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深山浅化
01.隆兴古刹,珍藏六绝19年春,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然而,有一座古刹,却在风雨无常的时代,静静隐藏在河北正定古城之中,静谧伫立。
隆兴古刹,历史悠久,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六年(年),北宋开宝四年(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扩建,并重铸大悲菩萨金身,随后备受重视,日臻隆盛,如一道光芒,照亮千年。然而,清末民国年间,随着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古刹光芒,亦随之潜藏。
为了让古刹重辉,梁思成不顾风雨,前往古刹,测量绘画。他在这千年古刹里,轻轻拨开那堆积了几十年,厚达两三寸的尘土下,千年辉煌,瞬间呈现,那里藏着宋画里才能看到的建筑绝迹。
泥土下的殿堂,光辉重现,每一座殿堂,重叠雄伟、构架精巧,梁柱间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仿佛在演奏一曲千年绝响,还有晨钟暮鼓,钟磬齐鸣,“南无”声声。
古刹历经八朝,藏着隋唐以来无数雕塑绘画珍品,被梁思成称为“京外名刹之首”。其建筑恢弘,艺术瑰丽,藏大智于亭台阁角之间,伴日辉于林木之冠,翘晓月于飞檐之巅,其中有六处可谓艺术绝唱,堪称“六绝”。
一绝,是宋代建筑摩尼殿,为海内孤品,雄伟壮观,矫健优美,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画意潇洒,古劲庄严,给人不可言喻的震撼,宛若走入宋画中,又似观见莲池微妙庄严。
二绝,是摩尼殿内五彩悬塑倒坐观音像,观音身姿微俯,双手抱膝,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优雅端庄,悠闲自在,无论在哪个角度瞻仰,皆能感受到慈悲的目光,鲁迅只见一张照片,便赞为“东方美神”,何况无数瞻仰礼拜者,怎能不蒙慈光普照?
其余四处为:世界上铜铸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观音像——千手观音像;中国最古老、最大的转轮藏——宋代转轮藏;中国最精美的毗卢佛——毗卢佛铜造像;现存最完美隶楷过渡、楷书之祖的碑刻——隋龙藏寺碑。
除此之外,梁思成在寺中角落处,楼梯之下,看见三尊被弃置的佛像,皆是极精之作品,只是佛首不存,唯有叹息。可见留下的这些艺臻极品,也只是浪花一片,在千年的风雨中,不知有多少精美的瑰宝,湮没消失。
现存隆兴寺隋唐至今的古迹中,唯独缺少了唐代的作品,那可是一个古德辈出的时代,那也是一个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若能找到那个时代的印记,将有着怎样的庄严神韵呢?可惜,梁思成再也看不到了。
02.千年瑰宝,藏于海外年12月,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塞克勒美术馆,举行展览,展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佛像艺术珍品,在众多瑰宝中,有三尊并列端坐的塑像,尤为古朴典雅,曾经镀上的闪耀金箔,历经岁月洗礼,虽然装饰剥落,却无法掩盖其夺目光华。
原来,这三尊彩绘漆金夹纻佛像,正是来自河北正定隆兴寺,而且还是隋唐时代的精品。这也是首次汇集美国仅存三尊中国隋唐彩绘漆金夹纻佛像,同时展出。
是何因缘,让这三尊精美的塑像远渡重洋,流落异乡呢?民国初年,北京古董文物市场,交易活跃,无数瑰宝云集于此,各国人士一时齐聚,各显其能,纷纷将各种精美的文物珍宝,运往海外。
年的一天,北京东城山中商会的四合院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迅速将身后木箱打开,毫不费力地搬出四尊很轻的佛像,虽然沥粉贴金处多已褪色,却引起商会老板的注意。他凝视了佛像许久,想起那尊尊贵干漆夹纻鉴真大师塑像,一眼便知这四尊古旧的塑像,绝非寻常之物,立刻以高价全部买下。
随后,他留下其中一尊,另外三尊则运往纽约分店公开出售,很快被大都会艺术馆高价买下一尊,另两尊则被弗利尔塞克勒艺术馆和沃尔特斯艺术馆分别买下。美国收藏的三尊,如今同时展出,而流入日本的那一尊,依然不知藏在何处,唯有一张二十年代的照片,可睹塑像之庄严。
0.造像神韵,千年犹存此三尊干漆夹纻佛像,庄严宏伟,安详静美,皆是隋唐经典之作,塑像虽不完整,依然是造像之绝唱。三尊佛像,各具风华,尤其收藏于大都会艺术馆的那尊弥陀像,更是精美绝伦,奇伟独特。
此尊弥陀像约制作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前后,高96.5公分,宽68.6公分。弥陀为跏趺而坐之相,衣褶飘逸,流畅生动,虽然剥落褪色,光华依旧,古朴高雅。
走近瞻仰,弥陀塑像双目微闭,淡然微笑,安详端庄,给人静谧平和之韵;神韵生动,亲切自然,正是“望之俨然,即之则温”之感,仿佛慈尊就在身边,与我们相伴,而不是在遥远的莲池。
遗憾之处,塑像的手足早已不存,原本姿态形貌,只能忆念想象。塑像衣纹飘逸,给人动态之感,动静一如,端坐接引之相一体,可谓缺憾中的完美。
一千四百多年已过,这尊塑像,承载着慈尊的妙音,历经几度沧桑,度过多少风雨,如今又飘洋过海,周折辗转,神韵依旧,甚至更添岁月之神韵,更显庄严慈悲。
这尊弥陀塑像寂静沉思、含蓄微笑的神韵,宛若慈尊化现为真人,跨过十万亿国土,穿越数千年时空,来到我们身边,走近现代繁华都市,广度十方有缘。
04.世间无常,名号不变千年时光,多少辉煌事,早已淹没在历史河流中,多少辉煌都在时光流水中褪色,然而,这尊造像是如何能在千年时光中,依旧保持神韵,流传千年呢?
原来,这尊造像使用的是一种独特的造像方法——干漆夹纻造像。此造像之法,源自东晋的“雕圣”——戴逵,他才华横溢,精通书画雕刻,将粗狂浑厚、古朴雄健的健陀罗造像风格,融合魏晋传统,开启“骨秀清像”之风。
他曾用一整棵檀木为灵宝寺雕刻一尊无量寿佛像,历经三年,多次修改,方成一尊一丈六尺之无量寿佛造像。然而,木雕造像在自然侵蚀中很容易开裂、变形,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保持造像,千年流传,神韵长留?
一次雷雨交加的时刻,他看到木匠用生漆包裹梁柱,以此保护梁柱,他就想到用这样的方法保护造像,几经改创,终于开启了“干漆夹纻造像”之法。
这种独特的造像艺术,最初以木柱为蕊,泥塑作模,贴蘸漆麻布为胎,然后反复涂上生漆,巧工精雕,敷彩添色,最后割开背面取出木蕊泥坯,只余薄麻漆层,脱胎成像。
夹纻造像十分灵活,刻划入微,造像生动逼真,棱角分明,曲弧圆润,色彩鲜艳,光润亮泽,不易开裂变形,历经千载,神韵如初,仿佛慈尊示现,相伴身旁。
然而,这种制作艰巨,大费周章,造像本来不多,后经历风雨无常,时隔千载,隋唐造像传世之作,不过十尊。如此可见这尊造像,诚为千年瑰宝。
遗憾的是,造像漂泊海外,我们也只能透过图像,一睹神韵。不过世间所有造像,解释慈尊变化所作,方便之像,慈尊真实的样子,就在他的名号里,无论身在何处,现处何时,只要称念他的名号,慈尊就在身边,不管我们见或不见。
慈尊不舍一人,光照十方,千百亿化身,遍至十方,造像所在之地,亦是慈尊度生之时。当人们看见造像的庄严神韵,心中欢喜,一合掌,一低头,无不入慈光调摄之中。若亦能轻念一句六字名号,更是光明入心,一念之间。
世间无常,再坚固之造像,终会坏散,千年走来,神韵依旧,万年之后,又将在何方?种种形象,皆是方便,不是慈尊真实的样子,慈尊庄严,光明相好、神通智慧,尽在名号之间。当万年法灭之际,一切造像皆不复存在,一句名号,依旧响彻十方,显现三世,一切众生,皆可称念,同归莲乡,面见真实的慈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