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的这四个村,为什么能拿到国家给的钱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了

《关于公布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通知》

此次公布的名单中

天台有4个村落入选,他们是

年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名单

天台县南屏乡山头郑村天台县南屏乡上杨村

年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名单

天台县石梁镇迹溪村天台县街头镇九遮村

  恭喜天台这4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这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将获得国家的重点   据了解,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带你深度解读,什么是传统村落

“最后原生态古村落”山头郑村

  山头郑是南屏乡的一个村,宋代开基,兴盛于清末近代,有多年历史,曾长期为南山区中心。村四周有万丘梯田,村口一棵大樟树,一棵大枫树,还有一座石拱桥,背枕梯田层层,前有溪流淙淙。村中现存有千年古树群、十多个明清时代四合院、十余幢百年洋房和千米老街,是民国年间洋房的博物馆,更是现代都市人向美丽传说。

传说来源

  山头郑村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宋末元初东阳郑姓孟五公背着一尊猎弹将军,游猎四方。一天当他行至南山山头郑村时,放在地上的猎弹将军如同生了根一样,再也搬不动了。孟五公心想,莫非是猎弹将军希望我留在此地。他环视四周,只见青山回绕,瑞溪缓缓而过,是个理想的村基。于是,孟五公就按猎弹将军的指点在瑞溪旁筑室定居,娶妻生子,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也就有了山头郑这座山村,有了南山郑氏。村口的千年古樟见证了这一神奇的故事,《郑氏宗谱》详细的记载了这一故事,这个故事同样也在村民中代代相传。

  郑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美丽的传说,缅怀先祖孟五公,在村里的老街旁专门建了一座神龛,供奉神奇的猎弹将军。每年的大年初一,郑氏村民都端着五味粥,来到神龛前,拜祭这位给村民带来好运的将军。神龛两旁有一幅楹联:“荥阳郡孟五开基昌万代、通德里裔孙发迹布全球”,这不但说明了山头郑村的渊源,同样道出了南山郑氏的兴旺。

百年洋房

  山头郑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鼎盛时有多人。历史上山头郑村曾长期作为南山的中心,在近代达到顶峰,被称为“小上海”。八九十年前村中就建有洋房几十幢,水泥浇筑的阳台二十多个,这些也是天台最早的水泥阳台之一,距今百年依然屹立不倒。村中现存有民国南山首富郑仁山故居四层小洋房(原区公所)、原区邮电所、原区派出所、听泉楼等十余幢。

  这些洋房设计巧妙,建筑精美,用材考究,数量较多,是活生生的民国洋房博物馆。如仁山故居在民国年间就安装使用了自来水,使用了明亮的玻璃窗,还建了瞭望台、机枪孔等安保设施,解放后他一户人家房子就能承担起南山区区公所的办公用房。邮电所的原主人为一位民国年间的法院院长,他的房子为中西结合的三进院落,设计精巧,融入许多苏州园林和西洋的元素,别有一番风情。

千米老街

  村中的千米老街一直以来是南山最为繁华的街道,旧时为天台“十大市之一”,称瑞屏街,每逢农历三、八集市,集市日滩岭、雷峰、临海黄坦、白水洋四周群众都来赶集,熙熙攘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大批村民伴随城市化、工业化的脚步迁居城市,加上区公所的撤销和学校的撤并,热闹的山村又逐渐恢复了宁静,使得这座千年古村较好的保存下来。

  古街上至今保存有2幢过街楼、“通德里”茶楼、通德小学、和瑞当铺、恩光牌门遗址、罗将军庙、猎弹将军、千年古樟等。街口耸立着一株枝繁叶茂、葱葱郁郁的古樟树。街道的尽头是一片民国古建筑,虽历经时代沧桑,却依旧透露出往日的繁华。走在这条老街上,时间仿佛又回到民国年间了。目前每月农历三、八还能感受到原生态的农村集市。

消失的祠堂

  古村原有重建于清代的5座古祠堂和1座戏台,总祠和戏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拆,改为学校的操场,短短十几年时间,校网撤并,现在成为长草的荒地。祠堂虽然拆除已有好多年了,祠堂建筑的宏伟,雕刻之精美,在郑氏后人的口中时常说起。祠堂旧址中的那几只磉子盘还留在原处,从这几只磉子盘的位置、尺寸,还能想象得出当年祠堂的宏伟。

耕读传家

  山头郑的先辈对教育十分重视,耕读传家,早在明代就建起通德书院,郑家子弟就在书院中接受知识的熏陶,并在全县最早允许女子入学,进而走出大山,闯荡天下。正由于重视教育,山头郑村虽居大山但人才辈出,民国年间闻名于乡间的有抗日战将郑思翰,开明乡绅郑仁山等。

  另外,村民习书法者十分普遍,相传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曾隐居南山兴教寺达四年之久,与郑氏先祖是挚友,经常来山头郑呤诗写字,郑家孩子拜赵为师跟他学书法,世代相传也就有了现在村民家家习书法的传统,村民郑秉昌,一字千金,天台山山门、高明寺“庄严”都是他的墨宝,八十年代曾写出人类文化史上最美的一个字-----“秀”字。村民郑根志曾获全国书法大奖。

七彩梯田

  在各地山区,梯田并不鲜见,但像山头郑村周围梯田这样从海拔几十米的平地一直“堆叠”到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之巅,色彩四季变换,春叠黄带,夏翻绿浪,秋累金阶,冬盘雪龙,线条如行云流水,潇洒流畅,宛如高山美女舞动者的七彩丝带,气势磅礴,非常壮观,实在难得一见。

  山头郑村梯田的美主要体现在规模大、层次多、四季可看。规模大,这里的七彩梯田有一万多丘,面积近万亩,为浙东成片面积最大的梯田。站在山头郑村后的东岭岗,只见方圆几平方公里的群山间满满都是金黄色的梯田,一眼望不到头。

  层次多,这里的梯田有多层,与婺源、仙居等平面油菜花海相比,这里的油菜花是种在梯田里,油菜花的金黄、麦田的翠绿,加上梯田周围的桃树、红枫和梨树,一同描划出优美线条,傍晚的时候夕阳扫过,湖光、山色、花海、梯田,几种元素交织在一起,忍不住让人按下手中相机的快门。

  四季可看,这里的梯田,四季变换,精彩各异。彩色春季,千亩淡黄色的油菜花,粉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争奇夺艳,形成花的海洋,彩色的世界。梦幻夏季,初夏时节,千层梯田金黄的麦浪翻腾;紧接着放水耕田,层层的水田,头带斗笠身着蓑衣手牵黄牛的农民,又是一幅生动的农耕文化图;再下去就是一层层绿色的海洋,养眼、养胃、养肺,养脑、养心、养神;金色秋季,到了秋天,稻子黄了、枫叶红了,层林尽染,成了金黄色的海洋;银色冬季,冬天,银装素裹,千里雪龙,又别有一番风味。

“一村,二将军,三姓,四祠堂”上杨村

  南屏乡上杨村民国以前建村,至今多年历史。上杨村原名张家岙,宋朝时,杨氏从新昌搬到这里,改名叫上杨村。元明期间,汤氏、周氏的老祖宗先后迁居上杨村。古村格局完整,历史建筑保存较好。这是一个令人称奇的小山村,奇在一个村出了两位将军,杨、汤、周三姓家族聚居,但是有四座宗祠。

古村古韵

  上杨村古村格局完整,历史风貌保存较好,现存上杨古建筑自宋元延续至今,大部分建筑建造年代可考。清晰地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和特色,对于把握和了解浙东地区农村聚族而居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和村落自身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清嘉庆年间建,距今已有年历史,历几百年风雨,其风韵犹存。祠内建有杨氏先人杨震公“四知”堂,历史上世代秉承祖先汉太尉杨震公“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古训,勇于担当,知书达理,耕读传家。

  上杨村的杨氏宗祠医院,村里民国洋房曾是当年医生宿舍和药房。走进杨氏宗祠,只见雕刻、木匠等手工艺人正在进行修缮。杨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年历史,为明清古建筑风格,保存较好。前以马道岗为屏,后以伏龙山为脉,众山环抱,小溪回流,堂宇巍焕,气象辉煌,雕梁画栋,规制宏伟,历几百年风雨,其风韵犹存。

上杨名人

  在村文化礼堂,将军杨志泛把一切献给党,农民领袖、讨袁名将周永广的事迹赫然入目。杨志泛,原名杨芝法,浙江临海市城关镇人,原籍天台县南山上杨村,是优秀政治工作者、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委,因病于年9月28日在沪逝世,终年58岁。此外,上杨村参加淞沪会战的杨德明舍家赴国难、杨小兰抗战阵亡的事迹也令人动容。

文化传承

  上杨村历史悠久,不乏能工巧匠。主要有打铁、木工、油漆、雕刻、竹器、建筑等各种人才,手艺精巧,远近闻名,尤以“一根藤”木门窗工艺获市级物质文化遗产,干漆夹苎工艺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清代以来,上杨村舞狮子、拳术高手林立,每年春节都外出活动,文艺剧团曾在县文化会演获奖。

传统生活

  上杨村民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朴实的民风,和谐的邻里关系,古风犹存的村落与周边的农田、水沟构成了朴实的农业景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古韵悠悠,出门爬坡,满坡石头垒起一块块梯田,千百年来,祖祖辈辈过着农耕生活。虽经历久远年代,清晰的古迹历历在目。

  年古村古韵悠悠,将军故里上杨村地处丘陵、谷地,出门就要爬坡,千百年来,祖祖辈辈过着农耕生活,从村口到山腰,全部用石头垒起一块块梯田,弯弯岗岗,连绵不绝,加上地理位置向阳,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番茄、大豆等各种农作物,尤以种植苎麻出名。

  年,在外山头种植的苎麻,还被送到北京参展。现在又种起了黄茶、白术、杨梅等经济作物,使村民的收入稳步提高。上杨村民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朴实的民风,和谐的邻里关系,古风犹存的村落与周边的农田、水沟构成了朴实的农业景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南屏乡上杨村种植的黄茶品种为“中黄1号”,为茶中极品,芽叶泛着嫩黄,清秀可爱,有关黄茶树种,最早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当年范增隐居在寒山上,房前屋后种了很多中草药和植物,其中就有黄茶。天台黄茶(中黄1号)在年通过了浙江省林木品种审定。

“青山绿水养生”迹溪村

  石梁镇迹溪村,位于石梁镇之西,距镇区七公里。溪水穿村西流,汉代隐士高察到此,留下足迹,而得名。村居溪之两岸,似城中长街,村周山青竹绿,碧水环绕。

避暑胜地

  迹溪村物产丰富,环境优雅,宜居宜养,是真正的大自然氧吧,这里夏季平均气温低于平原地区3℃~6℃,是炎炎酷暑里的一片清凉世界,被赋予了“避暑胜地”、“夏如莫干山”的美丽盛誉。

  村东华顶国家森林公园浙东剡溪之源头,狮子岩峡谷;南邻石梁飞瀑,西有铜壶滴漏、水珠帘,全国唯一规模的梯田百合花园;北接新昌菩提峰,迹溪村在画中。当亩竹海遇到全国最大的梯田百合基地,在这个已有多年的古村中美得不可方物。

传统技艺

  早在9世纪中国就用竹子造纸,比欧洲早约年!9世纪李肇《国史补》卷下云:”纸则有越之剡藤,蜀之麻面,……韶之竹「片戋」。”在天台的迹溪村,村民们也使用竹子手工造纸。造纸业可以说是迹溪村的传统手工技艺,至清末民初,迹溪村的造纸为旺盛时期,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如今,村里还留有以竹子为原料的传统造纸土作坊。

  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当时出现了用麻竹纤维制成的竹丝、竹麻,织成竹布、竹履、竹冠、竹扇。所以诗人苏东坡感慨地说:“岭南人当有愧于竹,庇者竹瓦,载者竹筏,书者竹纸,戴者竹冠,衣者竹皮,履者竹鞋,食者竹笋,焚者竹薪,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耶!“

  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指手工)已臻完善。宋应星的著作《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造竹纸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当笋生之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系统叙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过程的插图。该书已译成日、法、英文传人日本与欧洲,是我国系统记述造纸工艺的最早著作。

百合全宴

  迹溪村有全国最大的梯田百合基地,这也造就了迹溪的一种独特美食,它让所有饕餮者,不远山路十八弯而来。这就是迹溪的百合大套餐啦!曾经一提到百合,小编肯定只会想到百合花,而不会想到居然也可以吃,而且还有那么多种吃法。

  直到来到迹溪,才打开了新世界!什么百合排骨汤、黄瓜炒百合、百合汤、百合炖肉、西芹炒百合……让你体验百合的十八种吃法。来这里,可以说赏花、“吃”花两不误了。

“与范曾有着不解之缘”九遮村

  九遮村于年入选浙江省佳美丽乡村。作为台州市农家乐的发源地,近年来,该村逐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古老九遮,秀丽九遮,富饶九遮。九遮的美不拘一格,芳名早已遐迩闻名。

  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关于范增的传说,赋予了九遮村以人文、历史、民俗等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秀美的九遮山,集雄、奇、秀、幽与一体,在自然奇景中脱颖而出。而九遮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物产资源,将给九遮山人民带来更多不可估量的财富。

历史上的九遮山与范曾

  在公元前二百年前后,东方大地涌现出一位神奇的名人范曾。在鸿门宴等史家载述中,范曾似乎只是一位冷面孤僻的老夫子,没有几人着笔描述,这位曾经辅佐项羽家族揭竿起义的往事可想而知。

  回首当年,统一全国后的秦朝军队是多么强大的啊?尽管西楚霸王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可如果没有绝世智士范曾的谋画策划,那么以项家家族为主力的秦末义军能否得心应手地推翻秦朝帝国吗?

  而在历史陈迹往事里范曾回到安徽老家后便似乎悄然离世。可谁能想到,足智多谋的范曾先生竟然乘着“石船”遁身到天台县域西部七十余里的九遮山谷,寻访到一处座南朝北的“望楚洞”过起近于与世隔绝的归隐生活。

  尽管九遮山一带再也看不见那刀光剑影马啸啸的混战场面,可满腹经纶的范曾转向寻医问药投身到为邻近乡民解却疾患等良善义举上。乡邻们从此对他十分敬仰,一代传一代,愈传颂愈仰慕,最终乡邻们便以“仙皇佛”作为供奉。

  岁月如流水无比敬仰的行为便是集体祭典,用什么器具来表达最庄重的敬意呢?某日有人发明了“三盘铳”:它既有别致造型又可用火药发出震耳的响声,在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隆重纪念“仙皇佛”生日时精彩亮相。

今日互动

小伙伴们

这四个传统村落,你最喜欢哪一个?

欢迎留言分享哦~

END

摄影:子胥zsping、叶俞华、袁月霞、朱智敬等

投稿邮箱:ttslywx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xc/9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