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晒宝会
MetropolitanMuseumofArt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四大艺术馆(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SaintPetersburg)的列宁格勒美术馆(TheStateHermitageMuseum)(也称冬宫音译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之一。
庭院里中的“明轩”里陈列着许多中国明代的家具。
其他中国艺术品
唐镜
母鹿铜车轭饰(一对) 中国北方 公元前世纪 高11.6cm
羊铜像 中国北方
镶嵌珍珠、绿宋石和玉璜的镀金带钩 战国时期 长16.5cm
镀金银带钩东周-西汉长14.1cm
7世纪初唐代干漆夹苎高96.5cm宽68.6cm
这尊佛像有近年的历史,为7世纪初唐朝干漆夹纻工艺制作的坐佛。大都会的签注上标注佛像来自直隶省正定大佛寺。出自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
干漆夹纻工艺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它采用干漆,苎麻,五彩石粉等为原料,经过烘干,打磨,夹纻等48道工序完成。采用这种工艺制作佛像时,先做好一个工胎,作为一个木头大概雕塑的佛像,然后用麻,再刷漆,等到一定程度漆干后把木胎取出,使它完全成为一层空壳。
从国内看,在国内还没有看到这么大的保存这么好的脱胎漆器的佛像,这是非常非常珍贵的文物。堪称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
干漆夹纻工艺史载东晋时期就已经被应用在佛教造像上,据说是大约公元年由东晋著名的画家,雕塑家戴逵发明。唐代干漆夹纻造像文献方面记载有如意元年(年)武则天将嵩山少林寺普光佛堂神王像二躯改为夹纻像,安置宫中,天册万岁元年(年),武则天下令造夹纻大像。
易县三彩罗汉 辽代
20世纪30年代由绍兴人寿鹏飞总纂成书的《易县志稿》载:“八佛洼在峨眉寺沟底之东北支,亦称百佛洞、百佛山……峨磨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有崖南俯,俗名白脸山……山半有洞名百佛洼”;《志稿》又载:“寺中旧有佛像七十二,皆瓷制”,“峨眉寺百佛洼慈(瓷)佛在县西北五十五里峨眉寺后。
百佛洼亦称百佛洞或称百佛山、八佛洼,山腰凿石虎,内有大慈(瓷)佛八尊,小慈(瓷)佛七十二尊,又依山建阁,内有三彩慈(瓷)观音一尊,后为邦人盗去售诸国外,今在英伦者有三,彼邦人以为唐三彩慈(瓷)云”。
年就有北京两名古董商向德国汉学家贝尔契斯基兜售了一尊出自易州的等身三彩罗汉坐像,惊叹于造像高超写实魅力的贝氏对其称赏有加、赞叹不已。
从日本人寺泽鹿之助那里获悉此尊造像出自北京西南公里的河北易县八佛洼之后,贝氏就马不停蹄赶往现场实地考察,借“养病”为名住进距八佛洼仅20余华易县八佛洼辽三彩罗汉组像(19张)里的清西陵永福寺,随即与同行的“高参”及摄影师雇用当地的向导乘骡子前往目的地。
实际上贝尔契斯基曾于年夏秋两度“考察”八佛洼,两次“考察”间隙贝氏尚处心积虑,多次派人前往易县打探情报,谋求收购这批罗汉造像瑰宝。据贝氏所记,当地政府在获悉此事后也曾虚张声势、采取措施,逮捕惩处了一批盗运藏匿罗汉造像的组图2组图3文化窃贼。
贝氏第二次探访八佛洼之前,地方官已经下令“戒严”,贝氏此前派去的古董商亦曾被逮捕刑讯,但不久后即获释。贝氏第二次旅行驻扎的西陵永福寺亦曾被搜查,地方官严令当地居民禁止向贝尔契斯基出售任何文物,但事后地方官员的监守自盗证明上述举措不过是担心利益外流的故作姿态罢了!
利欲熏心的政府官员最终难抵诱惑,据贝氏所记,县衙曾保存有两尊罗汉,地方官虚与委蛇,一方面声称要将罗汉安置供奉于某一庙宇,另一方面则巧妙暗示贝氏,造像可以善价而沽。其中完整的一尊后来辗转入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另一尊罗汉的碎片其后则不知所终(参见金申先生译,原田淑人著,《关于原属直隶省易县的陶罗汉》,《文物春秋》,年第2期)。
贝氏年11月间的八佛洼之行,亲眼目睹或确知下落的罗汉造像共6尊,当地原住民提供的讯息中所涉及的罗汉像则多达9至10尊!不久八佛洼的罗汉就被盗卖一空,令人万分遗憾的是村民夜晚将造像盗运下山过程中,至少有三尊无比宝贵的罗汉像被愚昧无知地打破。
据贝氏称其最早获悉藏匿地点的一尊罗汉造像,至少已经碎成六块!又百花山一山民曾告知贝尔契斯基,他本人曾试图搬运一尊罗汉下山,结果造像被摔得粉碎!
梁思成先生20世纪初留美期间在其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物馆见到了易县八佛洼所出的一尊三彩罗汉像,在后来写成的名著《中国雕塑史》中他这样评价:“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写实。……或容态雍容,……或蹙眉作恳切状,要之皆各有个性,不徒为空泛虚缈之神像。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皆由对于平时神情精细观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体之结构,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写实为主;其第三量之观察至精微,故成忠实表现,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
这组秘藏山中的辽代等身三彩罗汉像,早年被认定为唐代作品,总计16尊。20世纪初被盗运出境的过程中至少毁弃了三尊,二战期间旧藏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的一尊不幸毁于苏军攻克柏林的战火,迄今为止仍存世间者仅只10尊而已。
易县三彩罗汉(局部特写)
罗汉是闻如来说教而通达,是佛教修行的果位,是侍佛,承宣佛法的人物,因此从释迦身边的阿难、迦叶二弟子,一直到以舍利弗为首、终于阿难的十大弟子(见《翻译名义集》卷一),乃至十六罗汉(《法住记》),进而到十八罗汉、二十四罗汉(《付法藏因缘传》)、五百罗汉等,可以说,无论称弟子、称祖师或是罗汉,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等级区别,无非都意味着修到了罗汉的果位,在美术造型上皆呈比丘相,即所谓罗汉形象。
据记载,唐代的卢楞伽和王维都曾画过十六罗汉,但没有实物遗存;不仅书画,即使是雕刻,还没有发现唐代的单尊的十六或十八罗汉群。十六罗汉是唐未五代才开始流行的,著名的禅月大师贯休(~年)以画罗汉著名,传世的十六罗汉有线刻石雕。十六罗汉增加为十八罗汉也大致在这个时期,苏轼有“十八大阿罗汉颂”,记其谪居海南岛时,从民间得到前蜀简州金水张氏所作的“十八罗汉图”。
唐三彩器首先是冥器,从目前的出土物看,三彩器多为文武官员、贵妇侍女、驼马及仆役、镇墓兽以及生活器具,可以说包括了生活与想象中的各种题材,但佛像和罗汉的三彩器在唐代从没有发现过。
但到了宋辽金之际,由于连年征战,铜资源严重匮乏。金代铜禁更严,甚至生活必需品的铜镜也要经官方登记刻款方能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佛造像的质地一时花样繁多,除原有的铜、石之外,铁佛像、漆佛像、木佛像、陶瓷佛像、泥佛像,可以说各种质地都有,至今遗存尚多,就是因为缺乏铜的原因。
彩绘石雕佛像 金代 高cm
北宋彩绘木雕文殊菩萨像 高.2cm
明代彩绘木雕善财童子像高69.9cm
金代彩绘木雕菩萨像 高.9cm
辽代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 高.1cm
五尊佛像的陈列布局
唐代阿难陀彩绘石像高.3cm
北宋鎏金木雕观音像高94cm
明代彩绘木雕狮吼观音像高cm
元代木雕佛像高99.7cm
北魏鎏金青铜佛像高.3cm这是已知最大的一座早期鎏金青铜佛像
明代水月观音木雕像高76.8cm高
明代铅黄铜观音高38.4cm
北齐石狮高65.4cm
汉代六博陶俑
六博,又作陆博,是中国古代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称为六博,以吃子为胜。其中的古玩法大博,由于是与象棋一样要杀掉特定棋子为获胜,是很早期的兵种棋戏,被推论象棋类游戏可能从大博演变而来。
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西晋龙首青铜器皿
鎏金龙首东汉精美绝伦之作
鹿形青铜盂汉代长11.7cm
瓦当西汉直径18.4cm
铜镜东汉直径23.5cm
铜镜东汉直径10.8cm
错金银青铜剑西汉
玉剑饰东周至西汉
从现有的考古出土资料来看,玉、剑结合物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春秋战国晚期,四样俱全的玉剑饰逐渐形成,到了西汉这种玉剑饰就成了王公贵族佩剑上的重要装饰品,也成为当时社会一种身份的象征。玉剑饰的材料主要是以玉为主,包括玉剑首、玉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四种。
汉代的玉剑饰在战国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造型比战国时期的略高,边角抹圆也更加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镂空的工艺,这在玉剑饰的历史上还是前所未见的。汉代玉剑格的纹饰多以兽面纹为主,同时还流行一种高浮雕的蟠螭形象。
龟形印章(左铜右银)东汉
青铜西汉4.4cm高
绿釉牧羊群东汉直径21.9cm
绿釉家禽东汉
绿釉陶磨坊东汉宽22.1cm
绿釉陶羊圈东汉
绿釉陶灶东汉
绿釉陶楼东汉高84.5cm
这组绿釉陶器的整体展示,有如一册反映东汉生活与习俗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开
彩绘陶壶西汉高20.8cm
这尊彩绘陶壶,其绚丽的彩色颜料使用和自信奔放、挥洒自如的黑色笔触而达成完美的装饰效果展现了西汉时代个性张扬的一面
六博戏者铜像
两名戏者,两名观者
彩绘陶杯西汉高11.6cm
彩绘陶鼎西汉高17.9cm
彩绘陶盒西汉高17.5cm
玉猪东汉长11.4cm
兽形青瓷烛台西晋长12.7cm
青釉魂瓶西晋高45.4cm
虎形旗杆座汉代宽13cm
蛇形柄碗东晋
青瓷虎子东晋长23.2cm
龟形砚台隋至唐长29.5cm
镶嵌绿松石、白珊瑚、青金石镀金铜饰高7cm
彩绘陶骆驼北魏高24.8cm
彩绘持盾武士陶俑北魏高23.5cm
持鹰陶俑北魏
镇墓兽北魏高31.1cm
供奉弥勒佛像鎏金青铜祭坛北魏高76.8cm
彩绘持锄男俑
彩绘女陶俑
彩绘女舞俑唐代高15.6cm
这个陶俑在大都会的标签是RestingDancer,但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个唐朝版的“沉思者”
三彩女坐俑唐代高37.5cm
佛祖与弟子彩绘壁画新疆公元4-5世纪23.2x26.7cm
彩绘菩萨像壁画新疆公元9-10世纪36.8x33cm
水彩木板佛像画新疆公元6世纪高59.7cm
墓葬佛教石雕北齐
墓志铭唐代
石棺门板唐代.4cm
彩绘胡人骆驼俑唐代
白瓷双龙尊唐代高51.1cm
双龙尊,又称双龙耳瓶。其基本特征是:盘口、细长颈、罐状身,二龙口衔盘沿,尾接罐肩,呈双耳状立于瓶口两侧,故名。
唐代白瓷双龙尊,虽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但仍处于白瓷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同时期的其他白瓷器一样,胎、釉方面仍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黑釉瓶唐代高30.5cm
唐代黑釉瓷器的装饰方法不很丰富,资料中可以找到的黑白双色装饰的器物,以里白外黑的碗,黑釉白边的罐比较常见,还有黑釉瓷塑动物。
唐代黑釉瓷器釉面乳浊感强,发色偏灰暗,或偏褐色,或偏黄绿,不及宋金时候的黑釉釉面玻化程度高,玻璃质感强。
瓷枕唐代宽16.5cm
蓝釉瓷瓶唐代高16.5cm
三彩碟唐代直径29.7cm
收藏大杂汇
三彩盒唐代
三彩碗唐代直径8.3m
三彩枕唐代宽11.1cm
绿釉罐唐代高7.9cm
三足瓷杯唐代高3.8cm
白瓷碗隋至唐代直径11.4cm
三彩罐唐代
瓷盒唐代直径16.7cm
三彩女骑手与马唐代高44.5cm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
▼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儿童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