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火指枪弹或炮弹药筒底部的发火装置,是装着起爆药的铜帽或钢帽,受撞针撞击时,就引起发射药的燃烧。
突火枪
宋代突火枪是世界上第一款身管武器,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子弹),后面有引线,点燃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和放魔术弹差不了多少。引火线燃烧时间不好控制,这给瞄准带来困难。后来身管改为铜或熟铁制造,发射管的下端有火门,称为“火门枪”。发射时一人瞄准,一人手持烧红的木炭之类往火门里一捅。这种发射击方式需两人配合,不是很方便,而且骑兵无法使用。再后来经过改良,用经过特殊处理、能缓慢燃烧的火绳,通过转动扳机让绳头引燃火门处药锅的火药,再点燃药室的发射药,这称为“火绳枪”。
火绳枪
但遇敌要先点火绳,也比较麻烦。后来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上置一击砧,射击时一扣扳击,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药锅里的火药,再引燃发射药,这称为“燧发枪”。
燧发枪
明代的三眼铳、鸟铳属于引火线式或火门式枪械,清朝的抬枪、鸟枪(又称“粉枪”,因为要从枪口装入粉末状的发射药而得名)则属于火绳式枪械。
十八世纪英国人发明了雷汞,后来有人发现雷汞受大力打击时会发生剧烈的反应,引起爆炸,能点燃易燃物。依据这个原理,设计出一种新的发火机制:用一只小铜帽装一点雷汞药剂,然后将其套在引火嘴上,扣动扳机,击锤撞击铜帽,即可迸出火花沿着引火孔引燃枪膛中的发射药。
火帽
这个铜帽被形象地命名为“火帽”,而使用火帽发火的新型火枪被称为“击发枪”。
击发枪
因为只要简单地敲击火帽就可以发火,因此击发枪的枪机构造比起前代火枪更加简洁,而且相比其他的击发方式,击发枪在潮湿和下雨天(雨太大也不行)也可以使用。火帽也称“底火”,后来将弹丸、发射药、底火装在一个弹壳里(前期是纸筒,后改为黄铜弹壳,黄铜延展性比较好,发射时壳体膨胀,可阻止火药气体从枪膛后部泄出),通过撞针击发的定装弹出现了,
击发后的底火(左为边缘发火,右为中心发火)
从此后膛枪取代了前膛枪,并一直使用到现在。
过去黄县民间打猎用的都是火药枪,属于前膛装药的击发枪,黄县话称为“土枪”。
土枪
我家最多时有七八支土枪,根据枪的长短大小和装药多少,分为打兔子的和打鸟的两大类。我小学四五年级就拥有了自己的土枪,细骨伶仃的,只有肩头高,用的是谷粒砂儿(像谷粒一样大的铁砂子,打兔子要用到绿豆砂,砂子如绿豆大。铁砂子可请人代为制作,机井队或搞铸造的都可以,烧好的铁水倒到南瓜或葫芦上,清洗之后就可收集到铁砂子),装药也只能装一小铁盖(黄县话称为“药志儿”,打兔子的土枪打得远装的药也多,12.7毫米高射机枪弹壳做的药志儿能装满满一下),想吃家雀儿自己扛枪打去。打兔子的土枪可打七八十步,相当于五六十米,打家雀儿用的小土枪最多也就二十步。瞄家雀儿的时候路过的村人都笑话我“枪管儿都快杵儿雀儿腚上喽”,即便这样,因为药量不足,枪响后往往也是雀儿毛乱飞,家雀儿早不知飞哪里去了。黄县话给底火也叫“引火帽”,都是各家自己做的,没有卖现成的。逢年过节唱戏时,有小贩专门卖一种用黄铜色薄铁皮做的“小狗叫儿”,可以让孩子们吹着玩,这种薄铁皮用来做引火帽最好。实在不行用罐头铁皮也可以,只是有点厚,击发时容易哑火。铁皮剪成四方形,四边各往里剪一个“U”形,四角的尖也要剪掉(开枪射击时,装药过多或封闭不严,火药气体会从引火嘴喷出,带尖的引火帽容易伤人)。有专门的铁板模具,上面是一个个孔洞,可以根据引火嘴(黄县话也叫作“炮台”,有孔通到枪膛后部)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孔洞,把剪好的铁皮放在孔洞上,用一个小冲子一冲,一个蜡梅花一样的引火帽就做成了。
引火药用的不是雷汞,是用快硝兑上雄黄,快硝又叫“硝石”,古代也称“焰硝”,北宋兵书《武经总要》载有“火球火药法”:“晋州硫黄十四两,窝黄七两,焰硝二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黄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黄蜡半两,清油一分,桐油半两,松脂一十四两,浓油一分。”硝石是一种灰色、有玻璃光泽的晶状体,以前都是自己用碾子碾碎,容易爆炸,比较危险,后来可以买到加工好的药面儿了。雄黄也是矿石,橘红色的晶体,要放蒜碓臼里捣碎了,取细面儿用。等量的快硝和雄黄分做两堆,不要马上直接拌和,容易爆炸,要用酒精或高度白酒把快硝调稀,再把雄黄一点点加进去,最后弄成稀溜溜的稀糊,用竹篾蘸了抹在引火帽的里面,一定要抹平整了,不能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然往引火嘴上安引火帽时,容易摩擦爆炸。做好的引火帽晾干,就可以做底火使用了。保存的时候里面还要塞上一小团棉花,也是防止摩擦产生爆炸。
土枪用的发射药黄县话又叫“打药”,一般是从招岩买的(招岩金矿多,生产的黑火药有市场),据说是用麻秆灰(上文提到的《武经总要》里提到的“麻茹”可能就是麻秆灰)和着快硝、硫磺制成,爆炸时向两边使劲。过年放的二踢脚,下面那层用的就是打药,提供升空的坐力,声音比较沉闷;上面那层用的是“响药”,所以声音比较清脆。盛火药的最早是“猪尿(sēi)巴”风干做的药囊,后来才改成塑料瓶子。用药志儿装好份量合适的火药倒到枪膛里,枪托在地上蹾两下,确保火药沉积在枪膛最下部,再用药志儿盛适当份量的铁砂子装入枪膛。装好枪弹后的枪口不要低垂,以免铁砂子滚出来。最好捏一撮青草粉的猪食,堵在枪口处。土枪装填一次很麻烦,所以上山打猎时都要提前装好弹药,估计快到狩猎区域了,才把击锤(黄县话叫作“鸡捣食儿”,其运动轨迹如鸡啄食)扳起,取出引火帽扣到奶头状的引火嘴上,这样看到猎物的时候可立即击发,不让稍纵即逝的机会溜走。
在黄县话里,“底火儿”也指增添燃料以前炉灶中原有的火,比如生炉子时,引火草最好用木头或松树娄儿,要多放一些,底火儿旺一点儿,加上煤后才着(zhuó)得好。黄县话说炉子“着靠喽”,就是原来的煤快着完了,再加新煤的话,底火儿不足,炉火容易熄灭。“底火儿”也指旧有的矛盾摩擦,比如两家人为点儿不值当的小事大打出手,知道底细的人会说:“他们两家有底火儿。”夫妻两个为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一句两句话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闹到要离婚,在外人看来有点无厘头,其实那是因为在日常琐屑中积攒了太多的“底火儿”,随时可以引发大爆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