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癌症的三大原则。
(1)调节脾胃是前提:健脾养胃,以气为本,以气为载体;滋补胃,以气为本,以气为载体;
(2)支持正气是根本:养正积自除,治癌要牵正、养血、养血、养阴、温阳;
(3)软坚散结是关键:最常用的有牵正软坚、祛毒软坚、攻毒软坚、调气软坚、化痰软坚、化瘀软坚等。这三个原则应贯穿癌症治疗的全过程。
1、调补脾胃是前提在癌症的系统治疗中,调节脾胃和保护胃气是各种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在癌症预防治疗中,首先需要调节脾胃,保护胃气调补脾胃有两种知识,一种是“调”,另一种是“补”。
(1)健脾养胃:常采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橘皮生姜汤(橘皮、橘子、姜片)、砂仁、广木香。主要用于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脾胃气滞症状。(2)滋补肠胃:常用清代汪昂的六君子汤(党参、白术、黄芩、山药、茯苓、甘草)加灵芝、黄精。主要用于饮食减少、腹胀、大便松弛或松弛、精神疲劳、四肢疲劳、面色少、脉搏虚弱等脾胃虚寒症状。这是张永红教授等治疗脾胃虚弱症状的经验方,临床使用往往有效。
2、支持正气是根本
癌症应在身体正气不足的基础上发展。支持正气无非是养血、养血、补阴、温阳。
(1)补气:宋代黄芩六一汤(黄芩、甘草、红枣)常用于加白术、党参、绞股蓝。主要用于气虚症状,如面色萎黄少华、气短懒言、语音低、头晕、神疲乏力、舌苔淡白、脉细弱等。常用的药物有黄芩、绞股蓝、西洋参、太子参、党参、白术、山药、甘草等。张永红教授特别喜欢用黄芩、绞股蓝、西洋参,觉得只要有气虚,就可以搭配使用。黄芩可用10~g;绞股蓝可用10~30g;西洋参一般用3~5g,每天早上起床。腹胀者可搭配陈皮、香椿皮等;血虚者可搭配阿胶、川芎等;阴虚者可搭配麦冬、石斛等;痰湿者可搭配薏苡仁、苍术等;寒湿者可搭配蒲公英、大青叶等。(2)补血:常使用金代刘完素的地黄当归汤(熟地黄、川芎)和金代李东垣的当归补血汤(黄芩、川芎)加阿胶、白芍、何首乌。主要用于血虚症状,如面色淡白无华、唇甲色淡、头晕、心悸、皮肤粗糙、舌淡红苔少、脉细等。常用的药物有黄芩、川芎、熟地黄、阿胶、白芍、何首乌、桑椹、鸡血藤等。张永红教授等特别喜欢用阿胶。阿胶补血效果好,还能改善患者体质。一般用法是阿胶株10~煎服20克,或阿胶3~5g,加水蒸化后服用。血粘度增加的,用四物汤加鸡血藤、红花等治疗;胃纳较差的,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3)补阴:常用汉代张仲景的百合地黄汤(百合、生地黄)和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肉、枸杞、茯苓、烤甘草)加龟板、龟甲、黄精、石斛。主要用于阴虚证候,如面红、烦躁、手足心热、口干、失眠、盗汗、腰酸腿软、舌红少津、脉细数乏力等。百合、生地黄、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龟甲、龟甲、黄精、石斛、天冬、沙参、麦冬、天花粉等常用药物。百合、口干常用石斛、舌红、食滞常用黄精、腰酸腿软、潮热常用龟板、龟甲。使用补阴时,要特别注意护胃之气,经常将滋阴与调脾胃融为一体。
(4)补阳:明朝王三才龟鹿二仙胶(鹿角、龟板、山参、枸杞)常用冬虫夏草、补骨脂、紫河车、肉苁蓉。主要用于面色苍白、精神疲劳、畏寒、手足不温、气息微弱、舌胖淡白、苔白润、脉沉迟或微小等阳虚证候。常用药物鹿角胶、冬虫夏草(可以用冬虫夏草真菌代替)、补骨脂、紫河车、肉苁蓉、巴戟天、仙灵脾、傈僳子、沙园子、杜仲等。张永红教授等癌症补阳药的应用,喜欢使用温和的产品,少使用温和干燥的产品,认为癌症正气缺乏更多,温和的产品更适合长期使用,并尽可能配合血气阴药,因为阳缺乏必须是气缺乏,气缺乏和血缺乏,阳应该是阴阳。
3、软坚散结是关键
癌症的明显病理特征是毒、痰、瘀的胶结共生,其中硬硬块是症状的关键特征。因此,在中医系统治疗中,软坚散结是癌症治疗的关键环节,最常用的有牵正软坚、祛毒软坚、攻毒软坚、调气软坚、化痰软坚、化瘀软坚等。临床上灵活运用这些治疗方案,其根本目的是达到切坚消结的效果。
在牵正、祛毒、攻毒、调气、化痰、化瘀等中药中,有许多中药具有软结散结的功效。如夏枯草、山慈菇、漏芦、桃仁、凌霄花、干漆、三棱、峨术、天南星、昆布、藻类、刺藜、阿魏、苏子、魔芋、天葵子等临床常见病,可根据症状辩证用药。
中医认为,临床上根据症状辩证酌情服药,使用得当,往往取得特殊效果。要注意保护正气,使其攻击而不损害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