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有多少父母在追求ldquo最好

应多注意孩子的视力问题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baidianfengquwen/18801.html

今天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教育方法论问题,也就是很多家长经常纠结的“哪种教育方式最好”的问题。

我经常会给大家推荐一些教具书籍和课程,这时就会有一些妈妈很困惑地问:

“你一会儿推荐这个英语课程,一会儿又推荐那个,到底哪个最好啊?”

“我上次看了你的推荐买了爱上数学,这次你又推荐你拍一数学思维课。我爱上数学是不是买错了啊?到底哪个更好?”

总是纠结于“哪个更好”,“哪个是最好的”这种思维方式源于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比较思维和只有标准答案的考试。

学校里的公开排名次制度,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标准让我们养成了以排名来判断事物好坏优劣的思维惯性,似乎凡事都要争个高下,凡事都有标准答案。

很不幸,当我们走入社会后,会发现这种思维方式并不适用于人生。

社会是多元而复杂的,我们很难用一个万用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也没有办法给每个人、每个事物排名次。

无论采取什么标准去排名次,排出来的结果都可能是考虑不够全面,无法让每个人信服的。

你说什么样的电影是“最好的”电影呢?

票房最高的电影就是最好的电影吗?还是得奖最多的电影?不论是票房冠军,还是奥斯卡获奖电影,都会有人看了后不喜欢。

再说大学排名,世界上不同的权威排名机构,因为采取的评价标准不同,选择的参数及权重不同,排出来的大学名次自然也不一样。

同一所学校在不同排名中,名次相差十几名也毫不奇怪。

下面这张表展示了目前公认的世界四大权威大学排名的评价参数。

怎么评价哪所大学是最好的呢?对A专业最好的,就一定是对B专业最好的吗?从某排名第十名学校毕业的学生就真的不如从第一名学校毕业的学生吗?本科生与博士生的选校要求亦截然不同啊。

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弄清楚自己想从大学获得什么,然后依照自己心中看重的参数去做出选择。

既然每个学生的需求不同,也不可能得出适用于每个学生的“最好的大学”的唯一答案。

前面举例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今天想要阐明的道理是很多人不爱听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最好的教育。

这个道理可以继续往外延伸一下:

不存在最好的学校;

不存在最好的老师;

不存在最好的课程;

不存在最好的玩具教具;

不存在最好的绘本;

不存在最好的教育流派;

不存在最好的教育方式;

...

正因为不存在最好的,每次有妈妈问我“你推荐的这几个课程里面哪个是最好”的问题时,我都会跟她解释每一个课程的特色,适合什么样的孩子,提醒家长们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和兴趣偏好来选择。并且,在推荐任何一个课程或者东西时,也都会写清楚这些信息。

在选择课程(幼儿园、学校同理)的过程中,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想清楚报班的目的,以及试听体验都非常重要。

事实上,我推荐的权威机构开发的课程,质量都有保证。选择一个孩子喜欢且愿意坚持学下去的,最终都能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虽然各大品牌的课程教学方式上有差异,但殊途同归。不存在哪个“最好”,只有“最适合”。

对A来说“最好的课程”,并不一定就最适合B,毕竟每个孩子的年龄、能力基础、兴趣、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目标都不一样,怎么可能有一个课程能做到让所有孩子都喜欢,所有家长都满意呢?

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啊。

不要盲信别人口中的“最好”,找到最适合、最与自己孩子匹配的才是关键。

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1.多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自己的孩子肯定是家长自己最了解,学习育儿的专业理论是储备知识,但绝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理论和方法,总是需要家长自己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的。

我总说,判断一个方法/课程好不好,看孩子的反应就行了啊。

如果孩子很喜欢,那就算别人说不好又怎样呢,对你的孩子来说就是好的;如果孩子不喜欢,那就算这个课程/方法被人夸上天,在榜单上屡屡排第一,也不是你家孩子的菜啊。

孩子的反馈才应该是我们最应该倾听和看见的,也是我们判断一个方法好不好的最重要指标。在教育孩子上,顺水推舟永远比逆流而上更加有效而事半功倍。

那个听信专家使用哭声免疫法训练宝宝睡眠的妈妈,因为听了所谓专家的专业意见,孩子哭断气了都不进去看一眼。孩子一活生生的人在我们眼前,TA的反馈难道不是父母最应该看见的吗?

再比如我给大家推荐的红火箭,有不少读者反映没想到两岁多的宝宝真的很喜欢读字母级别。

但是也有读者表示自家孩子对字母级别不感兴趣,问我可不可以跳过字母级别直接讲后面有句子的书?

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啊!孩子喜欢读哪本就读哪本,读喜欢的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吸收效率绝对比强行灌输TA不想读的书高多了。

不要纠结于哪种读法“更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没有标准答案!

就此,有个读者曾经还留言现身说法↓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2.不要只记结论,而应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xc/5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