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04561.html
中国典籍里的漆文化
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应早于笔墨。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多年前,明严敬《事物纪原》载:“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但西周之前尚未见到毛笔的实物。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这是目前最早的实证。
墨的历史更早一些,最早的墨,不是用来书写,而是用于绘画。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上,有用天然墨的痕迹,但未早于河姆渡的漆碗。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发现的墨块,是已知最早的实物人工墨。圆柱形,墨色纯黑、质地细腻,易于研磨。同出的研石和研棒上也留有墨迹。这种墨取燃烧后的植物烟粉,加入胶质以及其它辅料如麝香、 、金箔等制成。比之于后世的墨,已经是相当地接近了。作为书写用的纸张,最早见诸于东汉蔡伦的发明,早已耳熟能详。之前皆用竹简木牍。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书写载体的纸张和简牍一直并存,直至东晋末年桓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
中国的汉字成型于商代,《周易·系辞下》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子民以察。”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称:“*帝之史官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义,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寝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清代孙光祖《六书缘起》云:“上古无笔墨,以竹沾漆,书于竹简。”由此可见,中国文字从结绳记事的符号,演化为象形,后进化为象形特征的符号化文字。年,山西襄汾陶寺出土了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其中一片扁壶残片,上有可辨识的朱漆书写的“文”字,另有一字至今未解。据科学鉴定,该物距今约余年,为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代,这种早期的文字系统比甲骨文早了年。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璋残片,上有朱漆书写“----于小史一”字样。年殷墟出土的柄形饰物上,有朱漆书写的“父辛”、“祖丙”字样。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上记载“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文之,其不可刻文者,以丹若漆书之”。《后汉书》记载学者杜林得到竹简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遂成“漆书尚书”学派。由此可见,漆作为最早的文字载体,在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伴随度过中国文字的启蒙时期,起过重要的作用。
对于漆的记载和描述,在历代古籍中,历历可见,内容涵盖了历史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用于成语和比喻,以及审美的引喻。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诸于《韩非子·十过》:“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材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韩非所举事例是为了提倡节俭,漆髹饰的器物,大禹时期就是豪华 的象征。
对于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建筑、物产、医药、商品经济,历代有如下记载: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经·鄘风·定之方中》,
“漪与漆沮,潜有多鱼”《诗经·潜》
“阪有漆,隰(音希)有栗。”《诗经·秦风·车邻》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曰鼓瑟。”《诗经·秦风·山有枢》
“贻我彤管(彤管:指古时女史用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诗经·邶风·静女》
“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山海经·西山经》,《山海经》中对于漆的记载,共有七处之多。
“白圭,周人也——夫岁孰取毂(音古),予之丝漆——凡编户之民——木器髹者千枚,漆于斗。”“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史记·货殖列传》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优旃(音沾)漆城”《史记·滑稽列传》
“良民文杯画案,涂屏错附,彩画丹漆。”《盐铁论·散不足》
“上郡,秦置,——原都,漆垣,莽曰漆墙——”《汉书·地理志》
“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金涂——”《汉书·外戚传》
“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后汉书·樊宏传》
“柱壁雕镂,加以铜漆。”《后汉书·梁冀传》
《汉武故事》载:“汉武帝起神明殿,砌以文石,用布为瓦,而淳漆其外,四门皆如之。”
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载:“器用瓷、漆”
明刘伯温《郁离子·千里马篇》载:“谋诸漆工。”
漆可入药,文献多有记载:
唐甄权《药性论》载:“(漆)能杀三虫,主妇人经脉不通。”
《神农本草经》载:“(漆)主绝伤,续筋骨,五缓六急,风寒湿痹。”
唐孙思邈《千金方》载:“(干漆)治五劳七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了漆树的药用价值:“(漆树)高 丈,叶似椿,花如槐——夏六十月,刻取汁液。”附有干漆主治小儿虫病、妇科病、五劳七伤的药方。
明李中立《本草原始》载:“妇人产后血运,多用干漆火烧熏鼻”
与历史有关的记载有: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诗经·大雅·绵》
“(古公亶父)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史记·周本纪》
“赵衰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居倾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史记·刺客列传》
“时,亦有键为费贻,不肯仕述,乃漆身为厉,阳狂以避之——”《后汉书·独行传》
这些记载描述了“漆过敏”的现象,漆可以改变人的皮肤和容貌。
关于漆的成语和比喻也不绝于史端,如“漆黑一片”“如胶似漆”“胶漆相投”“丹漆随梦”“漆身吞炭”“漆女忧鲁”等。
“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乡里为之语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后汉书·独行传》
“漆不厌黑”《淮南子·齐俗训》
“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丹漆随梦:意指追随前哲)”《文心雕龙·序志》
以上所列举,仅为漆文化的历史记载之点滴,在中国千百年来浩瀚的文献中,漆文化一直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母体,生生不息,繁茂至今。
作者简介
李焱: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孔子研究院春秋讲坛
gtan
春秋讲坛|儒学论坛|学术交流
孔子研究院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