象征着财宝。右手握如意宝幢,神态威武,宝幢转动便产生珠宝,故称财宝天王。头戴五叶宝冠,束髪肉髻,宽额丰颐,双目炯炯,面相威猛,紧缩的眉头,眉毛及胡须均刻画细致入微。天王身穿铠甲,呈武将装饰,腰勒金带,腹前装饰虎头,腰后装饰腾龙,脚腋战靴,以狮为骑。飘拂的缯带、披帛及衣袖,极富动感。坐骑回首昂望,雄壮威猛,非常逼真。双层束腰式莲花座莲花瓣排列整齐,制作极为精细。背后服饰等各处细节均处理妥帖精细,可见工艺讲究。

天王以麻为胎,经多层髹漆而成,体表饰以漆金。夹纻亦作“夹纾”、“挟”、“干漆夹”,即古书中所称“内脱法”,为佛造像技法之一,其法用生漆涂刷,漆干后用生漆糊上第一层麻布,干燥后糊第二层,反复多次。待生漆麻布晾干坚硬后掏出泥胎,揭下生漆麻布硬片,按原位再次糊牢。底嵌上木板,再用生漆麻布封住即成。因此夹纻造像又有“脱空像”之称,属漆器工艺当中的难度较高之做法。此像历经数百年,仍品相完好,胎体完好,表面细节清晰准确,反映出清代康熙时期夹纻造像的高超工艺,亦是这一材质中难得一见的品类,十分珍稀。

财宝天王乃五方佛之南方宝生佛所化现,周边围绕八路财神为部属,协助财宝天王普度众生,以满众生之愿。依经典所记,在释迦牟尼佛住持之时,天王在佛前立下誓愿,愿护持佛法,并给予众生财富之资量,令其成就世间法。故以其外相虽显财宝天王之貌,但实质上仍是佛陀之所化现。常行慈悲善行之一切众生,藉由财宝天王之大力加持,可事业顺利,鸿图大展,求财满愿,快速相应也可消灾解厄、求取财富、增进福祉。

清乾隆不空成就佛

尺   寸:高16.3cm

估   价:,-,

铜鎏金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此尊造像面相安详端庄,上身斜披帛带,结全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束腰仰覆式莲花座,花瓣排列规整。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结禅定印。头饰螺髪,肉髻高耸,顶严饰有宝珠,整体造型规矩,做工精细,为乾隆宫廷的标准样式。

不空成就佛是五方佛中的北方佛,其佛名即指凡事都能成就之意。金刚界五智如来之第五,他能使一切众生悉解除惑业烦脑,成就大愿,从不落空,故称不空成就如来。《佛名释典传略》记载,不空成就佛代表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之“成所作智”,多化现宝绿色、金色,常现驾驭大鹏金翅鸟之像,可以降伏恶龙、毒蛇;也象征能以大智慧成就一切如来事业与众生之事业。佛门修行者遭烦恼所惑,只要仰赖不空成就佛的佛力加持,能够自利利他,而使一切众生远离烦恼。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秽迹金刚,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18世纪大威德金刚

尺   寸:高30cm

估   价:3,,-4,,

铜鎏金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此尊三面,正面为水牛头,面有三目,象征阎罗王,头戴骷髅冠,长角突出,项饰人头长链。中间一层一头,呈愤怒像,头戴骷髅冠,为吃人夜叉,名参怖;顶层一头,为其本尊文殊菩萨形象。三十四臂分置于左右两侧,手持不同法器,其持物各有寓意,但主旨在于表现本尊大勇猛、大无畏的功德,中央二手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并拥抱左手托颅碗、右手持铖刀的明妃金刚起尸母。有十六条腿,左右各八条腿,其中右八腿弯屈,左八腿伸展,展立于束腰莲座上,十六足各踏天王、女明王及飞禽走兽等。此像体量颇大,鎏金灿然,制作精美,其造型规范、结构合理和表现方式完全符合造像仪轨的规定,足下单层覆莲座背后阴刻线整齐利落,手臂于躯体两侧排列紧凑,极富有艺术张力,为清代宫廷造像佳作。

大威德金刚,梵语称“阎曼达嘎”,藏语译为“怖畏金刚”,汉语可称为大威德明王。“威”是表示降伏恶魔的威猛力量,“德”是代表智慧摧破烦恼业障,是藏传佛教无上瑜伽续部的重要本尊之一,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忿怒相化身,备受藏传佛教各派和信徒的信奉,尤其是被格鲁派尊为该派三大本尊之一加以供奉,其地位非同一般。在藏传佛教中,大威德金刚原为「作怖」、「能怖」之意,即以威猛凶暴的姿势慑伏一切魔障。历史上,汉文尚有大威德、威罗瓦、作怖金刚、能怖金刚等不同译法。

大威德金刚信仰,在清代乾隆朝达到最盛。《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将乾隆皇帝称为「文殊菩萨大皇帝」,肯定了乾隆于藏区的统治。乾隆三十三年,雨花阁西北角建梵宗楼,一层供奉文殊师利数尊,二层供奉大威德金刚,中心像高达1.72米,英武摄人,是乾隆皇权威严,镇叛乱复安定之象征。大威德金刚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德;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曾降服死神阎魔天,故其名亦有死亡的征服者之义。精通三十七道品,彻悟十六空性,降魔消尽,成就殊胜,得大涅盘道。

15世纪密集金刚

尺   寸:高14cm

估   价:,-1,,

铜鎏金,嵌松石西藏

备注:原封底

密集金刚双身相拥坐于莲花座日轮之上,皆为三面六臂,头戴五智宝冠,冠上有金刚杵,是其作为佛部阿閦佛象征,眉间的第三眼则为金刚部忿怒相的象征,表明密集金刚是由兼具佛部和金刚部诸神集会的复合神格组成。宝冠和周身镶嵌大小匀称、色泽光润的绿色松石。主尊六臂手持不同法器,中央主手分持金刚杵和金刚铃,交叉置于明妃背后,代表大圆镜智;右上臂擎宝剑,代表智慧,左上臂握莲花,代表妙观察智;右下臂持箭,左下臂执弓,射阿赖耶识中一切有漏种子。佛母手中或持宝剑,或持莲花,五官清秀,神情欣悦。这种难分难舍的相拥坐姿,正是无上密法中智慧与方便的最高结合,传达着乐空不二的无上妙境。其肢体排布呈曲面,和谐圆满,富有艺术性,周身镶嵌松石,富丽堂皇,金水澄澈,工艺精湛,为西藏15世纪造像巅峰时期的代表。

密集金刚,又称密聚金刚,意思是秘密的集合体,梵语称“库夫雅萨玛迦”,藏语称“桑克”,清代宫廷称之为“阳体秘密佛”,是藏传佛教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无上瑜伽部父续修习的重要本尊。其修法思想十分重要,是修学广大密续的关键,故被尊为“密续之王”。其修法理论集中在佛陀所说《本续》和《注释续》中,10世纪时大译师仁钦桑布和郭拉杂等人从印度求法归来后首先将它传入西藏。密集金刚在西藏的传承,五世达赖喇嘛曾有专门记载:“密集七支教法的大部分先是色顶巴宣努沃获得教诫,他传给遍知一切布顿大师,布顿大师传给喇嘛丹巴?索南坚赞、穹勒巴、却吉贝哇等三人,他们三人传给三界众生的导师法王宗喀巴大师,由此使释迦牟尼的密集教法的讲修如夏日的湖水一般增益兴盛。”

15-16世纪密集金刚

尺   寸:高17cm

估   价:,-,

铜鎏金,嵌松石西藏

此尊密集金刚主尊共有三面,束高髪髻,髻顶安置牟尼宝珠,佩戴五叶宝冠,冠饰造型写实,装饰华美。面庞方正,双眉微挑,眼如杏核,龇牙咧嘴,愤怒表情彰显出无上佛法的威严本质。躯体健硕,腰身紧实,佩戴有钏镯等饰物。六臂除中间两臂怀抱明妃,分持金刚铃杵交叉于胸前外,其余四臂向外伸展,左两臂分持摩牟尼宝和宝剑,右两臂持有法轮和乌仗那花。下身着贴身长裙,双腿结跏趺坐,裙褶透过腿间平铺于莲座之上,褶皱规整,仿若打开的折扇一般。怀中所抱明妃‘金刚母’,也为三面六臂的寂忿形象,除双腿盘于主尊腰间外,其余身姿、法器乃至细节动态均与主尊一致。下承束腰仰覆莲座,莲座造型秀美,莲瓣圆润饱满,通观整像用料考究,金色亮丽,装饰华美,工艺细致,是一尊极为珍贵的西藏明早期造像佳作。

15世纪上乐金刚

尺   寸:高17.8cm

估   价:1,,-2,,

铜鎏金西藏

此像呈右展立姿势,头戴五智冠,足下有莲花座,有四面十二臂,主臂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两手同时拥抱明妃金刚亥母,其余各手伸向两侧,手中持斧、钺刀、戟、骷髅杖、金刚索、金刚钩、活人头等法器。主尊所拥明妃金刚亥母,头戴骷髅冠,右手拿金刚杵,左手托着内盛鲜血的颅碗,双腿夹盘于主尊腰间。造像主尊象征普遍法界的慈悲,明妃则代表卓越非凡的智慧,两者触碰在一起表示“悲智合一”的圆满境界。本尊金铜造像形体优美、头部、躯干与肢体比例合度、鎏金明快,通体镶嵌宝石,为15世纪前后丹萨替寺造像之风格,随后逐渐衰微,但仍然启发了后世上乐金刚的造像表达方式,在西藏15世纪造像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品。

15世纪上乐金刚

尺   寸:高12cm

估   价:,-,

铜鎏金尼泊尔

此尊上乐金刚为典型尼泊尔风格,红铜为胎,鎏金厚重然多已剥落,这与尼泊尔人对待造像常以手抚摸的习惯有关,属于尼泊尔造像的正常现象。其为四面十二臂造型,头戴五颅冠,髻顶由摩尼宝庄严,四面分别代表息灾、增益、敬爱、降服四德;每面各具三目,表三世智,能看三界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每一面刻划出略微不同的半忿怒表情,即寂忿相,表示依照瑜伽行者不同的需求而示现不同的证悟方式。身着天衣,以虎皮为裙,挂骷髅謦,主臂二手以吽迦罗印,左持铃,右持杵,拥抱金刚亥母,表示方便、智慧交运。明妃右腿盘绕于主尊腰间,左手捧嘎巴拉碗,左手持钺刀。主尊其余诸手伸向两侧,各持象皮、嘎巴拉碗、斧、钺刀、三股戟、金刚索及人首等物。右腿直伸,足踏大自在天神;左腿微曲,脚踩大自在天妃的心上。表示降伏忿怒、贪欲、外道及众生的我执而得成就。下为莲花宝座,台座较高,为单层仰莲座,座基宽大,使得整像更显威严。造像尺寸虽小,在面部刻画上却一丝不苟,眉眼、鼻子、脸型等处仍有鲜明的受北印度雕塑风格影响的尼泊尔特征,躯体及四肢均饱满圆润,富有力量感,尺寸虽小却异常精湛。

13-14世纪密集金刚

尺   寸:高11.2cm

估   价:,-,

铜鎏金尼泊尔(马拉王朝)

此尊密集金刚为典型尼泊尔风格,红铜为胎,鎏金厚重然多已剥落,这与尼泊尔人对待造像常以手抚摸的习惯有关,属于尼泊尔造像的正常现象。造像的主尊与明妃相拥坐于莲座之上,其身体比例之协调匀称、铸造工艺之精湛精细、铜质之精良古朴、动态之错落顾盼有致,非常突出地体现了尼泊尔造像在13世纪的成熟优雅。主尊与明妃,面部皆饱满,三面六臂,四肢硕壮,肌肉饱满,衣纹简略,佩戴璎珞、宝石、手镯、臂钏和脚镯,手持钺刀,象征清除人的一切愚昧,召引真性智慧。这种典雅丰腴的躯体结构一直为尼泊尔造像最为精道的特征,且尼泊尔造像体量小巧者仍然毫不粗糙,通常更为精细,在极小的空间内准确传递出复杂的宗教含义,并以极富艺术性的样式刻画而成,是13世纪造像巅峰时期的代表。

15世纪大威德金刚

尺   寸:高10.5cm

估   价:,-,

铜鎏金西藏

备注:原封底

来源:

1.DorisWiener旧藏

2.纽约佳士得年3月20日Lot

此尊九头,代表九种镇压阎王的契经;正面中间为牛头,长两角,面有三目,意为千里眼;象征阎罗王,头顶饰以骷髅,长角突出,身披人头长链。中间一层三头,呈愤怒像,头戴骷髅冠,为吃人夜叉,名参怖;顶层三头,为其本尊文殊菩萨形象,象征慈善和平。三十四臂分置于左右两侧,手持不同法器,其持物各有寓意,但主旨在于表现本尊大勇猛、大无畏的功德,中央二手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十六条腿,压阎王十六面铁城,亦象征十六空相;踏足于各种飞禽走兽等围成的圆环之上,下由五个供养人托擎此环。五供养人卧于饰以一圈火焰纹饰的禅垫之上,垫下为双层仰覆莲座,莲瓣细密饱满,排列整齐。此像体量颇大,鎏金灿然,制作精美,具有独特的造型、合理的结构和准确的表达,完全符合造像仪轨的规定。此尊大威德金刚,在同题材佛造像中,样式独特,尺寸仅10.5公分,对于大威德这类宗教信息极为丰富的题材而言,小体量的铸造难度更大,而其精湛的工艺与饱满的鎏金,代表了西藏造像在15世纪的超高技艺,极为罕有。

世纪喜金刚

尺   寸:高9.5cm

估   价:,-,

红铜尼泊尔

此尊为五面十六臂双身形象,面各有三目,头皆戴骷髅冠;十六手中两手抱明妃,其余手伸向两边,手中皆持髅器,主臂双手拥抱明妃金刚无我佛母,右手握钺刀,左手捧骷髅碗,身上挂有用骷髅装饰的披挂,象征着梵文的50个字母。骷髅碗、手钏、牙齿、臂钏、帽冠底缘、璎珞等处工艺颇为复杂精湛。明妃衣饰与主尊装饰相同,皆不着衣,仅饰联珠式璎珞。造像尺寸虽小,在面部刻画上却一丝不苟,眉眼、鼻子、脸型等处仍有鲜明的受北印度雕塑风格影响的尼泊尔特征,躯体及四肢均饱满圆润,富有力量感,尺寸虽小却异常精湛。红铜为胎,鎏金厚重然多已剥落,这与尼泊尔人对待造像常以手抚摸的习惯有关,属于尼泊尔造像的正常现象。

明永乐喜金刚

尺   寸:高7cm

估   价:,-,

铜鎏金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备注:原封底

此尊为五面十六臂双身形象,面各有三目,头皆戴花冠,头顶饰金刚杵;十六手中两手抱明妃,其余手伸向两边,手中皆持髅器主臂双手拥抱明妃金刚无我佛母。骷髅碗、手钏、牙齿、臂钏、帽冠底缘、璎珞等处工艺颇为复杂精湛。明妃衣饰与主尊装饰相同,皆不着衣,仅饰联珠式璎珞。整尊作品于头冠、耳饰、臂钏等多处镶嵌有大量松石,为整体造像凭添华丽大气。此件作品尺寸小巧,仅为7公分左右,然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其设计、造型与细节皆刻画一丝不苟,精彩绝伦,铜质精纯,金水浓厚,为明代永乐宫廷造像中难得一见的小尺寸造像精品。

17世纪金刚手

尺   寸:高27.5cm

估   价:2,,-3,,

铜鎏金西藏

此像表现的是藏传佛教中金刚手菩萨的常见形象。其整体呈忿怒型,与菩萨慈悲觉他的宗教本怀显然不符,为藏传佛教特有,亦为藏传佛教特有的表现形式。全身弓步站立,前腿曲,后腿伸展。头戴五花冠,每一花瓣上均安有摩尼宝珠,象征五佛和五智。头顶的红髪高高竖立,似为突出头顶的装饰性,而实则表现的是其极忿的状态。面部忿怒的表现最为集中和明显,三目圆鼓,龇牙咧嘴,鼻子扁阔,须眉或倒立或卷曲,如火燃一般。双耳齐垂,耳下坠大耳珰。躯体壮实,四肢短粗,全身孔武有力,它与身体的姿势相得益彰,尽显菩萨象征的殊胜力量。上身饰项圈和长链,下身围一张刻满斑纹的虎皮裙,手腕、手臂和脚腕上均佩戴钏镯,身后又披一条大帔帛。右手持金刚杵高高举起,左手置胸前结期克印,以象征主义手法进一步强化主尊蕴涵的巨大力量。身下台座为长圆形,正如经典所称的“莲花日轮”,造型独特雅致。其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单层覆莲瓣细长饱满,紧贴座壁,周匝环绕。

整尊造像造型端庄大方,身姿手势表现张弛有度,动作富于力量感,带有鲜明的清代早期造像特点。同时,其躯体、四肢及其姿态尽管各有不同的表现,但皆固定在一个水平面上,前后一致,看上去整齐划一、规矩如法,为宫廷造像所特有。其三,所有的装饰皆以连珠线表现,连珠如珍珠般圆润,錾刻精致,小巧美观,美观自然,不仅体现了西藏艺术受尼泊尔艺术影响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展现了清代早期造像蓬勃张扬,意气风发的时代风貌。

金刚手菩萨,又称「执金刚菩萨」、「秘密主」等,藏语称「恰那多吉」,蒙语称「恰格德勒」,是显教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他在藏传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首先,他是藏传佛教尊奉的三大依怙主之一。三大依怙主又被称为密乘事部三怙主,简称三怙主,藏语称「日松贡布」。三怙主分别为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他们分别是智、悲、力的象征,其中智能总集是文殊菩萨,大悲总集是观音菩萨,殊胜力量总集是大势至菩萨。在西藏历史上,还出现了三怙主的化身,即西藏吐蕃王朝的三大法王:松赞干布,观音菩萨化身;赤松德赞,文殊菩萨化身;赤热巴巾,金刚手菩萨化身。其次,金刚手菩萨作为「八大菩萨」(观音、弥勒、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文殊、地藏、除盖障)之一又在藏地受到普遍崇奉,藏传佛教习惯称之为「八佛子」。再者,藏地还流行金刚手菩萨的心咒:嗡别炸巴聂吽。藏传佛教宣称,称诵金刚手菩萨心咒,能具足大威权,制服诸魔障,消灭一切地水火风空等所生之诸难,一切所求,无不如愿成就。

6

17世纪阎魔

尺   寸:高19.5cm

估   价:2,,-3,,

红铜、铜鎏金扎什伦布寺风格

此尊阎魔天主尊部分以红铜为材料,牛头人身,三目圆睁,獠牙外露,火焰形赤髪上冲,头戴骷髅冠,胸前佩戴十字交叉式璎珞。身材敦实,肌肉结实有力,右腿右屈,左腿左伸,两手高举,四肢充分伸展,有如舞蹈展姿,奔放张扬。面部鼻孔刻画清晰,三眼炯炯有神,眉毛和头髪如火焰。足下所踩水牛表情愉悦,昂首挺胸,匍匐在单层覆莲座上。其身后承桃型火焰背光,下承单层覆瓣莲座,背光与莲座皆鎏金,与主尊仅用红铜相区别。此类造像之风格与工艺为西藏扎什伦布寺风格之典型,其造像尤受清宫珍崇,在清宫所藏各类造像中,有四百余尊“札什璃玛”,其风格高度统一,与本尊在艺术特征上亦极为一致,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写实不拘泥,铜质厚重,用料考究,雕工精致细腻,表面打磨光洁,尤其是身后所饰镂空火焰背光,展现工匠强大的艺术功底,主尊肢体饱满有力,所承莲座形制相同。本件拍品造型复杂程度极高,加之主尊细节与火焰背光保存完整,殊为难得,是清代初期扎什伦布寺风格造像珍贵的实例。

17世纪白玛哈嘎拉

尺   寸:高21.3cm

估   价:2,,-3,,

红铜、铜鎏金、局部冷金扎什伦布寺风格

此尊白玛哈嘎拉护法为站姿,头戴花冠,顶竖象征忿怒的赤髪,髪髻前饰化佛。三目圆鼓,白牙龇露。袒胸露腹,裙裳饰有繁缛的璎珞。身饰联珠式璎珞,下身着裙,裙子上又饰网状联珠璎珞,另有手钏,臂钏和足钏装饰。肩臂覆搭帔帛,条帛垂至足部后向上呈祥云状翻卷,极富装饰性。有六手,第一双右手执摩尼宝珠,左手执骷髅碗;第二双右手执钺刀,左手执三叉戟;第三双右手执骷髅鼓,左手执金刚钩。双脚踩踏邪引天,身后饰火焰纹舟形背光,下承束腰莲花座。

白玛哈嘎拉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香巴噶举崇奉的一尊重要护法神,是最具有财宝属性的护法神,此尊为班禅祖寺——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风格。六臂白玛哈嘎拉正名为白如意珍宝依怙主,为四臂观音之慈悲化现,可摄受三界一切成就,钩召财富、福德、寿元,增土闻思修三慧,并追随严持密戒之行者,助彼行息、增、怀、诛诸事业。首宏于香巴噶举,被视作最高等级的智慧财神,后另传至萨迦派分支,为特别不共法门,相传此尊住于印度清凉尸陀林。因其在唐卡中通常表现为身白色,一面六臂三目,须眉毛发金黄,故称白玛哈嘎拉。白勇保护法即白玛哈嘎拉,是玛哈嘎拉的一种变相,为藏传佛教的智慧财宝护法之一。

17-18世纪文殊菩萨

尺   寸:高23.7cm

估   价:2,,-3,,

铜鎏金扎纳巴扎尔风格

此尊造像为清早期扎纳巴扎尔风格宫廷造像,铜质精炼,鎏金明亮饱满,时代风格极为明显。菩萨的髪髻染为蓝色,髻珠突显,束髪高耸,头戴五叶宝冠,大耳垂珰。脸型方圆,眉间白毫,眉目清丽,鼻高且鼻翼较窄小,嘴型小巧,容貌青春靓丽,文殊菩萨塑造的如同年轻的王子。身体略向右倾,头亦往左下方微垂,现极富动感的三弯体态,优雅、柔韧,显示出此造像风格中所带有的尼泊尔特色。肩宽腰束,袒上身,胸前连珠项饰下垂伞状花叶型璎珞,下身着长裙,衣着纹饰简单,仅在边缘錾刻卷草装饰。结跏趺坐的双腿间刻意露出裙角,宛如倒置开张的扇面,其放射性的线条具高度装饰性,此处为扎纳巴扎尔的风格特征,有别于其他清代宫廷程序化造像。此尊左手持莲花茎,莲花上托经书,右手上扬持剑,正是智慧非凡的文殊菩萨的特征。其下上下仰覆莲式半月形莲座,浅束腰,莲瓣尖部微翘,这种样式来自于帕拉风格,然而底座整体较高,佛像封底上的十字金刚杵图案,泥金的处理,为扎纳巴扎尔典型的底座。整尊造像兼容并蓄了帕拉王朝艺术风格的凛然气势,尼泊尔艺术追求人体自然的和谐,同时融合满、蒙草原民族的肌体,可谓既崇尚写实自然的身体,又重视神性的表现。

17-18世纪四臂敏捷文殊菩萨

尺   寸:高24cm

估   价:2,,-3,,

铜鎏金扎纳巴扎尔风格

此尊为五文殊之一,其头戴花冠,顶束高髪髻,宝缯于耳际束成扇结。面庞圆润,弯眉长目,相容静谧。上躯端正略向右倾,佩戴项饰下垂伞状花叶型璎珞,身着天衣绸裙,衣缘錾刻缠枝花卉,共具四臂,上二臂右手高擎宝剑,表示菩萨的智慧如利剑,能斩断一切烦恼与愚痴;左手捻一茎莲花,花蕊上奉置般若波罗蜜多梵匣,代表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卷。下二臂双手原持弓与箭,象征能除去无明愚痴。披帛顺肩而下,右带在体侧系结,左带绕臂而出,尾端双双轻搭座前。全跏趺坐。上下仰覆莲式半月形莲座,高台基,台座上下缘饰有连珠纹,浅束腰,莲瓣尖部微翘,这种样式来自于帕拉风格,然而底座整体较高,佛像封底上的十字金刚杵图案,泥金的处理,为扎纳巴扎尔典型的底座。整像造型生动优美,工艺细腻精湛,宝冠及璎珞钏环等部位刻画细致入微,愈显端庄大气,是清代蒙古造像中极为罕见的品类。

12世纪莲花手观音

尺   寸:高15cm

估   价:,-,

合金铜西藏

此尊莲花手观音为帕拉风格的西藏造像作品。菩萨的面容具有印度人特征,大眼、高鼻、厚唇,脸型圆润饱满,配饰耳珰。身体呈优美的三折姿,胸部饱满,腰部细敛,左手上举持一茎莲花开敷于左肩,右手向下施与愿印,象征慈悲,救苍生于苦难。左腿曲盘,右脚下踏一朵莲花,姿态怡然。菩萨配饰项链、钏镯,左肩垂挂圣带,腰带刻画得精美繁复。装饰华丽是帕拉王朝造像的贵族美学特色,深深影响了此后尼泊尔与西藏的造像风格。莲座饰宽平对称的仰覆莲瓣,下承须弥座,高大的底座使造像更显华丽而尊贵。

12世纪自在观音

尺   寸:高9.8cm

估   价:1,,-1,,

合金铜,白毫、眼部嵌银,嘴唇嵌红铜东北印度

此尊自在观音呈游戏坐姿,双手结说法印,身体两侧各有一茎莲花绕臂悠然而上,富有生命力。面容安详恬淡,宽额深目,具有南亚人的相貌特征。身体呈三折姿式,显得婀娜柔美。上身配饰项链、钏镯,下身着长裙,并装饰帕拉造像常见的梅花点。下承仰覆式莲座,精致的莲瓣、饱满的连珠均为帕拉造像的典型样式。观音以精炼的合金铜铸造,双眼及白毫嵌银,嘴唇嵌红铜,背面与正面同样细致地塑造,反映出帕拉造像高超的工艺水准,以及匠师铸造此像时的虔诚用心。该像高度不足10公分,和谐的身型比例与优美动感的姿态在盈寸之间表达的如此准确而富有艺术性,无疑为帕拉造像成熟时期的一件绝佳作品,极为珍稀。

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约-1年)传承十八世,历经五百年之久,对佛教的发展贡献颇巨,使印度佛教达到最后的顶峰。比哈尔和西孟加拉国佛教寺庙和大学发展成为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研究中心。至12世纪末,伊斯兰的军队征服了整个东北印度,帕拉王朝走向覆灭,佛教也在印度彻底灭亡。帕拉王朝的佛像艺术成为了印度佛造像艺术的最后一抹辉煌,这些幸存下来的精美造像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12-13世纪财续佛母

尺   寸:高10.3cm

估   价:2,,-3,,

红铜鎏金尼泊尔

佛母以16岁少女的靓丽面容示现,游戏坐于莲台之上;右足踏一株清净月莲、左腿盘曲、身体呈折姿,婀娜动人;六臂分别持如意珠、珠宝串、莲花、般若经书、麦穗以及宝瓶,象征着其布施、物质丰饶、精神圆满等种种属性。此件作品,很好的诠释了尼泊尔加德满都地区金属造像的瑰丽与动人。佛母面容清丽、神态安静平和,长而弯曲的眉线以及状如鹰喙的鼻子是纽瓦尔造像传统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之一;头冠、璎珞等细节部分显得极具装饰效果、在辅以宝石镶嵌后,使得作品整体具备富丽堂皇的视觉感受,此类工艺也一直是尼泊尔艺术最为凸显的特色;造像腰身婀娜、胸部坚挺,肢体则恰如妙龄女子般颀长柔软,六只手臂自身侧次第探出,在显得充满张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印衬出女性丰腴性感的躯体之美。若将此尊造像轻轻捧在手中,便可以感受到其沉稳庄重的气质,厚重的胎体是尼泊尔造像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而在此件作品中,我们也很难找到漏铸、沙眼等常见的技术缺陷,纽瓦尔艺术家出众的铜像铸造技艺此处展现的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此件作品沧桑的表面状态显然与西藏地区所见到的大多数古代铜鎏金佛像不同,这说明其一直在尼泊尔地区接受传统“洗沐仪式”的供养,这种仪式源于古老的印度教习俗,信徒们将红色的天然矿物粉末(蒂卡粉)与鲜花、牛乳等物混合,一遍遍的涂抹于神像表面,久而久之便使得造像鎏金退失,并在表面形成沉郁古朴的包浆,而这种状态也几乎成为判断纯正尼泊尔造像的一项指标。通过造像头冠、莲瓣形制、以及略显娇媚的五官等细节处可以断定,此件作品的铸造时间应不早于15世纪。事实上自15世纪后,因加德满都地区政治局势的多变,喜马拉雅地区的艺术中心由尼泊尔转向西藏,训练有素的尼泊尔匠人也更多的供职于西藏的寺庙及施主们。因此,在尼泊尔本地已很难再见到如此高品质的铜像作品。

13世纪释迦牟尼

尺   寸:高14.5cm

估   价:1,,-1,,

铜鎏金尼泊尔(迦舍摩罗王朝)

释迦牟尼佛身着袈裟,螺髪,肉髻,右手施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全跏趺坐于莲座上,表达佛坐于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成道的场景。此尊释迦牟尼佛面部特征带有印度风格的痕迹,双眉细长高挑,与鼻脊相连,眉间有白毫,双目垂视,嘴角微微扬起,面容温和慈悲,仿若向世人传播信心和智慧。身姿纤细而挺拔,胸挺背直。着袒右式袈裟,一角搭于左肩,袈裟边缘阴刻波纹,纹饰虽简洁,仍可见工艺精湛,运笔流畅,简洁中凸显典雅的工艺。像下为经典样式的仰覆莲座,莲瓣瘦长,尖部上卷,立体感极为突出。此尊为十三世纪尼泊尔地区造像的代表,究其细节应为迦舍摩罗王朝的作品,其面部更为宽平,四肢更为饱满圆润,体态更为强壮,带有鲜明的迦舍摩罗造像特征。

13世纪释迦牟尼

估   价:2,,-3,,

尺   寸:高23.2cm

铜鎏金西藏

备注:原封底

此尊释迦牟尼整体造型端庄,结构合理,躯体健硕;头顶自然隆起,面形圆润,眉眼口鼻分布,尤其是口鼻的分布相对集中,露出秀美与喜色,是一尊典型的受尼泊尔马拉风格影响的西藏佛教造像。释尊面庞浑圆,神态沉静柔和,眉间火焰形白毫,双目微合下视,耳垂长而穿孔,且两端微微上翘,静美的脸庞显出浅浅微笑。身材比例匀称,丰满圆润,躯体浑厚,肩宽胸挺,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一角覆搭于左肩,薄衣贴体无衣褶,仅在袈裟衣缘刻连珠纹装饰,中间錾刻莲纹,薄衣贴体的表现手法,依稀可见印度笈多时代萨尔那特式佛像的遗风,其长袍紧紧贴敷身体的造型则更接近尼泊尔风格。释尊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左手平伸结禅定印,右手下垂自然弯曲结触地印。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战胜魔军,大彻大悟、圆满成佛的重要时刻。手脚刻画细腻柔软,充分吸收了尼泊尔造像艺术特点。莲座上莲瓣排列紧密,短小饱满,尖部略向上翘,制作规整,其上以錾刻的细小连珠纹为饰,莲座下固封装藏保存完好,更为殊胜。双膝之间饰有扇形锥带,具有印度早期特有的佛像遗风。其造像铜质精炼,鎏金厚重,保存完好,从工艺等细节看仍应为西藏地区造像,且是这一时期难得一见的佳作。

13-14世纪宝冠释迦牟尼

尺   寸:高28.5cm

估   价:3,,-4,,

铜鎏金西藏(萨迦寺风格)

此种戴宝冠的释迦牟尼造型俗称宝冠佛,面相呈童子脸,表情憨厚,体态健硕,神秘又富有特殊的亲和力。佛冠偏窄,简洁大方,仅正中及双耳上方饰以花朵,耳后有冠带垂到肩膀。其面部施冷金,历经多年虽已斑驳,但更显苍桑味道,古拙大气,熠熠生辉。金刚跏趺坐姿,左手腹前平伸结禅定印,右手下垂结触地印。头戴五叶宝冠,方面宽额,大耳垂肩,耳边装饰束髪冠带垂肩。五官刻画准确,童子脸,带着少年的风采。弯眉长目,沈静的双目半开俯视,面相祥和庄严。身着袒右袈裟,薄衣贴体,边缘饰绦带。释尊身材壮硕,胸臂浑圆结实,挺拔伟岸。莲花座造型大气,莲瓣分两层,底层宽大肥硕,上层隽秀挺拔,乃13-14世纪西藏萨迦寺地区的典型特征。

13世纪不动佛

尺   寸:高16cm

估   价:,-,

合金铜,眼部嵌红铜、银;衣纹嵌红铜藏西

备注:原封底

不动佛头饰螺髪,肉髻高耸,宝珠顶严。面相方圆,眉如弯月,双目嵌银,眉间饰白毫,直鼻小口,面带微笑,表情慈祥亲切。肩宽圆润,四肢饱满,左手置于脐前施禅定印,右手结触地降魔印,造像手脚及胸腹肌刻画写实,极具肌肤质感,右手对于手指关节的刻画均细致入微,反映了当时藏西地区造像匠师高超的技艺。如来着袒右肩式袈裟,边缘饰折线纹和连珠线。衣角搭于左肩。此尊造像莲花座前置金刚杵,这是不动如来的标识,全跏趺坐于双层束腰仰覆莲座之上,莲瓣饱满秀长,绕座一周,上下缘饰连珠纹一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五方佛中的东方佛,即东方世尊阿閦如来。阿閦佛,意译为“不动佛”、“无动佛”、“无怒佛”、“无嗔恚佛”等。閦意为“动”、“嗔怒”,阿意为“无”。无嗔怒是佛门修行的基础,是佛门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因嗔怒会生烦恼,而烦恼是“苦”根源,是成佛的一大障碍。

14世纪无量寿佛

尺   寸:高27cm

估   价:1,,-1,,

合金铜,嵌松石西藏

备注:原封底

此尊头束高髪髻,戴五叶宝冠,正中冠饰嵌花朵,中央再嵌宝石,造型精美,装饰华丽。耳旁缯带呈U字型于而后飞扬。面庞方正,眉眼开阔,双目下视,鼻梁高挺,嘴含微笑,展露出慈悲本尊济世度人的佛性光辉。宽肩细腰,佩戴有各种华丽的钏镯佩饰。双手于腹前结禅定法印,掌中应捧贲巴宝瓶,宝瓶已失。下身穿贴体长裙,双腿结跏趺坐姿,裙褶从两腿间散开,裙裾处錾刻精美花叶卷草纹石,极富装饰美感。下承莲花宝座,莲瓣精致饱满,联珠细密晶莹,展现出雅致的艺术魅力。整像造型生动,做工精细,有着14世纪西藏造像的典型时代特点。

13世纪文殊菩萨

尺   寸:高28.2cm

估   价:,-,

红铜西藏

此件颇具古风,面部透露出尼泊尔风味。眉目高挑,鼻翼细窄收紧,嘴巴紧闭,面露微笑,容貌俊美。头饰五叶宝冠,五叶由枝蔓相连,枝蔓线条流畅,如网状立于顶严之前,其髪髻高耸,缯带飘于耳旁两侧,饰圆形耳珰,圆饼状耳珰简洁,髪辫刻画细密,披于双肩。上身袒露,庄严俱足,项链随身形弯折,颇具动感。下身着裙,轻薄飘逸,膝盖两侧及小腿处可见翻飞的裙褶。腰部纤细,双腿修长,腰间系璎珞装饰,连珠璎珞自腰间垂落,富有装饰意味。左手拈一枝莲花,半开敷于左肩旁,右手下垂施与愿印,掌纹刻画明晰,左右掌心皆錾刻眼型纹饰,表明此尊应为莲花手观音。整躯造型、装饰样式都具有浓厚的帕拉艺术风格,但造像的铸造工艺和细部的艺术特点具有西藏造像艺术特征,应是十三世纪西藏中部风格造像。

13世纪噶当塔

尺   寸:高25.2cm

估   价:80,-,

合金铜西藏

噶当塔是佛塔的一种,其以铃铛状覆钵为特色,相传此种塔为11世纪印度高僧阿底峡入藏传法时所传入,因流行于阿底峡弟子仲敦巴所创立的噶当派寺院,故俗称“噶当塔”。噶当塔的各部分分别代表地、水、火、空、风五大要素。塔剎为莲花宝顶,下承莲纹华盖。十三层法轮为成佛的十三金刚地,紧密高耸,依次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当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无喻地、智地、金刚地,结构精当,层次分明。法轮之下为山字型须弥剎座。覆钵式塔身,饰两条金刚圈。圆形塔座,腰部雕有仰莲和覆莲,代表如实无误察知法相之慧和机察之处一心安住的念住。底边周圈饰连珠。古拙质朴,线条流畅富有力度。

13世纪噶当塔

尺   寸:高55cm

估   价:,-,

合金铜西藏

此尊噶当塔体量硕大,通常噶当塔高度在20公分之下,30公分以上者甚为少见,此件噶当塔高度达55公分,属于可移动噶当塔中最大的一种,应为早期噶当塔中极为珍罕的佳作。噶当塔是藏传佛教传统供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样式大同小异,根据年代不同其体现的铜色抑或是使用的镶嵌工艺亦有微小区别。在历史上,噶当塔是佛陀的象征,原为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又称为浮屠。噶当塔是佛塔的一种,呈铃铛状覆钵状,相传为11世纪印度高僧阿底峡入藏传法时所传入,因流行于噶当派寺院,故称“噶当塔”。噶当塔由覆钵、相轮、华盖和宝珠等部分构成,此噶当塔造型为藏传佛教法器中常见的形制。宝珠呈待开莲花状,华盖以垂穗形式表现,整齐划一。十三层相轮又称十三天,其下为须弥座。塔身部分为覆铃状,塔身中间有两条环线做装饰,刻有细密连珠纹。最下为双层仰覆莲莲座,莲瓣肥厚卷翘,表现有生命力。

15世纪上师

估   价:,-,

红铜西藏

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繁荣,上师信仰愈发兴盛,以上师为对象的造像崇拜亦成为藏传佛教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同丰富着藏传佛教艺术的内涵。

上师头戴班智达帽,象征通达智慧。面庞圆润,五官密集。双目平视,充满智慧,嘴唇较厚,微笑慈悲,教化信众。着交领式僧衣,僧衣较为厚重,外身所披法衣边缘以细密连珠纹做装饰,中间以阴刻线表现缠枝纹。左手结触地印,右手于胸前结说法印,体态端庄威严。全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莲瓣宽厚,形长,边缘规整,为15世纪常见风格。莲座正面下缘有藏文题记。封底完整,应为原配,有十字金刚杵纹饰,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内圆阴刻有十字交杵,线条流畅,外圆阴刻几何花纹。通体红铜鎏金,工艺娴熟。

15-16世纪上师

尺   寸:高24cm

估   价:1,,-1,,

木胎彩绘描金西藏

上师结跏趺坐于单层仰莲花台之上,莲台下承须弥座,头戴黑色折沿僧帽,面容清秀,神情自若。内着交领僧衣,外披袈裟唐卡,僧衣及袈裟的田相纹皆刻画富有立体感。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于胸前结说法印。整尊造像以木胎雕刻并漆金彩绘完成,此种工艺的运用使得上师本身具有一种柔和温暖的气质,尤其造像露肉的地方都使用了金漆,所以在上师的面部、手部皆金光漫溢,尤其面部及手部皆刻画的极为写实,将上师神圣的宗教内涵准确的传递了出来。朱漆与金漆的搭配和谐而沉稳,尤其突出了人物形象及衣褶线条的表现,莲花台座及须弥座都细节丰富,带有高古印度造像中的原作,尤其须弥座中所刻画的对狮与力士,均将此尊造像的风格来源指向更为早期的印度造像,尤显庄重华美,是西藏15-16世纪十分珍贵的宗教文物。

18世纪阿弥陀佛

尺   寸:高15.8cm

估   价:,-,

铜鎏金扎纳巴扎尔风格

备注:原封底

此尊阿弥陀佛造像为典型的清代18世纪扎那巴扎尔风格造像。阿弥陀佛全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托钵。头饰螺髪,肉髻高耸,宝珠顶严;面相清秀,宽额丰颐,白毫毕现,眼睑微垂;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衣缘处錾刻有精美的几何纹样及花草纹样来装饰;背部挺拔,表现出艺术家深谙人体雕塑的超群技能。束腰仰覆束腰式莲花座,造型高大,气势恢宏,仰覆莲花瓣上下对称分布,紧贴台面,台座下缘錾刻与主尊衣缘同样的锦地纹饰,此种装饰方式亦将此像的年代限定在18世纪,为扎那巴扎尔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

明中期释迦牟尼

尺   寸:高39cm

估   价:,-,

铜鎏金中原

此尊释迦牟尼佛立像为一尊典型的明代中原铜佛造像,胎体厚重,尺寸较大,气势撼人。释迦牟尼跣足站立,身姿挺拔端庄,其头部比例略大,为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特征。释迦牟尼头饰螺髪,排列密集,髪正中有硕大的髻珠,是宋元以来中原汉传佛教造像常见的装饰形式。其面相方圆端庄,弯眉细目,直鼻小口,五官端正秀丽,目光下敛,似俯视众生,神态慈祥柔和,具有典型的明代中期造像面相特征。身着袒右肩式袈裟与僧裙,袈裟一角搭于右肩,衣褶流畅自如,充分表现出衣物厚重的质感,反映出汉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划的传统。袈裟衣缘錾刻精美的缠枝莲花,纹样清晰细腻,富有装饰意味。释迦牟尼右手自然下垂于体侧呈说法印,手指动态柔美自然,显示出当时匠人运用高超的写实技法,左手于腹前托钵。下承圆形束腰仰覆式莲台,莲花瓣饱满规整,挺拔有力,时代特征明显。

明宣德释迦牟尼

尺   寸:高34.5cm

估   价:2,,-3,,

铜鎏金汉藏风格(北京宫廷)

释迦牟尼全跏趺坐于双层莲花座上,右手施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于右踵上,为释迦降魔成道像。手指轻触台座,力道均衡;肉髻高耸,宝珠顶严;额际宽广,下颌低收;弯眉圆目,眼露微笑,双眼俯视,表情内省;颈部短粗,胸肌挺括,身着贴体,僧衣衣纹流畅,褶皱突起,将衣服垂手之感表现出,为造像增添更多威严大气。双层莲花台,莲瓣饱满,花瓣尖凸起,增加立体感,尾部饰卷草纹,纹饰考究,细节精彩。

17-18世纪释迦牟尼

尺   寸:高31.5cm

估   价:,-,

铜鎏金汉藏风格

此尊立佛肉髻高挺,螺髪颗粒饱满,排列分明有序,面相方圆,额广宏宽,双眼向下俯瞰众生,双眉高朗犹如弯弯的半月,眉间白毫夺目,脸庞两侧大耳垂肩,面相端严祥和,世尊之慈悲善良和端庄静穆感,在其容颜间展现无遗。释尊身着袒右式袈裟,薄衣贴体,袈裟錾刻缠枝花卉纹,身形曲线流畅,呈立姿,庄严而端直。细看此说法像的右手,大拇指及中指两者之间紧扣执衣角,其余手指生动自然,比例精准。右手则仰掌,向下施与愿印,满足众生一切诸乐皆令圆满。佛像跣双足立于覆莲式莲花座上,更显端庄。

清乾隆关平

尺   寸:高14.5cm

估   价:,-,

铜鎏金中原(北京宫廷)

关平(年—年)东汉末年名将关羽之子,关羽率军攻打樊城时,孙权吕蒙趁机背盟偷袭荆州,关羽后院起火只得从前线战场撤退。因为关羽的大本营江陵被东吴军攻占,关羽军中所有将士的全家老小都被东吴军控制,引发关羽军将士大溃散。关平与其父在撤退到麦城时中了东吴军埋伏一同被擒,最后一起被斩于临沮县。关平的形象在后世由于民间对关羽的崇拜而渐渐丰满起来,很多地方的关帝庙在供奉关羽的同时也供奉关平、周仓两员大将。

明中期地藏菩萨

尺   寸:高23cm

估   价:,-,

铜鎏金中原

此尊菩萨全跏趺而坐,左手结禅定印托摩尼宝,右手上扬掌心向外施无畏印。这是汉地地藏菩萨的典型样式。头戴五叶花冠,所有叶片上均镂空装饰阿弥陀佛,华丽的宝管有辽代造像的遗风。主尊双目俯视,神态慈祥柔和,生动的表现出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深悲弘愿。赤裸上身,外披天衣,胸部配连珠式散装璎珞,为元代造像常用的装饰手法,进入明代后常表现的相对简约。下身着高束腰长裙,这是明代汉地造像常见装束。衣纹处理采用了汉地传统雕刻技法,自然流畅,生动写实,衣缘上錾刻花纹,花纹精美细致。加之木质双层束腰仰覆莲台底座,更显气势撼人。

地藏菩萨因“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而得名,他与文殊、普贤、观音并称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四大菩萨,于名号上皆加一赞词,如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可见地藏菩萨的愿力是最为深广。他处于释迦涅盘之后、弥勒未生之前,发誓要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归成正果,因此也被称为“大愿菩萨”。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供奉地藏,可得土地丰饶。

明中期观音菩萨

尺   寸:高42.8cm

估   价:,-1,,

铜鎏金中原

此尊头戴峨冠,所有叶片上均镂空装饰阿弥陀佛,华丽的宝管有辽代造像的遗风。发髻高挽,缯带顺耳侧垂搭双肩,缯带錾刻精美花叶卷草纹。主尊面颊丰腴,双目垂俯,相容慈悲庄严,为明中期汉式造像典型;袒露上身,下身着裙,外披天衣,颈部佩饰伞状璎珞钏环,为元代造像装饰遗风。双手于胸前执莲枝,跏趺端坐于仰莲上之上;莲台两侧各有一茎莲花,分别奉置善财童子、龙女像,下承六角式莲池形台座,下塑海水江崖纹。整像体量高大,鎏金明亮,造型端庄优美,可谓明代汉传佛教造像中的佳制。

清早期自在观音

估   价:,-1,,

铜,嵌银丝中原

此像头绾螺髻,髪髻刻画精细。面形长圆,饱满丰润,双目低垂,眉间饰白毫,直鼻,小口。右手置于右膝上,左手持经书搭于右手之上。身穿宽袖垂领衣,衣领和衣袖镶嵌银丝,绘出云纹图案。衣褶随体形勾勒得简洁流畅,流转自然。背面为嵌银题款。观音菩萨面相秀美、慈祥,姿态优雅端庄,犹如明代仕女形象,自在坐于山石之上,其身体左侧放置一净瓶,净瓶器形采唐式,整体搭配起来气质高古,雅致祥和。

明晚期魁星点斗

尺   寸:高54cm

估   价:,-,

铜漆金彩绘中原

魁星头部似鬼怪,面目可惧,怒髪冲天,身穿绸裙,飘带缠绕其间。左腿向后翘起脚踢四方斗,形如魁字的大弯钩;右手高举执笔,意谓用笔点定考试人的姓名;右脚踩踏一鳌鱼,鳌鱼似欲从水中腾空跃起,惟妙惟肖,形态生动活泼;下承四方须弥座,样式仿明式家具而成,典雅大方。整像为明代中原地区民魁星标准样式,其以铜为材,用料奢华,造型准确生动,为明晚期难得一见的大尺寸魁星点斗造像精品。

(文章源自:典藏君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tp/8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