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面音频,可以收听《黄帝内经素问故事》的第六十三部分“千古论断(上)”,主编:蓝肇熙,演绎:晨曦。
本篇对于“病机十九条”中的五脏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其进行了机制发挥,对于现今临床实践,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乡民的带领下,黄帝和岐伯、仓颉两位老先生便来到一处茅舍旁。老者对乡民有交代,只见黄帝、岐伯和仓颉三人,因此嫘祖等人,便由另一拨乡民带至村中住处歇息。
黄帝等人来到茅舍前,正要叩门,便听见里面说道:“外面来人可是人王轩辕黄帝,恕老朽未出门相迎,请舍内小叙。”
黄帝急忙整理好衣服,恭恭敬敬地推门步入,二位老先生跟了上去。
待黄帝进门之后,正要施礼相问,却见老者说道:“大王,不必客气,请上座,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两位应该就是天师岐伯和字圣仓颉吧,两位老先生也不必客气,请坐。”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期间不乏有神秘之人,往往人不知其来处,亦不知其归所,他们或嬉笑疯癫,或谶语相传,而此老者更是神秘中的神秘,不仅正史中没有记载,就连志怪小说中也未曾提及。
老者对黄帝三人说道:“你们的子孙,将来必将人口众多,遍布四方,而他们自始至终将会以仓颉先生所创造的文字立言,以岐伯先生的医术养生,以黄帝的言教修身,行仁义之事,以道御术,轻术而重道。”
黄帝不解地问道:“老先生何有此言,还请示下。”
老者缓慢而中气十足地言道:“万法归宗,起于一源,此《易经》是也,论述阴阳,乃天地之道也;一源三岐,儒释道是也,儒者克己复礼,重视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之说;道者道法自然,崇尚致虚守静、柔弱不争之说;释者慈悲为怀,提倡苦集灭道、随缘而安之说。”
黄帝不解地问道:“如此说来,岂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是好?”
老者捋了捋花白的胡须说道:“大王你多虑了,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原本一祖风,三者分而为三,合而为一,均以‘忠’、‘孝’为立身之根本,大孝则忠国忠君,小忠则孝亲孝祖,岂有悖逆之理。”
黄帝接着问道:“那么先生说我的子孙,人口众多,将以何处为安身之所?”
老者说道:“便以此地为安身之所,千年之后,将会有一圣人,在此处‘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从而确定嵩山为天地之中心,那时便会有中州、中原、乃至中国,此处便是子孙栖身之所。”
南北朝时期,达摩的师父对达摩说:“东土之人,有大乘气象,可向东土传道。”
印度达摩祖师漂洋过海,来到南朝,与梁武帝禅机不合,故而一苇渡江,来到嵩山脚下,面壁九年,从而创立中国禅宗,留下四句偈语和一只鞋子,飘然西去: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黄帝还想请教,只见老者说道:“大王,一路辛苦,老朽亦不便多加打扰,请回吧,如有缘我们会再相见。”
情不得已黄帝等人只得退出,老者所言,在中华大地后世发展中皆有所应验,可惜历史并没有留下老者的名号。
回到住处之后,经过这么一场别开生面的问答,黄帝若有所失,神情恍惚不定,众人以为黄帝因为车马劳顿,有些疲倦了,因此早早用过晚膳,各自回房休息。
谁知半夜时分,岐伯和仓颉两位老先生因为下午的经历,辗转难眠,思绪万千,早已将几天以来的疲劳抛诸脑后,于是起身走出门外,想透透气,未曾想黄帝正在门外独自站着。
听见背后有声音,黄帝转过身来,见是两位老先生,三人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黄帝说道:“想必两位先生也是因为下午的事情没有睡意吧,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可谓是提纲挈领,握其玄机,但一时难以究其玄秘,二位先生意下如何。”仓颉会言道;“大王不必焦虑,晓以时日,自会明了。”黄帝微微点头认同。此刻,黄帝话锋一转,面对天师言道”:“天师,我想到导致疾病的外因,是否也可像老者所言概而括之?”
岐伯即刻回言:“当然可以了,正所谓外感六淫者,无外乎风、寒、暑、湿、燥、火。”
黄帝高兴地说道:“太好了,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造成的,但是有些医工运用它治病,却不能收到十全的效果,我想使这些重要的理论得到普遍运用,并且能够收到桴鼓相应的效果,如拨刺雪污一样,可以告诉我怎样才能做到吗?”
岐伯和悦地说道:“只要审查疾病发展变化的机制,切勿失却气宜,就可以达到效如桴鼓的疗效。”
黄帝紧接着问道:“请问疾病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机制是怎样的?”
以下岐伯的论述,奠定了中医病机学说的基础,古往今来,众医家多有阐述,其内容广泛,意义重大,此即著名的“病机十九条”,历代先贤对此十分重视,详加注释并代有发挥,尤以金元刘河间为最,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燥邪的病机为“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此乃发前人之未发,补仲景之未备,自成一家。现将“病机十九条”解读于下: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目视物发黑叫做眩,目视物旋转叫做晕,这两种症状往往同时存在,所以眩晕一般都是并称的,临床上出现眩晕的症状,总是由于肝风胆火上逆冲于头目所致。因为目为肝之窍,在上文我们已经反复提到过,而肝的经脉又上通巅顶,胆的经脉起于目内眦,上抵头角,所以肝胆两经的风火之气上冒,扰乱清阳,必然发生眩晕的症状。
清·余震《古今医案按》记载:松陵贡士吴友良,年逾古稀,头目眩晕,服补中益气汤,始用人参一钱,加至三钱,遂痞满不食,坐不得卧,三昼夜喃喃不休。石顽往候,见其面赤,进退不常,左颊聂聂动,诊其六脉皆促,或七八至一歇,或三四至一歇,询其平昔起居,云是知命之年,便绝欲自保饮啖自强,此壮火烁阴,而兼肝风上扰之兆,与生料六味,除去茱萸,易入钩藤,大剂煎服,是夜即得酣寝,其后或加鳖甲,或加龙齿,或加枣仁,有时妄动怒火,达旦不宁,通宵不已,则以秋石汤送灵砂丹,应如桴鼓,盛夏酷暑,则以小剂生脉散代茶,后与六味全料,调理至秋而安。
震按:眩晕有实有虚。如壮盛人实痰实火脉滑大有力者,二陈、芩、栀;不恶心者,用酒制大黄二三钱,或加入,或为末茶调下;如肥白人痰多气虚脉濡大或细软者,六君加、附。又《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因于外风者,二陈加荆、防、钩藤、天麻;因于内风者即类中之渐,宜虎、膝、牡蛎、枸杞、首乌、桑叶、菊花、生地、人参。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收敛引急,也就是形体拘挛一类的症状,拘挛仍为肝筋的病,无论虚实寒热,但总以血虚为多见,《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灵枢·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但是为什么这里又说皆属于肾呢?因为肾藏精,血为精所养。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因此临床上出现肢体拘挛的症状,要从肾来论治。
南宋·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记载:同官歙丞张德操,常言其内子昔患筋挛,脚不能屈伸者逾年,动则令人持抱,求医于泗水杨吉老,吉老云:此筋病也,宜服下三方,服一年而愈。
养血地黄丸:春夏服之
熟干地黄(酒洒,九蒸九曝,焙干,秤)十分,顽荆一分,山茱萸(连核)五分,地肤子三分,黑狗脊(炙,去毛净,焙,锉)三分,白术三分,干漆(炒令烟出)三分,蛴螬(干炒)三分,天雄(炮,去皮)三分,车前子三分,萆薢一两,山芋一两,泽泻一两,牛膝(酒浸,水洗,焙干)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空心夜卧服。
羚羊角汤:秋服之
羚羊角(镑)一两三钱半,肉桂(不见火)一两三钱半,附子(炮,去皮脐)一两三钱半,独活(黄色如鬼眼者,去芦,洗,焙,秤)一两三钱半,白芍一两,防风(去钗股,炙)一两,川芎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乌头汤:冬服之
大乌头(炮,去皮脐)七分,细辛(去叶)七分,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炒,地上出汗)七分,甘草(炙)七分,秦艽(洗,去芦)七分,附子(炮,去皮脐)七分,官桂(不见火)七分,白芍药七分,干姜(炮)一两,白茯苓(去皮)一两,防风(去钗股,炙)一两,当归(去芦,薄切,焙干)一两,川独活(黄色如鬼眼者,去芦,洗,焙,秤)一两三钱半,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二个,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诸气贲郁,皆属于肺
贲,谓满也,郁,谓奔迫也,大抵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气为阳,阳主轻清而升,故肺居上部,病则其气满奔迫,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病证,故曰其病在肺,然而凡是出现气满奔迫有上述症状者,不局限于肺,亦不离于肺。
清·余震《古今医案按》记载:江应宿治王晓,鼻塞,气不通利,浊涕稠黏,屡药不效,已经三年,宿诊视,两寸浮数曰,郁火病也。患者曰:昔医皆作脑寒主治,子何悬绝若是耶?经曰:诸气贲郁,皆属于肺。河间云:肺热甚则出涕,故热结郁滞,壅塞而气不通也,投以升阳散火汤十数剂,病如失。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属土,其化湿,土气实则湿邪盛行,故湿气太过,则引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之类;土气虚则风木乘之,寒水侮之,故脾土受邪,民病肠鸣腹支满,留满痞塞;水湿侮土,甚则腹大胫肿之类是也;脾主肌肉,故诸湿肿满等证,虚实皆属于脾。按本条所云,水湿内停而生肿满,虽非局限在脾,实首责脾土。
清·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中记载:万密斋治万邦瑞之女,年十四,病肿,寅至午上半身肿,午至戌下半身肿,亥子丑三时肿尽消,惟阴肿溺不得出,诸医莫识其病。万曰:此肝肾病也,肾者水脏也,亥子丑水旺之时也,肝属木,肾之子也,木生于亥,子丑二时,肝胆气行之时也,肝经之脉环阴器,当其气行之时,故阴肿而溺不出也,水在人身随上下,午时以前,气行于上,故上半身肿,午时以后,气行于下,故下半身肿,此病源也。五苓散,泄水之剂也。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平胃散,燥湿之剂也。以二方为主,名胃苓汤。加生姜皮之辛热,助桂枝、陈皮以散肝经之邪,茯苓皮之甘淡,助猪苓、泽泻以渗肾经之邪,防己之通行十二经,以散流肿上下之邪也,十余剂而愈。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疮即疮疡,为痈、疽、疔的统称,心主脉而为营血之本,营血不通则为疮痈之由来,所以火热郁于营血,疮疡由之而生。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以上证候在初起时患处皮肤微红而痒,疼痛尚轻,此后迅速加重,则局部皮肤焮红灼热,疼痛日益加重,李中梓云:“热轻则痒,热重则痛。”疮疡初起病轻,病轻则热轻,热轻则痒,延久病重,病重则热炽,热炽则痛,进而热极化火,血受火灼,腐而成脓,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也。
清·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中记载:张子和治南邻朱老翁,年六十余岁,身热,数日不已,舌根肿起,和舌尖亦肿,肿至满口,比原舌大二倍,一外科以燔针刺其舌两旁下廉泉穴,病势转凶,将至癫。张曰:血实者宜决之,以针磨令锋极尖,轻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约一二盏,如此者三次,渐而血少痛减肿消,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故血出则愈。又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燔针艾火,是何义也?
以上是五脏主病,亦即五运主病,其他病机又当如何,且看下篇分析。
正是:炎黄之道为哪般,一源三道忠孝全。
五运主病记心间,效如桴鼓病自痊。
蓝肇熙:年生,出生于中医世家。四川富顺人,中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四川省中医药学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我国中西医汇通研究“损伤血瘀证”的奠基人;四川省名中医(公选)、四川省十大人气名医(民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往期精彩文章:
富顺才子蓝肇熙
治病之要循主次
顺时而动保康泰
正合奇胜之针法
虚实之缘由
治病不传之秘
水肿热病的救治
骨空疗法之良方
气府交会的腑穴
达表知里与气血之秘
对证下针
针刺的禁忌与九针虚实之理
针刺浅深之要
智者之经脉解读
奇特的死证脉象
奇病不奇有根源
七病病态之察析
治厥之道
痿与阳的碰撞
三气袭扰致痹症
风为百病之长
同病异治
腹中杂病的源与治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寒热相移,咳不专在肺
针刺十二疟之法
降服疟魔之道
不和生百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五脏受热有表征
伤寒病传有序
太阴阳明同而有异
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诛罚无过,反乱大经
四时八正与针刺方圆
五脏之性的临床价值
五脏盛衰和用药原则
寸口可以决生死
三部九候,力可回天
直现的本质
中医的独门绝技(下)
中医的独门绝技(上)
察色按脉知就里
五味五色与生命之脉
玄妙的脉象
脏腑君臣一体同
医者,智者之术
四时五方与五脏之谜
打开自然之门的钥匙
一个伟大的概括
时五脏阴阳的玄机
心安则体健
天人之大宝
外避内守之道
四季养生秘诀
神秘的七八之数
逐鹿中原
黄帝拜师
峨眉论道
初试牛刀
学成归来
黄土山岗
凤鸣岐山
推荐书籍:(购买,请付款后在平台留下电话和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