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雨水增多,我乡野生菌陆续上市,为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红山乡人民政府特发布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的预警公告,提醒广大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注意食品安全:
一、餐饮服务单位要严把野生菌采购关及加工关,谨慎采购食用野生菌,不随意采食、购买当地不熟悉或难以识别、霉烂变质的野生菌类。
二、加工食用野生菌必须炒熟煮透,不宜凉拌,不宜混合食用;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野生菌中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三、学校食堂、集体食堂、婚丧宴请、大型会议等一律严禁加工制售食用野生菌类,防止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四、食用野生菌后10分钟到48小时内,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医院就诊,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情况。来不及就医的,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医院诊治。
五、各村(社区)和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等多种形式地向社会广泛宣传正确食用野生菌的方法和鉴别野生菌的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野生菌的识别能力。
六、认真落实食品安全各村(社区)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加强应急防范措施,及时处理各类食品安全事故投诉举报案件。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及时报告和互通信息,加强协作,提高防范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特此公告!
红山乡人民政府
年5月15日
?
预防野生菌中毒小常识来了:
一、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毒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1.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2.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3.变色试验: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4.银器识别: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
5.蒜丁识别: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6.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二、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主要原因
1.误食有毒菌类。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3.受污染的野生菌。
4.与其他食物一起进食(如饮酒等)
三、常见的食用菌
1.猴头菌。生长环境:朽木树干、树桩或树枝。形状:球形,直径常6-10厘米,菌体白色或略带黄色,有香味,略苦。
2.枞树菌,即松茸。生长环境:松林下,尤其喜生长于刚枝叶盖地的幼松林下,土生。鄂西北常见有2种。一种菌盖菌柄鸡蛋黄色,嫩时菌圆形下卷,成熟后伞盖上展,中间下凹,下有褶裂;一种菌体橙黄色,盖面略带灰蓝色,色泽不如前者鲜黄。
3.花栎树菌,又叫绿豆菌。生长环境:栎类树林下或杂林下,土生。菌盖直径达6-12厘米,菌盖上面表皮呈绿色,有时呈绿豆色,平或略下凹,下面伞褶白色,有菌香气味,老时菌柄、菌盖均多生虫蛆。
4.大红袍。生长环境:栎类林下,土生。菌盖直径4-8厘米,上面表皮红色或粉红色,伞褶白嫩,老时菌柄、伞盖肉内亦生虫蛆,口嚼略有辣味。此菌有小毒,品味较差。
5.鸡爪菌,即鸡枞,又叫珊瑚菌。生长环境:箭竹、拐棍竹(龙头竹)林下,或栎类疏林下及林缘荒坡,土生。菌体呈珊瑚状,灰色,高5-8厘米。
6.羊肚菌。生长环境:杂林及灌林下,土生。特喜生过火后的火烧林地。菌体呈白色或灰黑色,菌盖呈鸡心状,外有羊肚状褶皱。
7.枞菌。生长环境:多生长在海拔-1米阴湿的朽木树干上。常较密集生长,菌体白色,鲜嫩,菌柄常偏斜。
8.香菇。生长环境:多生长还海拔-米翻倒栎类朽木树干上,喜群生。菌盖褐黄色,有时有白色花裂,俗称“花菇”,菌柄暗黄白色,香气较浓。
9.漆树菌,又名鸡冠菌。生长环境:常生长在漆树或其他朽木树干或树桩上。菌体肉红色,深裂呈重鸡冠状,无伞褶,老时呈木质。
10.茅草菌。生长环境:荒坡茅草丛中或腐烂的杂草堆边。菌体白色,常呈丛生长。
11.柿树菌。生长环境:常生长在柿子树干腐朽的伤疤处或砍伐后的树桩上。菌体白色,菌盖大,肉厚,质鲜嫩,菌柄偏斜,呈成丛生长。
12.桐树菌。生长环境:常生长在油桐树腐朽的疤痕处或砍伐后的树蔸上。形状与柿树菌差不多,但菌盖较薄。
13.牛肝菌。生长环境:松林下或栎类杂林下。鄂西北常见的牛肝菌菌体呈黄色,菌盖较厚,上面不下凹,有油滑状物质,下面无伞褶,密生小孔。
14.鸡蛋菌。生长环境:常生长在海拔-米山林下,土生。菌体白色,菌盖球形,鸭蛋状,可层层剥离。此菌现已经少见。
四、常见的有毒野生菌
五、有毒野生菌中毒的表现
我国有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1.胃肠炎型。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常见2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2.神经精神型。潜伏期6-12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3.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4.肝肾损害型。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2-3周)。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
六、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很快就会有恶心等反应。中毒的人在医生救治之前,应采取一些措施缓解毒情。为了争取时间救治和缓解毒情,中毒的人或者其周围的人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1.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3.是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4.是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5.是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七、食用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采或选购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烹调时,最好把菌子在沸水中煮上3到5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2.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当地群众常食用过的,未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食用野生菌时不要喝酒或尽量少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3.食用完野生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医院诊治。
红山乡党政办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