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www.suqitech.com/mobile/news/show-209063.html
近日,首届浙江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匠心杯”获奖名单公布。在评定的10个获奖项目中,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之殿阁、无量桥修缮工程成功入选。这也是绍兴唯一一个入选的项目。
与此同时,从去年4月启动的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修缮工程在时间上也已过半了。已经多岁的“江南第一大佛”修缮工程进展如何?修缮中遇到了哪些难点?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的?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匠心杯”藏着匠心
“这是新昌博物馆(文保所)首次获得文物修缮工程方面的省级大奖。”新昌博物馆的副研究馆员赵菊芹近日从杭州领回了一个“匠心杯”。
这个由浙江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颁发的浙江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匠心杯”,是为了宣传和推广浙江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典型做法和经验而设立的,今年是首届,全省仅10个项目入选。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之殿阁、无量桥修缮工程是绍兴唯一入选的项目,评委们对于这个工程的一致评价是:精确勘察、精准设计、精细施工。
修缮后的大佛寺殿阁和无量桥。图片由新昌博物馆提供大佛寺石弥勒像(即大家熟知的“新昌大佛”)和千佛岩造像,是江南地区齐梁造像仅存的硕果和研究南朝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量桥、五层殿阁、千佛院都是保护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的窟沿建筑。
其中,无量桥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年)。当时,禅师守庵在大佛洞窟前用石头建了一座拱桥,为大佛增加了一层保护檐。这座桥因为没有梁,一开始被称为“无梁桥”,后来才演化为“无量桥”。无量桥之外,就是殿阁。殿阁分五层,第三、四、五层为木结构,下面两层现均为混凝土结构。
“无量桥修建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了,因渗水、风化等原因遭到一些损坏。年,我们曾对无量桥顶部做过防渗工程,但桥体结构安全隐患仍存在,如金刚墙内填充物流失,植物根系加剧石体的破坏,拱券裂缝时有碎石掉落等,殿阁也是一样,出现了屋面渗漏,檩、椽等木构件霉烂等状况。”作为这个项目的具体负责人,赵菊芹对这个修缮过程非常清楚。从年12月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同意进行修缮保护开始,到年12月通过浙江省文物局的终验,该项目共持续了3年时间。
“其间,我们不仅通过对无量桥结构变形的精密测量、采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对材料性能进行无损检测、采用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桥拱腹填土密实度等科技手段,编制了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还在施工期间严格遵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不改变原状’‘真实性’‘最低限度干预’‘使用成熟的保护技术’等原则,最大化保留历史信息,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本体岩性科学选择勾缝和灌浆材料,并做到谨慎少用或不用化学保护材料。”赵菊芹说,施工前还进行了上百次的室内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的多次试验,确定科学配比和施工质量效果之后才进行大面积施工,从而有效提高了无量桥的密实度和承载性能,也提升了殿阁屋面瓦件抗冻和抑制植物生长的能力。
“在修缮中,通过将精湛的传统工艺与成熟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和原有风貌,使一些历史文化信息得以很好地延续。”省考古所研究员邵浦建说,他去年来过新昌,看到经过修缮的殿阁和无量桥巍然庄严,效果显著。
30年首次大修
继殿阁、无量桥之后,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也于去年4月启动了“大修”,石弥勒像所在的大雄宝殿暂时关门谢客。
“经过前期勘探,我们发现石弥勒像存在多处裂缝、积水,局部出现起皮、空鼓、剥落等现象。”新昌博物馆馆长张斯鸿说,这也是多岁的“新昌大佛”30年来首次“大修”。早在年,他们就着手编制修缮方案。到去年1月,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了修缮方案。
“因为是洞窟环境,地形比较复杂,既要考虑施工的方便性,又不能伤害到文物。”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丁建平说,光是搭建施工用的脚手架,他们就费了不少时间。
“石弥勒像高16.05米,我们搭建了8层脚手架。而且这些脚手架还必须绕着石弥勒像呈弧形搭建。采用的钢管有长有短,需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钢管进行切割。”丁建平说,脚手架搭好后,上去一看,发现石弥勒像的实际状况比想象的更糟糕。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这尊石弥勒像的上一次修缮在年。“从现状来看,当时修缮所用的表层材料的质量以及工艺水平,可能并不是太好。严重的地方,我们用手轻轻一碰,就会
掉下来。当然,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丁建平说。
“特别是胸口那里,有一条大裂缝。”邵浦建也亲眼证实了这一点。
目前,佛像表面的灰尘已经进行了清理,也请专人用专业仪器进行了精准探勘,将佛像“身体”状况弄清楚了。“国保单位的修缮,意义重大。我们的进度比较慢,主要还是从慎重的角度去考虑。一边勘探,一边调整方案,并请教相关专家。”丁建平说,“文物安全第一”始终是他们在修缮中遵循的原则,坚持对石弥勒像实施“最少干预”。
治水,也是这次修缮中的一个重点工作。“由于石弥勒像依山而建,洞窟内环境比较潮湿,佛像身上容易产生冷凝水,水和灰尘结合后会对佛像产生一定的腐蚀。因此,我们需要在不伤害文物的基础上做好防水工作。”丁建平说,每一种材料在用到佛像上之前,都经过严格的测试,以确保万无一失。
同时,为了让佛像能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原汁原味地还原,他们在这次修缮中增加了一道翻模的工作。就是在正式开始修复之前,先将佛像的模型翻制出来,并进行了分块定位。“这是在去年年底完成的工作,这样可以让今后的修缮有一个准确的依据,以做到分毫不差。”丁建平说,修缮所用的材料也已经准备就绪。“比如上好质地的生漆材料,可以让佛像保持年光鲜亮丽。”
守住千年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的修缮中,有一种古老技艺的加入,将为大佛修缮锦上添花。那就是来自天台的干漆夹苎技艺。
在天台山的诸多古刹中,许多塑于隋唐时期的雕像,依然温润如初,散发着迷人的神韵。唐代僧人思托制作的鉴真坐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至今依旧如新,被日本奉为国宝。这些历经千年的佛像,为何仍能鲜活如初,神采奕奕?这些都得益于这种名叫干漆夹苎的传统技艺。
修缮前的大佛寺石弥勒像。图片由新昌博物馆提供
干漆夹苎,从字面上看,漆、苎是材料,而干、夹则是工序。其实,干漆夹苎技艺远不止两种材料、两道工序。它要用天台盛产的山漆、苎麻、香樟等漆艺所需的13种天然原料,经过夹苎、包粘、打磨、上漆、贴金、彩绘等48道工艺流程才能完成,如此包装过的造像方能经得住千余年的寒来暑往。
“这种技艺的传承,还和戴逵父子有关。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戴逵父子将这种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法’工艺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制成木雕‘干漆夹苎’佛像。此后的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工匠不断传承、革新,干漆夹苎技艺逐步走向成熟。干漆夹苎成品综合体现出雕塑、彩绘、金装的艺术魅力,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等特点。”张斯鸿说,这种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而这次新昌大佛的修缮,请来的就是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汤春甫的团队。“天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闻名于世,又盛产山漆、苎麻、香樟等天然原材料,佛像造像技艺特别发达。”丁建平也表示,早在这个项目设计方案时,汤春甫和他的团队已经参与其中。接下来,马上将进入实际操作的阶段了。
“这次修缮原计划工期为18个月。由于修缮工程的复杂性,最晚到今年年底可以完工。”张斯鸿说,除了修缮,他们还将进一步做好大佛寺石弥勒像保护工作,实现文物遗产本体的延年益寿,遗产信息保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推动文物价值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比如这次在修缮无量桥的过程中,我们对拱券顶部石雕的纹饰仔细进行了拍摄、测量和登记,同时还新发现了无量桥的桥额以及券脸石的纹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江南石窟的认知和了解,填补了以往的知识空白。”张斯鸿说。
浙江省是我国石窟寺与摩崖造像主要分布省份之一。去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组建了四支调查小组,对全省的石窟寺与摩崖造像的基本情况、保存现状和保护管理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记录。这个专项调查在全省共核定石窟寺文物87处。绍兴市共有9处,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处。
“这次在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修缮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各地的石窟寺与摩崖造像今后的修缮,有着示范和样本意义。”浙江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浙江省将谋划实施一批石窟寺文物保护重点项目,重点推动绍兴、杭州等地重要的、开放利用前景较好的石窟寺保护利用项目,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推荐阅读
飞雪迎春归!绍兴古城“婚纱照”来啦
涉延迟退休等多个方面!国务院最新发文
为“暴富”偷彩票,还中奖了?抓!
来源:绍兴日报
记者徐霞鸿
编辑:季建明
转请注明完整来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