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6月25日
主讲人:高阳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主讲人:吕中泉
上海美术学院首饰金工艺术专业讲师
总结:欧阳萩、丁晓飞、顾建伟
欧阳萩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丁晓飞
北京慧吉金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
顾建伟
艺景工艺品有限公司设计师
新的一周,新的探讨。
6月25日,高阳老师以敦煌图案在现代景泰蓝设计中的应用为主题,对敦煌各个时代进行细致研究,对敦煌壁画的内容逐个分类,追根溯源。
如她课上所言,图案学习的第一步是临摹,通过详尽的临摹整理,我们可以找寻清晰的脉络,从枯燥的临摹学习到探索性的图案临变、转化,再到创作出有自我表达的图案样式,这实在是说明了想从古代艺术中获得灵感并不是件易事。任何简单的表面挪用一定会因为没有根基而毫无说服力。她同时强调对同一母题进行深度研究的益处,在图案造型和表现形式上做类似图像学研究,通过有效的数字化采集和总结,理性的分析出研究对象的特点,从而为创作实践做素材准备,这样的研究方法实在是可以运用到任何艺术门类中去。当然,对于景泰蓝的当代性创作也是十分有益的方法。
敦煌的装饰图案浩如烟海,北魏的几何图案的简洁中的复杂层次和节奏变化,体现了匠人的高超技术和设计能力,高阳老师的《心手菩提,静谧心灵的敦煌线描练习本》这本书大力推荐,在描摹过程中“心手合一”,通过描画优美的线条,感受敦煌艺术、享受心灵的宁静。
6月25日下午,吕中泉老师讲授《中国金属器皿艺术当代性研究》,从各类金属的分类和特点,具体的配制方法,再到如何具体制作和敲打处理的工艺技法。作为一位金属艺术家,吕老师掌握了各类的化学知识,通过不同配比,得到不同色彩的金属,然后又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和经验运用到他的作品中去。吕老师着重与我们探讨了他从中国绘画中体会的“意境”之美,详细展现了如何从感悟中进行具体创作,这是一个不断的探究、推到、再塑的艰辛过程,严谨而理性。
在高密度的课程学习中不断丰富提升,原本以为自己是懂景泰蓝的,现在才恍然发现那些只是工艺制作的步骤,随着课程的逐步展开,眼界不断拓展,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中感悟珐琅工艺由内而外的情绪。
02
6月26日
主讲人:王克震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系讲师
主讲人:杨佩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
总结:王晶、马维盛
王晶
张同禄珐琅艺术中心产品设计师
马维盛
大厂回族自治县良盛达花丝镶嵌特艺有限公司
6月26日上午王克震老师讲授了《现代手工艺发展史》从手工艺的当代化,多元化为出发点,用图例的形式系统的梳理了时间线的变化过程。在每条线的周边又列举了很多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的作品,通过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时间阶段的作品来举例说明。
从艺术与工艺运动的朦胧发展到到唯美运动的为艺术而艺术;从新艺术运动的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到装饰艺术运动奢华传统的新生;从德意志工业联盟的城市建设到现代主义的倡导艺术家回归手工艺;从日本民艺运动的追求自然朴素到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要超越启蒙的范畴;从工作室运动的审美、观念、创新到当代手工艺的过去、现在、未来等都是使人听了耳目一新,是对我们做传统设计的一种颠覆认知,也为我们末来的设计方向指明了一条新的方问。
26日下午杨佩璋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课程,杨老师以生动诙谐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具有七千年历史的漆文化的发展,天然生漆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因此用途十分广泛。它可以用作军工、化工、纺织、轻工、造船、机电以及工艺制品等方面的重要涂料。此外,干漆还是一味重要中药,泡制后可用于治疗疾病和夕卜伤止血。中国古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中说:“干漆入药,主治绝伤今卜中,续筋骨,填髓胞,安五脏,五侵六急,风寒撮脾……有驱虫止咳等动效”。
老师用大量的图片和案例,让我们了解到了大漆从提取、生产到加工制作完成的制作流程,漆文化随着几千年时光隧道轨迹不断发展和创新。漆艺与珐琅在装饰上呈现出特色的共同之处。漆工艺品的制作不仅需要天赋、耐心,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耐得起岁月的打磨,才可成为精品,宁静致远。
01
6月27日
主讲人:扬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系党支部书记
主讲人:刘铁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总结:李颖臻
李颖臻
vonmo(万慕)个人工作室创始人
27日上午,杨帆老师讲授《陶瓷造型艺术》,老师从开始制作解说如何将情感融入作品,将作品表现得内敛而恬淡,从容而自由,古拙而天真,在严谨规范、端庄古雅中求自然淳朴。投入创作之中的那种心物合一的感受,通过反复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又从历史的角度对陶瓷造型的分析和诠释,并结合教学理念及对国内外陶瓷艺术家的作品赏析,让大家体会到非单一使用的造型方法。而对于现当代的工艺传承,“师古而不拟古”,再通过陶瓷形态的构成方法,客服思维定势,才能设计出形体饱满富有张力和生命,点线面结构和谐的,完整的构成一件有形、有用、有情的作品。
27日下午刘铁军老师讲授《传统木艺》,介绍通常通过设计进行进化,从中国传统的圈椅到HansWegnar的“RoundChair”再到PhilippeStark的“Mingchair”等等的艺术家设计作品,证明了各国艺术家的设计演变都是有一个设计的DNA在无形的延续。
经典的再设计需要四个要素:新功能、新形式、新技术、新材料。国内的邵帆老师,师建民老师等木艺艺术家,及“半木”,“无有”之类的木艺品牌,无论是设计的新中式的家具还是设计研发中国人自己的围棋盘,都体现了再设计的进化,对国学的热爱也增加了木艺的附加值。这些都让我们重新思考了珐琅艺术和传统工艺的未来可能性,以及对我们自己的审视。
04
学员作品
王晶作品
马维盛作品
学而不辍,厚积薄发
综合编辑|任畅琳
图片|冯潇萱
文字来源
“珐琅高端非遗”人才培养项目学员
即将开课
艺术投资与艺术管理高级研修班
往期课程
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创新高级研修班
艺术投资与艺术管理高级研修班
报名咨询
-/陈老师任老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