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镂釦器,百伎千工。
——《蜀都赋》
制作器物,不光只是制作一个物什,也是一个将个体与社会的观念融入器物,将抽象的理念具象化的过程。因为器物本身承载的是当地文化与观念。无论是青铜器、瓷器、玉器,亦或是历史悠久的漆器。
漆器(图片由成都漆器工艺厂提供)
在古代,“切”与“七”曾经是同一个字,“七”在甲骨文中写作“十”,就像在漆树上切了一条口。所以人们将这种从树木切口流出的液体也称为“七”,也就是“漆”。人们发现涂抹了漆的器物能够防腐、耐磨,所以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大漆在中国便得到了广泛运用。
漆器(图片由成都漆器工艺厂提供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就非常出名,楚国境内有许多漆园,专门种植漆树。庄子便曾是楚国的“漆园吏”,即管理漆园的官员。后来,在他著名的著作《庄子》里,还特别提到了这种神奇的植物。
漆器与也和其他工艺器物一样,其工艺水平始终和朝代兴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之后从汉唐至明清,随着中国漆器工艺越发的成熟,人们还发展出了“剔红”、“款彩”、“堆漆”、“戗金”、“螺钿”等技艺。使漆器的种类更加的丰富、在审美上也更进了一步。
漆器(图片由成都漆器工艺厂提供)
四川的盆地、平原、山区交错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便注定了这个“天府之国”适合种植漆树。因此成都也成了中国四大漆器产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漆艺文化之都”。
成都漆艺是中国最早的漆艺之一,当代考古大家郭沫若先生有“漆从西蜀来”之句。在古蜀时期,成都的漆器工艺便达到极高的工艺,扬雄的《蜀都赋》中便写道:“雕镂釦器,百伎千工。”到了汉代,成都漆器作为高端日用品流入全国甚至远达现在的朝鲜、蒙古、阿富汗。在马王堆汉墓、平壤王盱墓出土的漆器,都刻有“成市草”、“蜀郡工官”等字样。显然,在汉代,蜀郡和广汉郡俨然已经是当时全国漆器的生产中心。
漆器(图片由成都漆器工艺厂提供)
作为成都在地文化代表之一的漆器文化在汉代以后,逐渐失去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到了当代,成都漆艺也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没了古代的辉煌。
“我期望中国漆器未来能更亲民,也更高贵。能够恢复中国漆器往日的荣光。”——王岳峰
王岳峰
王岳峰,江湖人称“王厂长”,成都漆器工艺厂负责人。做过服务员、操作工。自从40岁时收到成都漆器工艺厂这个“礼物”后,他始终致力于成都漆艺的传承与发展。
10月27日,王厂长将携带成都漆艺作品作客寻麓书馆,为大家分享关于大漆文化的七个冷知识,展示古蜀漆艺的当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