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深的文艺美食爱好者,观看美食记纪录片是我的一大爱好。庆幸世间有陈晓卿,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到《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黑叔一直用我喜欢的方式、向往的方式、开眼的方式为我们讲述着美食的故事。
黑叔加盟腾讯视频后,担任腾讯视频副总编辑,兼任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潮汕》总导演,负责腾讯视频旗下所有纪录片工作室的整体把控。
继《风味原产地·潮汕》之后,腾讯视频自制的美食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系列最近又上线了第二部——《风味原产地?云南》。
“人间饿爸”陈晓卿和团队深入云南当地,为观众带来云南独特的食材、食品和味道。这些美食“养在深闺人不识”,陌生又新鲜,具有浓烈的地域风情。
正如陈晓卿曾经在他的随笔集《至味在人间》中写道:“味觉里包含着人情、乡愁、记忆。所谓思乡,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乡愁就是这么简单。而我们的肠胃其实都有一扇门,是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在哪里,门或许已经残旧,但一直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
本季的《风味原产地·云南》精心挑选具有云南各地特色的食物。食材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情,带来陌生又新鲜刺激的体验。
老实说,片子里的很多美食及制作方法颠覆了我对云南的想象,原以为云南是玉龙雪山的壮阔,是洱海的秀丽,是束河的宁静,是大理的恬淡,谁竟知,它还是喃撇奔放,饵的柔韧,酸的多情,火腿的沉着,撒的鬼畜,芭蕉的闷骚……不只是眼睛里的彩云之南,更是舌尖的风味云南。
第1集:喃撇
主食材和新鲜香草,用舂捣合在一起,做出来的任何凉菜都能叫“喃撇”。
喃撇性格奔放,每一个都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有的赤红如泥,甜蜜的紧;有的质地松软,咸辣酥香;有的紫白相间如丝缕,酸辣刺激;还有的绿色中满是白色点点,苦到让人说不出话。
一条新鲜的马鬃鱼,上火烤后将肉从骨头上剥离,掰碎后放在舂里,加上大蒜、辣椒、香柳叶,用力猛捣,必要时再用捣棒在舂壁上撵一圈,出来的就是鱼喃撇。
▲在舂壁上撵一圈
后山里树番茄熟了,用火烤到表皮炸裂,剥了皮放到舂里,加大蒜、辣椒、香柳捣成泥,这就是树番茄喃撇;
▲树番茄烤到表皮炸裂
胆大心细的云南人,用风味强劲的香料和纯天然的食材,混合出滋味万千的地道风味。
第2集:饵
洁白、柔韧、弹润……云南人形容起饵来,用多么美好的形容词都不为过。
▲甜、香、糯
饵是稻米的延展。云南的饵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变幻出各种美味。
巴掌大的饵块,直接炙烤,散发出谷物的芬芳,搭配着咸辣的蘸料,是大理街头最常见的一味小食。如果掰成小块,泡进豌豆细粉煮成的稀豆粉里,则变成了咸鲜顺滑的日常早餐。
▲饵块配稀豆粉
饵块切丝后,稳定的淀粉结构让饵丝久煮不断,在猪骨汤的油脂中浸润,再浇上一勺肉沫浇头,一碗汤清味浓的煮饵丝不知抚慰过多少空空如也的胃袋。
饵块最为柔软顺滑的形态,是片成薄片。加上番茄、鸡蛋、白菜心和糟辣椒,红白黄绿挂着浓稠的芡汁,这道叫作腾冲大救驾的美味,成为云南菜中再经典不过的代表。
▲云南菜的经典
块、丝、片,从大米到饵再到形态不一的菜肴,支撑起云南人的日常餐桌。
一粒米历经千锤百炼打造成饵,这种由大米制成的美味,样式百变、滋味不拘,成为云南风味的代表之一。
第3集酸水果
云南人讲究食材的搭配,他们会根据酸度与风味的不同,搭配不同的料理方式和食材,将酸水果化身点睛之笔。
景颇名菜鬼鸡就是一个典型。这道云南德宏菜需要选用走地鸡明火燎烧,再与香料共同煮制30分钟,撕碎鸡肉,加入沙姜、罗勒、芫荽,最后挤入小青柠拌匀而成。青柠汁犹如一个桥梁,收紧了弹牙的鸡肉,又柔化了霸道的香辛气。
▲挤入小青柠
大理人利用酸水果的招牌菜则是酸木瓜鱼。将鲫鱼煎得金黄后熬汤,和经过两天暴晒的酸木瓜干碰撞,酸木瓜鱼的香气从锅中弥漫到整个房间,鲜味也被激发得淋漓尽致。
▲酸木瓜鱼
将酸水果从“不可吃”变成“好吃”,这是云南人调剂饮食的独到风味。
酸多依洱海白虾,景颇鬼鸡,酸木瓜鱼……它们酸香浓厚,鲜味逼人;它们朴实大方,风格鲜明;它们是美食,却又不只是美食,而是一段历史,一段地方志,在岁月的冲刷中,闪烁着光芒。
▲酸多依洱海白虾
通过刺激唾液和胃酸分泌,酸味让人食欲大开。酸柠檬、酸木瓜、酸多依……云南人就地取材,将酸水果化身美食的点睛之笔。
第4集:火腿
在云南,倒挂的火腿是最美味的风景线。
一条条红粉相间、带着大理石般纹理的云腿,会在火腿师傅的陪伴之下,走完四季的变化。
▲倒挂的火腿
滇东山高谷深、风干物燥,这里成就了来自曲靖的宣威火腿;向西越过怒江,在高海拔的滇西峡谷,也诞生出性格不同的老窝火腿。
云南人在火腿里下的功夫,可要比想象中多得多。
有经验的师傅知道,只有肌肉细致,脂肪均匀的猪后腿,才能成为好腿。过瘦,不足以滋润肉质,发干发柴,吃到嘴巴里像极了煮过头的鸡胸肉。过肥,在风干的时候会困难重重,更不用说切开上桌以后容易腻人一个大跟头。
▲肌肉细致,脂肪均匀
难以名状的复合香味从火腿表面散发到空气中,嗯,差不多该收工了。
▲该收工了
养满一年的宣和猪,肌肉细致、脂肪均匀,做了一辈子的老师傅,不急不躁、匠人匠心。好食材好地方好师傅,天时地利人和做出的云南风味火腿。
第5集:撒
其实“撒”和“撇”两个字都是傣语。“撒”是生/凉拌的意思,“撇”是苦的意思,合着就是道苦味凉拌。
这是牛的盲肠,也叫“苦肠”,里面是牛生前最后一餐吃的五加叶,香茅草等本地特色苦味野草,没有完全消化的胃液胆汁混合物。今天老顾要拿这个做一道自己最爱的菜:苦撒。
▲掏出一个不锈钢盆
除了牛肉的,也有其他不同变种,比如柠檬撒,蚂蚁撒,猪撒撇等。每个主原料不同,配料香草也会相应的产生变化。
▲猪撒撇
盲肠里的苦汁在锅里加热,生牛里脊肉像潮汕牛肉丸一样被跺打成泥,然后拌上韭菜,香蓼,小米辣,大蒜等杀菌去腥,刺激食欲的香草。生牛肉香草丸混合着煮好的苦肠汁,就是傣族人民蘸着吃米线的绝佳“汤汁”。
▲加热盲肠里的苦汁
景颇族则会依据自己对酸的口味偏好,把牛肉剁碎了炒熟,加上本地特产,酸劲十足的小青柠,做成柠檬撒,或者配上酸蚂蚁水腌菜,做成蚂蚁撒。德昂族则又会多一味橄榄树的皮,因此他们的撒,酸中又带回甘,也叫橄榄撒。
▲蚂蚁撒
云南节日餐桌上压轴的大菜,一碗蘸料配一碟荤素冷拼,各种食材奇妙混搭,云南人做“撒”手艺无人能敌!
第6集:芭蕉
用芭蕉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上直接烤的烹饪方式,在云南叫包烧。
▲让人口舌生津
包烧给食物带来的味觉变化,用语言说不明白,真的是吃了才能知道。因为把食材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起来,一旦受热,包内的水汽蒸腾起来,食物就会同时被“烤”和“蒸”里外包围,也因此才会出现外焦里嫩的口感。
▲汆芭蕉花蕊
芭蕉粑粑、白灼芭蕉花、包烧小江鱼...芭蕉在云南不止果实好吃,花和树也风味十足。
▲芭蕉粑粑
第7集:乳制品
主妇们舀起一瓢瓢淡色透亮的液体——这是发酵过的山羊乳清,酸气很重——利落地浇在锅里,鲜奶内部便发生一系列微观变化,在锅中结成豆腐渣似的絮状物,并分离出透明的乳清。
▲倒入乳清
再用纱布帮“豆腐渣”脱水塑型,放凉后得到的就是乳饼。乳饼的表面微微带着油脂,煎过之后脂香逸散。
白糖就是奶香最好的伴侣,一入口焦香松软的质地让人惊呼,三两下就空了盘。更本地的吃法是乳饼夹火腿,简单地清蒸,宣威火腿的风味就在香嫩柔滑的乳饼之中得到最大释放。
▲水煎乳饼
不远处的大理,人们爱得深沉的是乳扇。
本地的新鲜牛奶,经过和乳饼类似的工序,酪蛋白凝聚,脱胎换骨成为光滑弹韧的乳团。趁热拉伸铺展在竹竿上,吸饱阳光的乳扇特别有韧劲。或烤或炸,像一面面金黄的小旗子,在洱海的大风中招展。
▲油炸乳扇
云南乳饼搭配火腿清蒸,鲜咸香浓,切块小火生煎或炭烤,焦香松软,大理乳扇蘸蜂蜜,醇香清甜。
第8集:腌菜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腌渍艺术的开发无非干腌和泡渍两种,前者以脱水抑制细菌生长,控制发酵的进度;后者则反其道行之,通过催生更多有益菌来促使发酵前行。
云南人也不知尝试了多少遍,才做到了在一种腌菜里汇集干、湿两种腌渍技巧,总结出这样精工细作的风味转化剂。
晒干后的萝卜缨再经历反复浸泡和捶打,为其磨砺出了独特的韧性,这是为之后更复杂的腌渍之路做操练。
▲反复浸泡捶打
云南的烧烤入口前,有样蘸料少不了,拌入了折耳根、辣椒和葱蒜的特色蘸水腌菜膏,酸辣爽口,瞬间点醒味蕾,让人上瘾。而腌菜膏的浓稠的汤汁正是来自刚刚那一坛糯米腌菜浆,熬煮八小时以上后,水分蒸发,获得独特的琥珀色膏体。
▲特色蘸水腌菜膏
德宏腌菜,凉拌热炒,下饭送酒,滋味百搭。
第9集:鲊
中国最古老的腌制食品之一:鲊,云南人迎接新年的团聚必备食物。鱼鲊、茄子鲊、猪肝鲊…荤素搭配色香俱佳。
▲茄子鲊
“鲊”不是某种鱼,而是一种保存鱼的方法。北魏版“农广天地”《齐名要术》揭开了鲊的神秘面纱,大力介绍了当时人们“鲊”鱼的聪明劲儿:不满足于光用盐来腌鱼,而是想到在粗腌过后的鱼里加入米饭和香料,一层层堆上去,然后重新封存,进行二次发酵。用这个方法,来赋予食物更多元的姿态和更长久的保存时间。
▲鱼鲊
谷物中的淀粉发酵后可以产生大量乳酸,这些乳酸钻进食材的组织中,就能慢慢将食物驯养出特立独行的风味。
▲制作茄鲊
热气腾腾,鲜活热闹,上桌后夹一小簇摞到饭上,再连饭带菜一起下口,就是全家人一顿饭里的高光时刻。
▲舒展筋骨的猪肝鲊
今天云贵低纬度高原的住民们,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鲊虾、鲊肉、鲊芋头、鲊南瓜、鲊海椒……从前的“灵魂催化剂”熟米饭,也在各地演化成了米粒、米粉、苞谷粉等等各种样貌。
▲各式各样的鲊
第10集:漆油
一代代怒江人与漆树共生,竟然产生了抗体。这里的人再也没有遇到漆树过敏的症状,而漆树也愈发成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一个怒江人的一年,都是围着漆树的生长周期运转的。
▲淌出来的粘液
把蜂巢用火燎烧后取出蜂蛹,在漆油里炒一炒,加上随身携带的米酒,就是蜂蛹侠拉了。山林的夜里,丝丝小风吹得身子有点凉,来上一杯蜂蛹侠拉,果腹的同时暖了身子,第二天起来,还能接着有劲儿地忙活一天。
最好吃的还是家乡菜,当香料、食材、时间与乡愁展开一场狂欢,食物链顶端的云南人也逃不出在地美食的魅力。
走吧
一起去云南
除了感受彩云之南的美景
还要上天再借5个胃
才能吃得下云南的风味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END-
你“在看”吗?
女性白癜风的发病原因女性白癜风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