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六,也即年6月10日,是唐代高僧鉴真大师逝世圆寂纪念日。
文化是一条纽带;是桥梁,在沟通彼此,在拉近彼此,在沟通和拉近的过程,对双方都产生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消息的传输和交流,都更为便捷。然而,在科学技术受到局限的古代,文化的传播,往往需要很多有心人的努力,他们跋山涉水、漂洋过海,一步一脚印中坚定信念,颠簸万里,未曾放弃弘法的志愿。
鉴真大师,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文化使者。
1一代高僧:“江淮之间,独为化主”
鉴真(-),在日本被尊为“唐大和尚”,或“唐大和上”,俗姓淳于,广陵江阳县(在今江苏扬州)人。14岁时,随信奉佛法的父亲到寺,瞻仰佛像后决意出家,经父亲允许后出家为沙弥,编籍于大云寺(后改称龙兴寺)。
鉴真18岁时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三年后在长安登坛受具足戒,担任戒和尚的是弘景(-)律师。道岸、弘景都是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的再传弟子,是当时精通佛教戒律的著名律师。鉴真此后巡游两京,访师求学,深入学习佛教经、律、论“三藏”,尤重律学。
鉴真游学结束回到扬州,长期在大明寺传授戒律,成为擅名当代的律僧,如日本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所说:“江淮之间,独为化主。”
▲鉴真和尚祖庭——扬州大明寺
2鉴真东渡前的日本佛教:“有其法,而无传法人”
鉴真东渡之际,佛教已在日本流传了多年。7世纪末全国有寺所,僧尼也逐年增加,仅在京城七大寺就有僧尼人。
日本在鉴真到来之前,虽然已传入一些戒律,然而条件仍然是非常凋敝,整个日本长期缺乏系统的律学理论甚至连一个合格的律师都没有。僧尼们的出家都无法按照佛典上的流程走。这就是日本僧荣睿、普照在邀请鉴真东渡时所说的:“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
▲鉴真所到的日本寺院
3六次东渡,矢志不移
鉴于佛法在日本的流传情况,鉴真大师决心要东渡日本弘法。然而他的弘法之旅是充满艰辛。在历经海贼、风波、惊涛骇浪、生死莫测里仍旧矢志不移。最饥饿的时候用生米充饥,最饥渴的时候用雨水解渴。在海上漂泊流浪,17天仍旧没有放弃弘法的意志和伟愿。
在鉴真大师66岁高龄之际,他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旧坚持东渡日本。鉴真大师真正言行如一的坚持了他自己所说的:“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在鉴真大师心中,有绝对的比性命更为高义的东西,真正用法燃亮一切。
▲鉴真和尚字画与雕像
鉴真大师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功效,除了弘扬佛法本身,还把中国的建筑技术、雕塑、美术、医术等传播至日本。鉴真大师有着敞亮的心胸,光风霁月的胸怀。真可谓,鉴真功勋光昭日月,鉴真精神垂范千古。
完
▼
点击阅读其他美文:
为什么每一尊佛都叫“如来”
不懂这些,你每天的早晚课就白上了
佛教徒·乔布斯
佛教的四大道场,你到过哪一个?
过午不食,竟蕴含这么多科学智慧!
“般若”怎么读?99%的人都读错了
▼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
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分享到朋友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