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损的建盏,如何修复才合适金缮一定是最好

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不仅国内贵重传世品众多,亦有不少通过海上丝路等途径外销的古陶瓷。

虽然瓷器有玻璃质釉面保护,坚硬耐腐蚀,其精美绝伦的釉色纹理可以经久不衰,但依然易碎怕摔。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难免可能磕损或碎裂。

由此也催生出多种修补手法。如上篇故宫龙泉特展中,就提到使用锔瓷修补的日藏茶碗“马蝗绊”。

那么建盏作为黑釉瓷器,应如何修复?本篇介绍一二。

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而瓷器的修补历史几乎与瓷器本身历史一样悠长。那么聪明勤劳的古代人民,会如何修补破损的瓷器呢?建盏作为黑瓷,应如何修补比较自然美观呢?

笔者将残损建盏常见的处理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为装饰性修复,第二种为尽量维持原状的处理。

斑纹稀有的建盏,即使残损,依然有极高价值,其价值并非物理上的完整性可概括,需综合考量,而如何有针对性地修复,也是方家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如果修复手法不当,会适得其反。

一、装饰性修复

瓷器常用的装饰性修复有金属工艺和金缮工艺两种,建盏修复中金缮工艺运用广泛,其修补方式改动较少,且金缮使用大漆,安全无毒,色调也能与建盏釉色和谐映衬,不仅可以填补瓷器的缺损部分,在物理意义上将盏本身补充完整,视觉上也兼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不过因为金缮使用的是大漆,比较费人工,周期也很长,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盏都有必要去这么修复。

金缮工艺金缮

金缮,日语「Kintsukuroi」。金缮是用大漆将瓷器碎片粘合,在快干的时候将金粉或者金箔敷在瓷器表面,以此来修复陶瓷的缺陷,重新赋予器物美感和生命力。

金缮工艺采用的不是工业油漆而是天然生漆,提炼自漆树,不含任何有害化学成分。

▼金缮茶盏图例

生漆的黏性大于大于AB胶,硬度超过水泥,因此有成语“如胶似漆”将漆与胶置于同等地位作喻。金缮不仅可以用于瓷器、紫砂、玉器,还可以用于竹器、木器、牙雕等,变干后具有坚固、防潮、防止滋生细菌,防腐蚀、耐强酸、强碱等特点。

金缮工艺上完漆后需要置器物于干燥阴凉处数周,时间较久,且需要修补者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方能将线条画得美观。故而修复所须的工费不低。

有些工匠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使用工业漆假冒生漆,需要大家小心辨别。

▼黑漆修缮的建盏,作者为石为云根老师。

其次金缮有各种颜色,除金色外,还可选用银色或黑色等。

如果是釉色偏纯黑,毫纹斑纹较少的建盏,用纯黑大漆修补确实别有一番韵味。金缮、银缮还是黑漆合适,这就要看修补者的审美取向了,并没有标准答案。

▼金缮修复后的宋代兔毫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金属工艺锔瓷

[图源:故宫博物院]

俗语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便是“锔瓷”。在古代,瓷器不像如今这样普遍,造价也高,寻常百姓家的瓷器破损了,一般会拿去修修补补。因此,早在古时候,锔瓷技艺便十分普遍,还有专门的锔瓷艺人。

▼乾隆皇帝为了稳定朝政,令宫廷画家周鲲绘《村市生涯图》,以便对汉民族风俗传统有更形象的认识,其中就有锔瓷艺人

锔瓷,指的是用锔子修补破损的瓷器,其包含固定、钻孔和锔补三道工序。通过金刚钻在瓷器裂纹两侧打孔,再将“冖”形金属钉(多为铜、铁)敲入裂痕两边的钻孔内,以此来加固器物,使瓷器起死回生,恢复原有造型的同时密不透水,可重新使用。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金刚钻:“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图源: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介绍的锔瓷技艺时,用来举例的便是兔毫盏,下图可看出修补后的建盏器型较为完整,裂痕虽明显,但是盏仍可以使用。

锔瓷适合用来修补瓷器裂缝和冲线,不适合有大面积缺失的残件。而且锔瓷需要打孔,对瓷器有二次伤害。

[图源:故宫博物院]

综合各项因素,锔瓷需要原器完整,仅有裂缝,才便于固定,但打孔造成的二次损害也需要考虑,如果打孔的手艺不好,本身相对完整的瓷片还会再碎一次。因此一些胎较薄的陶瓷也不太适用。

金缮遇到有缺肉的瓷器可以想办法填补,也对瓷器损害较小,就是晾干的时间比较长,还有遇到高温可能受损。

金银镶嵌法

金银镶嵌法起源于宋代,采用的材料是金属,比如金银类,造价更高一些,因为独特的修补效果受到人们的青睐。

其镶嵌图案花纹以修饰瑕疵,以葫芦藤蔓叶多见,修补后的器物掩盖了瑕疵,且装饰效果活灵活现,瓷器得以焕然一新,别有一番风趣。

▼运用金属(银)镶嵌的建盏

此法用料不菲,对金工要求也很高,因此工费自然上去。相对金缮而言,此法在镶嵌部分的花样更多一些。相对于日本收藏者喜欢金缮的偏好,欧美的藏家会更属意镶嵌。

金缮和镶嵌都是带有再创作意味的手法,对于修补者的审美,对原器艺术风格的理解,和手上的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

釦边

釦边又称包边,一般用于口沿有芒或者有小磕损的器型,起保护和装饰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彰显身份地位。(并不是所有釦边的盏都有磕,有的就是纯属喜好)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兔毫盏,釦银色边。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宋代油滴盏,国宝级,釦金边。

新盏除非是仿古作品,一般是不会出厂就釦边的,有偏爱釦边的朋友可以自行釦边。

老盏传世品或墓葬出土品有的会有釦边,此时不去动它较好,如果釦边腐蚀脱落,可以重釦。如果本身无釦边也无磕损的老盏,没有必要去釦边,除非是自己特别喜欢这种风格。

▼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曜变建盏,国宝级,无釦边

二、尽量维持原状的处理方式1、器型完整但有小瑕者

有的珍贵老盏大醇小疵,器型完整,虽有微瑕(可能是烧制过程中自带的,可能是流传过程中导致的),但是斑纹稀有罕见,瑕不掩瑜,不影响其文物价值,那么便无需刻意去修缮,修补反而破坏器物美感,也影响世人看到它们的本来面目。

九州博物馆中藏有一只建窑油滴盏,虽然有明显的砂眼和粘底,但是油滴分布较均匀,品貌俱佳,依然是传承有序的名品。

▼宋建窑油滴束口盏,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藤田美术馆所藏国宝曜变天目的口沿也有一处小磕损,然而这并不影响这只曜变天目作为日本国宝的地位。

▼藤田美术馆所藏国宝曜变天目

年伦敦苏富比以万落槌的宋代兔毫盏,藤田传三郎次子藏品,曾收录于《大正名器鉴》,虽有断釉,不妨碍其拍出高价。且此断釉维持原状更可看出建窑高温厚釉工艺下,釉的流动导致的一种变化结果。

残件标本

瓷器即使碎裂,物化性质依然较为稳定。水吉镇建窑遗址至今仍有大量建窑堆积物,出土大量的建盏残件。这些碎片如果小于完整器的2/3,基本就没有修补的必要,维持原状用来教学研究较为合适。

从碎片可以看出建盏铁胎的颜色,釉的内层,以及建盏从口沿到腹部底部越来越厚的造型设计,因此碎片还是很有价值。有些碎片还有罕见的曜变、油滴、银毫等斑纹,更加值得珍藏。

杭州出土的曜变残片,是日本三只国宝曜变盏外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cs/108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