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琐罗亚兹德教的末裔与风塔之城

30thSep.,

虽然清晨的亚兹德有些许的凉意,但是初升的太阳光晒在身上也是暖融融的。在户外迎着朝霞吃了个早餐之后还不过瘾的跑到酒店里的咖啡馆里喝了一杯咖啡。

首先去的是亚兹德聚礼清真寺(Masjed-eJameh)。这座清真寺的高度在伊朗也是数一数二的。门口同其他清真寺一样,有着一池清水,水面倒映着真实世界的样子。亚兹德的白天是相当酷热的,强烈的阳光照在这水面上,波光粼粼的反而看不太清楚水面里的世界了。门口的墙壁上同样镶着漂亮的绿色和蓝色为主的瓷砖。

这座12世纪清真寺至今仍在使用。-年进行改建,是伊朗杰出的14世纪建筑之一。根据历史学家研究,这座清真寺修建在萨珊王朝的拜火教庙宇遗址上。亚兹德聚礼清真寺的一对萨菲王朝的叫拜楼是伊朗最高的叫拜楼,高达52米。其立面从上到下贴满蓝色的美丽瓷砖,内墙和天花板更是装饰着富丽豪华的马赛克瓷砖。瓷砖上的gardonehmehr(卍字符号)象征着无穷、永恒和生死,这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年的伊朗建筑上。

走进这座清真寺,露天的广场上满是在准备阿舒拉节用的地毯,建筑上也挂着节日用的黑色旗帜。伊朗的清真寺分为对皇室的和对普通平民的。对皇室的清真寺在面向麦加祷告的神龛那里是与地面水平的,显示了皇室与神祇一样的高贵的身份,这样的清真寺只有在伊斯法罕的那个皇家清真寺才能看到。而一般的清真寺都是对普通民众的。那么在面向麦加的那个神龛的地方则是低于地面的,一般都会有几个台阶向下。清晨的清真寺还没什么人,只有一位头戴黑纱的妇女在面向神龛做着祷告。

(当然这是我)

从聚礼清真寺出来之后就前往被称为“沙漠中的一只凤凰”的亚兹德老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亚兹德的老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里的一切(包括座恺加王朝时期的住宅)都是由晒干的土砖制成。每个屋顶上高耸的风塔是这座千年古城最显著的特征。在住宅区,迷宫一样的窄巷纵横交错,高墙将里面的住宅隔绝于外,整座老城看起来像是无人居住一样。

这里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老宅子的大门,大门的门扣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一个门扣的形状是柱状的,一个门扣的形状是圆环状的。这是为了能让宅子里的人知道来访客人的性别。那么问题来了,这么显而易见的形状,你知道什么性别对的是什么形状的门扣吗?呵呵,还用我说嘛。

继续在老城里游览,时不时的会有一些遮挡恰到好处的窄巷帮助当地人和我们这些游客遮掉一些炽热的阳光。阳光从阴晴相间的窄巷中透下来,光和影的交织让人感觉真的是处在这一处远古的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驿站之城,好像从这缝隙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恍惚的这一下子差点让我掉了队,赶紧追上前去,前面就是被诗人哈菲兹称作是“卑劣之地”的亚历山大监狱。当然,现在这座15世纪的穹顶建筑被用作学校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时间入内参观,但是据说院子中间的深井是亚历山大大帝修建的,用来关押一些抵抗他统治的伊朗精英。

我们在古城里的目的地是一家有着天台的小旅馆。小旅馆的主人非常nice的开放他的平台让来往的游客可以从高处一览整个亚兹德古城的风貌。远近矗立的风塔显示着古波斯人在沙漠中对抗炎热的智慧。风塔被称为古代的空调,这些天然的空调系统可以捕捉到非常微弱的风,并将它送入下面房间。进入房间的气流会经过冷水池冷却,而暖空气则继续沿着它的循环路径改变方向向上,通过另一个通风井离开房间。风塔外面还有很多层次不齐的木头插在上面,这个据说是给飞过的鸟兽歇脚用的。毕竟一个风塔中间是中空的,鸟兽直接飞进来或者是留下点“纪念品”也是挺扰人的呀。

从亚兹德古城离开后,就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琐罗亚斯德教圣火的所在地:火神庙。在这里保存的生活据说从公元年起就从未熄灭过。这圣火据传在年被转移到Ardakan,年又被转移至亚兹德,年被移至现在的位置。来看圣火的人也真的是很多,大部分应该就是我们这些从全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围观传说中的圣火的游客了吧。

圣火也不是说不遵循自然规律和物理定律不需要任何媒介就能烧起来个没完的,的确有那种从地底喷出来经久不灭的火焰,但那个应该烧的是地壳内的甲烷气体或者是什么别的易燃气体吧。琐罗亚斯德教的圣火据说在最开始的时候的确是从地面的裂痕内喷出来的,人们认为这样长久不灭的火焰有着无法理解的力量,所以就被认为是圣火了。

之后的时间里,随着宗教仪式的建立,圣火的保存当然也不可能是如此“天然”的方式。后来,当圣火被“存放”进神殿,大祭司则开始负责保护圣火不被熄灭。这些让圣火持续燃烧的木材是经过特殊“处理”过的,有了琐罗亚斯德教神灵的加持燃烧的时候才是“圣火”。

现在的火神庙说是庙宇不如更多的是被当成一座琐罗亚斯德教的博物馆。里面除了对圣火的展示以外,还有很多波斯习俗的展示。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伊朗的波斯新年(诺鲁兹节)餐桌的摆设了:通常要在餐桌上摆设的七样物品——被称为“七鲜(haftseen)”:

它是伊朗新年时的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桌面布置。桌上要摆七种波斯语中以字母s开头的物品:

豆苗(sabzeh)——一篮小麦、扁豆、大麦或者绿豆的豆苗,象征着重生;

萨马努(samanu)——一种由豆苗制成的甜酱,象征着财富;

沙枣(senjed)——波斯枣,象征的爱情;

大蒜(seer)——象征着药品和健康;

苹果(seeb)——象征着美丽;

漆树粉(somaq)——一种伊朗特有的调味料,象征着日出;

醋(serkeh)——象征着年长和耐心。

除此之外,人们也会在七鲜桌上摆其他物品如:古兰经、哈菲斯诗集、镜子(象征创造力)、金鱼(象征生命和太阳位于双鱼座位的结束)、一点火(通常是点燃的蜡烛)、柏树或松树花、石榴、经图画的彩蛋、硬币(代表财富)、一碗水、麦子或者馕。

诺鲁兹节是伊朗历新年的第一天,用来庆祝春季的到来。在公历中与中国的春分是同一天,也是地球上日夜分界线与赤道垂直,地球上各地白天和夜晚几乎等长的瞬间。

诺鲁兹节的公历日期一般在3月21日前后。最初作为琐罗亚斯德教的节日,主要被深受其文化影响的伊朗人庆祝。这个波斯语词(Nowruz/中文音译为“诺鲁兹”)是一个合成词,由(now)和(ruz)组成。前者是“新”的意思,后者在现代波斯语中是“日子”的意思,但其古意是“光”。

在火神庙的外面也是有着一池清水的花园,花园边上具体解释了一直出现在各种琐罗亚斯德教古代遗迹和建筑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长着翅膀的Fravashi(守护灵)浮雕。这个浮雕象征着Fravahar(能见到主神阿舒拉·马自达的灵魂)。

琐罗亚斯德教相信人类是由五力组成的:

1.身体

2.能量

3.精神

4.道德心

5.伏尔瓦哈(Frahvahar)

法尔瓦哈是上帝本质的一个粒子,在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伏尔瓦哈被放进人类的身体里面。它不断地引导着人类走向进步,在人类死亡之后,它又回到了它的神圣之中。法尔瓦哈的意思是“进步的力量”。

从火神庙出来继续前往下一个景点,世界遗产波斯花园之一的多来特阿巴德花园,说是之一是因为波斯花园是世界遗产,而全世界一共有九个波斯花园,其中八个在伊朗,这多来特阿巴德花园就是其中之一。而另一个在印度,也就是世界著名的泰姬陵。我刚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也挺震撼的,原来印度著名的泰姬陵竟然是座波斯花园。不过写了这么多游记也学习了不少雅利安人的起源,了解到印度和伊朗竟是同源的时候,泰姬陵是波斯花园也就很好理解了。

波斯花园的主要设计理念突出了对伊甸园及琐罗亚斯德教四大元素--天空、水、大地、植物的象征意象,所有园林都分为四个部分,并且水在园林的灌溉与装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楼台、亭榭、墙垣以及精密的水流灌溉系统是园林的重要特征。

在著名神话《一千零一夜》中就有着大量关于波斯花园的描写。在波斯花园中,水和树是最主要的元素,水的设施支配了庭园的构成,蓄水池、沟渠、喷泉在园林中起支配作用。庭园中栽培果树与花卉,凉亭和回廊环绕其间。波斯人喜好绿荫树,认为树顶的高度可以让他们更加接近天堂,因此将绿荫树密植在高大的围墙内侧,以获取独占感,同时也用于防御外敌。水是生命的源泉,按照伊甸园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神话,生命中的四条河流,因此波斯园林的特征就是以四条河分成的十字形水系布局。河边绿树成荫、穹顶建筑掩映其中,象征天堂和尘世的统一。

这次行程中的波斯花园还有很多,在这里稍作停留之后就出发前往半个天下之称的伊斯法罕了。

从亚兹德前往伊斯法罕的车程大概是四个小时左右,在路途的中间回到之前那个大冰窖所在的梅博德(Meybod)的巨大的商队旅馆(Caravanserai)吃午饭。午饭是非常有伊朗特色的烤鹌鹑。话说鹌鹑这么可爱,烤出来还真挺好吃的。小骨头小翅膀的肉质还很鲜嫩,我好像是对禽类都不挑食啊。

到达伊斯法罕的时候已经是傍晚,直接前往我让我决定来到伊朗的那个景点——哈鸠大桥(Pol-eKhaju)。这座桥在白天看的时候没有什么特色,但是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迷人的灯光投射在这座大桥上,人们或坐或站的在桥洞中休息聊天,在桥下看到的则是一幕又一幕像电影胶片一样的剪影。每一个桥洞中显现出来的都是一个不同的场景,这可真的是太吸引人了。这座大桥是伊斯法罕最好的桥梁,约在年由阿巴斯二世修建。尽管现在河床相当干涸,但是在雨水充沛(也是非常少见的了)的时候也兼做大坝。

滑动







































白癜风治疗方法哪种好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gx/4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