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中国文化干漆夹苎造像的千年传

天台山国清寺十八罗汉像,制于元代,采用干漆夹苎金漆木雕技艺制作。跨越历史的长河,这些干漆夹苎佛教造像色彩依然鲜亮如新,手势、穿着宛若真人,散发着古老的神韵。

干漆夹苎造像,又称“夹纻造像”,是用漆涂裹苎麻布的方法制作神像。

中国自古即有以漆布或筥(竹器)造冠之法,不过将此技术用于造像的开始年代已不可考。汉代,佛教传入中国,这种方法开始运用于制作佛菩萨像,由此形成中国特有的佛教干漆夹苎造像并广为流传。尽管这种制作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造像,但是在历史上,这一技艺使用最多的领域就是佛像制作,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佛像,因此后人常常将它和佛教联系在一起。

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夹苎佛像,是东晋戴逵(-)所制。唐代法琳所著的《辩正论》中说:“晋常侍戴安道,学艺优达,造招隐寺,手自制五夹纻像;并相好无比,恒放神光。”据说正是因为发明了这项技术,使戴逵获得了“百工之冠”的美誉。

用这种方法制造的佛菩萨像,既可以细致地表现佛菩萨像的“相好庄严”,又很坚固,可以长久保存,而且成品的重量很轻,便于“行像”(古代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仪式),因此从南北朝时代起就十分流行。

由于干漆夹苎造像很特殊,因此史籍中记载了很多神奇传说。唐代道宣所著的《续高僧传·感通篇》记载:“京师西北有废凝观寺,有夹纻立释迦,举高丈六,仪相超异,屡放光明。隋开皇三年,寺僧法庆所造。捻塑才了,未加漆布,而庆忽终。”继而法庆又复活,于是“周流远近,率诸士女,以成其像”。唐代的《朝野佥载》还记载当时有一尊夹苎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纻以漆之”,大概可以算是体量最大的夹苎像了。这种造像方法还传播到西域的于阗、龟兹等地区。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于阗国“王城西南十余里,有地迦婆缚那伽蓝,中有夹纻立佛像,本从屈支国而来至止”。

唐代鉴真法师和弟子们东渡,这种造像技术师也传到了日本。他们在日本唐招提寺制造了“丈六本尊卢舍那佛”等夹苎像。不过,最著名的干漆夹苎造像,当属鉴真的弟子思托制作的鉴真坐像。这尊像造型优美、线条柔和,技术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被日本奉为国宝,至今仍供奉在唐招提寺,被誉为“唐招提之冠”。

干漆夹苎像的制造方法,在史籍中只有简略记载。

唐代慧琳所撰《一切经音义》中引用《释迦方志》说:“夹纻者,脱空象,漆布为之。”而宋元之际的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中也提到“夹纻像”,所谓“以纻布夹缝为大像,后所谓‘麻主’是也”。

据记载,清代宫廷制作夹苎像的方法大致如下:“佛像不拘文武,油灰股沙,使布十五遍,压布灰十五遍,长面像衣纹熟漆灰一遍,垫光漆二遍,水磨三遍,漆灰粘做一遍,脏膛朱红漆二遍。所用材料有:夏布、桐油、严生漆、笼罩漆、退光漆、漆朱、砖灰、鱼子砖灰、土子等。”由此可以约略了解其制作工艺。

从材料上来说,干漆夹苎造像全部采用天然原材料,主材料是生漆和苎麻。生漆具有很强的耐酸、耐热、防虫蛀、防腐蚀的功能,而苎麻的纤维白、有光泽,具有耐拉、耐热、耐腐蚀、吸湿、透气的特点,用这两种原材料制作的塑像,自然能够长久不变形、不开裂、不被虫蛀、光泽亮丽,据说其抗风化的功能甚至超过花岗岩,能够保存数千年之久。

当然,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材料远不止于此,比如“披灰”中要运用各种类型的矿石粉来上色;生漆中要配上桐油,形成“熟漆”,这样可以使造像易干、光泽好,等等。

从工序上来说,干漆夹苎造像的主要流程如下:先抟作泥制模像,然后用漆将苎麻布贴在泥胎外面。漆干之后要反复涂抹多次,最后将泥模除去,脱空而成像(因此用这种方法塑造的像又称为“脱胎漆像”),脱胎后的像再进行漆金和彩绘,最终才完成造像制作。

年,“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现实传承的技艺,为我们了解干漆夹苎造像的具体工艺提供了方便。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使用的天然原材料有生漆、桐油、野生麻、苎麻布、古瓦粉、铁灰粉等13种,主要制作工序有选料、提炼、夹苎、漆苎、披灰、上漆、打磨等48道,而且每道工序中又包含很多道小工序,总计有道之多,从原料选取、加工提炼、到工艺制作,所有的工序全部都由手工制作完成。

比如,最初的选料,需要考虑原材料的产地以及采集的季节:天然生漆要在夏天最热的时候采集,苎麻则以霜降之后采集的为佳;在提炼材料时,桐油熬制的温度、生漆与桐油的配备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对于不同的造像还要有适当的调整。

这些工序,全凭肉眼的敏锐、手感的熟练,这对制作者的经验要求很高,因此传承技艺也只能通过“口传心授”,未能形成文字记载。而学徒要掌握这种技艺,要具有木雕和彩绘的能力,需要极高的悟性和不断的实践。

正是由于干漆夹苎技艺学习难度大、周期长,并且只是限于民间工匠的师承相传,因此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形成较大的制作规模。而在今天,不仅仅是这项技艺的人才匮乏,而且由于这种工艺所需原材料的供应也逐渐减少,干漆夹苎技艺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小,更是加重了传承的困难。

干漆夹苎造像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独特技艺,曾经见证了历史。它凝聚了中国古老的艺术和科技内涵,是古人留下来的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保护和传承,亟待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

本文刊《中国宗教》年第2期

长按识别







































治癜风
如何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gx/2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