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菽(《神农本草经》),刚子(《雷公炮炙论》),江子(《瑞竹堂经验方》),老阳子(《本草纲目》),双眼(《岭南采药录》),猛子仁(《中国药植志》),巴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巴米(《药材资料汇编》),双眼虾、红子仁、豆贡(《南宁市药物志》),毒鱼子、蛮豆、贡仔(《中药志》),八百力(《广西中药志》),大叶双眼龙、巴仁、芒子(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毒点子(福建)等。
巴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李时珍谓:“此物出巴蜀,形如菽豆,故以名之。”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宜宾、江安、长宁、兴文、合川、江津、万县,福建莆田、诏安、南安,广东从化、增城,广西横县等地。多为栽培。
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用仁或制霜。巴豆仁。是将巴豆用米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去皮,取净仁,炒焦黑用;巴豆霜,是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烘,压榨去油后,碾细,过筛。
均为统货。本品以粒大、饱满、种仁色黄白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脂肪油不得少于22.0%。含巴豆苷(C10H13N5O5)不得少于0.80%。
辛,热;有大毒。
归胃、大肠经。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
1.寒积便秘,心腹冷痛 巴豆辛热,能峻下寒积,荡涤胃肠沉寒痼冷,宿食积滞,药力刚猛。张元素喻其有“斩关夺门之功”。可用于寒滞食积,阻结肠道,大便不通,心腹冷痛,痛如锥刺,起病急骤,气急口噤,暴厥者,可单用巴豆霜装入胶囊服;亦常与大黄、干姜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服,如《金匮要略》之三物备急丸。
2.腹水臌胀,二便不通 《神农本草经》)曰本品能“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其具有很强的峻下逐水退肿作用,可用于腹水臌胀,二便不通之水湿实证,如《补缺肘后方》以本品配杏仁,并熬今黄,捣和为丸服。近代用巴豆霜配绛矾、神曲为丸服,即巴绛矾丸,治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又巴豆霜配苍术、陈皮、干漆同用之巴漆丸,对血吸虫病及肝硬化腹水均有效。
3.寒实结胸 本品能祛痰利咽喉利呼吸,可用于痰涎壅塞,胸膈窒闷,肢冷汗出之寒实结证,常与贝母、桔梗同用,如《伤寒论》之白散。本品与胆星同用,可用于小儿痰雍咽喉,气逆喘促。
4.喉痹痰阻 取本品劫痰利咽喉作用,可用于喉痹痰涎壅塞气道,呼吸困难,甚则窒息欲死者,可单用巴豆,去皮,线穿纳入喉中,牵出即苏;近代用于白喉及喉炎引起喉梗阻,用巴豆霜吹入喉部,引起呕吐,排出痰涎,使梗阻症状得以缓解。此外,小儿痰壅、乳食停积甚则惊痫者,可用本品祛痰、消积,并常与胆星、朱砂、六神曲等同用,如《中国药典》(年版)之保赤散。
5.痈肿不溃,疥癣恶疮 本品外用有蚀腐肉、疗疮毒作用。治痈肿疮疡成脓未溃者,常与乳香、没药、木鳖子、蓖麻子同用,外敷患处,以蚀腐皮肤,促进破溃排脓。治疥癣恶疮,《普济方》以巴豆炸油,以油调雄黄、轻粉末,外涂疮面。
入丸散服,每次0.1~0.3g。制成巴豆霜用,可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孕妇及体弱者忌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1.《汤液本草》:“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研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
2.《本草纲目》:“巴豆,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入反缓,为其性相畏也。”“巴豆,峻用则有劫病之功,微有亦有调中之妙。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
3.《本草汇言》:“巴豆,推荡脏腑,开通闭塞之药也。左氏曰,此剂味甚辛敛,气甚热烈,性甚刚猛,攻关拔固,功过牵、黄,推滞逐实,力浮硝、戟,追逐一切有形留着、久顽不逊之疾,如留饮痰癖、死血败脓、休息结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生冷、鱼、面、油腻、水果、积聚、虫积,或水肿大腹、寒疝、死胎、痞结、癥瘕诸证,下咽即行。苟非气壮力强之入,不可轻用。”
4.《本草通玄》:“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入,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世俗未明此义,往往以大黄为王道之药,以巴豆为劫霸之剂,不亦谬乎?”
5.《本经逢原》:“巴豆,能荡练五脏六腑,不特破癥瘕结聚之坚积,并可治伤寒湿疟之寒热,如仲景之治寒实结胸用白散,深得《本经》之旨。世本作温疟,当是湿疟,亥豕之谬也。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脓、攻痰逐水之力,宜随证轻重而施,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证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
巴豆含有机酸及甘油酯、生物碱、植物蛋白及β-谷甾醇、氨基酸及酶等。
种子含巴豆油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巴豆酸,以及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酸、亚麻酸、肉豆蔻酸、花生酸、月桂酸等组成的甘油酯;巴豆醇-12,13-二酯(其含量约占巴豆油的4%);巴豆醇三酯,(含量约占巴豆油的4%)。巴豆油中的巴豆醇二酯有十多种。从巴豆油中曾分离出佛波醇(即巴豆醇)。巴豆种子中含有生物碱,其中有巴豆苷,即2-羟基-6-氨基嘌呤核糖苷。种子中含有巴豆毒素,为一种毒性球蛋白,结构类似蓖麻子毒蛋白,含有两种外源凝集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