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的佛像拍卖市场以藏传和汉传佛像为主,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下称华艺国际)去年秋拍曾推出了一批在内地市场颇受瞩目的高水准汉传造像,在春季拍卖会的《静观—历代造像及铜炉》专场中,他们推出了65件拍品,其中不乏一些非常难得的佛像精品。梵华君从中挑选出11件佳作,与大家共同欣赏。
明木雕漆金韦陀立像
尺寸:高cm
估价:RMB,-,
明永乐时期汉藏风格的造像达到巅峰,因在永乐开始,宫廷设立了专门的造像机构“佛作”,隶属于“御用监”,制作的多为藏式佛像,除开皇家供奉以外,多用于册封上层僧侣,这也与明代治藏采用宗教笼络政策有关。使得内地佛像艺术以汉藏风格的永宣宫廷造像为主要艺术形式。直到后来明朝国力日益强盛,以及文化思潮的推进发展,“三教合一”理论的演进,明嘉靖采取抑制藏传佛教政策,万历皇帝及其母亲慈圣皇太后奉佛,大力扶持佛教,汉地佛教和造像艺术得以迅速崛起并昌盛一时。此尊韦驮天立像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诞生的。
作为佛教的护法诸天,韦驮菩萨大概是我们最常见到的武将造像了,在中国寺院通常将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寺庙主殿。然如此常见的韦驮菩萨,却并非中国原生菩萨。韦驮尊天菩萨又称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韦驮天。原本是婆罗门教之神,对于韦驮的信仰最初只是流行在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了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成为了伽蓝的守护神。传言其生而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世传佛陀涅盘时罗刹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天乃急追取还。直到唐初我国道宣律师感得其像后,中国各处之伽蓝才开始设有韦驮神像,自此也便开始深入人心。
韦驮作为是佛教的八大将军之一,自古以来,佛寺建立后,一般都要安奉以镇守道场。形像大多粉面无须,与其他面生胡须的武将造像不同,更显年轻俊朗,身着甲胄,肩被飞带、手执金刚杵。韦驮造型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和掌,同握金刚杵,另一种是单手握金刚杵立地。两种造型的韦驮佛像各有不同含意,双手握杵者表示该寺院欢迎四方游僧前来借宿也就是俗称的挂单;单手持杵者则表示本寺不接待外来和尚。因而根据寺庙所供奉的韦驮之造型动作也便可推测出该寺庙的规模大小了。通过此尊明代江浙工韦驮菩萨造像双手握杵的动作也可看出,此像当初为大庙之物,通身金漆,雕刻细腻,更显大将之风。
兽头雕刻细腻精妙
头戴兽头盔,腰扎革带之装束,手持金刚杵可谓是古时委托造像标准配置了,此尊造像也不外如是。然出彩之处便是细节以及整体气度的表达。兽头盔可脱落,盔上正中兽头似龙,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威武雄勇。所占比例虽不多,然细致精巧。盔上长缨蟠龙俯卧,龙鳞雕刻清晰,红缨垂落,线条细密蜿蜒,纯木雕而成,细腻程度已可乱真。脸廓方圆饱满,天庭宽广,硕长双耳在兽头盔之下微微露出,显得圆润可爱。眉眼细长,眉骨清浅而骨像已显,可见匠人功力之深厚。鼻头圆润,线条柔和,嘴部微翘,减了几分严静肃穆,童子面相更显俊朗,可亲,与其他身份的武将造像有所差别。身着甲胄,披帛飞舞,缠绕于双臂灵动飘逸。向上飞舞,蜿蜒旋转,似山岩之上溪流自然流落,自然精美,匠心独具。且披帛飘动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神女肩上披帛略有相似,自带一番天人潇洒气度。甲胄考究,硬朗而服帖。甲片形式丰富,肩上与护腰为鱼鳞甲,而其他部分则为锁子甲,细密精妙。双肩处、手腕处、护腿下方皆有兽头雕刻,比之头盔上的兽头,因体量更大更显细腻精妙,连鼻子形态,紧蹙的眉头都活灵活现,且左右对称,可见匠师自有体统章法。孔武有力的铠甲与柔美飘带,这种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更据冲击力,是江浙地区造像的一大特色。
韦驮双手撑金刚杵而立,站姿潇洒,衣袍随风飘舞,气度不凡。体量高大,整尊造像总高达到厘米,不连底座也可达到厘米。且雕刻丝毫不见马虎,一刀一刻皆考究非凡,特别是双手,线条把握极好,指结分明,力度暗藏。而足下战靴雕刻细密,线条合乎比例,鞋履之上甚至仍有铠甲及兽头附着,无一不彰显着韦驮天佛教护法的身份。韦驮站于山石之上,站姿闲暇,却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韦驮开相俊朗如赤子,却不失纵横驰骋的豪气,又有天王的潇洒气度。身上大漆浑厚匀称,其上金漆更是细腻辉煌,虽已矗立数百年,然不失威武,反而更添岁月打磨的浑厚。
清乾隆铜鎏金财宝天王
尺寸:高23cm
估价:RMB,-,
财宝天王,来源于印度教财神库贝罗(Kubera)。古印度教传说,库贝罗是一位智者毗沙门的儿子,所以他也姓毗沙门。据说他苦修千年,大梵天为了奖励他,赐他永远不死,并任命他作为财富神和大地神富宝库的守护者。在佛教中,他因为身兼二职而有了不同的身份和名字。库贝罗作为方位神,即北方的守护神,守护宇宙中心须弥山时,被称为毗沙门天;作为财宝神时,被称为财宝天王或库贝罗。供奉加持财宝天王,可事业顺利,宏图大展,求财满愿。由于其良好的寓意和神通,财宝天王是藏传佛教中最受崇信与喜爱的题材之一。
财宝天王体态伟岸魁梧,面容英气逼人。头戴五叶宝冠,眉头微蹙,嗔目远眺。左手握吐宝鼠,象征财源滚滚,随时准备布施人间,右手持宝幢,手型饱满有力,形态逼真。天王作武将装束,身着铠甲,穿蒙古式长靴,坐于狮背上,右腿上屈,呈现威震三界的坐姿。身上的铠甲装束作细致的描绘,纹饰精巧匀称,工艺精湛。座下之狮昂头回首,作怒吼状,四蹄和尾部壮硕。狮卧莲座。整像以精炼的黄铜铸造,工艺考究,天王与狮子的神态表现生动传神,天衣飘扬,仿若从天而降,加之金光耀眼,使造像充满灵动之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天王的威武与富贵,为清代乾隆时期造像的一件精品。
明早期夹纻漆金阿弥陀佛
尺寸:高cm
估价:RMB,-,
此尊表现的是三世佛中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梵文“阿弥陀婆佛陀”和“阿弥陀庚斯佛陀”的音译略称,意思是“无量寿”和“无量光”,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此尊脸廓圆润丰腴,天庭饱满,为典型汉传开相
阿弥陀佛结金刚跏趺坐,螺髪雕琢得细密规整,从而凸显出髻珠圆润。脸廓圆润丰腴,天庭饱满,为典型汉传开相。双眉如弯月,双目垂俯,相容和熙,静穆安宁之中尽现佛家之庄严。双耳紧贴面容,下垂至肩部,一改往常所见阿弥陀佛像的肥硕饱满之态。脖颈处刻有三道蚕节纹,显示了阿弥陀佛不同凡俗的相好特征。
整体造型优美,躯体雄健,线条饱满柔和
造像身姿端正饱满,身着通肩式袈裟与僧裙,胸部露出内束的裙腰,下摆在双腿前铺展开来,衣纹的处理采用汉地写实手法,折迭曲覆,质感较强,但仍清晰可见躯体的自然起伏和变化,背面亦精心地刻画。该像相好具足,整体造型优美,躯体雄健,线条饱满柔和,体现出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和审美造诣。
“干漆夹纻”是汉传造像极具特色的一种工艺
整像以夹纻工艺制作,这是汉传造像极具特色的一种工艺,采用干漆,苎麻,五彩石粉等为原料,经过烘干,打磨,夹纻等数十道工序完成。经过干漆夹纻工艺的处理,佛像色彩鲜艳,呈现出一种光润亮泽的质感,并且不宜开裂,变形,能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韵,细腻的纹路和流畅的衣纹。
该像以朱红作底漆,最后在表面施予金漆,经长年供奉略显斑驳,然而更凸显出宝相不同凡俗的气韵。造像庄严大气,具有元代造像的遗韵,应为明代早期作品,形制颇大,留存至今极为不易。
清雍正铜鎏金绿度母(铜银双色金属)
尺寸:高21.5cm
估价:RMB,-,
绿度母为二十一救度佛母之一,以其身色得名,被尊崇为能奇迹般拯救苦难众生的救助者,也是示现的度母中最为常见和活跃的。经典称二十一度母皆为观音菩萨的眼泪所化现,以助菩萨解救众生之各种苦难,《度母本源记》中即称绿度母可救狮难、象难、蛇难、水难、火难、牢难及非人类等八种苦难,故也称救八难度母。
绿度母的信仰在藏传佛教中十分盛行,这一题材的造像更是藏传佛教造像中造型最为优美的一类,而绿度母则因其或舒坐或站立的灵活姿态,最易将女性形象中的婀娜多姿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尊即为一典型范例。
此尊绿度母头戴五叶花冠,顶束高髪髻,耳际有宝缯向上翻卷,大耳垂圆形耳珰。面型圆润秀美,双目低垂,神态沉静安详。上身胸前饰花蔓项圈与连珠式璎珞共三层,下身着长裙,衣褶流畅自然,腰带垂饰连珠璎珞,如同永宣宫廷菩萨装造像样式。度母全身还有臂钏、手镯、足钏等装饰。半跏趺坐姿,左腿盘曲,右腿下踏一朵莲花,头部微微向右倾,腰肢纤细,整体呈优雅的三折姿式。左手于胸前结说法印,右手施与愿印,肩旁各有一茎莲花绽放,富有装饰美感。底承造型别致的双层束腰莲座,莲瓣饱满,束腰较宽,阴刻卷叶纹饰,底沿呈阶梯状,以连珠纹分隔,中间饰有錾刻的莲花与波浪纹,丰富了整尊造像的内涵。此像整体造型优美大方,做工精细,其艺术风格与雍正时期造像非常接近。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对藏传佛教很重视,特别是对三世章嘉国师表现出极大的尊崇。但是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没有留下明确的历史记载,也没有留下较多的造像实物为证。北京翰海年春拍的一尊铜镀金弥勒菩萨像,底座刻有“大清雍正年敬造”款识,可作为雍正宫廷造像实物的例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将本场拍卖中的这尊绿度母像与其对比,二者的面部塑造,宝冠、缯带、项链、臂钏等宝严的样式与镶嵌工艺,底座的制式等均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应为同一时期作品。而此尊绿度母还具有十分独特的工艺特征:造像鎏金,以锤揲工艺制作,尤为特别之处是,度母的面部、手足与肩旁的莲花均为银质,施彩绘,工艺极为复杂精湛,反映出制作者极高的审美素养与经验。
10世纪黑石雕释迦牟尼
尺寸:高46cm
估价:RMB,-,
这尊黑石雕像的题材为释迦牟尼,释尊跣足站立,左腿略弯曲,双手结转法轮印,表示释迦牟尼说法时的情景。佛像的面部塑造十分细致,具有印度人的面貌特征,表情放松内省。通肩式袈裟具有笈多王朝造像的遗风,以萨尔纳特式手法表现衣褶,显露出躯体的轮廓,造像肢体饱满匀称,腰肢收敛,整体端庄肃穆。下承束腰仰覆式莲座,莲瓣造型宽扁,上下错落。释迦牟尼身后有舟形背光,边缘刻火焰纹,顶部有菩提叶作为华盖,造像身体两侧阴刻巴利文。这种华丽庄严的样式在帕拉早期非常流行,强调了释迦牟尼作为转圣轮王的身份。
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约-0年)传承十八世,历经五百年之久,对佛教的发展贡献颇巨,使印度佛教达到最后的顶峰。比哈尔和西孟加拉佛教寺庙和大学发展成为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研究中心。比哈尔和孟加拉的东北印度境内,8-12世纪创造的艺术作品一般称为帕拉艺术,影响深远。至12世纪末,伊斯兰的军队征服了整个东北印度,伴随而来的是对主要寺庙的破坏以及对佛教信众的迫害,帕拉王朝走向覆灭,佛教也在印度边缘化。帕拉王朝的佛像艺术成为了印度佛造像艺术的最后一抹辉煌,这些幸留下来的精美造像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该像反映了10世纪左右帕拉造像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意趣。体量硕大,工艺精美,除了双手部分有损,其余部位保存状况相当良好,流传至今近千年,可谓弥足珍贵。造像来源清晰,为英国著名收藏家、中亚文化研究学者JonathanTucker旧藏。同类造像可参阅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Museum)藏品,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编号No.。此外,年10月份香港典亚艺博,比利时古董商JacquesHow也曾展出一件工艺细节相仿的帕拉佛陀石雕,相比之下,本尊的浮雕更加立体,笑容祥和,双手初转法轮,整个身体曲线较为柔和,鬼斧神工。
13/14世纪铜大日如来(错银错红铜)
尺寸:高38cm
估价:RMB,-,
大日如来,又称毗卢遮那,其名称出现于七世纪善无畏三藏翻译的《大日经》里。“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不生不灭。“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因此,大日如来又称遍照如来。大日如来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被认为是佛教所说理性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为佛教密宗所尊奉的最高神明。
这尊精美的大日如来像来自拉达克王朝。大日如来面庞圆润,五官精致,眼睛与白毫嵌银,嘴唇嵌红铜,提升了造像的神韵。金刚跏趺坐姿,双手于胸前施智拳印,手足刻画柔软生动,富有生命力。造像的宝冠、配饰有多处镶嵌绿松石和珊瑚,并且颈部的项链有镶嵌银和红铜,工艺极为精湛。整尊造像呈后仰的姿态,彰显着大日如来高大尊贵的地位。
11世纪之后,由于东北印度受到伊斯兰的入侵,许多优秀的匠人背井离乡,西藏因此接纳、融合了印度的佛像艺术。该像高耸的塔状髪髻,横出的冠结,繁复华美的璎珞、钏镯等均继承了帕拉造像的审美元素,延续着帕拉风格的庄重与华美。束腰仰覆式莲花座呈梯形,上缘饰一周连珠纹,莲花瓣宽大圆润,瓣尖微翘,制作精致。大日如来的宝冠、帔帛处均有细小的铜丝相连,反映了拉达克造像成熟时期的典型工艺特征。
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的东南部,是重要的克什米尔与西藏的边贸口,现在受印度控制,实际上还包括今天巴基斯坦控制的巴尔蒂斯坦。拉达克是藏族的传统居住区,公元8世纪,吐蕃扩张至拉达克,称阿里与拉达克地区为“麻域”(麻羊)。拉达克的宗主权在唐朝和吐蕃之间几经易手。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灭亡。公元10世纪上半叶,以象雄、布让和麻域为主要领域的古格王朝建立。佛教开始在此地呈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态势。拉达克造像艺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与西北印度、东北印度和尼泊尔等外来艺术风格不断融合,约在公元13世纪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薄胎失蜡法的铸造工艺使拉达克造像在佛教艺术史中独树一帜。薄胎造像对材质、刀工、镶嵌及铸造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这也是拉达克造像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整像以精炼的合金铜铸造,质地润泽古朴,不鎏金,铜质含锌量较高,故不易生锈。造像整体比例匀称,肌肉线条饱满流畅,装饰华美,细节刻画一丝不苟,十分精彩,可见当年匠师铸造此像时的虔诚用心。造像包浆色泽沉郁,整体气韵和细节刻画均彰显着拉达克造像的独特美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17/18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扎纳巴扎尔风格)
尺寸:高23.3cm
估价:RMB,-,
此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被尊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世尊等,是已经脱离六道轮回的圆满智者。
此尊肉髻高隆,螺髪细密,宝珠顶严。佛陀双目微闭,耳垂及肩,法像庄严肃穆。肩胸宽厚饱满,结金刚跏趺坐,右手手心朝内向下施触地印,左手于腹前托钵置于双腿之上,后腰内收,坐姿微微后仰,整体形象端庄而尊贵,呈现释迦牟尼佛得道时的形象。
造像具有鲜明的蒙古扎纳巴扎尔风格特征。其五官精巧秀美,身形比例和谐,肌肉、手足饱满而富有弹性,身着袒右式袈裟,光素无衣褶,仅在衣缘錾刻花卉纹饰。下承高大的莲座,上缘饰有一圈精美连珠纹,莲花瓣层层开阖,上下交迭,层次分明且瓣尖微翘,造型干净利落,强调隆重的庄严感,是为扎纳巴扎尔风格的特征。
扎纳巴扎尔风格对蒙古艺术造像有着开创性的贡献,在市场上也极受瞩目。此像铜质精沉,鎏金饱满悦目,时代与风格特征清晰,品相一流,弥足珍贵。
清康熙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
尺寸:高22.5cm
估价:RMB1,,-1,,
康熙帝在宫廷设“中正殿念经处”,负责宫中藏传佛教事务,并兼办造佛像。造像通常面型端庄俊秀,造型比例精准,装饰繁缛华丽,鎏金亮丽悦目,莲座工整大气,反映出极高的艺术水准。此尊观音菩萨坐像便是一个精彩的典范。
观音头戴五叶花冠,头顶束葫芦形髪髻,染绀蓝色,余髪垂于两肩。面相圆润秀美,鼻梁高挺,颊颐丰满,如年轻女子,神态慈祥和悦。结金刚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置胸前结说法印,右手置右膝结与愿印,手中均持有一茎莲花盛开于双肩,花叶部分镂孔剔出,线条流畅,细致入微,富有装饰性。
观音身着天衣绸裙,天衣裙边有阴线刻西番莲纹,细密精致,帔帛自双肩自然垂下,柔畅地绕过手臂,经膝下垂于座前,形成华丽柔美的线条。宝冠、髻宝、耳珰、珠鬘、臂钏、手镯、脚镯部分大量嵌珊瑚、绿松石,珠粒饱满,色彩缤纷,既彰显皇家气魄,又有满族独特的审美趣味,并且腰部背面的U形璎珞亦作镶嵌,可见制像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观音身姿端正,肌肉饱满而匀称,这种富有青春朝气的造像正反映出这一时期清朝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底座莲花叶瓣宽大、饱满,瓣尖饰卷草纹,连珠均匀圆润,排列齐整。封底正中饰十字金刚杵,庄严大气。造像体量厚重,精工细做,鎏金饱满亮泽,装饰雍容华贵,表现出康熙宫廷造像极高的艺术水准。
18世纪铜鎏金绿度母
尺寸:高38cm
估价:RMB1,,-1,,
绿度母为绿救度佛母的简称,因身体为绿色而得名,她位居二十一度母之首,是所有度母中最活跃也最重要者。绿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具有救济众生出种种苦难之功德,以她为中心的二十一度母的组合,即是她无边慈悲力的体现。在西藏,藏王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妃子赤尊公主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来藏传法的孟加拉国高僧阿底峡尊者即以此尊作为守护神。
相传绿度母是由观音菩萨的左眼所生,菩萨的另一只眼则化现出白度母。身躯动态上,白度母持白天开放,晚上合拢的白莲花,绿度母持白天合拢,晚上开放的乌巴拉花,二者合一,象征日夜观照,随时救助世间众生。在许多藏传佛教艺术中,绿度母多位居女尊菩萨的中心位置,或与白度母对称出现。
此尊铜鎏金绿度母像头戴镶嵌绿松石与珊瑚的三叶宝冠,绾高髻,面泥金,额宽、眉长,双目微睁,眼尾上扬,脸颊圆润,含笑的嘴角呈现祥和面容,写实的面部特征有着藏地民族的特色。耳垂圆珰,颈胸之间饰有镶嵌宝珠的项链、璎珞,上身裸露,下身着裙,双手臂、腕皆带钏环。宽肩、细腰,双乳丰腴,头部向右微倾,身体向左折腰舒展,肌体表现柔软自然,有帕拉造像独具动感的造像特色。
右手持莲茎置于膝上,手心向外作施愿印;左手则于胸前作三宝印,双肩各有一带着果实的乌巴拉花(蓝莲花),莲茎由两手顺着手臂延伸至双肩头。果实,代表以迦叶佛为首的过去佛,左肩盛开的莲花则代表现在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右肩含苞的莲花象征以弥勒为首的未来佛,它们共表三世诸佛。度母的左膝屈,右脚伸,以游戏坐姿垂视众生于饰有连珠纹的仰莲座上;直伸的右脚踏于由下方台座伸展出的莲花之上,表示随时起身救度苦难众生。下方台座中间垂挂着边缘饰有变形莲花卷纹的布帛,两旁各雕铸一雪狮,由五个以莲花卷纹为造型的支脚支撑。
该像材质与工艺上乘,体量较大,18世纪的西藏地区,只有代表西藏宫廷造像机构的雪堆白能够制作出如此等级的作品。
10/11世纪铜莲花手观音(错银错红铜)
尺寸:高16.5cm
估价:RMB4,,-6,,
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统治下的克什米尔地区已经成为西域的佛教中心之一,其造像风格受到贵霜帝国犍陀罗艺术的深刻影响。7世纪之后的克什米尔佛教艺术开始进入繁荣期,在迦尔郭咤(Karkota)王朝统治下,克什米尔发展成了重要的文化中心。此时期克什米尔造像的艺术面貌融入了印度笈多王朝秣菟罗、萨尔纳特式造像风格和中亚波斯萨珊文化的影响。造像强调体态优美、薄衣贴体。主要特征是双眼大而张开如杏仁,嘴唇丰满,反映出本地人种的面貌特征;衣纹有秣菟罗式的U形纹和萨尔纳特式的光素无衣纹,仅在领口、袖口表现衣边;背光镂空;佛座的基本形式是方形的须弥座。造像多数为合金铜制作,表面不重鎏金,铜质莹润细腻,镶嵌工艺是其特色。
对于克什米尔的造像风格,西藏历代佛学大师和艺术鉴赏家们都有精彩的品评,其中16世纪著名佛学家白玛噶波(-年)在其著作《金铜佛像鉴赏》中如此鉴赏道:克什米尔佛像“多以略带黄色的白利玛,尤其是紫利玛、石和陶瓷般材料及合金为胎制作佛像。面部修长丰润,上身和下身细小,眼扁平,鼻梁圆好,唇肥厚。体态惬意,骨节短小,手足柔软,铜唇银眼者为多见”。
可以说,7-13世纪的克什米尔引领着当时整个世界佛造像艺术的工艺水准。这个时期,克什米尔与周围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达到顶峰。直到14世纪,伊斯兰入侵克什米尔地区,使其辉煌的佛教艺术走向了衰亡。幸运的是,成为绝响的克什米尔造像艺术,在我国的藏西和西藏其他一些地区得到了保护和延续,成为了一笔极为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本尊莲花手观音束髻带冠,宝冠两侧有扇形冠结,余髪左右各编成两股髪辫垂搭至双肩,两耳缀圆形耳珰。造像面型卵圆,脸颊饱满,杏仁眼,目光如炬,弯眉细长,眉间饰白毫,宽鼻厚唇,面容祥和宁静。观音游戏坐于高台上,右手上扬置腮旁,作沉思状,表现处于冥想状态的莲花手观音,左手牵一茎莲花于肩旁绽放。
观音姿态优雅,腰部收束,躯体强调对肌肉的表现,所佩项链、臂钏等饰物简洁而精致,帔帛绕过双臂向上飘扬,富于装饰意味,局部的动态与整像的肃穆相得益彰,充分反映了观音的尊贵身份与气质。下身的长裙不表现衣褶,而是用錾刻的梅花点与几何纹作装饰,这是克什米尔造像的常见手法。像背也塑造得一丝不苟,过去应有单独铸造的背光,由像背上部的榫头固定。莲座饰覆莲瓣,修长饱满,莲瓣之上用细密的阴刻线表现莲梗,生动写实。下承方形的须弥座,既加强了莲座的稳定性,又增加了佛像的庄严肃穆之感。
克什米尔造像既重外在写实,又重内在意象与神韵的表现,在佛造像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像以合金铜铸造,铜质细密莹润,双眼嵌银,嘴唇、乳头嵌红铜,工艺十分精湛,为克什米尔造像的典型特征。在目前存世的克什米尔造像中,莲花手观音的题材相对少见,整像风格古朴,造型比例准确和谐,细节表现精彩,如此精美的工艺与上佳的品相在现存同类造像中十分难得,堪称一尊克什米尔造像珍品。
14/15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
尺寸:高55.5cm
此尊为经典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像。采用红铜铸造,鎏金饱满,色泽沉静。造像身体比例完美,体量高达55.5厘米,胎体厚重敦实,堪称14/15世纪西藏金铜造像的上乘佳作,存世少见。
细观此像,其制作工艺极为精细传神。像身与底座分铸而成,头部、躯干和莲座比例协调,天然浑成。佛陀肉髻较为平缓,宝珠顶严。相容和煦,天庭饱满光洁,眉如初月,双目微敛,鼻梁端直挺拔,嘴角略带祥和的微笑,流露出智慧和慈悲。佛陀下巴处的酒窝十分特别,正是这种对细节的经营使得整尊造像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可见匠师铸造此像时的虔诚用心。
造像肢体匀称,四肢、双肩和胸部强调雄健之美,强烈的内在力度通过贴体的袈裟彰显无遗,莲座造型宽扁,体现出元代造像的时代风尚;与此相对,手指则修长、柔美、灵巧,刚中见柔。袈裟纹样简洁,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其中左肩衣角的造型及其搭法具有早期造像的明显特征。左手袖口采用留空的方式增加袈裟的灵动感。莲花座造型大气,双排硕大的连珠和饱满的仰覆莲瓣共同传递出一种雄浑、富丽之感。莲瓣满饰一周,瓣尖卷起成优美的云头纹,此亦该时期造像的明显特征之一,在15世纪之后逐渐转变。释尊和莲座分体铸造,结合紧密。
整件作品明显带有尼泊尔风格的影响。佛陀着袒右肩式袈裟,轻薄贴体,仅以平行的连珠纹表现衣缘,中间錾刻精细的稻粒纹,稻粒首尾相连,呈八字形分布,这种稻粒纹源自13-14世纪尼泊尔迦舍末罗王朝的佛像装饰,在13-14世纪的西藏中部地区佛装造像上十分流行。佛陀左腋后部袈裟的填补工艺,以及手脚关节的细腻表现等均能反映尼泊尔造像的艺术特色。
尼泊尔造像艺术从公元7世纪开始影响我国西藏,公元12世纪后随着东印度王朝及其佛教和佛教艺术的终结,更成为影响我国西藏造像艺术的主流。历史上尼泊尔造像不断大量地传人西藏,同时又有不少尼泊尔艺术大师入藏帮助造像,元朝时入仕我国的尼泊尔艺术大师阿尼哥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所擅长的“西天梵相”对元代藏传佛教造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尼泊尔造像艺术对我国西藏佛教艺术影响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地域之广,是印巴次大陆其他艺术流派无法相比的。
资料来源: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延伸阅读:
·美国第一家族掌门人珍藏开拍,康熙御制无量寿佛像抢眼
·金石瓷木四种材质佛造像齐聚,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万港元成交的这套宫廷制式七佛偈唐卡,传拓自北海公园
·这个专场上的唯一拍品,诠释了什么叫“巨作绝品”
·这五件佛造像拍出0多万,承载了多少谨慎而炽热的崇拜
·这尊罕见的铜鎏金嵌银佛造像,展现了早期工匠的精湛技艺
·为何专场呈现喜马拉雅艺术,从这五件造像中找到答案
·这尊西藏十五世纪佛像造型罕见,精致细节彰显魅力
·明永乐宫廷造像专场拍卖,这三尊造像价值非同一般
指引
拍卖会:华艺国际春季拍卖会
专场:静观——历代造像及铜炉
预展时间:年05月20~22日
预展地点: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二楼
拍卖时间:年05月23日13:30
拍卖地点: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二楼
三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