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西双版纳景洪
编者语:“漆墨春秋——乔十光漆画艺术五十年”全国巡展自年11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序幕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对于漆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公众被漆画之美深深吸引。全国巡展的第三站——太原站已于5月10日在太原美术馆开幕,乔十光先生的漆画艺术首次在山西全面地呈现,是中国漆画界的一大盛事,在太原站展览期间,《当代漆画》推出“漆墨春秋·微展厅”系列专题,以年代为序走入乔十光先生的艺术世界,与全国的漆画爱好者们共赏漆画之美。
第一阶段求索探新(年—年)
聆听导师庞薰琹先生的教导,到民间去,拜福州漆艺匠师为师学习漆工艺技术,自称“留闽”。化漆器语言为漆画语言,创作出《鱼米乡》等作品。
“文化大革命”期间,潜心探索表现人物的技法,创造了“铝箔粉罩漆研磨法”,作品有《草原新兵》等。
改革开放以来,多次到傣寨、藏区、江南等地写生,创作了《泼水节》、《青藏高原》、《江南水乡》等作品。
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乔十光漆画展”。
部分作品欣赏:
泼水节cmX90cm-年
年春,赶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过泼水节,目睹了澜沧江上龙舟竞渡的热烈场景。那手撑阳伞身披薄纱,既传统又新潮的傣家少女,三五成群地会集在澜沧江畔,真是美女如云。刹那间,出现了《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影子,好像回到了多年前的唐朝。
这幅漆画综合运用了髹涂、镶嵌、贴金、罩染、研磨等技法,水面则以泥金彩绘,可以说是漆画技法的总汇。整体效果富丽华贵,似有唐风。
原作藏于中国美术馆,尺寸为:px×px,创作于年,此为重制。
梳妆傣女45cmX60cm年
此画人物造型与画面的竖长方形体相吻合,构图上可称为适合形构图。
为了取得这个效果夸张了傣女颈部的弯度,拉长了秀发,后移了右腿,托发与执梳的手臂也各得其所。
为了求得构图的平面性,躯干取正位,腿和脚取侧位。可以看出埃及壁画的影子。
织毛衣的傣女45cmX90cm年
该作品创作于年,取材自西双版纳傣族生活。年在日本展览时被日本人收藏,年在香港拍卖会上由立盈文化购回。
象脚鼓声91cmX61cm年
漆画宜深不宜浅,宜黑不宜白,此画用了鸡蛋和鸭蛋两种蛋壳嵌满了画面,可谓是一副高调漆画,蛋壳相交的线和线与线相交的彩点,所形成的视觉形式美与音乐的听觉形式美相通。
青年评论家石加说:“他不独满足发现‘天然’的形式美,还要大胆地去创造艺术的形式美。仅从《象脚鼓声》足见他利用形式的聪明和自如。乍一看,满幅只是些跳动的点和线,然后才发现,上面有四个青年在且鼓且舞。他们并没有喜悦的表情。喜庆的气氛完全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画中形象被众多的线条分割成零散的各种几何平面,上面布满了蛋壳镶嵌的裂纹,线与线的交接处撒满了红、绿、黑的圆点,它们像跟着鼓声的节奏在顺着线条活动和碰撞。形象的错位还迫使观者的视点急速变动。静态被成功地扰乱和破坏了,人们光从形式本身就能感到一种活泼、一种热闹、一种喜庆。”
原作为私人收藏,尺寸为:px×px,创作于年,此为重制。
爱尼姑娘捻线舞60cmX90cm年
在孟连的一次集市上我被浓妆重彩的爱尼人的头饰所吸引。贵重的银饰自不必说,就地取材的红豆、草珠、猴毛、白鹇毛、牛骨更是不在话下,现代工业产品的塑料牙刷把、铝合金的钥匙链、一串串的曲别针,也不排斥。更有甚者,小伙子送的一串串烤干的甲虫也在头上闪着光彩……只要美,可以不择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我说服了重重善意的劝阻,终于住进了爱尼人的竹楼,爱尼姑娘脱去外衣后的节奏之美:头饰、胸罩、短裙、裹腿,不厌其烦的装饰,其余部分则不着一字,完全空白。
原作藏于日本,尺寸为:px×px,创作于年,在重制过程中将画面背景由金地改为黑地,画面更为深邃隽永。
边塞篝火90cmX90cm年
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采风,在爱尼族生活地区见到篝火晚会的场面,年轻爱尼男女载歌载舞,充满浪漫色彩。创作过程中,篝火用了金箔罩漆研磨的手法来表现火光,从而营造浪漫朦胧的节日氛围。原作尺寸为:px×px,创作于年,藏于俄罗斯东方艺术博物馆,此为重制。
青藏高原cmX90cm-年
在横长型的构图上,蓝天上飘着白云,绿草地上开满野花,一个庞大的由牦牛群组成的黑色团块,横竖其间,极富量感,充溢着青藏高原独有的神秘悠远的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美术评论家夏硕琦说:“他是在掌握了漆的化学和物理性能及变化规律,掌握了多种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在对当代现实生活作诗化认识和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他的艺术语言的;并进而以此来帮助他观察生活,进行艺术思维。乔十光在谈到《青藏高原》这幅漆画的创作体会时曾说,他踏上青藏高原,看到‘那黑色的牦牛就是漆;那牦牛身上的白花就是蛋壳;那云就是银……’大漆、蛋壳、白银等是他经常使用的作画材料,他以漆画家的眼睛、感情来看生活,以漆画语言来进行形象思维。他的构思、构图、塑形、造境,都离不开漆画语言……”(见夏硕琦《传统与现代相交融》)
原作藏于中国美术馆,尺寸为:px×px,创作于年,此为重制。
饮茶藏女90cmX60cm年
依据人物写生稿原封不动地整理而成,背景使用黑地,藏女的羊皮袄用蛋壳镶嵌再加红、黄、绿色漆装饰而成。画面呈三角形构图,安定庄重。原作藏于法国,尺寸为:px×px,创作于年,年进行重制,被英国V&A博物馆收藏,此为年重制。
背水藏女90cmX90cm年
取材自青海玉树藏民的日常劳作,画面以蛋壳镶嵌所呈现出斑驳的白色为背景,一来打破漆画“黑地”的惯常做法,二来营造逆光效果,凸显人物质朴厚重的特点。原作藏于中国美术馆,尺寸为:px×px,创作于年,此为重制。
高原之秋97cm×90cm年
秋天,青海玉树藏民收割青稞,牦牛列队驮着一捆捆青稞回家,浩浩荡荡,场面壮观。根据记忆创作出该作品,表现了藏区秋收时节的景象。原作藏于日本,尺寸为:px×px,创作于年,此为重制。
岩45cmX90cm年
年在重庆乌江采风,江岸的峭壁结构非常美,肌理如山水画皴法,特选取局部进行写生,后依照写生稿制作成漆画,故有抽象意味。
江南水乡cmX90cm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两张正方形写生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恢弘的宽银幕式场景,便虚构了这张画,后来在甪直果然发现了这样的场景。
原作藏于中国美术馆,尺寸为:px×px,创作于年,此为重制。
苏州风景90cm×90cm年
如何将写生变成漆画?黑屋顶对于漆来说并不难,因为漆长于黑,白粉墙就不同了,于是想到了漆器装饰中的蛋壳镶嵌,便用鸭蛋壳“盖”起了房子,其温和朴雅的龟裂纹,也有独特之美。用白色蛋壳镶嵌白墙,效果直观,为求画面的统一,本来不是白色的石拱桥也用蛋壳垒成。连石子路也用碎蛋壳铺就,进展非常顺利。天和水破费周折,先是用黑,后为绿,最后改用银,终于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也就形成了水乡的模式:黑漆屋顶、白蛋壳粉墙、银天银水……从此恋恋不舍近五十年。
原作于年完成,为:px×px,现藏于日本,此为年重制。
太湖梅cmX90cm年
年早春,我到江南画梅,努力寻找古人中国画中的梅花姿态和意境,却大失所望,于是选取了几株较大的梅树,使其枝干相互穿插交错,红梅、白梅相映而开,取其点线节奏之美,并有意留出几块空白,隐约可见太湖中的帆影。近岸落花满地,又增加了些许诗意。
这幅画红梅用银朱,白梅用蛋壳,梅的枝干用快干漆起皱,背景贴金。有人说像中国画,也有人说像日本画,其实完全是根据漆艺的材料和技法制作的。中国画、日本画和漆画之间没有鸿沟。
原作藏于日本,尺寸为:px×px,创作于年。原作为金地,重制过程中改为仿金地。
新竹60cmX60cm年
美术评论家夏硕琦《传统与现代相交融》一文中说:“在《新竹》一画中,置新篁的翠绿这种真实的色彩于不顾,着眼的是各种材质在构成中所形成的美。用银箔贴出飞鸟,用金箔贴出修竹。黄金、白银、漆黑的色泽及材质之美,借助飞鸟、修竹及生态环境的生态之美,在相互辉映中共同构成漆画独有的某种华贵气质的审美意象。”
原作藏于日本,尺寸为:60cm×60cm,创作于年,此为重制。
椰林夕阳60.2cmX56cm年
清澜海港高大挺拔的椰子树因台风而匍匐挣扎,相互穿插。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金色,形成海南美好的图画。夕阳的霞光做得比较到位。在贴了金银的地子上,横刷厚薄有变的透明漆,再辅以研磨,因底色的金银不同,罩漆的厚薄有别,研磨的轻重不一,而出现的微妙层次,变化无穷,发挥了材料与工艺的潜力。
放射cmX67cm年
我准备了一块漆板,平铺在地上,又准备了一碗朱漆,用汽油稀释,然后站在凳子上,把朱漆倾碗倒在漆板上,朱漆四面飞溅,放射出来的图像像太阳的光芒,中间部分的漆堆得较厚,并有凹凸,甚至出现褶皱,干后,通罩透明漆,再经研磨。由于朱漆厚薄不一,有隐有现,富有天趣。
北斗cmX67cm年
艺术评论家夏硕琦对该作品有如此评价:“乔十光在他的《北斗》中,把七个纹样不同的漆盘(有鸟纹、月纹、‘混沌’纹等),以北斗星座的形式,贴于用泼彩手法处理过的漆板上,这漆板上似有演化中的星云团,似有星球形成与陨落,背景与七星相结合,形成深邃、无垠的宇宙空间,令人遐思无穷。”
交融cmX67cm年
这也是一幅以泼漆手法制作的漆画,在预先准备好的白色漆板上,先涂一道加进稀释剂(樟脑油)的透明漆,再分别涂上溶进汽油的透明漆和绿透明漆(透明漆+酞青绿),不求均匀,也不要刷满,再不断地倾斜漆板,促使各种漆之间相互流动交融,满意为止。透明漆衬在白色漆板上,有唐三彩的感觉。
这种泼漆技法来源于李芝卿的变涂,这幅漆画就是在李芝卿的弟子孙世浩先生的协助下完成的。
关于“乔十光先生”
乔十光,是中国现代漆画的开拓者。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会长,曾任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漆画研究会会长。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馆陶县。年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读研究生,开始研究漆画,在导师庞熏琹的指导下,到漆器之乡——福州拜漆器匠师为师,毕业后留校任教,并积极组织国内外漆画艺术展览与学术研讨会,对漆画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巨大贡献,奠定现代漆画在中国画坛的地位。其作品多次获奖。
年,作品《泼水节》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
年,作品《青藏高原》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年,因在美术创新领域的贡献,获得吴作人基金会造型艺术奖。
乔十光的艺术来自生活。多年来,他三访傣寨、三进藏区、两游长江、四下江南。他既追求作品的艺术形式,又重视作品的内涵意蕴,并潜心研究材料技法。他把当代绘画和当代生活引进了漆画,使漆画获得了当代的审美品格。他的漆画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成功范例,代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他开创出一种蕴涵着独特民族文化气质的绘画形式,被誉为“中国漆画的一面旗帜”。
出版有《乔十光漆画集》、《漆画技法与艺术表现》等。主编有《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等。
图片提供:乔十光美术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当代漆画”
《当代漆画》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健康扶持当代漆画的全球化发展,重点做好漆画艺术家的艺术扶持工作,实现社会各界和漆画艺术的互动对接;协助做好漆画艺术家的合作交流、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策展拍卖、培育品牌实体等活动,是覆盖全国的漆画艺术家宣传服务平台。
《当代漆画》工作室
-/郑会艳
邮箱:qsgart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