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明木郁则达之之理
或曰∶食盛填塞于胸中,胸中为之窒塞也,令吐以去其所伤之物,物去则安。胸中者,太阴肺之分野;木郁者,遏于厥阴肝木于下,故以吐伸之,以舒畅阳和风木之气也,此吐乃泻出太阴之塞。何谓木郁?请闻其说。答曰∶此大神灵之间,非演说大道,不能及于此。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惟水与火耳!火者阳也,升浮之象也,在天为体,在地为用;水者阴也,降沉之象也,在地为体,在天为殒杀收藏之用也。其气上下交,则以成八卦矣。以医书言之,则是升浮降沉,温凉寒热四时也,以应八卦。若天火在上,地水在下,则是天地不交,阴阳不相辅也,是万物之道,大《易》之理绝灭矣,故经言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天地阴阳何交会矣?故曰阳本根于阴,阴本根于阳,若不明根源,是不明道。故六阳之气生于地,则曰阳本根于阴。以人身言之,是六腑之气,生发长散于胃土之中也。既阳气鼓舞万象有形质之物于天,为浮散者也;物极必反,阳极变阴,既六阳升浮之力在天,其力尽,是阳道终矣,所以鼓舞六阴有形之阴水在天,在外也。上六无位,必归于下,此老阳变阴之象也,是五脏之源在于天者也。
天者,人之肺以应之,故曰阴本源于阳,水出高源者是也。人之五脏,其源在肺,肺者背也,背在天也,故足太阳膀胱寒生长,其源在申,故阴寒自此而降,以成秋收气寒之渐也。降至于地下,以成冬藏,伏诸六阳在九泉之下者也。故五脏之气生于天,以人身,是五脏之气,收降藏沉之源出于肺气之上,其流下行,既阴气下行沉坠,万化有形质之物皆收藏于地,为降沉者也;物极必反,阴极变阳,既六阴降沉之力在地,其力既尽,是阴道终矣,是老阴变阳,乃初九无位,是一岁四时之气,终而复始,为上下者也,莫知其纪,如环无端。
且太阴者,肺金收降之气,当居下体,今反在于上,抑遏厥阴风木反居于下,是不得上升也,故曰木郁,故令其吐出窒塞有形土化之物,使太阴秋肺收于下体,复其本以衰之,始上升手足厥阴之木,元气以伸,其舒畅上升之志得其所矣。又况金能克木,以吐伐之,则金衰矣。金者,其道当降,是塞因塞用,归其本矣。居于上则遏其木,故以吐伸之,乃泻金以助木也。遍考《内经》中所说木郁则达之之义,止是食伤太阴有形之物,窒塞于胸中,克制厥阴木气伏潜于下,不得舒伸于上,止此耳,别无异说,以六淫有余运气中论之。仲景《伤寒论》云∶懊烦躁不得眠,不经汗下,谓之实烦,瓜蒂散主之;曾经妄汗、妄吐、妄下,谓之虚烦者,栀子豉汤主之。
老夫欲令医者治阴阳之证,补泻不至错误,病家虽不知医,明晓所得之病,当补当泻之法,将《黄帝针经》第二卷第五篇说形气有余不足当补当泻之理,录之于前,予自注者附之。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答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当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当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者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廓,肝肺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枯竭,肠胃HT辟,皮肤薄着,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肤之柔粗,而后取之也。”圣人垂慈之心已详矣,不合立言。老夫诚恐市井庄农山野间人,不知文理,故以俚语开解之云。但病来潮作之时,病气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余,乃邪气胜也,急泻之,以寒凉酸苦之剂;若病来潮作之时,神气困弱者,为病气不足,乃真气不足也,急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不问形气有余并形气不足,只取病气有余不足也,不足者补之,有余者泻之。假令病气有余者,当急泻之,以寒凉之剂,为邪气胜也;病气不足者,急当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此真气不足也。
夫形气者,气,谓口鼻中气息也;形,谓皮肤筋骨血脉也。形胜者为有余,消瘦者为不足。其气者,审口鼻中气,劳役如故,为气有余也;若喘息气促气短,或不足以息者,为不足也。故曰形气也,乃人之身形中气血也,当补当泻,全不在于此,只在病势潮作之时,病气增加者,是邪气胜也,急当泻之;如潮作之时,精神困弱,语言无力,及懒语者,是真气不足也,急当补之。若病患形气不足,病来潮作之时,病气亦不足,此乃阴阳俱不足也。禁用针;宜补之以甘药,不可以尽剂;不灸弗已,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是也。
凡用药,若不本四时,以顺为逆。四时者,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乃天地之升浮化降沉,化者,脾土中造化也,是为四时之宜也。但宜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及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泻秋收冬藏之药也,在人之身,乃肝心也;但言泻之以酸苦寒凉之剂,并淡味渗泄之药,此助秋冬之降沉者也,在人之身,是肺肾也。用药者,
反胃香砂宽中汤(《统旨》)治气滞,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者。
木香(临服时,磨水入药三四匙)白术陈皮香附(各一钱半)白豆蔻(去壳)砂仁青皮槟榔半夏曲茯苓(各一钱)浓朴(姜制,一钱二分)甘草(三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补气运脾汤(《统旨》)治中气不运,噎塞。
人参(二钱)白术(三钱)橘红茯苓(各一钱半)黄(一钱,蜜炙)砂仁(八分)甘草(四分,炙)
有痰加半夏曲(一钱)。
水二盅,姜一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滋血润肠汤(《统旨》)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饮食不下,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芍药(煨)生地黄(各一钱半)红花(酒洗)桃仁(去皮尖,炒)大黄(酒煨)枳壳(麦炒,各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盏,食前服。
人参利膈丸(《宝鉴》)治胸中不利,大便结燥,痰嗽喘满,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槟榔(各七钱半)人参当归(酒洗)藿香甘草枳实(麸炒黄,各一两)大黄(酒湿,蒸熟)浓朴(姜制,各二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诸饮送下。
滋阴清膈饮(《统旨》)治阴火上冲,或胃火太盛,食不入,脉洪数者。
当归芍药(煨)黄柏(盐水炒)黄连(各一钱半)黄芩山栀生地黄(各一钱)甘草(三分)
水二盅,煎七分,入童便、竹沥各半酒盏,食前服。
二陈汤(见痰饮。)
来复丹(见中暑。)
丁沉透膈汤(《和剂》)治脾胃不和,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不进。十膈五噎,痞塞不通,并皆治之。
白术(二两)香附子(炒)缩砂仁人参(各一两)丁香麦木香肉豆蔻白豆蔻青皮(各半两)沉香浓朴(姜制)藿香陈皮(各七钱半)甘草(炙,一两半)半夏(汤洗七次)
神曲(炒)草果(各二钱半)
每服四钱,水一大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热服。
五膈宽中散(《和剂》)治七情四气伤于脾胃,以致阴阳不和,胸膈痞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并治一切冷气。
白豆蔻(去皮,二两)甘草(炙,五两)木香(三两)浓朴(去皮,姜汁炙熟,一斤)缩砂仁丁香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四两)香附子(炒,去毛,十六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三片,盐少许,不拘时,沸汤点服。
谷神嘉禾散(《和剂》)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或五噎五膈。
白茯苓(去皮)缩砂(去皮)薏苡仁(炒)枇杷叶(去毛,姜汁炙香)人参(去芦。各一两)白术(炒,二两)桑白皮(炒)槟榔(炒)白豆蔻(炒,去皮)青皮(去白)谷(炒)五味子(炒,各半两)沉香杜仲(去皮,姜汁、酒涂炙)丁香藿香随风子石斛(酒和炒)半夏(姜汁捣和作饼,炙黄色)大腹子(炒)木香(各七钱半)甘草(炙,两半)陈皮(去白)神曲(炒。各二钱半)
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五噎,入干柿一枚;膈气吐逆,入薤白三寸,枣五枚。
代抵当丸(见蓄血。)
秦川剪红丸(《良方》)治膈气成翻胃,服此吐出瘀血及下虫而效。
雄黄(别研)木香(各五钱)槟榔三棱(煨)蓬术(煨)贯仲(去毛)干漆(炒烟尽)陈皮(各一两)大黄(一两半)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芫花丸(《本事》)
芫花(醋炒,一两)干漆野狼牙根桔梗(炒黄)藜芦(炒)槟榔(各半两)巴豆(十粒,炒黑)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姜汤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坚、杀虫。予患饮癖三十年,暮年多嘈杂,痰饮来潮迟即吐,有时饮半杯酒即止,盖合此症也。因读巢氏《病源》论酒瘕云∶饮酒多而食谷少,积久渐瘦,其病常欲思酒,不得酒则吐,多睡,复不能食,是胃中有虫使然,名为酒瘕,此药治之。要之,须禁酒即易治,不禁无益也。
浓朴丸主翻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诸疾。
浓朴蜀椒(去目,微炒)川乌头(炮,去皮,各一两五钱)紫菀(去土苗)吴茱萸(汤洗)菖蒲柴胡(去苗)桔梗茯苓官桂皂角(去皮弦,炙)干姜(炮)人参(各二两)黄连(二两半)巴豆霜(半两)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匀,炼蜜为剂,旋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渐次加至五七丸,以利为度,生姜汤下,食后而卧。此药治效,与《局方》温白丸同,及治处暑以后秋冬间下痢,大效。春夏加黄连二两,秋冬再加浓朴二两。如治风,于春秋所加黄连、浓朴外,更加菖蒲、茯苓各一两半。如治风痛不愈者,根据春秋加药外,更加人参、菖蒲、茯苓各一两半,如心之积,加菖蒲、白茯苓为辅。如肝之积,加柴胡、蜀椒为辅。如肺之积,加黄连、人参为辅。如脾之积,加茱萸、干姜为辅。秋冬久泻不止,加黄连、茯苓。
万病紫菀丸(见积聚。)
益元散(见伤暑。)
三乙承气汤(子和)北大黄(去粗皮)芒硝(即焰硝)浓朴(姜制)枳实(生用。各半两)甘草(去皮,炙,一两)当归(酒洗,焙,二钱半重)
上咀,每服半两,水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擘开,同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病重者,每服一两,加姜二片,枣一枚,若不纳药,须时时呷服之,以通为度。虽为下药,有泄有补,卓有奇功。刘河间又加甘草,以为三一承气,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秘。试论只论四味,当归不在试论之列,不可即用,然等分不多,纵用亦无妨。
四生丸(子和)治一切结热。常服肢体润泽,耐老。
北大黄(去粗皮,酒洗,纸包煨香,不可过,存性,一两)黑牵牛(三两,取头末一两)皂角(去皮,生用,一两)芒硝(生用,半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
对金饮子(子和)
净陈皮(八两,焙制)苍术(四两,焙)人参(一两)浓朴(四两,姜炒)甘草(炙,三两)黄芩(二两半,去皮心黑灰)黄(一两)
咀,每服半两,水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七分,去滓热服,先服承气汤,夜服四生丸。如已效,进食不格拒,方用对金饮子。然初病作,且于呕吐胃热类内选用清利之药,审其虚实重轻,方用前药更佳。
呕吐大半夏汤(仲景)治胃反呕吐。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三升,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二陈汤(见痰饮。)
理中汤(见霍乱。)
治中汤即理中汤加陈皮、青皮等分。
丁香吴茱萸汤(东垣)治呕吐哕,胃寒所致。
吴茱萸草豆蔻人参苍术黄芩(各一钱)升麻(七分)当归(一钱半)柴胡半夏茯苓干姜丁香甘草(各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热服。忌冷物。
藿香安胃散(东垣)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不待腐熟。
藿香(一钱半)丁香人参(各二钱)橘红(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渣凉服,食前,和渣服亦可。
铁刷汤(见恶寒。)
温中汤即理中汤加丁香。
红豆丸(《宝鉴》)治诸呕逆膈气,反胃吐食。
丁香胡椒砂仁红豆(各二十一粒)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枣一枚,去核填药,面裹煨熟,去面细嚼,白汤下,空心日三服。
小柴胡汤(见往来寒。)
猪苓散(仲景)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上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吴茱萸汤(见伤寒吐。)
半夏泻心汤(见痞。)
丁香透膈汤五膈宽中汤(俱见胃反。)
枳南汤(见咽喉。)
导痰汤(见痰饮。)
新法半夏汤(《和剂》)治脾胃气弱。痰饮不散,呕逆酸水,腹肋胀痞,头旋恶心,不思饮食。
缩砂仁神曲(炒)陈皮(去白)草果仁(各一两)白豆蔻仁丁香(各半两)大半夏(四两,汤洗七次,切作两片,白矾末一两,沸汤浸一昼夜,洗去矾,俟干,一片切作两片,姜汁浸一昼夜,隔汤炖,焙干为末,姜汁拌成饼,炙黄用)甘草(二两,半生半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先用生姜自然汁调成膏,入炒盐汤,不拘时点服。
挝脾汤(《和剂》)
麻油(四两)良姜(十五两)茴香(炒,七两半)甘草(十一两七钱)
上炒盐一斤,同药炒,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时,白汤点服。
灵砂丹(《和剂》)治上盛下虚,痰涎壅盛。最能镇坠,升降阴阳,和五脏,助元气。
水银(一斤)硫黄(四两)
上二味,用新铫内炒成砂子,入水火鼎炼,为末,糯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枣汤、米饮、井花水、人参汤任下,量病轻重,增至五七丸。忌猪羊血、绿豆粉、冷滑之物。
养正丹(见气。)
半硫丸(见大便闭。)
竹茹汤(《本事》)治胃热呕干葛半夏(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一半,各三钱)甘草(二钱)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盅,姜三片,竹茹一弹大,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槐花散(《良方》)大凡吐多是膈热,热且生痰,此药能化胃膈热涎,有殊效。
皂角(去皮,烧烟绝)白矾(熬沸定)槐花(炒黄黑色)甘草(炙)
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枇杷叶饮(《本事》)止呕哕,和中利膈。
枇杷叶(去毛,二钱)人参半夏(各一钱)茯苓(五钱)茅根(二两)生姜(七片)
水煎,去渣,入槟榔末五分,和匀服。
〔漏气〕
麦门冬汤(《三因》)治漏气。因上焦伤风,开其腠理,上焦之气悍滑疾,遇开即出,经气失道,邪气内着,故有是证。
麦门冬(去心)生芦根竹茹白术(各五两)甘草(炙)茯苓(各二两)人参陈皮葳蕤(各三两)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陈米一撮,煎七分,去滓热服。
〔走哺〕
人参汤(《三因》)治走哺。盖下焦气起于胃下口,别入回肠,注于膀胱,并与胃传糟粕,而下大肠。今大小便不通,故知下焦实热之所为也。
人参黄芩知母葳蕤茯苓(各三钱)芦根竹茹白术栀子仁陈皮(各半两)
石膏(,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吐食〕
桔梗汤(《家珍》)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
桔梗白术(各一两半)半夏曲(二两)陈皮(去白)枳实(炒)白茯苓浓朴(各一两,姜制炒)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一盏,煎至七分,取清温服。
木香散
木香槟榔(各等分)
上为细末,前药调服。
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
荆黄汤(《保命》)治证同桔梗汤。
荆芥(一两)人参(五钱)甘草(二钱半)大黄(二钱)
上粗末,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调槟榔散二钱,空心服。
槟榔散
槟榔(二钱)木香(一钱半)轻粉(少许)
上为细末,同煎药下。亦用水浸蒸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服。
紫沉丸(《洁古》)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格,故吐而疼。
砂仁半夏曲(各三钱)乌梅(去核)丁香槟榔(各二钱)沉香杏仁(去皮尖)白术木香(各一钱)陈皮(五钱)白豆蔻巴豆霜(各五分,另研)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令匀,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愈则止。
小儿另丸。一法,反胃吐食,用橘皮一个,浸少时去白,裹生姜一块,面裹纸封,烧令熟,去外面,煎汤下紫沉丸一百丸,一日二服,后大便通,至不吐则止,此主寒积气。(《病机》有代赭石,肉果,无白术。)
大黄甘草汤(《金匮》)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金花丸(洁古)治吐食而脉弦者,由肝胜于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虚,宜治风安胃。
半夏(汤洗,一两)槟榔(二钱)雄黄(一钱半)
上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小儿另丸,姜汤下,从少至多,渐次服之,以吐止为度。
青镇丸治呕吐脉弦,头痛而有汗。
柴胡(一两)黄芩(七钱半)甘草人参(各五钱)半夏(三钱,洗)青黛(二钱半)
上细末,姜汁浸蒸饼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茯苓泽泻汤(《金匮》)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生姜(四两)白术(三两)
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干呕〕
陈皮汤(《金匮》)
陈皮(四两)生姜(半斤)
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恶心〕
生姜半夏汤(《金匮》)
半夏(半升)生姜(一斤)
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少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茯苓半夏汤(《拔粹》)
炒曲(三钱)大麦(半两,炒黄)陈皮天麻(各二钱)白术白茯苓半夏(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柴胡半夏汤(《拔粹》)
半夏(二钱)苍术炒曲(各一钱)生姜(三片)柴胡本升麻(各五分)白茯苓(七分)
上为粗末,水二盏,煎至五沸,去渣温服。
〔吐酸〕
八味平胃散(《三因》)浓朴(去皮,姜炒)升麻射干(米泔浸)茯苓(各一两半)大黄(蒸)枳壳(去瓤,麦炒)甘草(炙,各一两)芍药(半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热服。
咽醋丸(丹溪)
吴茱萸(去枝梗,煮,晒干)陈皮(去白)黄芩(炒,各五钱)苍术(七钱半)黄连(一两,细切,用陈壁泥同炒)
上为细末,曲糊丸,桐子大。
神术丸(《本事》)治停饮成癖,久则呕吐酸水,吐已停久复作,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则不行也。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堆科臼,则疾当去矣。
苍术(一斤,米泔浸)生芝麻(五钱,用水二盏,研细取浆)大枣(十五枚,煮熟去皮核,研细)
上以苍术焙干为末,然后以芝麻浆及枣肉和匀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汤下。忌桃、李、雀、蛤。初服觉燥,以山栀末一钱,汤调服。
干姜丸(《圣惠》)
干姜枳壳橘红葛根前胡(各五钱)白术半夏曲(各一两)吴茱萸甘草(各二钱半)
上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参萸丸(丹溪)治湿热滞气者,湿热甚者用为向导,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七两,即益元散)吴茱萸(二两,煮过)
一方,去茱萸,加干姜一两,名温六丸。
〔呕清水〕
茯苓饮(《金匮》)
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陈皮(五钱)生姜(四两)
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五苓散(见消痹。)
〔吐涎沫〕
吴茱萸汤(见伤寒吐。)
小青龙汤(见咳嗽。)
〔呕脓〕
地黄汤(《直指》)治脓血呕吐。
生地黄(洗,焙)川芎(各一两)半夏(制)甘草(炙,各七钱半)南星(汤洗七次)芍药白芷茯苓北梗前胡知母人参(各半两)
每服三钱半,姜五片,乌梅一个,煎服。
〔呕虫〕
乌梅丸(见伤寒蛔厥。)
呕吐膈气生姜半夏汤(《元戎》)止呕吐,开胃消食。
半夏(咀)生姜(切片。各三钱)
上量水多少,煎至七分服。
姜橘汤(《活人》)治呕哕,手足逆。
橘皮(去白)生姜(切片。各三钱)
水一盅,煎七分。
橘皮半夏汤(《元戎》)治积气痰痞,不下饮食,呕吐不止。
陈皮(去白)半夏(各二两)生姜(一两半)
上咀,水五盅,煎至二大盅,去滓,分三服,食后临卧服。
水煮金花丸(见痰饮。)紫沉丸(见呕吐。)
半夏生姜大黄汤治反胃。
半夏(二两)生姜(一两半)大黄(二两)
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再服。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