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家挂号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在日本,每年1月1日“正月”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团圆餐桌上都会摆上丰富的传统菜肴,这些为节日庆祝制作的食膳就被叫做“御节料理”。
“御节料理”通常被放置在精美的多层漆盒内,这种漆盒有四角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一层一层垒起来,代表着“福气层层堆叠”的美好寓意。制作漆盒的工匠也会在外面绘上表吉祥的桔梗、菊花、松针、仙鹤和曲水,贴上精美的金箔和螺钿。在日语里这种多层垒起构成的装载食物的盒子叫做“重箱”。《里芋菊花莳绘重箱》,作者为19世纪的漆艺家柴田是真。维基百科图通常人们认为,漆器起源于中国,而流入日本后,漆器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如今在日本,虽然“御节料理”不如过去那么隆重,但不少漆行老铺仍然坚守着制作漆盒的传统工艺。来自中国辽宁的“90后”陈博文就着迷于这门古老的工艺。为了这份热爱,他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前往日本,师从日本国宝级漆艺大师。更为传奇的是,他被一家百年漆行赏识,将承继第七代社长的衣钵。年,他成为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的“世久精工”非遗保护与发展计划落地的第一人。他的故事从学艺开始,也在孜孜不倦的求学道路上,发现了古老工艺的传承奥秘。“误入”漆艺世界的理科生陈博文从小喜欢艺术,但却是一个极其偏科的理科生。高考填报志愿时,许多艺术院校都只招收文科生,差点断送了他的“艺术家”梦想,万万没想到那一年鲁迅美术学院竟破例招收了理科生,陈博文幸运地入选了。第一次接触漆艺,就是在鲁迅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按照学校规定,大学前两年,学生们主攻基础训练,到第三年才进行工作室分配。但正巧,工作室里有相识的学长,想着能早些学到点东西,不荒废大学时光,陈博文从大一开始就“混迹”在工作室里,帮着学长学姐打打下手,“偷学”些本事。起初,陈博文对陶艺很感兴趣,干了两个月。有一天,一位学漆的学长找到了他,邀请他去漆艺工作室转一转。“刚开始去的时候,真不知道漆艺是什么,只知道做漆很脏,常常弄得满手都是涂料,洗也洗不干净。”带着好奇的心去一探究竟,没想到看到漆的瞬间,陈博文双眼却无法离开了,一种让人倍感“亲切”的质感深深吸引了他。“它不像陶瓷,陶瓷是生硬冰凉的,它的光泽是温润的,就像人的皮肤,有种让人想要触摸的冲动。”陈博文抚摸着漆,深深地爱上了这种美丽,加上自己从小对手工细活很感兴趣,很快便一心扑在了工艺的学习上。漆的光泽是温润的,像人的皮肤,有种让人想要触摸的冲动。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陈博文图鲁美四年,陈博文的大学时光几乎都是在漆艺工作室里度过的。同时,恩师郭小一对陈博文的帮助也很大——她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留学过日本,从事中日漆艺的比较研究,学成后把从唐代流传到日本的漆艺技法又重新带到了中国。老师的倾囊相授为陈博文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同时,郭老师的经历也让他对中国之外的日本产生了兴趣。他开始购买大量的日文书籍,去了解日本漆艺大师的作品,即便不认识日文字,仍然逼着自己去理解,去研究他们的技法。与鲁迅美术学院恩师郭小一老师在京都拜访日本“人间国宝”漆艺大师漆,是一种从漆树皮层采集的乳白色黏稠性汁液。庄子在《人间世》中有语:“漆可用,故割之”,是中国最早关于采割生漆的记载。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到了夏代,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是指将漆一层一层地著在漆器胎壁上的技术)。殷商时代也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记载。陈博文作品漆器造型典雅别致,色泽光鲜艳丽,再加上结实耐用不褪色等特点,曾深受王室贵族们的喜爱。但到了唐代之后,由于制瓷业高度发展,瓷器美观和使用功能的大幅提升对漆器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到今天,漆器几乎退出了大众生活,漆器工艺的传承也由此衰落。“人们只知道漆画,却不知道漆器”,逐渐成为一种小众的艺术文化。陈博文作品不同于我国,在日本,由于特殊的饮食文化习惯,漆器仍然作为用来招待客人用膳饮茶的器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而日本对制漆工艺的钻研和发展,甚至让“日本漆器”成为了“漆器”的代名词——正如西方人称“瓷器”为“China”一样,日本通过海上贸易将大量漆器外销至西方,“漆器”曾一度也被称为“Japan”。年从鲁迅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陈博文决定前往日本留学。他把想法告诉了拉扯他长大的姥姥,姥姥非常支持。“我姥姥从小给我灌输的理念就是,长大之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我来日本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好好精进这门技术。毕竟无论是材料上,还是技术上,这里都有丰富的资源。”漆器的制作程序繁复,必须先“制胎”后“涂装”。制胎就是制作器型,器型完成后才能进行装饰。而漆器的装饰手法有很多,有“雕漆”、“雕填”、“镶嵌”等方式。剔红,就是常见的一种“雕漆”装饰手法,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再进行加工雕刻。图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剔红双层牡丹纹圆盘》。故宫博物院图“雕漆”是指在漆质干硬以后,在其表面进行刻花,有时为了加强厚度,达到效果,还会在漆面上“堆漆”。“雕填”则包含了雕漆和填漆两个步骤,先将不同配色的图案雕除,然后填上其他颜色,干硬之后再将之磨平,使得漆器的纹饰具有多种色彩的表现,更精致的装饰手法,还有“沉金”、“描漆”、“变涂”等应用。至于“镶嵌”,则是在漆面上附贴不同材质的装饰,常见的如用贝壳所制成的“螺钿”,还有金箔银片的贴饰等表现手法。“镶嵌”就是在漆面上附贴不同材质的装饰,常见的如用贝壳所制成的“螺钿”。资料图年,陈博文来到日本,先在语言学校学日语,后考入东京艺术大学读研。研究生的导师是日本著名漆艺大师小椋范彦。小椋范彦尤其擅长“莳绘”。所谓“莳绘”,就是利用漆的黏性,将金、银粉依照想要的图样,固定于漆器上的技法。莳绘的纹样题材众多,技法也随着时代不断改良、推陈出新。江户时代曾是日本莳绘的全盛时期,出现过众多有名的莳绘师。日本的国宝中也有许多都是莳绘的作品,如诞生于12世纪平安时代的《单轮车莳绘螺钿手箱》等。诞生于12世纪平安时代的《单轮车莳绘螺钿手箱》,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维基百科图小椋范彦师从被称为“日本人间国宝”的蒔绘大师田口善国。据说他为了学习蒔绘,尽管只有微薄的工资,仍勤勤恳恳在导师身边做了十三的助手,一直到导师去世。谈起导师小椋范彦,陈博文内心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似乎在他的身上,他看到了一个工艺大师应该有的样子。小椋范彦的干漆割贝莳绘饰箱《彩波》日本文化艺术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